R.I.P. 俄國小提琴家 伊果·歐伊斯特拉赫(Igor Oistrach),小提琴家名家大衛·歐伊斯特拉赫之子於8月14日在莫斯科辭世,享年九十歲。
Igor Davidovich Oistrakh (April 27, 1931 - August 14, 2021)
俄文報導:https://www.classicalmusicnews.ru/news/igor-oistrakh-passed/
英文報導:https://www.thestrad.com/news/violinist-igor-oistrakh-has-died/13538.article?fbclid=IwAR3WuLHbihdsZ6nTj0kUOzcRRziznLVLmxdaMPXEhAW8j2YIh7Ycw2Shyqk
igor oistrakh 在 響琴-張雅晴的小提琴世界 Ya-ching's violin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粉絲頁一直催我把“品牌故事”填寫好,只好照著履歷寫了一篇,自己越寫越想笑,我應該是學科老師眼中的問題學生吧。分享此篇說明,站在舞台上的演奏者不是都是天上掉下來的星星啦!
【品牌故事】
品牌故事?我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小仙女,只是很一般般愛拉琴的小孩,我的故事,如果將簡歷翻成白話文,大概就是如下吧。
我自小就是音樂班寶寶,也沒特別緣故,小時傻傻的,姊姊會彈琴,說有第一屆音樂班在招考就去考,考上了,第二年,我也跟著去考,也考上了!那時,我連聽寫課是要做什麼都完全不知道,更不用講什麼樂理。自此一路從鹽埕國小、新興國中,讀到高雄中學音樂班。
考進音樂班後改成小提琴主修,漸漸的,就離不開它了。最早跟的老師是赫赫有名的鄭昭明老師,但因為被他嚇得半死,完全忘記他對我講過什麼話,進音樂班後跟的是林勝雄老師,印象中他是李淑德老師的學生,那時開始對小提琴有好感。以前的全國音樂比賽每年舉辦,我的學琴生活就在一次一次的比賽中追求精進,我也不是被訓練成賽馬,只是爸媽在培養我打死不退的抗壓性。
在雄中音樂班時拿了省賽第一名,有了第一次與樂團演奏協奏曲的經驗,也意外的以全國第一名保送國立師範大學音樂系,為什麼說意外?因為當時的我超愛練琴,只有在不得已的情況才讀書,可是雄中的學科考試很難,為了確保不要高中當五專念,我每學期選一科放棄,忘記當時的規定是怎樣,但反正畢業前我的學科至少都低空略過的安全下莊;甄試時我最怕的是國、英兩科的學科考試(當時兩科不計分,但成績要前60%),國文沒問題,英文就普普,結果在腎上腺激發下我的英文不小心考了最高分,英文老師第一句話就問我是不是看隔壁人寫的答案⋯⋯(看隔壁的?可是隔壁的沒有考最高分啊)。
到了師大跟著蘇顯達老師學琴,遇到在樂團指揮的李淑德教授,也在亨利‧梅哲的「台北愛樂室內暨管弦樂團」練習,在小提琴比賽中打遍天下無敵手,少年得志、樹敵無數,隨時等著他校同儕來宣戰,與N個樂團演出過協奏曲,獲選一堆『青春之星』、『樂壇新秀』的名號,也以學生的身份在國家演奏廳舉辦個人獨奏會。在一次自述中我提及在師大以『敬陪末座』的成績完成學業,其實是真的,我的主修成績再好,一個學期也只佔一學分,但是什麼音樂史、義大利文那些,卻佔了兩三個學分,一天練琴8小時的我(為什麼有8小時,就不用說了),成績能怎樣?我差點分發到外島去。(專才跟天才不同啊)
大學畢業後前往美國 New England Conservatory of Music,能跟隨隆‧提博大賽首獎得主—法國大師 Michele Auclair 習琴是我一生最大的幸運!讓我擁有法比派的獨特音色。之後在 University of Maryland 拿到助教獎學金,贏了協奏曲比賽並演出,代表學校到DC演出,也考上當地的樂團⋯⋯在我來說很一般的事,回國之後發現,其他人可以講得很豐功偉業,畫重點又畫重點,但我都忘了記錄下來,畢竟那只是人生的一小部分。
在 Michele Auclair, Olivier Charlier, Lorand Fenyves, Igor Oistrakh 及 Thomas Brandis 大師班的演出,是在回國服務後覺得想繼續精進,趁暑假出國學的,成為老師後的受教,角度會變得很不一樣,學習的效能更快,而我想對抗的,是『歸國時是演奏生命最高峰,之後只有繼續走下坡』的這句話,就這樣,20年過去,我的演奏除了凍齡還有更進化,是我的驕傲。
好了,講回來關於品牌,因為不忘初心,我們會多元發展並且永續經營~~。寫於2019九月開學前
igor oistrakh 在 響琴-張雅晴的小提琴世界 Ya-ching's violin world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練琴2.3事】
Leonard Rose 14片CD 820元,不買!David Oistrakh 22片CD,幾乎涵蓋經典協奏曲、室內樂,1800元,不買!那天跟朋友聊到,學古典音樂的人不買、不聽唱片,其實我相信。
幾年教學下來,我知道,會主動聽音樂的音樂系學生,大概沒有20%,更不用說對自己演奏的曲目,經過老師好說歹說才會打開 youtube聽的,已經算有上進心,雖然我一直痛恨網路上的音質根本聽不出什麼叫音色,但至少他要聽“外在”。
我常常像個老灰阿苦口婆心的說:
拉琴要用耳朵,要聽就要有鑑賞力,要培養鑑賞力就是要從大師們的演奏中去學習,知道什麼是好的音色、知道各種好的可能性⋯⋯老師當年省吃儉用,為的就是一個月限制自己一次的採購CD(沒限制自己,就會非常地揮霍然後吃土,為了買CD),那時候的CD一片就3.400,你們現在一套CD才3.400還不買?!⋯⋯
因為老師的碎碎念終於動手指上網買CD的學生,10個裡面看有沒有1個,然後老師又開始碎碎念:你們現在上網就可以買到CD,我們那時候得搭公車跑到哪裡、跑到哪裡找⋯⋯。
找心愛的人演奏心愛的樂曲,這股熱情,在哪裡?
因為喜歡他的演奏,所以去聽他的演奏,去追隨他,去跟他上課,希望能學到那個自己喜歡的影子。我去到莫斯科音樂院,跟著 L. Kogan的學生在 Kogan以前的教室上課,又興奮又戰戰兢兢,一個音一個音努力的學;遺憾不能跟上我的神 Oistrakh,特別繞了半個地球跟 Igor Oistrakh學琴,看能不能吸上一點,味道~~~古典音樂,要有神,才有動力,是哪些人說不應該造神?!
聽一張CD、去一場音樂會,嶄新的世界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