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自己放了一個長假,覺得是時候該回來繼續筆耕、盡一些社會責任了。
但~ 有時候是這樣的:所謂的『近鄉情怯』--- 真要再開始,反而有點過於斟酌該用什麼主題開始才好;而回頭仔細看看先前的一百篇文字,雖然我很希望能為音樂同好、以及後進新血留下一些過往自己摸索過的經驗,期望能為走在同一條道路的夥伴簡省若干時間,但『文字敘述』終究有它的局限性,有某些『非概念性質、更趨近於實際操作』的事務,其實必須用『實際行動』來溝通,好像才能真的達成目標效果。
因此,這篇文字會是近期將要執行一個具體行動的前期預告,而我非常希望這個『行動』,能對於吉他手在現場演出的需求上,達到一定程度的幫助。
{{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14
雖然把接下來要討論的內容放在這個主題架構內,似乎不是那麼完善;但因為牽涉到的器材應用,實際上的確可以視為『電器、電路系統』的延伸,因此,還是以這個歸類方式來進行今天的議題。
對於『木吉他手』來說,我覺得我們永遠有一個問題:我們根本不可能聽到自己所彈奏出來的正確音色 --- 因為我們的耳朵永遠都在自己那把琴的『音孔』上方或偏後的位置、而無法聽到對面觀眾所聽到的那個完整的聲音!也許你認為透過精良的錄音工程,可以再現你所彈奏的聲音內容;但~ 以我自身的經驗來說,不論我與我自己最信任的錄音工程師怎麼努力,我都只能聽到那位錄音師所能聽到的、最接近我的彈奏音色的『間接紀錄』--- 我想,如果你同時是一位歌手,應該更可以理解我接下來的敘述:『你只能去習慣那些沒有自己身體振動、共鳴的聲響,藉著歌唱的技巧,來校正錄音之後的結果』,而你一直都知道,『那不是你聽到的聲音』。
如果做為一位彈奏者、卻不能真的聽到彈奏出來的真實音色,那麼,究竟要怎麼校正自己的觸弦、輕重,來得到自己滿意的音色?更不要說在任何規模的展演場地,你幾乎都必須透過『拾音器』來『放大』你的吉他音量,而你的舞台所在位置,其實也都會是在『外場主要喇叭』的後方,你聽到、感覺到的音色,都是從喇叭箱體後方所傳遞出來、低頻相對更多的聲波。你如果用的是地板監聽來監測自己的聲音,你會覺得音色一直有種『限縮在盒子裡』的中頻突出感;如果你用的是耳道式監聽系統,琴音在經過了好幾個層次的『非平衡/平衡』、『訊號放大』、『類比/數位/類比』的各種轉換,你如何期望在這個過程中,還能聽到自己真正的音色?
我們甚至還沒討論到你是用哪種拾音器來『拾取』你的吉他音色!你如果是用早期的『磁鐵式』拾音器,由於它大多數是架設在琴橋的位置 --- 而即便它是類似電吉他的拾音器裝架在音孔中間位置,它的特性將只會主要擷取弦的振動,造成你的音色一直有一種單薄的『鐵味』;你如果用了裝有『迷你麥克風』的相關系統,很不幸的,它雖然比較能夠有『琴身共鳴』的『相對比較飽滿』的頻率,但如果你的所在位置與地板監聽或外場喇叭在訊號放大的過程中找不到不會『回授』的縫隙的話,你就必須承受隨時有可能因為低頻回授而造成的悲劇。即使你使用了較後期開發出來的『貼片式』拾音器,如果現場的整體音波能量大到一定程度、造成你的吉他面板持續的振動,其實,似乎也很難真的避掉回授的問題。
那怎麼辦?
[三. 電吉他相關器材測試]_測試藍皮書_02 木吉他 IR file 應用實戰討論
首先,我無法解決在真實世界裡,單純的、不依靠訊號放大的『原聲琴音』呈現的問題,因為那是一種物理限制,我不知道誰能找得到方法來突破。
但如果我們討論的是『訊號放大』之後的琴音,那我們就可以用『電吉他』音色的觀念來思考:你的琴、經過訊號線以及整個音箱所放大出來的音色,才是『完整的電吉他音色』。你的木吉他,經過了拾音器、經過了任何形式的前級訊號放大,只要你能坐在『頻率完全平坦』的 (FRFR --- Full Range, Flat Response) 監聽器材前面,你就可以聽到『你的木吉他 Line Out 的音色』。
這些所謂的『任何形式的前級訊號放大』,從早期的『LR Baggs PARA DI』(https://www.lrbaggs.com/preamps-di/para-di-acoustic-guitar-preamp )、以及同時期歐美日各國所開發的『以等化器 (EQ) 修正、以及優化的放大前級+回授抑制功能』的器材,到中期使用了『Image』黑科技的『Fishman Aura Spectrum DI Preamp』(https://www.fishman.com/products/series/aura/aura-spectrum-di-preamp/ ),一直到近期實際上使用了『IR』相關技術而能在性價比上獨步市場的『Zoom A3 Pre-Amp』(https://www.zoom-na.com/products/guitar-bass-effects/acoustic/zoom-a3-pre-amp-effects-acoustic-guitar ),這三大類的機材都各自有著推陳出新的後繼機種;但我幾乎可以斷言,不論是哪種設計初衷,在未來的幾年之內,這些設備都一定會發展出能夠搭載『IR』檔案的功能、甚且成為市場統一的主流規格。
關於『IR』這個主題,我在 20190204 的這篇: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345658539375030?__tn__=-R 、與 20190211 的這篇: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349300342344183?__tn__=-R 文字中,曾經做過初步的討論說明。而在這段『自己給自己放的長假』期間中,我還在不斷進行論述中的『技術除錯』。同時,我仍然參與了許多樂團、樂手的教練工作,因此,針對各類型樂手在木吉他『Line Out』的音色整備上,我一直沒有間斷過嚐試。比較值得特別提出的是,在 20190915 這一天,我參與了文青之神 – 雷光夏的『昨天晚上我遇見你』音樂會 (http://www.ticc.com.tw/main_ch/docDetail_pop.aspx?uid=8&pid=8&docid=486 ),整場演出我使用了三種形式的木吉他與兩把電吉他,而所有的木吉他音色,我完全是使用『IR』檔案,整合在電吉他手經常會使用的『Fractal Axe-Fx II』(https://www.fractalaudio.com/p-axe-fx-ii-preamp-fx-processor ) 這台機器上,在『台北國際會議中心』這個展演場域,我認為得到了不錯的效果 --- 最重要的是:它印證了若干我在這段期間的許多理論假設,並且!沒有任何的雜訊與回授。
我覺得好極了!
接下來要說的,才是這篇文章的主旨 --- 一個行動的預告:
如果『IR』會是未來音訊的主力,我們是不是應該早點兒開始認識它?以及~ 是不是真的一定要用『夠貴』的器材,我們才能展現『IR』的工作水平?
其實,這中間還有很多的細節,我們可以一一論及,包括:我很幸運地與旅居紐約的傑出錄音工程師 – 孫紹庭先生已經開始討論如何產出我們國人自製的木吉他 IR 檔案。因為這種種緣由,所以,我想在今年的10月中旬到11月初之間,舉辦一個主題是『IR 實務操作』的技術研討會,詳細的執行細節與地點,其實都還沒有規劃定案;但在我粗略的想像中,應該會是趨向於一個大約10位參與者、每人付費 500元,以強力錄音室做為主要執行場地的假想架構;過程中,我們會以參與者各人的木吉他收音系統 (包括了個人的訊號放大相關器材),來與各種『IR 載具』(IR Loader) 做音色的相互比較,從而去觀測、驗證『IR 技術』與傳統的器材系統之間的優劣點,並做出相對來說比較客觀的器材藍皮書報告。
我覺得這會是一個有建設性的研究行動,但~ 我不知道有多少同好會願意以付費的方式來參與這個研討活動。因此,如果你對於這個活動有參與的意願,請於 9/30 晚間 11 點之前,用這個專頁的私訊頻道來訊告知我。如果能夠前來參與的夥伴少於10位,那麼~ 我們將可以有更多的時間來進行更深入的技術討論;如果報名者眾、超過了10位以上,我們也許可以將這個活動舉辦兩次、或更多的次數。
整個的重點在於:我覺得你有這個必要來認識『IR』!以及,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 IR 載具問世,你很可能可以用相當合理的價格就將你的木吉他 Line Out 音色得到非常驚人的具體提升,你真的不該錯過這次研討的機會!
當然!目前這個研討會還有許多應該商榷的執行細節,譬如:我們應該選擇在一個專業的錄音室、還是應該在一個音場夠水平的展演空間來執行,才更能符合『木吉他 Line Out』的實務使用時機呢?類似這些未盡完善之處,我也會在接下來的週期性發文裡,逐步做出修正與確認的文字說明。
如果~ 你對於這個活動的執行面向,有任何具體的想像,請不要吝嗇!非常歡迎你在下方留言區域任意表達,這個專頁存在的意義,本來就應該是能夠雙向溝通、並接受公眾公評的。
不論如何,謝謝你已經看完這篇文字的這個『參與』!
--------------------------------------------------------
後記. 刊頭黑白相片 by 阿妮 a.k.a. 大福哥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