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COVID-19:Part. 1】
.
雖然有醫療人員的身份,但好像也對COVID-19不是很了解,所以針對COVID-19整理了一些資料。原本想說只是查文獻做一些筆記,但想到line的一些長輩圖,覺得自己應該也可以做出淺顯易懂的圖讓生活周遭的人了解。
.
我覺得恐懼、慌張大多是因為「不了解」,再來新聞媒體的報導也需要聳動的標題、極端的個案才能吸引大家的注意,但當每天都面對同樣的議題,壓力、緊張、焦慮都隨之而來,疫情期間,讓自己保持能身心健康是最重要的。
.
.
1. 什麼是 COVID-19?
COVID-19 全名為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即2019年的冠狀病毒疾病),是由SARS-CoV-2 (新型冠狀病毒) 此種病毒所造成。源起於2019年底,並迅速地傳播到世界各地。
.
(P.S. 我原本以為COVID-19的19是一個編號...)
.
.
2. COVID-19 的症狀?
症狀多在感染病毒後的4-5天會出現,但也有些人可能遲至感染後2週或甚至從不會出現,換句話說,有些人是有感染但沒有症狀或完全看不出來的
.
若有症狀,可能包括以下:
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倦怠、發冷、肌肉痛、頭痛、喉嚨痛、嗅覺異常、味覺異常等,少部分的人可能有噁心、腹瀉或皮膚等問題。
.
大部分的人,症狀幾週後即會減緩。
少部分的人,可能身體狀況會變得更差並可能無法自主呼吸,最嚴重的話可能導致死亡。
.
.
3. 我會是那些嚴重的案例嗎?
取決於年紀以及身體健康狀況。年紀越大,變成重症的機率較高,另外,本身若有其他疾病、慢性病或免疫力較弱的狀況下,也較容易使感染後的狀況變嚴重,例如:糖尿病、高血壓、肥胖、氣喘等
.
.
下篇文章會說明病毒傳染的方式、如何檢測、預防等
.
.
其他文章:https://jackchen.sport.blog/
其他圖片:https://www.instagram.com/chenhc82/
.
.
參考來源:
1. Patient education: COVID-19 overview (the basics)
2. Yamani LN and Yamani LN: Public health perspective of the COVID‑19 pandemic: Host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of COVID‑19 in the community (Review). World Acad Sci J 2: 21, 2020
3. Verity, Robert et al. “Estimates of the severity of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a model-based analysis.” 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vol. 20,6 (2020): 669-677.
4. Bonanad, Clara et al. “The Effect of Age on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COVID-19: A Meta-Analysis With 611,583 Subject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Directors Association vol. 21,7 (2020): 915-918.
.
.
#新冠病毒 #疫情 #傳染 #疫情 #疫苗 #新型冠狀病毒 #症狀 #covid19 #coronavirus #vaccine #symptom #sign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email protected],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身體在受到輕微碰撞或沒有碰撞下產生瘀青、瘀斑,且久而不退,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患上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紫斑症 /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ITP)。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專題 - 廖崇瑜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
medical education journal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根據美國疾管局截至五月初的資料,感染新冠肺炎死亡個案約有65,000個,與感染流感死亡個案數相似;然而這個比較並不洽當,美國疾管局之流感死亡個案是根據...
More: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1043/
📋(JAMA - 2020-05-14) Assessment of Deaths From COVID-19 and From Seasonal Influenza
➥ 建立醫病關係是醫學教育的重要一環;然而,此次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對全球的醫學教育造成深遠的影響,在一些歐美國家高年級的醫學生須提早畢業,以支援人手不足的醫療團隊,在此新冠肺炎世代下訓練出來的醫師...
More: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1301/
📋(The Lancet - 2020-06-11) Challenges to medical education at a time of physical distancing
➥ 因為新冠肺炎全球大流行的緣故,考量到醫療資源不足,許多例行性醫療行為被暫緩;然而,沒被新冠肺炎感染的病人數要遠遠超出被新冠肺炎感染的個案數,醫界已經觀察到...
More:http://forum.nhri.org.tw/covid19/virus/j_translate/j299/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 2020-04-17) The Untold Toll — The Pandemic’s Effects on Patients without Covid-19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
➥ COVID-19學術資源-轉譯文章 - 2020/07/23
衛生福利部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疾病管制署
medical education journal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健康醫療資訊科技發展政策建言】
文/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 院長
國家衛生研究院 論壇「健康醫療資訊科技發展政策建言」議題召集人
105年度「健康醫療資訊科技發展政策建言」議題由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李友專院長擔任召集人,邀集國內產、官、學、研等相關領域之20多位醫療健康資訊專家,在將近一年的研議期間召開三次大型專家會議,期間亦召開多次小型主題式討論會議,最終共同歸納及制定出國內近五到十年內、重要且能較快實施及奏效之健康醫療資訊科技政策建言,其中包括六項議題、39項共識建言,從政策方向、概念依據、建議策略、具體可行方法等方面進行專家討論與建言書撰寫,期望節由醫療資訊標準之建立,提升產業投入意願,加速我國健康資訊科技之發展。下列簡述六項議題之內涵: (全文詳: https://goo.gl/WjqmNO )
1.實施健康醫療資訊標準
2.建立學習型醫療機構
3.應用人工智慧技術於臨床醫療實務
4.迎接健康照護物聯網時代
5.健康資訊科技於長期照護服務之應用
6.生物資料庫與精準醫療
Reference:
【作者】
李友專教授 Yu-Chuan (Jack) Li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 院長
國家衛生研究院 論壇「健康醫療資訊科技發展政策建言」議題召集人
【學歷】
-台北醫學大醫學士
-美國猶他大學醫學資訊博士
【現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科技學院院長
-臺北市政府市政顧問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諮詢委員
-社團法人台灣遠距照護服務產業聯盟理事
-臺北醫學大學.市立萬芳醫院.皮膚科主任
【專長】
醫學資訊 (Medical Informatics)
資訊工程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醫學教育 (Medical Education)
【主要經歷】
-美國醫學資訊學院(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Informatics, ACMI)院士
-國立陽明大學,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亞太醫學資訊學會(APAMI) 主席
-台北榮民總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臺北市立萬芳醫院 醫療資訊副院長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 教授兼所長
-台灣醫學資訊學會 榮譽理事長
-MEDINFO 2004 世界醫學資訊大會 編輯委員
-台灣醫學資訊學會 理事長
-亞太醫學資訊學會(APAMI) 副主席
-行政院衛生署衛生醫療資訊委員會 委員
-行政院衛生署病人安全委員會 委員
-Methods of Information in Medicine SCI Journal 編輯委員
-台灣醫療資訊交換第七層協定協會(HL7 Taiwan) 理事
-中華民國醫療資訊學會 理事長
-行政院衛生署衛生醫療資訊應用發展策略委員會召集人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SCI Journal)編輯委員
-台北醫學院醫學資訊暨電算中心 主任
medical education journal 在 [email protected]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身體在受到輕微碰撞或沒有碰撞下產生瘀青、瘀斑,且久而不退,其中一個可能性就是患上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紫斑症 /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ITP)。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專題 - 廖崇瑜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
(本短片作健康教育之用,並不可取代任何醫療診斷或治療。治療成效因人而異,如有疑問,請向專業醫療人士諮詢。)
(一) 沒有撞傷,為甚麽會有瘀青?是患上紫斑症嗎?00:10
(二) 甚麼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 00:45
(三) 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的治療方法是甚麼? 01:27
(四) 哪些病人可以使用較新的藥物(TPO-RA)治療? 02:30
FindDoc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FindDoc
FindDoc WeChat : 快徳健康香港 FindDoc
資料來源:https://www.FindDoc.com
查詢醫生資訊:
https://www.finddoc.com/
HK2102103767
參考資料:
Rodeghiero, F., Stasi, R., Gernsheimer, T., Michel, M., Provan, D., Arnold, D. M., ... George, J. N. (2009).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definitions and outcome criteria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of adults and children: report from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 Blood,113(11): 2386-2393.
Lambert, M. P., & Gernsheimer, T. B. (2017). Clinical updates in adult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Blood, 129(21): 2829-2835.
McCRAE, K. (2011).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No longer “idiopathic.” Cleveland Clinic Journal of Medicine, 78(6), 358–373. http://doi.org/10.3949/ccjm.78gr.10005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re. Preventing Bleeding When You Have a Low Platelet Count – Patient Education. 2018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d0yQdGaDLU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