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關於命題「香港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標準曲?」請多多轉載。
非常感謝哥哥Henry今日在HK01的專欄中詳盡探討幾隻重要的香港致敬大碟(包括:張國榮的《Salute》、關淑怡的《EX All Time Favourites》、夏韶聲的《諳》)與自己剛推出的《Song Book 歌集》的脈絡與關係,屬於研究香港本土音樂的人必讀的文章!請踴躍轉載。
//香港有屬於自己本土的標準曲嗎?
文:鍾一匡@鍾氏兄弟
美國音樂界有一段光輝的歷史,就是在三、四十年代,一些出色的作曲家為荷里活電影及百老匯歌劇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精彩曲子。因此,在二十世紀初,美國紐約第28街被稱為「叮砰巷」(Tin Pan Alley),成為了音樂出版商的中心和作曲家聚集地,也因為出版商開始印製這些歌曲的樂譜,令叮砰巷的作品主宰了美國流行音樂,成為銷量可觀的商品。而這些歌曲被後世傳頌,並稱之為「美國歌集」(The American Songbook) 或「標準曲」(Standards)。
無獨有偶,這些作曲人大多數是猶太人,他們對創作旋律的技巧有一定的掌握,總有能力寫出一些扣人心弦的樂曲。著名標準曲作曲家包括George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Embraceable You)、Cole Porter (Night and Day、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Irving Berlin (Cheek to Cheek、White Christmas)、Harry Warren (That’s Amore、At Last)、Hoagy Carmichael (Stardust、Georgia on My Mind)、Richard Rodgers (Blue Moon、My Favorite Things)、Jimmy Van Heusen (Come Fly with Me、Darn That Dream)等。
這些標準曲得以傳揚下去,是因為在每一個年代都有一班有心的音樂人把這些歌曲用嶄新的包裝、獨特的角度去展示出來。其中的表表者包括殿堂級爵士女歌手Ella Fitzgerald的Songbook系列,由1956年至1964年期間一共推出八張大碟向以下作曲家致敬:Cole Porter (1956)、Rodgers & Hart(1956)、 Duke Ellington (1957), Irving Berlin (1958)、 George and Ira Gershwin (1959)、Harold Arlen (1961)、 Jerome Kern (1963) 及 Johnny Mercer (1964)。
此外,年輕的音樂人如Norah Jones、Diana Krall等也以American Songbook為榮,在他們的專輯中錄製很多標準曲,矢志把它們發揚光大。流行樂壇天后Lady Gaga於2014年更與殿堂級爵士男歌手Tony Bennett合作推出一張名為《Cheek to Cheek》的大碟,用Big Band的形式灌錄了15首爵士標準曲。除了敬老外,Gaga的心願是把這些伴她成長的歌曲流傳後世,讓聽開流行歌曲的聽眾也可以輕鬆地細嗜爵士音樂,藉此除去「爵士音樂是深奧」的誤解。這張唱片在2015年榮獲格林美「最佳傳統流行歌唱」大碟,成績斐然。翌年,Tony Bennett又與鋼琴家Bill Charlap發表一張名叫《The Silver Lining》的專輯,向作曲家Jerome Kern致敬。
究竟香港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標準曲呢?答案是有的。廣東流行曲在七、八十年代開始如日方中,電視、廣播劇和電影主題曲大放異彩,更孕育了一些才華橫溢作曲家,如顧嘉煇、黃霑、林子祥、許冠傑、黎小田、林敏怡、盧冠廷、黃家駒等,與三、四年代美國樂壇叮砰巷的盛況十分相似。所以,嚴格來說,在七、八、九十年代在香港曾經流行過的歌曲就可以被選為「香港標準曲」(Hong Kong Standards)。但問題是該些年代有很多香港流行的廣東歌其實是由歐西及日本流行曲改編,因此我們要保留原創性的話,那些作品便不計算在「香港標準曲」內。
記憶所及,張國榮1989年推出的《Salute》是第一張用翻唱形式向廣東歌致敬的大碟,碟中除了兩首歐日作品外及《雪中情》是台灣創作人邰肇玫的改編作品外,其他全部都是本地作曲家的作品,包括許冠傑的《紙船》、盧冠廷的《但願人長久》、黃霑的《明星》、郭小霖的《從不知》、李雅桑的《漫天風雨》、林敏怡的《這是愛》。雖然《似水流年》作曲人是喜多郎,但這首歌從來沒有在喜多郎的專輯中出現過,是嚴浩電影《似水流年》的主題曲,音樂人黎小田更聲稱這首歌其實是他的作品,喜多郎的參與極少。因此,筆者認為《似水流年》絕對是一首香港標準曲。
第二張令人難忘的廣東歌翻唱碟是關淑怡的《EX All Time Favourites》,碟內有五首歌是由歐日流行曲改編的,但另外五首即是香港本土音樂人撰寫的旋律,包括黃霑的《忘記他》、林慕德的《把歌談心》、許冠傑的《印象》、區志華的城市民歌得獎作品《問》,也有林敏怡的《這是愛》。此專輯推出後好評如潮,樂迷和樂評人一致推薦為關淑怡代表性專輯,也是其銷量最高的專輯。其中《忘記他》的作曲作詞人黃霑曾評價關淑怡在《忘記他》中的演繹比鄧麗君好。
以上兩張專輯都沒有標榜他們是「港式標準曲及」,直至1998夏韶聲推出《諳》一碟時才名正言順以「香港首張爵士Standards形式專輯」打響旗號,也是記憶中第一張以HiFi靚聲作為綽頭的大碟,還記得發行時平地一聲雷,銷量至今仍然超卓,並因此開拓了「發燒碟」市場,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大碟中有三首歌有日本歌改編,一首是台灣音樂人羅大佑的作品《假如》,另外六首均是本土作曲家的作品,包括顧嘉煇的《心債》和《隨想曲》、陳百強的《等》、盧冠廷的《最愛是誰》、黃霑的《明星》和許冠傑的《浪子心聲》。
從以上三張極具代表性一大碟可以見到顧嘉煇、盧冠廷、許冠傑、黃霑和林敏怡怡均是翻唱者極喜愛的作曲家。坊間後來也有一些專輯是向許冠傑和林子祥致敬的合輯,但因為兩位歌手的身份實在太突出,所以未必一定翻唱所有由他們撰寫的作品,因此嚴格來說不算是致敬專輯。
最令人印象深刻向作曲人致敬的翻唱專輯包括黃耀明向顧嘉煇致敬的《明日之歌》(2014)、羅敏莊向舞台劇音樂大師鍾志榮致敬的《追憶逝水年華》(2011)及鍾氏兄弟向福音音樂教父吳秉堅致敬的《齊唱‧吳秉堅之歌》(2011)。而令人難忘向作詞人致敬的翻唱專輯包括羅敏莊向著名填詞人卡龍(葉漢良)致敬的《追憶逝水年華II 卡龍存集》(2013)及張敬軒2018年向黃偉文致敬的《Dahlia II》。
要數到最純粹香港作曲人(沒有歐美日流行的改編),一定是弟弟鍾一諾(Roger)今年剛推出的《歌集Song Book》大碟,碟中也揀選了顧嘉煇、盧冠廷、許冠傑、和林敏怡的歌曲,也有黃耀明、劉以達、蔡德才、柳重言、鍾肇峰、張佳添及林一峰的作品。還有一首名叫《星聲夢旅人》的新歌,由Roger作曲譜詞,向曾經為廣東歌付出的作曲、作詞人致敬,寓意深長。
非常巧合地,Roger繼前輩張國榮和關淑怡後再度揀選了林敏怡作曲、林敏驄填詞,由泰迪羅賓原唱的《這是愛》作為專輯其中一首歌,究竟這首歌有什麼特別之處令那麼多人醉心要去翻唱呢?大家一定要買《歌集Song Book》來聽才會知道了,因為這是一張不折不扣屬於香港人的「標準曲」專輯。//
「my盛lady 評價」的推薦目錄:
- 關於my盛lady 評價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my盛lady 評價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my盛lady 評價 在 容祖兒 Joey Yu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my盛lady 評價 在 [心得] My盛Lady & I Love 黃子華- 精華區HK-drama 的評價
- 關於my盛lady 評價 在 my盛lady的評價和優惠,YOUTUBE、PTT和商品老實說的推薦 的評價
- 關於my盛lady 評價 在 my盛lady的評價和優惠,YOUTUBE、PTT和商品老實說的推薦 的評價
- 關於my盛lady 評價 在 【黃子華金句錄】My盛Lady | 你好高水平?我怕你自取其辱! 的評價
- 關於my盛lady 評價 在 【My盛Lady大結局】重溫兩個徐子珊| By 對白Cap圖王 的評價
my盛lady 評價 在 鍾氏兄弟 The Chung Brother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日Henry的專欄,請踴躍轉載。原本如下:
//香港有屬於自己本土的標準曲嗎?
文:鍾一匡@鍾氏兄弟
美國音樂界有一段光輝的歷史,就是在三、四十年代,一些出色的作曲家為荷里活電影及百老匯歌劇創作了很多膾炙人口的精彩曲子。因此,在二十世紀初,美國紐約第28街被稱為「叮砰巷」(Tin Pan Alley),成為了音樂出版商的中心和作曲家聚集地,也因為出版商開始印製這些歌曲的樂譜,令叮砰巷的作品主宰了美國流行音樂,成為銷量可觀的商品。而這些歌曲被後世傳頌,並稱之為「美國歌集」(The American Songbook) 或「標準曲」(Standards)。
無獨有偶,這些作曲人大多數是猶太人,他們對創作旋律的技巧有一定的掌握,總有能力寫出一些扣人心弦的樂曲。著名標準曲作曲家包括George Gershwin( Rhapsody in Blue、Embraceable You)、Cole Porter (Night and Day、I’ve Got You under my Skin)、Irving Berlin (Cheek to Cheek、White Christmas)、Harry Warren (That’s Amore、At Last)、Hoagy Carmichael (Stardust、Georgia on My Mind)、Richard Rodgers (Blue Moon、My Favorite Things)、Jimmy Van Heusen (Come Fly with Me、Darn That Dream)等。
這些標準曲得以傳揚下去,是因為在每一個年代都有一班有心的音樂人把這些歌曲用嶄新的包裝、獨特的角度去展示出來。其中的表表者包括殿堂級爵士女歌手Ella Fitzgerald的Songbook系列,由1956年至1964年期間一共推出八張大碟向以下作曲家致敬:Cole Porter (1956)、Rodgers & Hart(1956)、 Duke Ellington (1957), Irving Berlin (1958)、 George and Ira Gershwin (1959)、Harold Arlen (1961)、 Jerome Kern (1963) 及 Johnny Mercer (1964)。
此外,年輕的音樂人如Norah Jones、Diana Krall等也以American Songbook為榮,在他們的專輯中錄製很多標準曲,矢志把它們發揚光大。流行樂壇天后Lady Gaga於2014年更與殿堂級爵士男歌手Tony Bennett合作推出一張名為《Cheek to Cheek》的大碟,用Big Band的形式灌錄了15首爵士標準曲。除了敬老外,Gaga的心願是把這些伴她成長的歌曲流傳後世,讓聽開流行歌曲的聽眾也可以輕鬆地細嗜爵士音樂,藉此除去「爵士音樂是深奧」的誤解。這張唱片在2015年榮獲格林美「最佳傳統流行歌唱」大碟,成績斐然。翌年,Tony Bennett又與鋼琴家Bill Charlap發表一張名叫《The Silver Lining》的專輯,向作曲家Jerome Kern致敬。
究竟香港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標準曲呢?答案是有的。廣東流行曲在七、八十年代開始如日方中,電視、廣播劇和電影主題曲大放異彩,更孕育了一些才華橫溢作曲家,如顧嘉煇、黃霑、林子祥、許冠傑、黎小田、林敏怡、盧冠廷、黃家駒等,與三、四年代美國樂壇叮砰巷的盛況十分相似。所以,嚴格來說,在七、八、九十年代在香港曾經流行過的歌曲就可以被選為「香港標準曲」(Hong Kong Standards)。但問題是該些年代有很多香港流行的廣東歌其實是由歐西及日本流行曲改編,因此我們要保留原創性的話,那些作品便不計算在「香港標準曲」內。
記憶所及,張國榮1989年推出的《Salute》是第一張用翻唱形式向廣東歌致敬的大碟,碟中除了兩首歐日作品外及《雪中情》是台灣創作人邰肇玫的改編作品外,其他全部都是本地作曲家的作品,包括許冠傑的《紙船》、盧冠廷的《但願人長久》、黃霑的《明星》、郭小霖的《從不知》、李雅桑的《漫天風雨》、林敏怡的《這是愛》。雖然《似水流年》作曲人是喜多郎,但這首歌從來沒有在喜多郎的專輯中出現過,是嚴浩電影《似水流年》的主題曲,音樂人黎小田更聲稱這首歌其實是他的作品,喜多郎的參與極少。因此,筆者認為《似水流年》絕對是一首香港標準曲。
第二張令人難忘的廣東歌翻唱碟是關淑怡的《EX All Time Favourites》,碟內有五首歌是由歐日流行曲改編的,但另外五首即是香港本土音樂人撰寫的旋律,包括黃霑的《忘記他》、林慕德的《把歌談心》、許冠傑的《印象》、區志華的城市民歌得獎作品《問》,也有林敏怡的《這是愛》。此專輯推出後好評如潮,樂迷和樂評人一致推薦為關淑怡代表性專輯,也是其銷量最高的專輯。其中《忘記他》的作曲作詞人黃霑曾評價關淑怡在《忘記他》中的演繹比鄧麗君好。
以上兩張專輯都沒有標榜他們是「港式標準曲」,直至1998夏韶聲推出《諳》一碟時才名正言順以「香港首張爵士Standards形式專輯」打響旗號,也是記憶中第一張以HiFi靚聲作為綽頭的大碟,還記得發行時平地一聲雷,銷量至今仍然超卓,並因此開拓了「發燒碟」市場,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大碟中有三首歌有日本歌改編,一首是台灣音樂人羅大佑的作品《假如》,另外六首均是本土作曲家的作品,包括顧嘉煇的《心債》和《隨想曲》、陳百強的《等》、盧冠廷的《最愛是誰》、黃霑的《明星》和許冠傑的《浪子心聲》。
從以上三張極具代表性一大碟可以見到顧嘉煇、盧冠廷、許冠傑、黃霑和林敏怡怡均是翻唱者極喜愛的作曲家。坊間後來也有一些專輯是向許冠傑和林子祥致敬的合輯,但因為兩位歌手的身份實在太突出,所以未必一定翻唱所有由他們撰寫的作品,因此嚴格來說不算是致敬專輯。
最令人印象深刻向作曲人致敬的翻唱專輯包括黃耀明向顧嘉煇致敬的《明日之歌》(2014)、羅敏莊向舞台劇音樂大師鍾志榮致敬的《追憶逝水年華》(2011)及鍾氏兄弟向福音音樂教父吳秉堅致敬的《齊唱‧吳秉堅之歌》(2011)。而令人難忘向作詞人致敬的翻唱專輯包括羅敏莊向著名填詞人卡龍(葉漢良)致敬的《追憶逝水年華II 卡龍存集》(2013)及張敬軒2018年向黃偉文致敬的《Dahlia II》。
要數到最純粹香香港作曲人(沒有歐美日流行的改編),一定是弟弟鍾一諾(Roger)今年剛推出的《歌集Song Book》大碟,碟中也揀選了顧嘉煇、盧冠廷、許冠傑、和林敏怡的歌曲,也有黃耀明、劉以達、蔡德才、柳重言、鍾肇峰、張佳添及林一峰的作品。還有一首名叫《星聲夢旅人》的新歌,由Roger作曲譜詞,向曾經為廣東歌付出的作曲、作詞人致敬,寓意深長。
非常巧合地,Roger繼前輩張國榮和關淑怡後再度揀選了林敏怡作曲、林敏驄填詞,由泰迪羅賓原唱的《這是愛》作為專輯其中一首歌,究竟這首歌有什麼特別之處令那麼多人醉心要去翻唱呢?大家一定要買《歌集Song Book》來聽才會知道了,因為這是一張不折不扣屬於香港人的「標準曲」專輯。//
my盛lady 評價 在 容祖兒 Joey Yung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剛巧在看第一場
又剛巧看到這篇寫得極之細膩的觀後感
百感交集
Photo @saladd
#Repost @joey_universe with @get_repost
・・・
🎤
找到一篇寫得很細膩的評價,
有點長要分開兩部分放。
將演唱會的每個部分,
從選曲、舞蹈、舞台、氛圍,
到與主題意義的連結都闡述得蠻到位。
後遺症嚴重,
但還是為她的付出得到認同而快樂。
分享一下~
🌷
Pretty Crazy容祖兒演唱會 走進歌姬的音樂宇宙 Part 1
.
一連十九場「Pretty Crazy容祖兒演唱會」,日前終在紅館上演。容祖兒除了為樂迷帶來目不暇給的演出外,更讓大家在短短幾小時內,穿越其變幻多彩的音樂歷程,探索這個歌姬的內心世界。自言作為歌手,最大作用是緊守崗位為樂迷帶來好音樂、好演出的Joey,這次絕對是超額完成任務,可算是紛擾日子裡的一點甜,讓大家減壓放鬆,接收她在舞台上發放的無窮力量,為各自的未來繼續努力。
.
容式音樂八種層次
.
已經十度踏上紅館舞台的Joey,將自己作為這二十周年演唱會的重心,藉著語帶相關的主題展現其凡事盡力做到最好、「Pretty Crazy」的人生態度。這跟以揭示私密一面的「My Secret Live」不同,以前因場地感覺較親近,能以較多說話連繫主題,但在紅館這個大場當然以豐富畫面娛樂性為先,所以這次演出的說話較少,而把想說的都以選歌來表達,也透過歌、舞、影像,讓大家看到容祖兒的不同面向與層次,成就了一次動態作品展。
.
演唱會從序章到落幕共八章,以〈一種永遠〉的前奏與〈空港〉掀起序幕,Joey特意將過往演唱會的主題曲組成序章,更將首次紅館演唱會的主題曲〈美麗在望〉穿插其中,再在其後章節逐一聚焦不同層面,讓人仔細鑑賞。緊接的旅程以一系列首本情歌作始,其後畫面一轉走入神秘國度,以重新編成不同風格的快歌,配合不同舞步,帶樂迷見識Joey的多元音樂國度。
.
之後換上演奏家造型的Joey,帶大家走進夢境之內,探看〈黃色大門〉與〈牆紙〉,還有她苦練多時的鋼琴手藝。再以〈歌姬〉作序重溫一系列金曲作品,既是Joey事業中最豐盛的一頁,也是予人感覺最愉快的一章。每晚略作改動的歌單中,有常唱到的,也有久未演唱的,但亦無損全場大合唱的熱情,印證了Joey所說:「金曲不一定要得獎才算金曲,只需要樂迷在多年之後,聽到前奏便有共鳴、懂得唱,就已是金曲。」
.
熱鬧過後,場內氣壓突變陰冷詭秘,藉著由Joey主演的短片帶出幽暗情節,〈破相〉自然是首選作品,突顯人性陰暗一面。接近演唱會尾聲,是長達二十分鐘的容式勁歌熱舞,配合充滿未來感的編曲、群舞與視覺效果,由〈跑步機上〉唱到〈越唱越強〉,象徵Joey的努力從過去到未來還是會繼續下去。而最終章則以〈最後的茱麗葉〉配合舞台效果,強調她如火鳳凰般的生命力,有種「就當我刀槍不入/刑台架起/都衝得過/都也未怕死」的精神,正好說明Joey對音樂事業義無反顧、勇往直前的信念。其後以〈華麗邂逅〉呼應開首的〈空港〉,並以其「金中金」作品〈心淡〉作結。
.
八個章節不但回顧了Joey事業旅程的不同階段,同時展現了容式音樂的不同層次,見證容祖兒從當初單純「勤力、唱歌好聽」的女歌手,逐步褪變成為有主見、對自己有要求的一代歌姬,為其二十年的音樂旅程作了圓滿的總結。
.
光與圓的舞台變幻
.
單看歌曲編排實屬大路之選,未算太大驚喜。不過,將這歌單融合舞台、視覺、燈光設計,就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豐富視覺刺激,並突顯了歌者想表達的訊息。這個舞台由英國著名設計師Es Devlin主理,在此前就已曾為Beyoncé、Lady Gaga、Adele等多位國際歌姬設計舞台,是次首度與亞洲歌手合作,在紅館建起兩組以圓形為主體的舞台,懸在場館上方的大圓球體,能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圓環,組成不同形態畫面,而台基則由幾個不同層次的方圓台組成,與圓環互相配合,帶來千變萬化的舞台效果。
.
如Joey在序章中,化成懸浮於空中的「宇宙核心」,以一身光纖粒子造型亮相,透過意象告訴大家,最初的她渺小如宇宙中的一顆粒子,然後換上一身戰士造型,開始為音樂事業努力;又如演唱〈搜神記〉時,圓環裝置切合歌詞變化,化成台上的巨形青花瓷;又或演繹〈心之科學〉時,圓環變成連接天地的漏斗,Joey站在其中像在經歷時間洗煉般,這些畫面都教人難忘。
.
除了實體舞台設計與影像多變外,燈光設計也為這演出帶來更多趣味,除了近年常見的中央控制螢光棒,將舞台效果伸延至觀眾手上外,這次更看到很多從低角度放出的光束,成為舞台上描繪故事的獨特線條;加上舞台能透過圓台與圓環變動,從平地伸延到高空,既將紅館的空間感和序事面大大提升,更拉近了歌者與不同高度位置觀眾的距離,讓現場每個觀眾透過眼前畫面,釋出不同感受,這正是一種藝術欣賞的反饋,令演唱會增添一層藝術意味。
.
#容祖兒
#yungchoyee
#joeyyung
#prettycrazy
#prettycrazy容祖兒演唱會
#prettycrazypopupstore
.
-Source:
Words: kkbox
Pics: Yomi Photography
-Link: https://www.kkbox.com/hk/tc/column/live_reviews-0-500-1.html
my盛lady 評價 在 【黃子華金句錄】My盛Lady | 你好高水平?我怕你自取其辱!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My盛Lady | 皇牌公關香廣男(黃子華)被譽為城中盛女救星,經常以出位手段幫助單身女性客戶找到美滿姻緣,自己卻獨善其身,選擇短線戀愛,新上班的客戶 ... ... <看更多>
my盛lady 評價 在 【My盛Lady大結局】重溫兩個徐子珊| By 對白Cap圖王 的推薦與評價
【 My盛Lady 大結局】重溫兩個徐子珊. ... <看更多>
my盛lady 評價 在 [心得] My盛Lady & I Love 黃子華- 精華區HK-drama 的推薦與評價
趁著空檔看了第3遍的My盛,依然好笑又好看,更高興的是成功將妹妹推入這個坑
,難得有人一起討論劇情呀,無比的開心,My盛無疑是我心中2013最佳,就來留點
文字唄!!
細細粒真係做得好好,比女主還吸睛,將減肥的心路歷程演得很好,還有廣男勾
為了勸服放棄的珠珠狂吃那段,完全touch觀眾的心,一連串的改造過程有歡笑也
有淚水,全劇最愛就是這一趴。也成功替My盛打響頭炮!
王君馨將一個粗魯女警演的活靈活現,忍不住要給她給讚,但故事篇幅太短,導致
黃龍對慕蓮的感情變化只是一筆帶過,實屬可惜。幸得「真係o架、點解o既、你好
叻呀、傻的嗎」港女四式提升精彩度,達到畫龍點睛的效果。
小強&Paula~幾乎沒啥印象,最有power就是那場婚禮了,簡直大快人心,最後的收
尾也沒多著墨,我反到對教主他們為小強做的一切,相當感動,能在關鍵時刻為你
義無反顧的朋友又有多少呢?
蕊蕊&柏堅~故事內容還算完整,從一開始的自卑莫不在乎到發憤勇敢追求,最終抱
抱得美人歸,中間的情感轉折都刻畫出來了,麵包vs愛情一向難解,但馬明呢嚿鹹
濕麵包真係好難啃XD,高空釣燒雞那段笑翻了!!
善男&神刁~唔使講二個都係好戲之人,搭在一起很有火花,尤其是Benz雄可塑性超
高,乜嘢角色都難佢唔到,餐廳的那段對話印象深刻很有笑點。一個渴望愛情卻害
怕失敗進而偽裝獨身主義者,完全說中現代人的心聲呀!廣男和神刁幾段的唇槍舌
戰超精彩,氣勢十足。
天驕&袁萱~篇幅設定過長且後期有點令人厭煩,故事一開始亮點笑點都不少,也頗
為歡樂,但隨著謊言戳破,袁萱成為明星,一連串的發展,角色的性格也跟著大逆
轉,看的很不歡樂呀!偏偏戲份一直加加加,都快分不清邊個先至係女主角啦!
廣男&花女~首先就是最為人詬病的剪輯了,女主戲份之少,感情進展之神速,讓人
不禁懷疑是否漏看了幾集,還有對花女的EX全無交待,最終只得一個背影帶過,還
有神出鬼沒的大家姐,劇情全被剪的支離破碎,另外子珊一開始演技明顯不到位,
所幸後半段開始漸入佳境,17集進入最高潮,卻因Laura的出現大逆轉成了恐怖片,
劇情大暴走,真心不喜歡摔角還有二度利用群眾壓力博取原諒的橋段,相信本劇若
由Laura打頭陣肯定趕客XD,與其匆忙出街胡亂剪輯,倒不如今年在出街,相信劇情
會流暢許多,幸好教主魅力強大救了盛女也救了這部劇。子華"你好叻呀"!!
全劇最經典的二金句
世界好簡單,人類好複雜 >>> (所以話做人一D都不容易呀)
人類嘅終極理想就係不勞而獲 >>>(每天都不想上班,卻想領薪水)
完全說中我的心聲呀!!
PS.補一下妹妹的四字心得~"沒得笑了"XD 簡潔有力!!
******************My盛Lady之I Love 黃子華******************
第一次認識子華是狀II的賴三,當時覺得這人真係乞人憎,入戲之深讓我連棟篤神探
都追不下去,一直到絕代當驕才走出來,發現他真是個喜劇大師,而這次的My盛令我
徹底的愛上黃子華,我中o佐"子華降"啦!!
一個外表看似風流的人卻是如此的深情,口衰衰卻是這般善良拯救無數盛女,怎能不
令人著迷呢?子華的演技更是不用說,perfect!!印象最深刻的二場戲就是教主兄弟
倆在沙發上的那場戲,從開頭的歡樂一路到溫馨對話進而落淚,戲外的我也不禁感動
落淚,其二是教主和花女沙灘那一幕,教主話語未畢就先哽咽了,把聲充滿了濃濃的
感情,最後在花女額頭輕輕一吻,看的我都心花放了,感動滿分,同時也是全劇最美
最sweet的一幕。
對於子華的喜愛就像吸毒上癮一樣,戒也戒不掉XD,不斷的回頭睇返佢以前的o既舊作同
棟篤笑,show裡的子華更是charming,佢曾經講過「我唔係靚仔,我只係襟睇」,而
家我想講o既係「你真係靚仔,D人唔識得欣賞o者」!!今年年尾o既show我一定會去睇,
希望到時撲飛成功,I wish!!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36.224.194.80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HK-drama/M.1397557798.A.7CE.html
※ 編輯: buy520d (114.36.111.231), 04/15/2014 21:33:22
※ 編輯: buy520d (114.36.111.231), 04/15/2014 21:35:0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