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貳. 談談電吉他相關 }}_10
上一週所介紹的簡易器材組合,主要的著眼點是希望用很『親民價格』的器材,達到音色穩定、性能等同於音箱頭 + 各類型調變系、時間系與空間系效果器的音色搭載平台,而且便於攜帶;如果『在這個基礎平台前可以加載自己喜歡的破音系效果器,來讓音色更豐富而全面』這個選項會讓你覺得有點兒麻煩的話,今天想分享的簡易組合,應該能夠讓整件事變得更方便一些。
[二. 電吉他相關器材研討]_08
『Tech 21』(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ch_21 ) 這家美國吉他音箱系統製造商,早在 1989 年就開發出『SansAmp』這個系列產品,讓電吉他手可以用大約一般效果器大小的器材,就能夠取得 Fender、Marshall 與 Mesa Booige 三種風格的前級類比模擬,各自選擇從 Clean Tone 到 High Gain 三種破音程度,搭配三種不同麥克風收音位置的箱體模擬設計,這種 3x3x3 的類比音色模擬組合,放在九〇年代來看,實在是非常超越時代的作品,也因此,這個系列的 Pedal,早就已經是『名人堂』級的產物。如果從它的官網 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index.html 查看相關產品,除了最初形式的『Classic』型號不復生產 (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classic.html ) 之外,其他當年的型號都還可以購買得到 (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gt2.html ),這麼跨世代的長壽產品,應該可以知道它的泛用性、C/P 值是多麼有存在的價值了。而其中有一款 Rack 式前級經典之作『PSA 1.1』(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psa1_1.html ,雖然也已經退下生產線了 … ),更是當年 Rock、Metal 風格的吉他手必敗的致命武器 --- 事實上,雖然經過了二十多年,幾個月前我們在強力錄音室進行的『第二代樂手培訓』時的一些錄音工作,這台 PSA 1.1 Preamp 還是表現了非常強大的音色編輯功能,讓我覺得『時間』在這些經典機材上,好像從來也沒有留下什麼痕跡。
而到了 21 世紀,這家公司的確發揚了自家品牌名稱的意義,因應新世代樂手的實際使用需求,開發出全新的系列『Fly Rig 5』(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flyrig.html )!我記得三、五年前 (?) 第一次在網路上看到這個產品的發佈訊息時,就覺得這家公司真是與時俱進得可以:在自家極有音色水平與口碑的 SansAmp 前級之前,加載了他們也非常有名的 Drive Pedal 『Hot-Rod Plexi』(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effects/plexi.html ),這款以 Marshall 破音為基底的破音,除了本身就具備非常寬廣的破音可調範圍,更有我個人最喜歡的『前置式』Booter 踏鍵,可以推動原本的破音到一個更緊實的狀態;這樣的 Gain Booster → Overdrive → Preamp 的設定,只要『你知道你想要彈什麼』,搭配吉他本身的音量鈕,我覺得幾乎可以涵蓋 Rock 曲風中一切的音色需求!而整組器材,還配備了可以調整輸出比例的空間系 Reverb,以及近十年來很流行的時間系混搭調變系、可以腳踏控制速度變化的 Delay 效果器,以『All in one』的概念來說,這整體的設計可說是應有盡有。
但我也只是覺得很不錯而已。
後來,讓我開始感到興奮的是,隔了不久,Tech 21 找了我非常欣賞的吉他手 Richie Kotz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ichie_Kotzen ),不但出了簽名款式的『OMG Overdrive』Pedal (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effects/omg.html ),更把這個破音效果器與原本的 Fly Rig 5 整合成新一款的『RK 5』(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rk5.html )!且不說這組非常有質感的紅色系搭配髮絲紋路的表面處理是多麼有吸引力;如果你熟悉 Richie Kotzen 的彈奏方式,你就會知道他在彈奏中多麼注重用音量鈕去控制破音的反應,來達到他希望的音樂動態,因此,在機台上的 SansAmp 前所選用的 OMG Overdrive Pedal,是比原始款式的 Hot-Rod Plexi 在音量鈕的變化上,有更敏感、明確的動態反應,而它同時還是保有 Fly Rig 5 一切的優點。到了這個環節,我覺得可以考慮入手這個器材來觀察可用性了。
真正擊潰我的,是當我終於在宜蘭友人『搖滾阿明』的店裡,看到貼出二手出售資訊的 RK 5,經過一路奔馳趕到店裡,真的將這個器材拿在手上時的那一瞬間,這個器材短小輕薄到我完全不能置信!
Fly Rig 5 原始的設計理念,就是要讓這個系列的器材做為吉他手的『備用方案』:萬一你的演出場地音箱器材故障了,你還是可以有一個音色非常穩定,而且音色表現非常有水平的器材可以拯救整場演出 --- 所以它一定要很輕便,甚至能隨意塞進吉他背帶的口袋裡。雖說是『備用方案』的取向,但如果你看了 Richie Kotzen 的介紹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5x4NO-Wi4 ,你就可以知道,這個踏板用做主力器材也毫無懸念。且看一下另外一位器材評測名人、厲害的吉他手 Pete Thorn 所做的示範解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XzGSdOrt7o ,應該可以為這個『主力器材』論點做出極有公信力的背書。
值得特別一提的是:Fly Rig 5 系列可以輸出到後級來當做獨立而完整的 Preamp;但同時,它又可以直接輸出到音箱頭的前端,做為一般的效果器來使用,如果真有必要,它也能直接以類似具備了箱體模擬的狀態,直接輸出到外場 PA 或是錄音介面。這裡有一個我原本不能理解的邏輯謬誤:有箱體模擬功能的器材直接接進音箱頭前端,應該會有一種『中頻壓縮』的怪異感,又或者說,如果 Fly Rig 5 是一個 Preamp,那麼直接接進音箱頭前端時,應該會有『兩次前級放大』的高頻刺耳感,但這些狀況、假想,在這個器材上卻都沒有發生!我的實際使用經驗驗證的是:Tech 21 這個品牌對於從 SansAmp 就開始操作的『箱體模擬』、『前級』技術,讓 Fly Rig 5 的『前級』端具備了非常大的『EQ』調整空間,因此,不論你用什麼輸出的選項,只要適度去調整機材上的 EQ,幾乎都可以得到當下最理想的頻率呈現,而不會有任何奇怪的突出頻率。
因為這些特性,所以我組合了圖例中的便攜式器材組合:我將原本的 AMT V1 Preamp 用 RK 5 來取代,因此我可以有多種不同程度的破音組合;而就像先前曾經提過的,我喜歡在破音前面置放 Fuzz 來增加 Solo 時的破音『黏度』,所以整個組合裡,考慮了音色、顏色 (我是說真正的『顏色』) 與體積大小,因而選用了一顆 Fuzz Face Mini。我會讓 RK5 的 Delay 一直都開著、但比例與速度都很微小,來增加整個前級端音色的『空間呼吸感』,而真正的時間系、空間系效果,還是交給 Zoom MS-70 CDR 來處理。到這個階段,這樣的微型器材應該可以處理大多數我會執行到的商業音樂演出工作了 --- 雖然整體的音色會是更偏向 Rock 的色彩。
我原本認為這樣的設定應該已經很完美了。
隨著 2019 NAMM Show (https://en.wikipedia.org/wiki/NAMM_Show ) 樂器展的到來,Tech 21 居然提前公佈了第二代 Fly Rig 5 的產品說明: 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flyrig5_v2.html ,也同時將 RK 5 V2 的功能設計,與原先的 Fly Rig 5 V2 做出了相當的區隔 (http://www.tech21nyc.com/products/sansamp/rk5_v2.html ): Fly Rig 5 V2 有了自身的『Send/Return』功能,來讓你加添其他功能性的效果器,或甚至串接其他的前級載具。RK 5 V2 雖然還是維持了封閉式的機體架構,但它將 Delay 改成可選項式的 Roto/Delay,以及其他許多選項式的效果功能鍵。最棒的是:新一代的機體本身多增加了 Tuner 的功能;更棒的是:RK 5 V2 居然有了 XLR 的輸出!
就整體性能考量來說,這一次~我一定不會等那麼久才入手這個再完美不過的器材了!
------------------------------------------------------------------
後記. 今年的 NAMM Show,在電吉他的器材面向上,更明確地發展出『類比/數位模擬』混搭的發展態勢,做為新一代電吉他樂手的你,我會比往年更加希望你可以關注所有這些新世代器材的發展與最新動態。
因為它們有很高的機率,將會左右了你的音色。
namm wiki 在 黃中岳談吉他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伍. 談談樂手教練實務經驗 }}_03
『那…我怎麼知道我準備好了沒……?』
前文提到:『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所以,你也就一直宅在家裡,用盡了一切你想像得出來的方式,努力鍛鍊著與音樂相關的一切技能,然後等待著機會來敲門。我知道你一定早就躍躍欲試,可是同時,你又總是覺得忐忑不安,因為你知道:往往都是要事情發生了,才會知道自己還沒有準備好 --- 誰會喜歡『千金難買早知道』這種懊惱的感覺呢?那麼『我努力的方向、努力的力度,到底算不算是準備好了呢』?
在討論這個問題之前,我想先釐清、界定一個討論的範圍:如果你是一位原創性極高的創作人才,『音樂』只是你用來表達想法、概念的一種『工具』,而不是偏向一種『學問』的話,接下來的一篇文字,可能對你不會有太大的功用,因為、畢竟~這個世界上的確存在著只是用很簡單的和絃、配器,就能建構出非常具有煽動力或感人至深的作品;不過,因為『音樂只是工具的角色』,所以那些感動人心的元素,應該會更多來自於你所創作的文字內涵,或是你詮釋這個作品時整體的身、心、靈的狀態。我在想,你應該一定會同樣孜孜不倦地不斷鍛鍊著這些『性靈』方面的能力,等待著你的伯樂翩然出現的。
而如果,『音樂』對你而言,是你心智的延伸、情感的寄託,以致於是你整個生命的一個探索過程的話,我們也許可以用一些『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一下這個『感性』的問題:『我怎麼知道我準備好了沒有』。
[一. 漫談樂手教練的心裡話]_03 『準備』的度量衡_01
從任何角度來說,表現音樂,應該都是一個『創作』的意涵;而『創作』,應該會是來自於大量的『習作』之後所焠鍊出來的成果。對於如何看待『我是否已經準備好可以表現音樂,而能夠掌握機會』的議題,我想先將這個千頭萬緒的疑問,整理成三個不同的階段,來建立一個相對客觀的度量衡:
A. 第一階段 --- 人與樂器的關係:
在這個階段,『樂器』會是你進入『音樂』最重要的工具,而且,有極高的比例,它指的是你對於操作樂器的能力 (即使你是一位歌手,你的聲帶、你的身體,也應該被視為是一個樂器來對待)。而『操作樂器』的能力,就有比較物理性的、可建立量表的方式來檢測。
1. 速度的穩定度:那當然是指你與 Click 之間的關聯性!但你可能不是很明白,我指的還包括了『續航力』。如果你任意設定了一個速度、決定了一種拍分,你是不是能夠在五到十分鐘的時間長度,以極小的誤差,維持著同樣的拍分彈奏?如果可以了,試試看設定兩種或以上不同的拍分、交錯使用!如果可以了,試試看設定兩種 (或以上) 不同的速度,規律地交錯出現!如果可以了,試試看設定不同的速度變化與拍分切換,而關鍵是:要求夠長的操作時間。
2. 節奏 (Groove) 的理解與掌握:在第一個量表題目裡,加入刻意設定的重音位置 (當然!那就代表第一個量表題目裡我們需要均一的力度,而第二個量表題目裡,力度開始需要有輕重的區別) 以及『休止符』,以同樣的『續航力』來要求自己的彈奏。這個基本練習取得了成效之後,請開始學習與研究各類型不同音樂風格的 Groove,是怎麼藉由輕重音、休止符 (那當然意味著你應該也可以熟悉地使用連結線) 來組成,同樣的,你應該要能夠在夠長的時間上、以極微小的誤差來持續這種規律性的 Pattern 組合。
3. 音色:『音色』應該是表達情感所最需要鍛鍊的技巧!以木吉他來說,如何去平衡大拇指撥弦時,指肉與指甲的觸弦時間差,以及如何去控制食指、中指與無名指的觸弦力度,來取得較為明亮或較為溫潤的音色,又或者撥指的位置距離音孔的遠近、與琴橋的距離,甚至於每一個指頭觸弦的角度,在在都影響了使用這個樂器所能夠傳遞的情感。而電吉他所能探討的音色變化,或鋼琴、鍵盤類的音色、觸弦選擇,弦、管樂器各種聲音表情與特徵,幾乎是所有音樂家每天都不敢怠慢的練習!而你必須非常熟練在自己的樂器上各種不同音色呈現的手法,因為,這會牽涉到後面另外一個重要的基本命題。
4. 音階與和絃以及相關基礎樂理:終於來了!這些構成音樂最基礎的元素與知識,卻剛好是大多數人最望之卻步的領域。好消息是:誰能耐著性子把這些知識基礎轉換為樂器上的操作,誰就比其他的多數人更多了一種武器!千萬別忘了,我們為什麼會需要『機會』?因為,這個音樂市場是一種競爭的態勢,如果你能比別人多一項武器,我想不出你為何不要去擁有它。讓我們看一下 Bass巨擘 Victor Wooten (https://en.wikipedia.org/wiki/Victor_Wooten )在一次訪談中提到關於『音樂理論』的一些有趣的論述,希望能讓你知道,對於『樂理』的切入角度,可以有多麼不一樣的想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3vYVGMgZYY
當然,這些各個不同調的音階與和絃的彈奏,還是必須同時搭配第一、第二量表來執行,才真的能有務實的效果。
5. 樂譜的熟悉與應用:我在2017/11/27的貼文強調過樂譜之於樂手溝通的重要性 (https://www.facebook.com/rayhuang.guitar/posts/163152814292271 ) 。在我所接觸過的年輕、熱血音樂人之中,真的很少比例的人會願意將這個功課當成自己的必修;但我真的可以保證,當機會來敲門之後,你會接觸到的其他音樂工作者,很少不用樂譜來做為執行音樂的工具的。我所能建議的是:其實我們不是光會看別人寫出來的譜面就夠了,確認你是否真的能掌握樂譜的方式,就是你能夠將自己正在進行的音樂內容,也以市場上大家能夠理解的方式採寫下來,而其他樂手能夠正確彈奏出你的音樂內容,才是這項量表的完成。
6. 頻率的理解:Baby老師解釋音樂的構成,用語非常簡明扼要:『一切都是頻率』!而當我們開始在思考、理解頻率的意涵時,它往往代表著你正在思考著自己這項樂器與其他樂器的『人我關係』,而第三量表的『音色』,恰恰正緊密關聯著頻率的總合: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F%B3%E8%89%B2
https://bideyuanli.com/%E5%A3%B0%E4%B9%90%E5%9F%BA%E7%A1%80%E7%90%86%E8%AE%BA/%E9%A2%91%E8%B0%B1%E5%9B%BE
為了讓所有的音樂配器都能有被聽見、但不是來自於音量增加,你必須適度地去調整你正在處理的和絃聲響的把位 (轉位),而如果你希望自己能在很快的時間內就反應、彈奏出『有效』的和絃聲響 (把位),你就必須很認真、努力地把第四量表的相關內容都非常熟練地在你的樂器上操作出來。我可以確定的是:如果你真的正確地因為頻率而操作著第四量表,任何內行的伯樂都一定可以明確地辨識出來。
7. 聽見其他人:當我們因為思考著音樂的頻率總合而一定會開始分析配器之間的『人我關係』時,意味著在執行音樂的同時,你不是只聽見自己,反而會是有更大的『空間』是在聽別人在做什麼;而別人正在進行的內容,在量表五『樂譜』的依據下,你又知道量表六『頻率』的分佈 (或分部),在熟練操作量表一~四的基本功之下,我想,當機會來敲門時,你至少不會是一個拖累其他合作夥伴的角色!至於『聽見其他人』的重要鍛鍊,其實又會牽涉到你對於身處的環境空間以及音響器材都有足夠的磨鍊,相關的操作建議,我在專頁從2017/10/09到2017/12/11的十篇文字『肆. 談談現場演出實務經驗』有一些粗淺的意見與想法,也許你會願意回去查閱一下。
8. 足夠分量的拷貝學習:如果你想看到比你身高限制所能、更遠的風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絕對是一個聰明的選擇!而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中,巨人的身影所在多有。如果你能靜心用一比一的方式拷貝這些巨人的思考路徑,就如同學習書法時的『臨摹』工夫一樣,我覺得,這對於突破自己想像力的限制,會是非常有效的大補帖。當然,如果僅止於『拷貝』,這對於你要在未來建立自己的風格,會是一種潛在的危機;但因為我們現在還只是在第一個準備階段,這種『遙遠的危機』,我們實在還不需要過度擔心。
以上。
即便我們非常有毅力地完成了這第一階段的量表,我都還不能騙你說:『你大致有所準備了』。在下一週,我會寫出第二階段的量表,也許到那個階段也完成了,我們才可以期待『機會知不知道我的門牌』。
『媽呀!這得要花多少時間啊!?』
…………
請容我用多年前『訓勉』我自家的樂團,以及後來在北藝大課堂中一定會反覆重述的一個論點來回答這個問題:『如果你想要在這個行業出頭,先問問自己有沒有像其他選擇了相對正規工作的同學們一樣,每天至少要在他的工作崗位上打卡上班八個小時』。
八個小時、每天,也只不過是一個最起碼的『工作守則』,我猜想~你應該認識過那些每天工作遠遠超過這樣時數的工作者吧!
至於怎麼每天能夠找出這八個小時?
這只有你能回答了。
--------------------------------------------------------------------
後記1. 文中提到的 Victor Wooten 著有一本中文譯名為『音樂課:音樂大師的心靈成長之旅』的書,我想,會是一本值得你去閱讀的大師智慧結晶之作: https://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1910166135
後記2. 每一屆加入北藝大IMPACT學程『製作概論』的同學,都會被指定要去閱讀至少一本以上的諾貝爾文學獎德國文學家『赫曼赫塞』(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5%AB%E5%B0%94%E6%9B%BC%C2%B7%E9%BB%91%E5%A1%9E ) 的作品,這其中是有我刻意導引同學們去建立的一些價值觀的暗示;如果你有興趣,不妨也請試著閱讀。
後記3. 上一週的鼓手甄選訊息貼文之後,在專頁的私訊果然陸續收到好些位『機會忘了他的門牌』的鼓手來自我推薦;我非常感謝這些年輕朋友對於這個事件的回應,而我在能力範圍內也都盡力地進行了初步瞭解與應做的回應。這兩天我會與 Penny 進行相關的會議討論,關於整個甄選活動的日期、地點與後續執行過程細節,也將會在這個專頁裡做出實際的紀錄與報告。
祝有心人玩耍音樂開心!
namm wiki 在 NAMM Show | Anaheim CA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NAMM Show, Anaheim, California. ... The NAMM Show is where people from all around the... ... Can anyone attend the NAMM show? Wiki 3. ... <看更多>
namm wiki 在 Interview Dorian Marko from Auddict from NAMM 2018 的推薦與評價
... software mentioned: http://bit.ly/2spTzxIHad the chance to sit down and talk with Dorian Marko, head of Auddict at the 2018 NAMM show.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