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島單純的人種(i.e.,從874年移民以來就單脈相傳),使得冰島人成為地球上最良好的人種試驗場。
這不是說冰島人可以拿來做人體實驗,而是說跟人類基因有關的許多問題,都可以從冰島人身上找到答案。
我們如果懂統計學的話,這個道理不難懂,就是說對於基因的統計研究,冰島人這個群體有著比其他人種少許多的雜訊。
例如,2015年Nature Genetics就發表了四篇以冰島人為樣本的論文。因為雜訊少,研究成果自然也比較可信。
而也因為冰島人種單純,個別人士在基因上的突變,與一些遺傳性疾病的相關性,很容易就會被認出。
這道理促成了冰島一家基因研究公司:deCODE。
道理聽起來簡單,但是當deCODE的創始人Kári Stefánsson剛剛提出的時候,也是被群起圍攻。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萬的網紅精神科医・樺沢紫苑の樺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今回の動画で紹介しているサイト】 ・「夜型」の人が努力しても、決して「朝型」になれない:研究結果【WIRED】 https://wired.jp/2019/04/06/morning-person-genetics-how-to/ ・サーカディアンリズムの論文(英語)【nature】 https:...
nature genetics 在 農藝女孩看世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台灣種子首度上太空】🌿
姬蝴蝶蘭、台灣藜、番椒、向日葵,它們將成為台灣最先上太空的植物!
太空中心七月底已將這四種種子送達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這些種子將於九月送至美國,預計今年十月搭上補給物資給太空人的太空船,前往國際太空站(ISS)。
太空中心參與了 JAXA 的免費科學計畫「太空種子亞洲未來(Space Seeds for Asian Future, SSAF)」,將種子送到 ISS,研究太空環境對植物的影響。
只要總重量不超過 50 公克,各國要選幾種種子上太空都無妨。目前已知有九國參與,共計 16 種植物要送到國際太空站上、日本的 Kibo 太空艙。
各國主要根據兩個原則選種子,一是特有種或具有特殊象徵;另一類是作物。前者如泰國選了國花阿勃勒、澳洲挑了國花金合歡、紐西蘭選了原生種聖誕紅;作物類則如印尼選了芹菜與洋蔥種子、馬來西亞的聖羅勒(泰國稱為打拋葉)。
太空中心不具植物專業,因此與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以及中興大學農業暨自然資源學院合作,協助選定植物、提供種子、申請出入關檢疫證明,及指導後續研究與科普推廣。
這些種子預定今年十月隨無人補給船送上 ISS,詳細航次還未確定。種子將在站上「放置」幾個月(不會在太空站上栽種),預計明年二月回到地球,送回台灣,讓科學家實際栽種,探討太空中微重力、高輻射的環境對種子生長有何影響。
有「台灣價值」的植物非常多,但不可能全部納入。最後專家們挑了兩種代表性的原生植物、兩種作物上太空:姬蝴蝶蘭、台灣藜、番椒、向日葵。
▌姬蝴蝶蘭(Phalaenopsis equestris)
■ 份量:1 公克
台灣原生的蝴蝶蘭只有兩種:姬蝴蝶蘭、台灣蝴蝶蘭(Phalaenopsis aphrodite)。
姬蝴蝶蘭在日治時期後就缺乏正式採集紀錄,一度被認為已滅絕。直到 2010 年,屏科大森林系葉慶龍教授與林試所合作調查,在小蘭嶼找到九株植株,並首次紀錄到其生態與花形描述,這睽違百餘年的再發現引起轟動。
姬蝴蝶蘭於菲律賓群島有廣泛分布,但在台灣僅生長於小蘭嶼。花朵寬約 2~4 公分,擁有白色、粉紅、粉紫、白瓣藍舌等豐富花色,是迷你多花性蝴蝶蘭育種的主要親本。
它還是 #全世界第一個 全基因體解序的 #蘭科植物──2014年,成大生科系陳虹樺教授、蔡文杰副教授進行國際研究,以姬蝴蝶蘭為標的,完成全基因體解序,其 DNA 大小為 1.16Gb,含有 29431個基因,成果更登上國際期刊《Nature Genetics》封面文章。
不過,姬蝴蝶蘭的突變紀錄仍相當缺乏;突變後,染色體變異與植物特徵之間的關聯也不清楚。此趟太空之旅或許有機會對此投入研究!
姬蝴蝶蘭背後有種種精彩故事,現實處境卻不樂觀。市面上蘭花多為人工混種育成,但野外蘭花仍面臨極大生存壓力,甚至僅存少數個體。為了讓這珍稀植物在野外存續,林試所擬定了復育計畫;辜嚴倬雲保種中心近兩年也啟動「蝴蝶蘭返鄉計畫」,致力尋找野外種源,繁殖後再引回原生地,先從台灣原生種著手,最終目標是讓全世界蝴蝶蘭都能回家~
▌臺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 Koidz.)
■ 份量:10 公克
俗稱紅藜,主要分布台東、花蓮、屏東等縣市。這是台灣原住民耕作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因此它擁有許多名字,排灣族稱之 djulis、魯凱語 baae、布農語稱 mukun、卑南語為 duli、阿美語 kowal……除了當糧食,也常做為釀製小米酒的酒麴。
紅藜應用歷史悠久,相關研究卻很稀少,還一度被認為外來種。直到林務局與屏科大森林系郭耀綸教授合作,歷時三年調查這民族植物的身世,比對各國館藏的藜屬標本,才確定它其實是台灣原生植物,並於 2008 年正名為臺灣藜。
臺灣藜營養價值極高,近年漸漸成為明星食材──蛋白質含量高達 14%(是稻米的兩倍;相當於小麥),富含抗氧化物、膳食纖維與礦物質,還有九種人類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
科學家們會調查這些到太空一遊的種子,後續發芽、生長、形態特徵、遺傳基因等表現是否會受到影響~
▌番椒(Capsicum annuum L.)
■ 份量:16 公克
Capsicum annuum 是最常見的五種番椒栽培種之一,依果實中是否含有「類辣椒素」,番椒可再分成辣椒與甜椒(我們送上太空的種子是果實呈鐘型、帶甜味的甜椒)。
根據農委會的「農業統計年報」,台灣近十年(2010~2019) 番椒的種植面積多維持在 2400 公頃以上,是僅次於番茄的第二大茄科作物。番椒富含維生素 C,生熟食皆可,還可當作辛香調味、食品著色、萃取成分添加到保健食品、醫藥與化妝品,繽紛多彩的外型也適合當作觀賞植物,用途相當廣泛。
上過太空的番椒種子,後續生長型態、營養含量、生物化學特性會是研究重點。
▌向日葵(Helianthus annuus)🌻
■ 份量:20 公克
向日葵是常見的一年生草本植物,通常生長於夏秋兩季,在台灣,六月至九月是向日葵開花的高峰月份。
它常用以觀賞植物、榨取食用油、甚至做為生質能源。葵花籽油富含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及維生素 E。觀察向日葵種子從太空歸來後,生長發育狀況、植物油中的化學物質含量是否發生變化會是滿有趣的題目。
▌幕後花絮
選定種子的過程中,由於法規與流程的緣故,不得不放棄一些深具代表性的作物──水稻「台梗 9 號」以及「台農 67 號」的種子。
參與計畫的國家必須先將種子送到日本,JAXA 收齊種子後,再連同日本要送至 ISS 的物資一起運往美國,交由美國的火箭發射,把物資送到太空人手上。而美日之間不能互相出口任何稻米種子,所以我們不得不排除水稻;原本擬定的山櫻花種子也因為不能輸美而放棄,改選向日葵。
台灣這四種種子都沒有輸往日本的紀錄,讓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台中分局費了好些時間才完成檢疫工作。
種子要輸入日本,除了要有一般檢疫證明之外,番椒所屬的茄科植物易感染「馬鈴薯紡錘形塊莖類病毒(PSTVd)」,還需另外附上未罹患該類病毒的病蟲害檢疫證明。
這些要上太空的種子,經過檢疫、封裝後從台灣出發,行經日本、美國、太空,再循原路回來,全程 #不會拆封。待種子回台灣,再交給植物學家栽種、研究,看看歷經太空環境洗禮後,植物生長會不會有什麼變化。
▌送種子上太空.計畫緣由
日本 1993 年發起區域性太空組織「亞洲太平洋區域太空機構論壇 (APRSAF)」,串聯許多亞太地區的太空機構,執行不同領域的合作計畫,例如防災救災的「守望亞洲」計畫、推廣太空科學與日本太空艙成果的「Kibo-ABC」計畫。目前有 13 個國家是「Kibo-ABC」成員,太空中心也是其中一員。
在多國合作建造的 ISS 上,日本 JAXA 擁有一個名為Kibo的太空艙。而未來長途太空旅行,人類如何自給自足種植糧食是熱門研究主題,JAXA自2011年就發起「太空種子亞洲未來(Space Seeds for Asian Future, SSAF)」計畫,讓「Kibo-ABC」成員機構送種子到 Kibo 太空艙,研究太空環境對植物的影響。
國立中興大學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防疫小尖兵
動植物防疫檢疫局臺中分局
林務局-森活情報站
林試所-幸福森活
📸底圖:JAXA 人員收到台灣種子後的開箱照。
=======有那麼點相關性的資訊分隔線======
今年「Kibo-ABC」有好幾項亮點活動,除了送種子上太空,還有「KIBO 機器人程式設計競賽」,讓學生寫程式控制國際太空站的機器人。太空中心亦積極參加,台灣預賽已於六月舉辦完畢,第一名為臺北市私立復興實驗高級中學隊伍「Taipei Fuhsing Robotics Omega」。
因疫情緣故,九月的國際決賽改以連線方式進行。決賽隊伍有機會與 ISS 連線,實際操控站上的飛行機器人 Astrobee!
==========看到這邊的是真愛=============
nature genetics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只要是好孕的產家都知道,來阿萍醫師的門診,我從來都不會要孕婦吃孕婦維他命。帶來瓶瓶罐罐問我能不能吃,我都會拒絕幫廠商背書。今年工作室的選書是這本”Real food for pregnancy”,越讀越覺得好孕團隊還缺營養師這一塊拼圖,然後營養師就來了!🤩
請大家把買這些瓶瓶罐罐的錢省下來,好好跟著營養師把一輩子的健康建立起來吧!
https://www.facebook.com/1545740095717230/posts/2343916085899623/?d=n
=================================
‘After all, nutrients work synergistically. Nature is not stupid. And a supplement is rarely superior to what's available in real, whole foods"
畢竟,各種營養素是協同作用的。自然並不愚蠢。補充營養素優於全真食物者,幾稀矣。
"Real food for pregnancy: the science and wisdom of optimal prenatal nutrition", Lily Nichols.
=========================================
初期懷孕的女性,在門診的第一個提問總是:「醫生,那我有什麼飲食禁忌?是不是應該開始吃孕婦維他命、葉酸…這些補充品?」
簡答: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沒有什麼飲食禁忌,吃自然的食物,盡量接近原型,人工食品不要吃。維他命的螯合劑都是人工添加物,吃進去可能比有效成分還要傷身體。
但,這個提問,並非簡答題。若時間允許,我會要孕婦舉例說明今天從早餐、中餐、到晚餐,吃了些什麼東西。當代生活,有健康飲食習慣的孕婦,少之又少。
孕育的過程,我們在「種一個寶寶」。我們知道植物生長,需要陽光、空氣、水分、與土壤。寶寶也是!近代生活飲食建議,在眾多食品加工產業的行銷下,飲食建議跟著廠商利益跑。推動母乳哺育,要與配方奶廠商相抗衡,於是有「守則」規範行銷。那麼,一般人的飲食呢?我們從何時,失去判斷自己該吃什麼的能力?
孕婦該控制的不是體重,在我門診產檢的孕婦都知道,我從來不在意體重的增加多少。該控制的是飲食習慣與飲食內容,該調整的是生活習慣與身體。你們知道低脂飲食中,缺乏維他命A、鐵、鋅…這些重要元素嗎?你們知道補充的葉酸、鐵劑,生物吸收利用率遠不及天然食物嗎?你們知道富含飽和脂肪的天然食物,其實富含各種人體需要的營養素嗎?
Though most of us view our genetics as a solid blueprint,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genes can be turned on or off by certain exposures in utero, such as levels of nutrients, a mom's blood sugar and insulin levels, exercise habits, stress hormones, toxins, and much more. That means that even if you think you have "bad genes", you have the ability to minimize the impact of theses on your baby with optimal nutrition and informed lifestyle choices. On the flipside, even if you have " good genes", they could be turned off to some degree if your diet and life style aren't healthy.
==========================
同場加映兩傳老師關於維他命的舊文
https://www.facebook.com/100003436887625/posts/271544146303479/?d=n
#懷孕生產不是生病
#但不注意的話有可能會生病
圖:阿萍醫師煮的豬肉咖哩配超好吃的黃金泡菜😋
nature genetics 在 精神科医・樺沢紫苑の樺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回の動画で紹介しているサイト】
・「夜型」の人が努力しても、決して「朝型」になれない:研究結果【WIRED】
https://wired.jp/2019/04/06/morning-person-genetics-how-to/
・サーカディアンリズムの論文(英語)【nature】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8-08259-7
・「夜型」の人が、朝型になることはできる?【フィガロ・ジャパン】
https://madamefigaro.jp/culture/feature/190414-matinsoir.html
【チャンネル登録をお願いします】http://www.youtube.com/channel/UC1WkFVOCTPdY782AJ1PZ-JQ?sub_confirmation=1
【全動画プレゼント】YouTube「樺チャンネル」の全動画1500本のリストをプレゼント中。今すぐダウンロードしてください。 https://canyon-ex.jp/fx2334/z6j0NW
【質問】「樺チャンネルでは早起きを推奨していますが、『夜型の人が努力をしても決して朝型になれない』という研究結果が出ています。夜型の人に早起きを推奨するのは、科学的に間違っていませんか?」
nature genetics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上集提及,香港八成以上小學生睡眠不足,而亞太區兒科睡眠協會的調查更發現,香港0至3歲的嬰幼兒是全世界最晚入睡:平均的入睡時間為晚上10時17分,比亞洲其他國家遲51分鐘,比起歐洲國家,就遲1.5小時。遲入睡有何壞處?
參考資料
「香港寶寶 夜貓上身」,《明報》,2008年4月1 日。
Carrillo-Vico A, et al., ‘A review of the multiple actions of melatonin on the immune system’, Endocrine, July 2005:189-200.
Joseph S. Takahashi, et al., ‘ The genetics of mammalian circadian order and disorder: implications for physiology and disease’, Nature Reviews Genetics, October 2008:764-775.
Cari Gillen-O’Neel, et al.,’To study or to sleep? The academic costs of extra studying at the expense od sleep, Child Development, 2012.
Yvonne Kelly, Amanda Sacker, et al., ‘Time for bed: associations with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7-year-old children: a longitudi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 Community Health, 8 July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