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冷 #冷專欄 這句話,那句話,究竟是誰說的話?
「我越了解人,越喜歡狗。」
大家好。狗這種生物,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為了主人。狗狗付出別無二心的絕對忠誠,加上無條件的愛和陪伴。科宅編認為,不喜歡狗的人大概都沒有心腸。#開局地圖砲
開頭引述的話卻意外拐了個彎,借用狗的單純,來怒批人類的醜惡。但是,這句簡短的妙語究竟出自誰?
剛從人間登出不久的李敖,在著作《李敖有話說》中指出「我認識的人越多越喜歡狗」出自法國的羅蘭夫人。就是那位在大革命中站錯邊,結果被雅克賓黨的恐怖統治清算,死於斷頭台的羅蘭夫人。所以結案囉,今天收工,我們下次再見~再見~
當然不是這樣。身為二十一世紀的冷知識人。有著 google 大神的優勢,應該能比古早時代,只能靠博聞強記的李敖,知道得更多,做得更好?
首先,羅蘭夫人是崩啾崩啾的法國人,一定不是講中文。【要查證名言,或是追溯任何訊息的出處,第一步一定是設法找到原語言,減少輾轉傳播中出現的失真】。而且,大概李敖的文化影響力大,幾乎所有中文來源都指向羅蘭夫人,沒辦法增加我們既有的訊息。
話說,評估史料的真實性有一個法則:轉述的人的年代和事件發生的【時間】越接近越好,中間經過越少【轉述、翻譯】則越可信,還要小心敵對方的惡意抹黑栽贓。
我們開始囉,肉搜心法第一步,線索很少的時候,一個好去處是 wikiquote,這是維基百科的子站,專門編纂名人名句。
腦中OS:「維基?嘖嘖。什麼人都可以編輯的地方怎麼可信?」
沒錯,維基百科本身並不可信,可是它有多種語言獨立運作。表示位於各國,知道各種線索的人都有可能心血來潮,在條目上(或「討論」頁面)編寫,來吸引眾人注意。當複數個鄉民注意到一件小事,讓古今中外的無數耳目和情報匯集起來,力量很驚人的。很可能指向無庸置疑的強力線索。
所以,當我在法文版的羅蘭夫人 wikiquote 完全找不到這句話的痕跡,就覺得有貓膩啦。fr.wikiquote.org/wiki/Manon_Roland → 怎麼沒寫,森七七。
對了,法文我本人當然是看不懂。但句子的關鍵詞「狗」總得出現,用單字 "chien" (崩啾崩啾的狗)搜尋網頁即可。但結果完全國防布。
這表示1、這句話無關痛癢,法國人不是很在乎所以沒有寫。或者2、這句話根本不是羅蘭夫人說的。
怎麼辦?冷靜,冷靜,重整思緒。
欸,等等喔,李敖懂法文嗎?很可能不懂。這表示他接觸到的已經是二手資訊惹。而台灣接收最多的二手資訊,要不就來自美國(英文)、要不就來自日本(霓虹語)。那就先找英文,因為我只懂英文。
肉搜心法第二步:乖乖爬文。
翻譯翻譯,同義詞的排列組合有很多可能。姑且先試試「The more I know people, the more I like dogs」。當我讀到這個網頁,整理了一掛名人似乎都說過這話,事情不妙了。www.dogquotations.com/dog-quote-variations.html 尤其是名單裡有馬克吐溫,更是不妙加三級。
眾所周知,當一句名言被歸在馬克吐溫頭上,通常就是「大家都覺得很耳熟,但沒有人知道真正的出處」的意思。馬克吐溫可以代換成愛因斯坦、林肯、德雷莎修女、或其他大家耳熟能詳,卻又不是真的很熟悉的名人。#人體名言產生器
我不放棄!仔細再看,網頁中整理的疑似名人出處中,法國人的比例特別高——戴高樂和其他含有 de 的法文名,是否表示英語圈認為這句話應該是某個法國人說的,相信原文是法文,但不確定是誰,所以就隨便亂套一個法國名人?
事到如今,嗯,我不是很想用這招的!但看來是不用不行啦!
肉搜心法最終奧義:網路上哪裡有大量的古老文獻,還能智慧搜尋的呢?答案是 Google Books 了。我們都知道羅蘭夫人死於法國大革命之後,表示她是十八世紀的人。而 Google Books 數位化了大量的各國文獻,還可以限制年代搜尋。
結果是......燈燈燈,出來了。1822 年,一本稱為《歷史與文藝筆記》(Tablettes Historiques et Littéraires)的書是最早(可得)的來源。再早就沒有了。
「我認識越多人,就越喜歡狗」出處是......是軼名。原文是這樣寫的:
"Nous venons de recevoir le Miroir de la Somme, il contient les niaiseries suivantes: Une dame disait l’autre jour: plus je connais les hommes, mieux j’aime les chiens."
(我們收到一面來自索姆的鏡子,上面寫著這樣的蠢話:一位女士先前曾說:「我越認識人類,就更加喜歡狗。」)
感覺就是個十九世紀法國的早餐飲料塑膠膜上的冷笑話。大家還記得史料判定法則嗎?羅蘭夫人死於 1793 年,相當不可能她的話會初次出現在整整三十年後的一本書上,甚至沒被指名出來。
因此,結論非常反高潮:來源是法國民間,確切出處在有更多線索出爐前暫時未知!
已知的未知也算是知識。仍有學到東西,吧。自己說(小聲)。
肉搜下來學到什麼?整理一下,我們知道「我認識越多人,就越喜歡狗」應該是十九世紀法國文化圈中的流行語。流行語當然人人都可以說,有各種出處也就不意外。
當這句俏皮話流傳到英文世界,很可能亂找了個法國名人背書。羅蘭夫人可能就是這樣躺槍的。畢竟,羅蘭夫人其實不是諷刺作家,她是個沙龍(上流知識分子的集會)女主人,寫文章也是為了政治的倡議。這台詞與角色形象,細想真的是不太對。
那,為什麼冷編科宅要小題大作,從一句俏皮話寫惹一整篇肉搜實況?因為這是後真相時代,因為網路太多的人云亦云,因為從眾很簡單,而批判性思考卻往往被當成來搗亂的而不受歡迎。然而,翻開報紙打開電視,信錯了資訊來源,愚人節每天都過~~
那麼在此祝大家(與往日誤信的錯誤常識)分手快樂。繼續看每日一冷,一起變得越來越聰明。
讀者還知道有什麼名言,大家都說是某人說的,但某人其實是無辜躺槍的呢?請一定要糾正我的錯誤常識,某科宅的腦袋,預先感謝您XD 掰掰。
nous wiki 在 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關於全球最大本passport making of I】
《N4.3 我們一起去旅行》的封面做成一本passport這個idea是在大家快要開始預購前那個時期萌生的。我拿出櫃子中兩本新舊的BNO,細細研究上面每一個特徵。首先留意到的當然是文字:”Dieu et mon droit”,還有”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
====[來自wiki的資料]====
Dieu et mon droit,意思是「汝權天授」”God and my right”,是英國君主的格言,也出現在英國皇家徽章中盾牌下的捲軸。格言表示天授君權,即君主獲得天命,上天授予君主統治人民的權力。
格言以法語寫成,字義是「神和我的權力」(格言的較長版本是「我必守衛神和我的權力」)英格蘭王國格言多使用法語,而非英語,而因為征服者威廉和金雀花王朝征服英格蘭後,盎格魯-諾曼語是英格蘭王室和統治階層使用的主要語言。皇家徽章的全部元素中也有另一句古法語句子。盾牌後的環帶寫上嘉德騎士團的格言「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心懷邪念者蒙羞)。現代法語將「Honi」改拼作「Honni」,但格言沒有跟隨。
=======
於是,當製作這個Nano版本的皇家徽章時,文字上也要追隨這個歷史意思。Nano皇家徽章的法語,分別是”Nous voyageons ensemble”和”Travailler Dur Jouer Dur”。
”Nous voyageons ensemble” 可能大家都會猜到?(真的會猜到嗎?!)”voyageons”有旅行的意思,”Nous voyageons ensemble” ,就是「我們一起旅行」!至於”Travailler Dur Jouer Dur”,買了書的朋友翻開第一頁就會知道是甚麼意思囉~~
所以當大家收到這本全球最大passport時,記緊要追隨Nano皇家徽章的這兩句格言:
除了要”Nous voyageons ensemble”,更重要是”Travailler Dur Jouer Dur”!
*獨家訂購《N4.3 我們一起去旅行》繪本zine: https://goo.gl/tNwope
#BNO #Dieuetmondroit #Honisoitquimalypense #Nousvoyageonsensemble #TravaillerDurJouerDur
#N43我們一起去旅行 #靛
#拉妮娜與厄爾尼諾 #厄爾尼諾與拉妮娜 #N4 #N42 #抉擇代理人
#相對系列 #彼岸花之約 #刺五加與槍 #二對輪 #雙對輪
#變形記系列 #內星人 #花辛妮遜 #興建者阿博 #疒
#L7復刻回憶 #L6那年夏天 #L6 #L7 #妝苑
#吉光片羽 #人海日月 #人間節氣
nous wiki 在 Wiki - Mayor (Official Music Video)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Subscribe to The XL Recording YouTube channel https://bit.ly/3RPMfmgDirected by Matt Lubansky Track Produced by Tony Seltzer, Alex Epton and ... ... <看更多>
nous wiki 在 NOÛS - Home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NOÛS, profile picture. Log In ... Cover Photo: NOÛS's photo. ... This is ἀηδής (2014) by NOÛS—a one track excursion into utter darkness, whose title roughly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