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關於樹木與碳的討論】
#種樹有沒有減碳其實很複雜 #但減碳效益會受影響
樹木與能源爭地的問題在台灣浮現,有些人認為同樣一塊地,若重做光電板,會比樹木的減碳效益來的更高。同時討論種樹是否為對抗氣候變遷有效的方法也因為2020世界經濟論壇的兆樹計畫(One Trillion Trees initiative)引起多邊迴響。但結論先說在前頭,科學上目前幾乎只有是否要多種樹的討論(或樹木修剪維持吸碳功效的討論),無將林地改作其他用途(鋪設光電板)的討論。
下面有兩篇來自Science 的期刊,因為分析模式不同有兩種不同的結論。
▋正方:
The global tree restoration potential
認為目前除了都市以及農用地外,若拿來做樹木復育,將可為地球貢獻25%的減碳量,而若對這些樹木不作為,未來氣候變遷也將影響到這些碳庫。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5/6448/76
▋反方:
Comment on “The global tree restoration potential”
上面文獻的結論數字與多個碳循環模型的結論不一致,而種植樹木也未必是最有效的辦法,從源頭減量或是轉移化石燃料的使用都將更有效率,但未否認樹林的生態功能。
然而,與上述研究有重疊,近日Nature期刊也推出了一篇研究,樹木在氣候(環境)變遷的過程中的減碳效益也將日益減少。
★從「碳匯」走向「碳源」
週三發表在《自然》期刊一項歷時15年的研究發現:中非剛果盆地的樹木正在失去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世界第二大雨林的健康與碳匯強度已持續下探十年,同樣情形也發生在世界最大的亞馬遜雨林,到2035年,它的碳匯將會飽和,即不再吸收任何CO2;預計到本世紀中葉,剛果、亞洲與亞馬遜森林所釋出的CO2會超過它們的吸收量,也就是說,過去世界最大的「碳匯」將會關閉,成為「碳源」。
★研究始末
研究使於2005年,作者之一的英國生態學家Simon Lewis獲得皇家學會的一筆經費,開始在喀麥隆和剛果等數十個未遭砍伐的林地追蹤樹木每年吸收的CO2值,Lewis教授與後來加入的團隊花了15年,檢視11個國家、244個據點、13萬多棵樹,並綜合其他研究做出結論:第一、從2010年開始,非洲部分林木已開始失去吸碳能力,估計到2030年,雨林吸收的CO2將比10~15年前短少14%。第二、亞馬遜雨林的吸碳能力將在2035年歸零。
★剛果的威脅:氣候變遷(升溫與乾旱)
過去的研究重心放在亞馬遜盆地,與砍伐帶來的林地損失,新研究的焦點選擇伐林程度較輕的非洲中部,相對於亞馬遜,剛果盆地因氣溫較低乾旱較少,吸碳能力較亞馬遜好,可是過去10年來,由於 #氣候變遷帶來的升溫與乾旱妨礙了該地植物的生長,使非洲雨林的吸碳能力降低。
雨林碳匯功能的下降,又會使升溫加劇,升溫又再度減少雨林的碳匯功能,形成一種加速氣候變遷的正回饋,一個暖化惡性循環。
★亞馬遜的威脅:去森林化(砍伐與焚林)
另外一項對亞馬遜盆地的研究發現,該雨林來到「碳匯臨界點」的速度比非洲更快。過去10年中,巴西國家太空研究所的科學家,固定每兩週使用飛行儀器記錄溫室氣體數值,發現雨林內有將近20%毀林嚴重的地區已逐漸成為碳源,輸出二氧化碳,#主因是對森林的大量砍伐與焚林。樹木死亡時,不但讓森林失去吸碳能力,真菌分解枯樹過程也會釋出溫室氣體。
★該怎麼辦
生態學家認為,除了要保存雨林,更要進行深度減碳,若無法立即減緩升溫,就算雨林保持完整未被砍伐,也會因乾旱而無法成為健康的碳匯:別讓可緩解氣候危機的熱帶雨林失能,反成加劇氣候危機的新源頭。
最重要的是,沒有人會想再把林地變作農用再結合光電
★資料來源
華郵報導:https://reurl.cc/4RgboL
BBC報導:https://reurl.cc/9EEa8a
《Nature》的論文:https://reurl.cc/V6amLZ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