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萬物從何而來
本來以為這系列貼文以科學為基礎討論宇宙誕生和生命起源,沉悶至難以忍受。怎料到,有些網友的口味很重,喜歡這類文章令我感到意料之外。
為甚麼我說宇宙萬物是有智慧生命體創造出來,不是自然生成?
宇宙有一半物質不翼而飛。失去的物質叫反物質。我還是中學生,讀物理的時候知道電子帶負電............當時,我感到奇怪。負電子不能單獨存在,有負電子就有正電子。電子爆為兩半,一正一負。正電子去了哪裡?
正電子是反物質,宇宙之中只有物質,沒有反物質。因為反物質和物質走在一起會產生大爆炸,物質變成能量。只要一顆花生那麼大的反物質就可以將地球炸為星塵。要是反物質星球與物質星球相撞,整個宇宙變成一片火海,地球燒成焦炭。
宇宙創造的時候,物質與反物質必然是相反極向同量同源。互相抵銷之下,應該只有能量,甚麼物質都沒有。宇宙中有多少物質就丟失多少反物質。這麼多反物質去了哪裡? 唯一答案是,有另一個反物質宇宙。
如果你以為反物質是科幻故事題材,你就錯了。其實,反物質是我們生活一部份。例如醫院用的PET掃描就是將反物質注入人體進行掃描。美國芝加哥有家公司專門製造用於PET掃描的反物質。那家公司不是真的「製造」反物質,而是收集放射性同位素放射出來的正電子positron,即是電子的反物質版本。
如果你想做反物質實驗,十分簡單,吃香蕉就可以。香蕉有放射性,它的放射線包括正電子。吃香蕉就可以在肚子內製造正負電子相撞,爆發反物質和物質互相毀滅產生能量。放心好了,這股能量微不足道,不會引起任何健康問題。
瑞士的CERN粒子撞擊器可以真真正正製造反物質。它造出來的反物質立即與物質撞擊爆為一團能量。有歷史以來,人類製造和收集的反物質加起來產生的能量不夠煎熟一隻雞蛋。
回到正題,為何宇宙產生的時候會一買開二,有正反物質兩個宇宙?
時間空間被重力扯破產生小宇宙。小宇宙之內只有最低限度能量,沒有物質和反物質。小宇宙內的能量也不可能凝聚出物質和反物質。即使小宇宙突然得到巨大能量凝聚出物質和反物質,它們也會互相抵銷,不會產生我們現在身處的宇宙。那就是說,我們的宇宙不是自然產生。有智慧生命體用巨大能量凝聚出物質和反物質。然後將物質和反物質分隔開分別注入兩個不同小宇宙。
為何宇宙之外的有智慧生物要製造我們身處的宇宙?
這個問題嘛,下回分解。
pet 放射性 在 國研院科政中心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阿茲海默症 的新檢測技術‼️
👉以色列哈達薩埃因克倫(Hadassah Ein Kerem)醫學中心,目前有一項新的醫學檢測,協助醫生預測阿茲海默症的發現及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法。#Vizamyl 是一種 #放射性試劑,用於正子斷層照影(PET)大腦成像,能夠估計患有認知障礙成年病患的澱粉樣神經炎斑塊(amyloid neuritic plaque)之密度,該斑塊密度正是評估成年人腦部認知障礙,也就是阿茲海默症和其他認知障礙病因評估的重要指標之一。
🔺完整報導:http://user23215.psee.io/KEP3S
pet 放射性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文茜的世界周報》免疫細胞療法特別專輯系列
{內文}
現代生活型態、飲食習慣以及基因遺傳,癌症發生率逐年升高,每年死於癌症的人數(800萬),相當於一個紐約市的人口,所以醫學界也沒閒著,2018年諾貝爾生醫獎,不是頒給一個癌症的"發現"或"研究",而是首度頒給了癌症的"療法",文茜世界周報訪問從美國回台服務的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趙坤山,從一個小故事,就可以知道,現今的癌症治療有了多少革命性的改變。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1988年,那時候在日本的時候,日本是,台灣事實上在過去就是依照日本的系統,可以告訴你一個文化衝擊,我那時候去日本的時候,發覺說剛好在有一個ENT(耳鼻喉科)的教授,他在看病,他看完了以後,他突然從抽屜裡面拿出一支黑筆,然後在病人的身上就是畫了一個圈圈,然後他這個是什麼意思?他就說好,你就到地下室去照個X光去做治療,OK,代表什麼?事實上在過去的整個醫學演進的過程當中,都還是以外科醫生為主,之前也沒有什麼放射腫瘤醫學,因為化學療法也是外科醫師在打,放射科分成兩個,一個叫做放射診斷(Diagnostic radiology),就是做診斷的,譬如說X光、CT(斷層)掃描,另外一個叫做放射治療(Therapeutic radiology),就是做治療的,OK。在這個之前事實上這些(放射科)都是被視為只是輔助外科醫生在處理的一些事情,開個藥、開個單子讓他去做做這些東西,但是在過去的2、30年,我們發覺幾件事情一直在變,才會演變到今天現在大家有的概念說,癌症是一個團隊合作。
從傳統的由外科主導,到如今以Oncology(腫瘤學)以及Radiation Oncology(放射腫瘤學)為核心,現在的抗癌從藥物到療法到照護,已經不再是一個醫生說了算,而是由一整個團隊來照顧每一個病人的方方面面,而這條變革之路至少走了30年。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診斷從過去,腦部有問題只能去照個X光,然後可能是做個什麼超音波,看看裡面有什麼東西,沒有什麼其他的,沒有什麼技術,但是因為CT(斷層)掃描的發明、MRI(核磁共振)的發明,甚至後來變成正子攝影,PET Scan(正子攝影),就是分子影像,這些的發明的時候,而且這些用到臨床上的日常運作以後,讓我們對於疾病本身有能夠看得到,不只是摸得到,而且看得到,摸不到的也可以看得到,了解了以後才有辦法有下一步,就是治療。治療的部分除了外科把它切掉之外,切不掉的你可以用高能量的放射線去治療,所以這些技術的發展,包括剛剛跟您提到的這些IMRT(強度調控放射治療)這些新的技術,在過去都是不可用的,現在變成可用。因為這些新的藥物的研發,新的診斷的技術的發展,新的治療的技術,放射治療技術的發展,每一樣的專業性越來越深,越來?水越來越深,深到一個人沒有辦法去了解這全部的時候,就開始要分工了,分工的狀況的時候就必須要去溝通,因為一個病人進來他不可能拿個,到處去找不一樣的診斷,這個整合的照顧,這個是,現在是病人的權益,也是我們當照護者的一個必要作的事情,我們必須要做這些事情。甚至到最後,當然他需要有安寧照護的時候,也需要有人來介入,這整個的介入的情形就會變成現在大家所能夠接受的所謂的「multidisciplinary approach」(跨領域團隊醫療模式)
醫生不僅醫病,還得醫心,趙坤山副院長所說這一套協助病人抗癌的方法,歸功於長年在美國排行第一的癌症治療中心MD Anderson所受的訓練。趙坤山也跟我們談到,傳統的癌症治療,不出開刀、放射性治療、化學性治療、標靶藥物四種方法,另外還包括電腦刀或侵入性投放放射性藥物的輔助性療法,但目前最新且全球醫學界高度談論的則是免疫療法。
所謂免疫療法,大致分為「藥物(或抗體)免疫療法」及「細胞免疫療法」。以藥物治療為主的免疫療法,也稱之為「免疫檢查點抑制法」(checkpoint inhibition),人體的免疫T細胞上的有一些特殊蛋白質會阻止免疫細胞攻擊癌細胞,例如2018年諾貝爾生醫獎得主James Allison發現的CTLA-4,以及本庶佑發現的PD-1,而免疫檢查點抑制法,就可以利用抗體與這些特定蛋白質結合,將阻止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的開關關掉,讓免疫T細胞可以發揮抑制腫瘤的能力,達到療效。
第二種「細胞免疫療法」,就是抽取自體免疫細胞,在實驗室以藥物或基因轉殖方式,讓自己免疫細胞增生並辨識癌細胞,進一步抑制癌症的進程。早期的細胞療法是培養三種免疫細胞後輸回體內,包括NK細胞(自然殺手細胞)、DC細胞(樹突細胞) 以及T細胞。最新型態的細胞療法,稱之為CAR-T,則是利用基因工程,把T細胞改造成一種可以追蹤癌細胞的強大T細胞,再回輸人體體內,CAR-T因為有著導航系統般鎖定癌細胞的功能,如今在細胞療法的研究上成為顯學。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細胞治療又不大一樣,細胞治療又不是藥物了,細胞治療說好,如果既然你的,你身體的細胞不夠力,我就幫忙你訓練一批孔武有力的戰士,這些人你把它訓練好,打回來幫忙你打贏這場仗。
當癌症治療已經不僅是投藥而已的時候,醫生的角色和專業知識也就必須順應改變,自己寫過教科書、也曾經在美國協助所屬單位建立醫生在職訓練體系的趙坤山預測,整體醫療教育因為疾病的演進以及人工智慧的問世,未來將出現重大革命。
(趙坤山/中國醫藥大學副校長)
第一個是人工智慧,人工智慧的影響一定是很顯著的,因為它會影響到各方面的資訊的統整,資訊的處理,還有接下去資訊的應用這些方面。
再來當然是細胞治療的部分,因為細胞治療的部分,在過去,在傳統思維都還沒有這一段,這一部分一定會有很多的介入。至於是不是要多學哪一些東西,譬如說當時如果我不是對物理這件事情有興趣的時候,我也不會走進這個領域,我也不會去了解到說這中間有那麼多的新技術可以使用,也不會去知道說原來在技術裡面,不只是IMRT(強度調控放射治療),還有電腦科學,接下去還有那麼多的partical(粒子),還有proton(質子),還有helium(氦粒子),還有carbon(碳離子),還有現在的neutron-capture(中子捕獲治療),還有這些的新的東西,這些新的東西未來有可能就是突破的一個新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