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知多D】哥倫布帶來了新大陸,同時帶來了……?
〈哥倫布的手信 = ???〉
據說哥倫布帶來了新大陸,同時帶來了……
梅毒(Syphilis)。
梅毒主要源自梅毒螺旋體(Treponema pallidum)這種螺旋體(Spirochete)。
梅毒主要是透過性接觸傳播的。
梅毒一般可以分為四期,分別是第1期(Primary Syphilis)、第2期(Secondary Syphilis)、潛伏期(Latent Syphilis)、第3期(Tertiary Syphilis)。
一、第1期
當梅毒螺旋體進入人體後,便可能會誘發下疳(Chancre),然後一般會自動消失。
二、第2期
患者往往可能會誘發皮疹(Rash)、黏膜斑(Mucous Patch)、淋巴腺病(Lymphadenopathy),雖然一般會自動消失,不過可能會復發。
三、潛伏期
然後梅毒螺旋體便可能會潛伏在人體裡,患者往往可能沒有任何症狀。
四、第3期
當梅毒螺旋體再次冒出來發病的時候,患者的皮膚、內臟往往可能會誘發梅毒腫(Gumma)。
值得一提,不論是哪一期,梅毒螺旋體隨時都可能會進擊中樞神經系統,便可能會誘發神經梅毒(Neurosyphilus),從而可能會導致麻痺性痴呆(General Paresis)、脊髓癆(Tabes Dorsalis)。
在用藥上,主要是Penicillin G、Benzathine Penicillin G兩種。
其中Benzathine Penicillin G主要是Penicillin G搭配Benzathine Tetrahydrate組合而成的。
至於Benzathine Penicillin G進入人體後,便會進行水解(Hydrolysis)並慢慢釋放Penicillin G出來,如同緩釋片(Sustained Release)、控釋片(Controlled Release)一樣,讓Penicillin G能夠維持一個較穩定的低水平。
所以Benzathine Penicillin G其實只不過是Penicillin G的緩釋版、控釋版而已。
相較而言,Benzathine Penicillin G的血藥濃度較低,時效較長,用藥次數自然較少(每星期一次 vs 每天一次),一般較適合用來KO梅毒螺旋體。
為什麼?
因為梅毒螺旋體其實對Penicillin G非常敏感,只消一丁點兒的Penicillin G便能夠輕鬆KO這種螺旋體。
不過梅毒螺旋體的繁殖速度一般較慢,所以往往可能需要打持久戰,簡單說,便是「鬥長命」。
所以Benzathine Penicillin G一般是較理想的選項,目的在維持一個既低且長的血藥濃度慢慢「陰乾」梅毒螺旋體。
在劑型上,主要是針劑,一般主要是靜脈注射(Intravenous Injection)、肌肉注射(Intramuscular Injection)兩種。
(如欲了解更多用藥資訊,歡迎看看「小小藥罐子」網誌。)
💊💊💊💊💊💊💊
BLOG➡️http://pegashadraymak.blogspot.com/
IG➡️https://www.instagram.com/pegashadraymak/
YT➡️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QOMojMd6q7XnESMWwldPhQ
📕📕📕📕📕📕📕
著作➡️藥事知多D、用藥知多D、藥房事件簿、家居用藥攻略(各大書店有售)
primary, secondary, tertiary 在 Zass17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地震由震源發出地震波在地層中傳遞, 地震波主要分為三種:實體波、表面波和尾波。其中實體波是能在物體(此處指地球)傳遞的波,也是最常出現在新聞媒體討論中的波,這個是跟人類生活最息息相關的地震波,絕大多數的破壞都來自這個實體波。而這個在地球內部傳遞的實體波又可以分成P波、S波及T波,部分比較講究的教科書會強調P波是實體波中的縱波、S波則為實體波中的橫波,因為表面波和尾波嚴格說起來也是物理意義上的縱波和橫波。
T波從相對於P波(Primary,P也作壓力Pressure波的涵義)、S波(Secondary,S也作剪力Shear波的涵義)而命名為第三道波(Tertiary)。當地震能量經由適當的角度進入聲發波道低速帶時會造成全反射,能量不易散失,傳播距離長,然而造成傷害相較為小,所以不去特別討論。
P波因為行進速度最快,所以是最早到達地表的震波,人類感受到的P波主要是垂直向的,也就是很多一知半解的鄉民俗稱的直立型地震,因為有重力作用,垂直向的波對建築物的破壞力較低,之所以會特別感受到垂直向的震動,那就是因為地震的震源很深,行進距離遠,所以速度最快的P波跟慢一些S波到達的時間差異會很明顯,就像如果我跟Usain Bolt比跑步, 兩人一起由起跑線出發,且都有本事維持這樣的速度行進的前提下,跑5公尺我不會輸得那麼難看,跑100公尺就見真章變成望塵莫及的落後,到達終點的時間差異就很明顯。
不要說垂直向的震波破壞力較低,事實就是如果P波跟S波到達時間是可以分辨的落差,那就是震源深的深層地震,威力已經削減很多了,所以直立型地震聽起來很恐怖,事實上倒還好,不過話又說回來,深層地震發生的頻率其實一樣頻繁,大家不太覺得其威力是因為傳遞過遠已經消散不少,如果本身是一個釋放能量很大的地震,也就是傳了那麼遠還有感的情況下,會造成的傷害自然非同小可。
S波到來的比P波晚,其行進過程中不同於P波的振動方式,S波影響的質點會在上下或左右方向震動、以橫波的方式前進。S波的波速(約為P波的六成)較慢,但是振幅(約為P波的1.4倍)較大,當地震波從地底來到地表時,S波的震動方向平行於地表的分量較多,較容易水平拉扯建築物,而一般建築水平耐震能力較弱(因為垂直成長的建築物為大宗),S波才會是造成地震破壞的主因。
所以地震感知器的運作原則是這樣的,因為P波走得快而損傷相較為低,所以感知器先偵測到P波就可以發出警訊,提醒大家下一波破壞力強的S波快到了,看是要逃命,唸經,禱告或是豁達地面對命運,您會有一些做決定的時間。
那如果地震是淺層地震,P波剛到S波就來根本沒時間反應怎麼辦? 啊就做決定必須更果決,然而選擇還是大同小異,看是要唸經,禱告或是豁達地面對命運。
囉嗦這麼多其實是安慰沒收到國家級警報的邊緣人,其實大家到最後都還是聽天由命多一點,不過收不到要罵,收得倒也要嫌,真的很難伺候啊。
primary, secondary, tertiary 在 Evacuation to Taiwa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109444830398113/posts/117829139559682/
//加拿大的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水平//
每位加籍公民可享有完善的醫療保障,以安大略省居民為例便享有OHIP (Ontario Health Insurance Plan) 免費醫療計劃,無論看家庭醫生、年度體檢、各項專科、動手術及住院費用均包括在内,惟藥物費用則需自付,如合資格人士則可向政府申請資助或豁免。
*****************
加拿大是西方工業七國之一,屬於世界最發達國家之一。自1976 年起,加拿大首腦參加“西方七國經濟最高級會議”。2011 年,加拿大人均GDP 達到46,215 美元,實行全民免費醫療服務,是一個高福利國家。
加拿大的醫學技術與研究水平也是世界一流的。在醫學領域,加拿大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情況是:
1923 年,弗雷德里克·格蘭特·班廷(Frederick Grant Banting )、約翰·詹姆士·理察·麥克勞德(John James Richard Macleod ),發現胰島素。
1966 年,哈金斯(Charles B. Huggins ),首創激素治癌。
1981 年,大衛·休伯爾(David H. Hubel ),發現腦部視覺系統的信息處理。
2009 年,傑克·紹斯塔克(Jack W. Szostak ),發現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護染色體。
2011 年,拉爾夫·斯坦曼(Ralph Steinman ),發現樹突狀細胞和其在後天免疫中的作用。
只看看這些獎項,就不用羅列加拿大的其它醫學成就了。就多倫多大學來講,多大醫學院及下屬的十所世界級研究醫院,包括:大學醫學網絡(UHN ),貝克斯特醫院(BayCrest ),成癮及精神健康研究中心(CAMH ),西奈醫院(Mount Sinai ),兒童醫院(Sick Kids ),聖邁克爾醫院(St. Michael's ),陽溪健康科學研究中心(Sunny brook ),多倫多康復研究所(Toronto Rehabilitation )及婦女學院醫院(Women's College ),構成了加拿大最大的醫學及生命科學科研集群。在每年十餘億美元專項科研經費的支持下,其下屬的數十間研究機構產生的科研成果無論在數量或質量上都處在世界前十位。
一句話:加拿大的醫學技術與研究水平,的確是世界先進的國家之一。這也是很多華人移民加拿大的主要原因之一。
北美的新藥新技術,首先會從這裡開始;加拿大醫院的硬件設施,比如儀器設備、病房病床、急救呼叫、醫療備案、醫療類別、藥品製劑、醫療規章等等,也是世界一流的。
加拿大的醫生在整個醫療服務制度下,大致可分為三個組別:
1 ,第一防線(Primary Care ):家庭醫生(Family Doctor 或General Practitioner ,簡稱GP ,也叫全科醫生)便是堅守這防線的支柱,除了應付日常健康問題外,還負起預防疾病的任務。
2 ,第二防線(Secondary Care ):醫生在學院畢業後,經過兩年的基本實習培訓,獲得機會進修專科4 至6 年,又經過嚴格考試和審核後,才可獲專科證書,正式成為“專家”(Specialist or Consultant )。由於他們在醫學上某一科目學有專長,家庭醫生如遇到棘手的個案,都樂意將病者轉介到專科醫生。專家們在診治妥當後,卻要將病者交回家庭醫生,只可建議何時需要專科檢查一次。專家醫生因此常被病者視為醫學界的精英份子。
3 ,第三防線(Tertiary Care ):堅守這防線的專科醫生,大多數都是醫學院內的教授、講師、研究員或某大醫院的顧問及主任。主要工作除了教學育才之外,還肩負診治奇難雜症及研究工作。因此,他們被行家視為醫療服務的“靈魂”。
備註:資料如不準確,則以各省政府相關醫療網站最新公布為準。
#加拿大歡迎你
#全球遷移流動解決方案
#無憂無壓生活
#完善免費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