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mRNA疫苗不會讓你變成基改生物
既然靜儀醫師cue到我
林靜儀醫師
https://www.facebook.com/536076903164519/posts/3727268377378673/
那我也來說幾句話好了
如果基因治療這麼簡單
打個疫苗就可以改變基因
那我們過去這麼多年這麼辛苦在研發基因檢測做遺傳疾病篩檢是在做心酸的
身為全世界最早研發出脊髓肌肉萎縮症SMA基因檢測的團隊主持人
我還是必須站出來說句話
為什麼我們要這麼辛苦的去做篩檢
就是因為你永遠不知道這個疾病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夠被有效治療
既然無法把握能夠被治療
想辦法在產前能夠被篩檢出來提供父母另一種選擇
那就是不得不然的道路了
當然
10幾年過去了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現在已經有藥物的治療方式
只是
藥物費用很高不說
離完全治療的路途還很漫長呢
如果打個疫苗就可以改變基因這麼簡單
基因治療還會困難嗎
你當我們這些在玩基因的都是蠢蛋?
是在哈嘍
打mRNA疫苗不會讓你變成基改生物
打mRNA疫苗不會讓你變成基改生物
打mRNA疫苗不會讓你變成基改生物
沒疫苗有人要靠腰
有疫苗了也有人要靠腰
有什麼疫苗就靠腰什麼疫苗
有AZ靠腰AZ
有Moderna靠腰Moderna
國產疫苗也是每天有人在靠腰
等哪天真的有了BNT 照樣一樣有人要照三餐靠腰你等著看
恩恩這種貨色我看多了
台灣加油❤️
#有什麼打什麼
#輪到你就去打
#拼群體免疫最重要
#亂放謠言的都下地獄吧
關於脊髓肌肉萎縮症SMA👇👇👇
破風
https://drsu.blog/2018/05/28/super180528/
擺脫隱性遺傳疾病夢靨
https://drsu.blog/2016/06/30/super-201606/
關於SMA 脊髓肌肉萎縮症
https://drsu.blog/2018/09/17/super180917/
趁這個機會各位同學來複習一下基因疾病好惹👇👇👇
關於遺傳疾病的快問快答
https://drsu.blog/2021/04/26/super210426-1/#more-6924
關於基因檢測與遺傳諮詢
https://drsu.blog/category/基因檢測與遺傳諮詢/
我希望下次可以很快回來找你
https://drsu.blog/2019/03/17/super190317/
今天來聊聊近親結婚和隱性遺傳疾病篩檢
https://drsu.blog/2019/04/24/super090423/
關於基因診斷的小細節大不同
https://drsu.blog/2021/01/11/super210111-2/
『親子天下』擺脫隱性遺傳疾病夢魘-親子天下Baby14期
https://drsu.blog/2016/06/30/super-201606/
再來聊聊同姓真的不適合結婚嗎?
https://drsu.blog/2020/01/15/super200115/
救命寶寶
https://drsu.blog/2019/09/23/super190922/
好的
各位新同學
我們有目錄
要發問前可以先找一下喔👇👇👇👇
導覽目錄在這裡
https://drsu.blog/2017/12/18/super-list/
不然
置頂文也有👇👇👇👇
https://www.facebook.com/100047331422378/posts/192828068971573/?extid=0&d=n
對了
有同學說我寫太多很難找
關於這點我很抱歉
可以善用搜尋功能喔👇👇👇👇
https://drsu.blog/2018/01/01/super180101/
關於基因醫學部落格在這裡👇👇👇
https://sofivagenomicsblog.wordpress.com
sma治療 費用 在 Phew!好險網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種治療方式,
沒有健保給付,
必須依腫瘤大小及施術次數來自費,
對於癌友來說真的是不小負擔!
林口長庚醫院透過質子治療進行研究,
如今終於看見治療肝癌的明顯成果,
但是治療上的天價費用,
恐怕會讓許多人趨之若鶩。
延伸閱讀:年花9百萬藥費的SMA疾病 健保給付還需長照險?
http://bit.ly/2rkaqlA
#癌症 #肝癌 #質子治療 #腫瘤 #自費 #天價
sma治療 費用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對孕婦來說,產檢的意義在哪裏?
常聽朋友說,每次產檢就像考試一樣,醫生像老師,會指責孕婦的種種不是與不努力。這當中有著怎樣的父權邏輯?醫師與孕婦有著怎樣權力不對等的關係?
對於孩子的教養,我是堅持不打不罵的;對孕婦與產家的關係建立,也是力求平等,在我的診間常傳來的笑聲。
我們在每次產檢中,建立共識,齊心協力迎接生產。當然,希望有朝一日,我只需要看助產師轉介的孕婦。
每月一次的產檢,對孕婦來說猶如大海中的浮木,能知道胚胎是否穩定成長?孕婦該如何透過例行檢查,以及醫師僅有二、三分鐘的短短說明,了解胎兒健康情形,與醫療人員建立關係,還要讓伴侶覺得更有參與感?
生動盟每週連載由諶淑婷所著的《迎向溫柔生產之路》(本事文化出版),與您一起分享,如何母嬰合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生產慢舞。
*******
〈各國產檢項目大調查〉
每一件與懷孕有關的小事,對我來說都是大事。
每個月我準時到婦產科診間報到,和其他孕婦像好學生般一起排排坐,等待熱門醫師診間外的看診號碼表跳動。有時時間抓得準,等個一小時就能離去,有時等到看診時間宣告結束,必須從急診室大門離開。但不管多浪費時間,我一定乖乖報到,不錯過任何一次產檢。
對我和其他孕婦來說,產檢猶如大海中的浮木,能讓我知道胚胎是否穩定成長?心跳是否認真跳動?我需要那些例行檢查,以及醫師僅有二、三分鐘的短短說明,以便了解胎兒健康情形,與醫療人員建立關係,讓伴侶覺得更有參與感。還有,讓我確認自己盡職提供了一個安全舒適的母體讓孩子安住。
在我出生的1982年,行政院通過《優生保健法》草案,三年後正式上路,至今近三十年。《優生保健法》的推動與當時的社會經濟背景有關,1951年台灣總生育率為7.5人,為了減輕人口急速增加帶來沉重的社會負擔,1960年代起,政府開始推動多次家庭計畫,減緩人口成長,一直到1985年,總生育率才終於降到兩人以下。
《優生保健法》搭配「一個不嫌少,兩個恰恰好」的家庭計畫口號,讓人工流產、輸精卵管結紮手術合法化,減少因為避孕知識不足,或者意外懷孕導致出生率過高的現象。當時沒有人料到,三十年後台灣的生育率會降到1.11,成為全世界第二低。
在《優生保健法》裡, 懷孕婦女有遺傳性傳染病、胎兒有畸形發育之虞等六種狀況,可依照意願施行人工流產。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概念,隨後於一九九五年三月開辦的全民健康保險,免費提供所有孕婦十次產檢,孕期二十八週之前每個月檢查一次,第二十八到三十六週縮短為每兩週檢查一次,三十六週開始每週檢查一次,希望透過免費產檢,讓孕婦不會因為經濟因素,無法獲得公平就醫的機會。雖然健保只給付一次超音波,但幾乎每間醫院都會在每次產檢時提供簡單的超音波服務,估量胎兒頭圍、身長、腿骨長度之餘,還能讓準爸媽看看胎兒成長的模樣。
在比較其他國家的產檢狀況前,先簡略說明醫療制度的差異。英國「國民健保制度」的公醫制度,看病幾乎免費;美國採商業保險制度,由民眾自行負擔所需的醫療服務,最底層的人幾乎買不起任何醫療保險。台灣健保的核心精神和英國比較接近,但就醫花費、等待時間及便利性都超過英國。
我們都耳聞國外的醫療費用驚人,以看牙為例,台灣只需要付掛號費一、二百元,美國則可能是二百美元。另外,美國金額不同的醫療保險,會限縮病患就診可選擇的醫療院所,必須轉診才能到大醫院看病,英國也是從家庭醫師,轉至專科醫師再轉到醫院。但台灣有就醫自由選擇權,只要非偏鄉地區,幾乎可以在一天內從第一家醫院,看到第二家、第三家,直到獲得滿意解答為止。
<產檢如何進行,反映生產照護思考邏輯>
產檢內容也大相逕庭,台灣產檢幾乎每次都照超音波,由婦產科醫師親自處理,每次照上三、五分鐘,聽胎兒心跳、評估體重、身長等基礎資訊。美國第一次超音波約在十到十二週,第二次超音波是十八到二十週,並以此衡量是否需要第三次超音波,超音波檢查由專門的超音波師進行。另外,美國個人的醫療保險內容也左右產檢項目,一般內容只有驗尿、聽心跳、看肚子,如果保險金額夠高,胎兒頸部透明帶、SMA 脊椎性肌肉萎縮、高層次超音波、妊娠糖尿、陰道鏈球菌都能包含在內。
與台灣相近的日本,產檢規模也比台灣小,許多孕婦都沒聽過羊膜穿刺、高層次超音波,即便是基本的驗尿、驗血的產檢內容,也要價驚人。一位日本朋友曾列出令他們夫妻倆快昏倒的明細讓我參考,初診費六千日圓、陰道超音波四千日圓、血液檢查七千日圓!雖然向地方政府領取《母子健康手冊》時,會有「孕婦健康檢查就診券」,可以減免部分孕檢項目的費用,但懷孕前三個月的基本產檢,還是要花上近一萬元台幣。
根據旅居國外的朋友訪談與網路上各國媽媽的產檢經驗,加拿大的基本檢驗與台灣相同,但第一次超音波是懷孕中期,第二次則是生產前,其餘產檢只有聽心跳問診,胎兒頸部透明帶、SMA 脊椎性肌肉萎縮、高層次超音波、妊娠糖尿都是孕婦幾乎沒聽過的自費項目。
在法國,孕婦若有健保,懷孕前六個月有七成補助,七個月後則是全額補助,並有一筆九百歐元的生產津貼,生產和住院可以免費住雙人病房。雖然也是每月產檢一次,但超音波只有三次,即便接近生產前也沒有增加產檢次數。另外,產檢通常是助產師會診,直到生產當天可能都不會見到婦產科醫師,因為法國人認為只有孕婦或胎兒出問題,才需要醫師出馬;唯一需要見面的醫師,是最後一次產檢時和麻醉科醫師會談。
西班牙的一般公立醫院,在整個孕期只照三次超音波,通常會在孕期十二週、二十五週、三十五週的時候;九週以前依規定無法照超音波,除非有特殊病史或高風險孕婦。反觀台灣,許多孕婦在懷孕五、六週時就馬上照超音波了。荷蘭更有趣了,確認懷孕後,並不需要馬上進行產檢,因為荷蘭人認為懷孕不是生病,只要不是嚴重不適都不需要到醫院檢查。在懷孕滿三個月後的第次產檢到生產前,孕婦所接觸的是助產師,產檢地點不是醫院,而是猶如一般住家的環境。每次產檢時先量體重、血壓、肚圍、聽胎兒心跳,再來就是聊天,了解孕期中的飲食、睡眠問題,給予鼓勵和安慰,而非開藥或其他醫療行為。若助產師判定胎兒成長不良,才會安排孕婦照超音波,並將孕婦資料轉送到大醫院,讓更多精密的專業設備來觀察及改善。除了這種特殊情況,一般孕婦只有剛確定懷孕、當胎兒只有花生米大小,以及生產前夕、確認胎位正常等,兩次照超音波的機會。荷蘭絕對不是醫療落後的國家,只是人們認為懷孕不是生病,除非像孕婦需要驗愛滋、德國麻疹等可能傳給胎兒的疾病,一般並不需要醫療介入與預防性檢測,唐氏症或乙型鏈球菌等,若非直系血親有病例,否則無需事先檢驗。
每一個國家不同的產檢方式,在同一個國家的產婦也會有不同的產檢經驗不能斷定誰對誰錯,只能說國情與政策不同,作法自然不同。
不能不思考的是,產檢方式如何影響孕婦的懷孕情緒?
(本文所整理的各國產檢項目來自訪談旅居國外友人生產經驗、網路平台產檢經驗分享所整理而成,若有未更新或錯誤之處,請見諒。)
--
本文摘自《迎向溫柔生產之路》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551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