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薩提爾”的對話模式,發端於心理學家薩提爾(Virginia Satir)。她的學生約翰.貝曼(John Banmen),根據其對話方法,發展而得。
“薩提爾的對話練習”一書,就是討論這個對話方法的原理與應用。
冰山是全書的核心概念。
冰山的基本意思就是,我們看到一個人的行為表現(也包括我們自己),就只是一座冰山浮在水面上的部分。
但其下方有龐大的”基礎”。你不深入探究是看不到的。
薩提爾的冰山有七層,最上層是行為。就是一般我們看到的地方,譬如一個小孩無法專心唸書,整天摸東摸西。
再往下是感受。這個人當下的感受。譬如這個小孩覺得不在乎,不想要念書。
然後是感受的感受。譬如小孩對於不在乎的態度,心中是有點愧疚與罪惡感的。
第四層是觀點。小孩的觀點是什麼?譬如他可能覺得,再用功也沒用。
第五層是期待,或許小孩真正的期待是自己可以專心完成功課。
第六層是渴望,他心中也渴望得到老師與父母的認同。
最後則是自我。
大多人在處理事情時,完全只根據冰山的最上層。就是行為表現。
小孩不唸書?
父母就規定,”你給我在書桌上好好坐一小時,沒寫完不準離開”。或是威脅,”考超過第幾名,就不可以出去玩”。
這叫試圖解決問題。成效如何,我們心知肚明。
薩提爾的對話模式,是要解決問題的根源。希望透過深入的對話模式,切入冰山的下方幾層,帶出矛盾與衝突的點。
重點不在於迅速解決問題,而是透過對這個人更深的關懷,找到問題。最後也改變了行為。
這個對話模式不僅適用於面對他人,也可以面對自己。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情緒或反應的根源。譬如自己明明很生氣,對這個感受的感受卻是”我沒有生氣,只是講話比較大聲”。因為從小,他的家長就嚴詞告誡,不可以生氣,有什麼好生氣的。
許多人從來不會面對與承認自己的情緒。薩提爾模式,也可用來自我剖析,回顧過去的經驗與創痛。
書中一句話說的很好,”進入他人內心的捷徑是瞭解自己”。
書中有許多薩提爾對話模式的逐字稿。應用很多,可用於處理親子關係、手足衝突、師生關係等。
譬如有個小孩自行決定要中斷大學學業。媽媽焦急如焚的要找作者諮商。
作者不是勸那個大學生,而是藉由跟媽媽的一次對話,解開了媽媽的心結。
作者藉談話引導媽媽說出自己年輕時,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而輟學的歷程。這位媽媽沒有從中走出來。
她覺得自己當時為家庭犧牲,才要離開學校去工作賺錢。
現在自己犧牲了那麼多,讓女兒可以沒有經濟壓力的去唸書。她居然自行決定不唸了?
她完全無法理解,自己犧牲了那麼多,所為為何。
作者的對話直接的切中她的心結。她要求女兒不要離開自己不喜歡、唸不下去的系所,其實是要女兒為她犧牲。
談話之後,這位媽媽開始鬆動與釋懷。最後她選擇相信女兒已經長大可以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日後,女兒也在其它科系,找到人生的方向。
這個例子是作者做為一個第三者,為兩方排解衝突,找到問題核心。但也有許多對話範例,自己就是”衝突”中的一方。譬如老師或父母面對不守規矩或是情緒爆發的學生與小孩。
這時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非常重要。不是用以上對下的角度,用嚴重的生氣反應,要脅對方就範。選擇用更深入、想要瞭解根本原因的心態進行對話,就是薩提爾對話模式的重點。這樣的對談,自己不平靜沉穩的話,是無法進行的。
書中這些對話看起來非常有趣,也很有效。但我必需說,看到這些描述,會知道這個講話方式是練出來。不是看完一本書馬上就可以學會的東西。這本書的內容可以說是一個初始起點。讓有興趣的讀者知道基本觀念與起步怎麼做。
想要進一步深入探詢的朋友,書中也有提到參考書目與相關的工作坊課程。
不管有沒有選擇更深入的瞭解,知道薩提爾對話模式,至少要讓自己從”情緒應對情緒”的行為模式中脫離出來。譬如看到小孩我行我素,氣一上來,馬上大罵或給予教訓。有時好像馬上有效。但問題有解決嗎?這樣真的比較輕鬆嗎?
選擇藉由對話深入探究行為表象下的成因。或許才是根本之道。
satir 課程 在 李儀婷的薩提爾教養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一封來自春天的信息】
上週工作坊,收到一封轉交信。
那是來自春天的訊息。
春天是個認真的學習者,也是一位勞心費力的母親,最初和春天有所交流,便是為了孩子的學習而有所致。
春天擁有兩個可愛又純真的孩子,但也帶給春天不為人知的考驗。
得春天的信任,她開始接觸薩提爾模式的學習,並且以安頓自己為前提,日日帶領孩子與家庭,並且逐漸趨於和諧。
春天的學習時間莫約兩年,兩年的時光讓她重新審視過去以為早已風塵的原生家庭的傷,並且一一接納。
將春天的學習歷程(信),分享給所有仍有信念並且相信孩子的父母,學習的路上,父母都不孤單,每個父母都盡自己所能,作一個好父母。
#4月8號有兩件美好的事要發生
#大家不妨猜猜看
#最近大家的學習有想分享可進入共融教養平台分享
===================
【與薩提爾相遇】文:spring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親的寶貝,每位爸爸媽媽都希望給孩子最棒的教育,然而沒有人天生會作父母,坊間雖有各式各樣的教養書,但是究竟是否能挑選到適合的書籍,坦白說,只能憑運氣了(這是我認識儀婷老師之前的想法)。
我的小兒子兼俱過動和高敏兒的特質,從他2歲開始,為了教導他,我們夫妻倆傷透了腦筋,不只看坊間各式教養書、參加教育團體、陪伴他作大量運動、補充精油、花精和保健食品、參加感覺統合及專注力訓練課程等等,連1小時6000元的心靈課程,我們都開上2.5小時的車去上課(單程),筋疲力盡的我們無法安定自己的內在,孩子也感受不到愛,只感受到我們對他嚴格的要求。
而當每一本教養書提出不同的理論時,我們只能打掉與原先思惟不同之處,再拿孩子作一次試驗,當方法奏效便好,但當結果不如預期時,我們便更加焦慮和沮喪了。
然而這一切,在認識儀婷老師之後,有了巨大的轉變。
/初識儀婷老師/
約莫是2018年底,抑或是2019年初,因為擔心大兒子在學習上出了狀況,而開啟了我和儀婷老師的第一次對談。
那時大兒子因為農曆年前即將開刀而焦慮不安,身為母親並沒有發現開刀這事讓孩子如此害怕,只看到孩子在學習上有所卡關,只想解決問題,但是當時,儀婷老師要我先別急著解決孩子學習上的問題、先別急著想陪伴他讀書,而是要先貼近孩子的心,專注的陪伴孩子、傾聽他說話,務必先讓孩子感受到被愛。
當下,真是百感交集,一來感到十分慚愧,覺得自己不比一週見一次面的閱讀老師還關心孩子的內心,二來感謝老師如此用心照顧和愛著我的孩子。
當時完全沒接觸過satir的我也因此就半信半疑的照著老師的話去作,這才發覺出原來孩子那段時間心神不寧的原因,在陪伴孩子走完他最害怕的手術之後,我們更加無話不談了,現在大兒子小六了,都比我高了,我們仍舊每天抱抱,說來真的十分感謝儀婷老師的協助,讓我沒有錯過孩子最需要我們陪伴的那一段時間。
/最溫暖的satir啟蒙恩師/
在經歷大兒子開刀這件事後,為了想和小兒子有更良好的互動,我報名了儀婷老師的工作坊,並仔閱讀儀婷老師粉絲頁的文章和崇建、儀婷二位老師的著作。
儀婷老師的工作坊不僅一步步地教導我們如何傾聽、核對、欣賞孩子、貼近孩子,還溫暖地照顧了多位夥伴的內在,更讓我在工作坊結束後隔天便意外地與自己想要切割封存的小時候的自己連結。這個美好的體驗,讓我更想要學習satir,想更瞭解自己、接納自己、愛自己,讓自己充滿正向的能量,來愛先生和孩子,因此我更加積極地參其他工作坊,努力閱讀相關著作,並在生活中練習。
我永遠記得小兒子幼兒園時,在我打他、罵他後,瞪著我、告訴我他很討厭我的那一幕;在我學習satir約半年後,當我學會真正接納自己、接納小兒子可以做的不夠好,並且欣賞自己和小兒子其實都已經很努力了的那一天,我才瞭解到曾經問老天為何我會生出這樣兒子的我,其實是超級愛他的。
現在的小兒子會在過馬路時忽然抱緊我,把我拉向安全的一邊,怕我受傷,也會主動告訴我,他愛我。
真的十分感謝儀婷老師的引導,讓我也步上satir的教養之路。
/真心推薦的教養書--「孩子永遠是對的」、「薩提爾的親子對話」/
從前總是認為沒有一本書可以適用在每個孩子身上,因為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特質,不可能有什麼理論是能夠一體適用的。
然而儀婷老師書中所寫,並不是解決教養問題的必殺技,而是從她實踐satir模式的教養中,示範她是如何貼近孩子、用心欣賞孩子,陪伴自己與孩子走一段成長的路;如此溫暖的示範,可以讓煩燥的父母靜下心來,好好思考如何改變與調整親子關係。
正如儀婷老師所說「如果教養有方,那麼唯愛可行」,而儀婷老師的書,正是教我們如何正確去愛自己與孩子的教養書。誠摯地邀請每一位父母親,透過閱讀「孩子永遠是對的」、「薩提爾的親子對話」二書,重新找回最單純、溫暖,也最有生命力的愛。
/我是往完整路上行進的幸福媽咪/
我知道不論是在陪伴孩子的路上抑或是未來的人生途中,我仍會面臨許多挑戰,但是現在的我,能夠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能夠欣賞自己的努力,有願意和我一起學習satir而成長的先生,還有儀婷老師的陪伴與引導,我不僅不孤單,也很幸福。
🔥推薦對話課程資訊:
1.「台北心靈對話沙龍」:4/16~6/4 https://reurl.cc/NaMKlq
✔《薩提爾的親子對話》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rifi.cc/
誠品:https://bookzone.pros.is/MWSTA
金石堂:https://bookzone.pros.is/MXM3P
天下文化:https://bookzone.pros.is/LFYGT
satir 課程 在 林伟贤老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偉賢老師和您一起複習M&Y》冰山理論奠基者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 是世界知名的美國心理治療師,也是家族治療的先驅,曾被美國《人類行為雜誌,Human Behavior》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
薩提爾相信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不僅不斷地在演變、成長,而且永遠有接受嶄新事物的能力。
她認為「問題的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
薩提爾模式常藉由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的隱喻來披露人類行為的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因不一致而引起的種種困頓。人類對外在的應對方式(外在行為)就像我們看見冰山露在水平面以上的部分,這些看得見的冰山其實只是整個冰山的八分之一,(另有說法水面上是十分之一,即10%)另外的八分之七在水平面以下代表著人類心理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自我。
水平面上的行為,及水平面以下(應對態度、處事立場)是若隱若現的。因此,要瞭解一個人,不能單看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來決定,必須更深層的去瞭解他的內在想法是甚麼?
薩提爾永遠正向看待自己的一切,她認為每個人絕對沒有零價值,一切存在都是有意義的,所以薩提爾對於「改變」的觀點不是要矯治(correction),而是轉化(transformation),她認為如果我們要求矯治,是把不好的行為特質拿掉,以好的行為取代之,而轉化的概念是沒有價值對立的判斷,任何行為特質本身是沒有好和壞,是受到內在信念和態度影響的結果!
在Money&You課程中學習DISC的原因也是在此,藉由我們可以觀察到個人外在行為的四種不同特質,去瞭解到每個人內在的信念與態度;人之所欲、施之於人,做出最有價值的溝通!加油!(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