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730《最近David Webb的動態》
David Webb是我偶像,他不但股票知識極強、對市場掌握得不錯,也關心政治關心社會。坊間財經評論員很多,但敢言又理性、肯做功課的不多,他是其中一位。我早期股票知識來源都是看他的。雨傘革命一周年個個爭著紀念甚麼,我才想起他是少數在大台發言的外籍金融人。
無啦啦想講David Webb是最近佢好多動作。以評論員影響力嚟計,佢真係數一數二。最近寫篇《FRC probably investigating Esprit》,用字雖「probably」,但柯清輝不單第一時間走出來解畫,思捷(330)甚至翌日在港交所(388)指名道姓出通告解釋。為一個評論員出通告,你咪話唔誇張。最近連董建華老竇在哪兒出世都起埋底,真係吹佢唔脹。但我最想講佢最近盯上一個本地股票集團。
香港股票世界喜歡分門分派,藍籌有「長和系」、中資有「中信系」,總之是幾間相互有關連公司組成一個股票集團和派系。細股都有分門分派,但訊息不流通,資料透明度極低,不是圈內人很難掌握到。David Webb的本事是能從公開資料(可能有收風)找到這些公司關連性,把它們疏理出來。以往他把一個以北角為基地的幾十隻相互有關連公司,命名為「Chung Nam Network」。我是奀種,怕得罪人,須強調這是他說的,而不是我說的。近期他盯上這個本地股票集團的business model其實和早期Chung Nam Network非常類似。大概有second mover advantage,這個本地集團在某些地方做得更隱密,如有更多保薦人、更多證券行、更多Financial Advisory、更多投資公司掩人耳目。為何他盯上這個集團,這很難說,大概是心中不服吧,因他曾敗給這個本地股票集團。他看似意猶未盡,未來有更多花生食。
David Webb這樣公開別人的運作模式,除勇敢外我不知可說甚麼,不論是Chung Nam Network或是他新盯上的股票集團,背後控制的是加起上來過百億元市值公司,一下子被起底,有時真的難免想到他背後應有後台。若以閒家角度看,David Webb選股都是一流,也是接近傳統Benjamin Graham,雖然本地市場有別美國,但也改善少許。不過,他看似喜歡買一個較大的比例,卻又不會和股東打招呼,故他是一個眼中釘,有一些本身得的股票,咁樣狂買法,得都變唔得啦。
作者為九十後財經傳媒人、粗讀經濟學的偽文青
詳見於:http://goo.gl/2EJp9R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second-mover advantage」的推薦目錄:
second-mover advantage 在 Mr. 6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第二波優勢」,英文叫Second mover advantage。這句話肯定不在賈伯斯的字典裡,因為他向來都是「第一位」,強調第一波優勢(first mover advantage)與快速進入市場(time to market),不幸的,這些「第一波優勢」者,最後往往只是在幫別人測試水溫、繳學費,幫別人教育消費者。在科技界,好幾次,都是「第二名」才是最後的成功者,第二名沒有頂尖的技術,只有銳利的「雙眼」,緊跟趨勢。我們現在用的產品,哪個不是「第二個產品」?十年前電腦還剛出來的時候,跑在第一個的文書處理軟體叫做Wordperfect,此產品在80年代叱吒風雲,90年代就被微軟推出的Word取代了。全球第一套瀏覽器Netscape,告訴人們什麼叫網路,不出幾年,也被微軟IE消滅了。2003年開始,賈伯斯開始學會「第二波優勢」同時還拿出「第一名的自信」,把蘋果電腦打造成每戶人家的中心點,一個集合影、視、聽的超級娛樂平台,這思維之下,他的大腳跨出了電腦的世界,而這時候,他也才發現,誰才是「第二波優勢」的大內高手!矽谷的科技界,起起落落,分分合合,但亞洲地區這裡,尤其是位於台灣的五十家組裝廠,一百間IC公司、二百間軟體公司,一直在那邊冷冷的注視著他們。 http://mr6.cc/?p=7168
second-mover advantage 在 Mr. 6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四年前曾在《管理雜誌》寫過一篇專欄文章 http://mr6.cc/?p=5112 ,在這邊摘錄。當時是以故事性的方式來寫這篇文章,現在回頭讀,感覺有一點太「故事」,不過,文章倒提出一個有趣的概念──「第二波優勢」(Second Mover Advantage),而且還指出,「第二波優勢」還要搭配「第一名的自信」,可能是一個完美公式,甚至可能是亞洲這邊以代工起家可能的未來模式!2003年,傑伯斯已經不是做「第一個」的產品,但是它以「第二波優勢」,卻拿出「第一名的自信」,把蘋果電腦打造成每戶人家的中心點,一個集合影、視、聽的超級娛樂平台,這思維之下,他的大腳跨出了電腦的世界,推出了「白色小東西」,在各高速公路定點強打「iPod」品牌,結果iPod大紅,重新定義MP3播放器的經濟價值,因為小小的iPod,竟然扛起老字號蘋果電腦的31%的營收,周邊產品再佔了7%!蜇伏二十年,傑伯斯終於再次站上舞台,在史丹佛畢業典禮上,他的掌聲也比當年還多,還鮮豔!不過,傑伯斯一定覺得很困惑,2003年,iPod大紅,傑伯斯也找好台灣廠商代工,這時候,他才發現誰是「第二波優勢」的大內高手!矽谷的科技界,起起落落,分分合合,但台灣的五十家組裝廠,一百間IC公司、二百間軟體公司,一直在那邊冷冷的注視著他們。iPod市場需求一爆發,台灣早已嚴陣以待,一批訂單下來,正崴、今皓、可成、同協、英誌和英華達,聯手供應iPod的所有零組件、周邊連接器與整機組裝,要幾百萬台就有幾百萬台,源源不絕的情況下,傑伯斯和台灣廠商賺滿荷包都眉開眼笑了!原來,台灣早在幾十年前就緊抱著「第二波優勢」,它的另一個名字是「代工」。翻開十年來的發展,台灣是全球少見的堅持以second mover闖天下的地方。「你們矽谷人去試個一、二年,玩夠了,再來找我們壓低價格。」台灣緊做著「第二名」,只做真正出現市場需求的科技,因此台廠從主機板,做到面板、手機、各種IC,公司總數和其他各國比不見得高,但在各產業都出現了國際級的大廠。台灣代工的成功,正是它的「第二波優勢」,這是台灣的 know-how,也是台灣廠商進入二十一世紀的關鍵武器。此篇文章最後的結尾,是一句給當時四年前的代工廠的話,我提到,台灣廠商過於忠於等待著新的科技,總是對「下一步」少了一點點感覺;台灣廠商和傑伯斯一樣,沒完全掌握「第二波優勢」,但,這不表示台廠就應該自己跳進全新的科技去做,試圖展開全新的市場,否則就像二十年前的矽谷急先鋒傑伯斯。現在頻喊著要脫離「代工」的台灣,是否知道該脫離的是什麼,該保留的又是什麼?
---
現在,同樣輪到給現在正在起飛中的創業家,我們是否知道我們該脫離的是什麼,該保留的又是什麼?「第二波優勢」如何掌握?美國人說,做第一個,不如做最「好」的;我們則說,做得「好」,不如做得「巧」。第一個還是有優勢的,但真正的藝術的秘密,美國人不知道的,似乎是埋在「第二個」之中。 http://mr6.cc/?p=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