刪除,保留,刪除,刪除,保留,刪除,刪除,保留,保留,刪除,原來我們每天所接觸的社群網站,無論是臉書,推特或是YouTube,我們所看到的內容,除了演算法等程式的篩選外,其實都經過內容審查員的過濾。
哪些畫面?哪些影像?決定刪除或保留,在那短短的幾秒鐘,對於每天承接大量你我無法想像的自殺,死亡,暴力,色情,恐怖攻擊等海量的內容,朝自己的視覺不斷的像海浪般的襲來。
對於內容審查員來說,內心得要築起一道、一道又一道的心理堤防,以避免被這些負面的海嘯所吞噬。
這樣的工作,絕非只是看似機械式的刪除,保留,保留,刪除的指尖動作。
而是對每一位內容審查員來說,得需要具備極大的抗壓性以及心理界限,以避免讓自己在這樣的工作當中,造成身心靈的不可逆轉。
對於每一位內容審查員來講,在那幾秒鐘內的判斷,有時也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或者是一場戰亂,是否因此開始或結束。實在無法想像,這些平台內容的篩選,所造成後續的結果。
當然,你我心裡可能有一些疑問,到底這些內容是否該由人為的來進行操作?每一個人所把持的一把尺,是否又存在了偏見?
然而,當這些內容無法過濾,它所造成社群平台上,對於整個社會又形成怎樣的危害?
道德上的兩難,倫理上的兩難,人性上的兩難,讓內容審查員左右為難。—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網路清道夫》(The Cleaners)(2018),CATCHPLAY+,播映。
【延伸閱讀】
🎬日本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スマホを落としただけなのに)(Stolen Identity)(2018)
看了這一部電影,我想手機大概永不離身了。機在,人在。機不在,那人就~~~不敢再想像下去了。在網路時代,我們都依賴了手機,人生,成也手機。毀滅,也手機?!請確認你的手機現在,在不在?—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電影《#直播風暴》(The Circle)(2017)
如同楚門的世界,當我們的隱私被公佈且開放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中,所有的這些資料訊息到底被誰所掌控、利用、營利?我們期待被看見,但是又是在哪一種狀況被看見?到底被看見的是什麼?被看見之後,然後呢,那一個才是屬於真正的自己?表象的自己,內在的自己,虛擬的自己,現實的自己。分享是出於自願或是被迫?隱私與分享的拿捏就在那一線之間,在人性的道德之間。—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加拿大紀錄片《#網路正義魔人》(Rise of the Trolls)(2016)
一部關於網路酸民的心理學解釋,言語霸凌威脅的後果承擔,與捍衛言論自由之間爭議的紀錄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南非、澳大利亞、美國紀錄片《#臉書效應》(Timelines)
三個女孩的生命故事。車禍意外後,被廣為流傳的願望清單,眾人代為實現。因遭霸凌而上吊自殺,鼓舞眾人發出被霸凌求救伸援。罹患罕見疾病,期待度過21歲生日的願望,讓眾人珍視當下。青春年華嘎然消逝,透過臉書傳播效應,激起眾人對生命的改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韓國電影《#恐怖攻擊直播》(The Terror, Live)(2013)
與其說是一場恐怖攻擊直播,倒不如說是一場人性複雜險惡的直播。透過鏡頭讓我們看見人與人之間最為黑暗的一幕血淋淋的呈現在眼前。我們太過於相信眼前的表象,卻總是容易忽略那不為人知,卻確實存在的人性善與惡。-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中國紀錄片《#虛你人生》(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2018)
我必須說,在虛擬世界,其實,就是現實社會的縮影,甚至於更是殘酷。
網路時代快速的轉變,直播,已經成為許多人熱衷,追求,關注,或投入的場域。在期待被看見的那背後,隱藏著是名聲?是利益?是關係?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之下,其實,隱藏在背後,許多不為人知的複雜人心,更是令人難以捉摸。
中國紀錄片《虛你人生》(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2018),非常寫實地,掀開了火紅的直播主,起起伏伏的表面人生,與螢幕下,你不得不面對的,陌生的自我。-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以色列🇮🇱德國🇩🇪紀錄片《#爆紅影片公式》(100 Million Views)(2019)
我們先不談商業模式,或獲利。
雖然,這對許多YouTuber來說,是很實際的事。
我們來看看,在這些社群平台上,期待被看見的初衷是什麼?
在網路社群時代,我們如同孔雀開屏一般,趨之若鶩的,期待被看見。
在這當中,是否曾經思考,我們在這平台上,是要做什麼?
被看見,到底是被看見什麼?
同樣的,在按讚數,訂閱率,衝流量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曾經思考過,自己的起心動念。
當我們流連在這上面,是否也讓自己忽略了,現實生活中,那真真切切的,卻也日漸模糊的自己。
虛擬世界非常的迷人,但也如浮雲般,時而令人感到不甚踏實。
思考,絕對是好事。
善用社群平台的優勢功能,也有所必要。
沒有絕對,無關是非。
只期待,時時按下暫停鍵,找回真實的自己。—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2020,美國)。
看了這部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是該讓自己停下來思考,社群網站(FB、IG、推特等,此片主要以FB為例)如何影響著全球每個人的生活,事業,工作,感情,甚至於每一個人看待生命的方式。
我們在不知不覺,受到社群網站的支配與影響,無論是帶來了正面的改變,當然也造成你無法想像的世界演變。
社群網站,如同一刀兩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今,社群網站的發展,似乎讓人類開始感到無法招架與控制,如脫疆般,如潰堤般,如失速般,讓全球的人被帶到一處你無法預知的未來。
這條路,無法回頭,無法停止。
但我們卻得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漸漸失去了一些想法。
我們是否習以為常,全盤接受這一切所帶來的改變。
但自己卻沒有思考到,自己為何走到這個地方。
社群網站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決定你,哪些事情要讓你看,哪些事情要讓你接觸。
也持續透過大數據資料庫,透過演算法,來找出每一個人的認知,想法,情緒行為,以及自己生活周遭,或者是虛擬世界每一個人之間的關係。
更重要,也更可怕的是,社群網站可以來改變你,決定你的下一個動作與反應。
但你卻全然不知,而且還信以為真,認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
這當中,還牽扯著龐大的商業利益,以及複雜的政治、社會、宗教、文化等改變。
說真的,世界的快轉,來到了目前這個狀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就如同今天,先透過臉書追蹤的貼文,發現了美國總統川普感染的新冠肺炎這則新聞。
當然,長期以來,每天所獲知的資訊,不止這些。其中,也包括難以分辨的假新聞。
好複雜的社會,好複雜的人性,好複雜的虛擬世界。
也因此,是該停下來(好吧?偶爾停下來也行),好好喘息一下,好好來思考,自己該如何來面對這瞬息萬變的社群網路世界。
走到現在,就讓我們好好的善用社群網站所帶來的良性改變,期待整個世界往好的方向前進。
真的也只能期待,畢竟自己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
很複雜的人性與科技倫理議題,值得好好的思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圖片來源:IMDb)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the social dilemma imdb」的推薦目錄:
- 關於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廣告狂人 Madman Magazin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The Social Dilemma (2020) - IMDb - Pinterest 的評價
- 關於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PunnyScreen - The Social Dilemma (2020) IMDb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How To Start A Production Company With No Experience 的評價
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刪除,保留,刪除,刪除,保留,刪除,刪除,保留,保留,刪除,原來我們每天所接觸的社群網站,無論是臉書,推特或是YouTube,我們所看到的內容,除了演算法等程式的篩選外,其實都經過內容審查員的過濾。
哪些畫面?哪些影像?決定刪除或保留,在那短短的幾秒鐘,對於每天承接大量你我無法想像的自殺,死亡,暴力,色情,恐怖攻擊等海量的內容,朝自己的視覺不斷的像海浪般的襲來。
對於內容審查員來說,內心得要築起一道、一道又一道的心理堤防,以避免被這些負面的海嘯所吞噬。
這樣的工作,絕非只是看似機械式的刪除,保留,保留,刪除的指尖動作。
而是對每一位內容審查員來說,得需要具備極大的抗壓性以及心理界限,以避免讓自己在這樣的工作當中,造成身心靈的不可逆轉。
對於每一位內容審查員來講,在那幾秒鐘內的判斷,有時也決定了一個人的生死,或者是一場戰亂,是否因此開始或結束。實在無法想像,這些平台內容的篩選,所造成後續的結果。
當然,你我心裡可能有一些疑問,到底這些內容是否該由人為的來進行操作?每一個人所把持的一把尺,是否又存在了偏見?
然而,當這些內容無法過濾,它所造成社群平台上,對於整個社會又形成怎樣的危害?
道德上的兩難,倫理上的兩難,人性上的兩難,讓內容審查員左右為難。—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網路清道夫》(The Cleaners)(2018),CATCHPLAY+,播映。
【延伸閱讀】
🎬日本電影《#原本以為只是手機掉了》(スマホを落としただけなのに)(Stolen Identity)(2018)
看了這一部電影,我想手機大概永不離身了。機在,人在。機不在,那人就~~~不敢再想像下去了。在網路時代,我們都依賴了手機,人生,成也手機。毀滅,也手機?!請確認你的手機現在,在不在?—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美國電影《#直播風暴》(The Circle)(2017)
如同楚門的世界,當我們的隱私被公佈且開放在所有人的目光之中,所有的這些資料訊息到底被誰所掌控、利用、營利?我們期待被看見,但是又是在哪一種狀況被看見?到底被看見的是什麼?被看見之後,然後呢,那一個才是屬於真正的自己?表象的自己,內在的自己,虛擬的自己,現實的自己。分享是出於自願或是被迫?隱私與分享的拿捏就在那一線之間,在人性的道德之間。—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加拿大紀錄片《#網路正義魔人》(Rise of the Trolls)(2016)
一部關於網路酸民的心理學解釋,言語霸凌威脅的後果承擔,與捍衛言論自由之間爭議的紀錄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南非、澳大利亞、美國紀錄片《#臉書效應》(Timelines)
三個女孩的生命故事。車禍意外後,被廣為流傳的願望清單,眾人代為實現。因遭霸凌而上吊自殺,鼓舞眾人發出被霸凌求救伸援。罹患罕見疾病,期待度過21歲生日的願望,讓眾人珍視當下。青春年華嘎然消逝,透過臉書傳播效應,激起眾人對生命的改變。—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韓國電影《#恐怖攻擊直播》(The Terror, Live)(2013)
與其說是一場恐怖攻擊直播,倒不如說是一場人性複雜險惡的直播。透過鏡頭讓我們看見人與人之間最為黑暗的一幕血淋淋的呈現在眼前。我們太過於相信眼前的表象,卻總是容易忽略那不為人知,卻確實存在的人性善與惡。-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中國紀錄片《#虛你人生》(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2018)
我必須說,在虛擬世界,其實,就是現實社會的縮影,甚至於更是殘酷。
網路時代快速的轉變,直播,已經成為許多人熱衷,追求,關注,或投入的場域。在期待被看見的那背後,隱藏著是名聲?是利益?是關係?
然而,在光鮮亮麗的表面之下,其實,隱藏在背後,許多不為人知的複雜人心,更是令人難以捉摸。
中國紀錄片《虛你人生》(People's Republic of Desire)(2018),非常寫實地,掀開了火紅的直播主,起起伏伏的表面人生,與螢幕下,你不得不面對的,陌生的自我。-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以色列🇮🇱德國🇩🇪紀錄片《#爆紅影片公式》(100 Million Views)(2019)
我們先不談商業模式,或獲利。
雖然,這對許多YouTuber來說,是很實際的事。
我們來看看,在這些社群平台上,期待被看見的初衷是什麼?
在網路社群時代,我們如同孔雀開屏一般,趨之若鶩的,期待被看見。
在這當中,是否曾經思考,我們在這平台上,是要做什麼?
被看見,到底是被看見什麼?
同樣的,在按讚數,訂閱率,衝流量的情況下,我們是否曾經思考過,自己的起心動念。
當我們流連在這上面,是否也讓自己忽略了,現實生活中,那真真切切的,卻也日漸模糊的自己。
虛擬世界非常的迷人,但也如浮雲般,時而令人感到不甚踏實。
思考,絕對是好事。
善用社群平台的優勢功能,也有所必要。
沒有絕對,無關是非。
只期待,時時按下暫停鍵,找回真實的自己。—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2020,美國)。
看了這部Netflix劇情式紀錄片,《智能社會:進退兩難》(The Social Dilemma),是該讓自己停下來思考,社群網站(FB、IG、推特等,此片主要以FB為例)如何影響著全球每個人的生活,事業,工作,感情,甚至於每一個人看待生命的方式。
我們在不知不覺,受到社群網站的支配與影響,無論是帶來了正面的改變,當然也造成你無法想像的世界演變。
社群網站,如同一刀兩刃,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如今,社群網站的發展,似乎讓人類開始感到無法招架與控制,如脫疆般,如潰堤般,如失速般,讓全球的人被帶到一處你無法預知的未來。
這條路,無法回頭,無法停止。
但我們卻得停下來思考,自己是否漸漸失去了一些想法。
我們是否習以為常,全盤接受這一切所帶來的改變。
但自己卻沒有思考到,自己為何走到這個地方。
社群網站用各種不同的方式來決定你,哪些事情要讓你看,哪些事情要讓你接觸。
也持續透過大數據資料庫,透過演算法,來找出每一個人的認知,想法,情緒行為,以及自己生活周遭,或者是虛擬世界每一個人之間的關係。
更重要,也更可怕的是,社群網站可以來改變你,決定你的下一個動作與反應。
但你卻全然不知,而且還信以為真,認為這就是自己的人生。
這當中,還牽扯著龐大的商業利益,以及複雜的政治、社會、宗教、文化等改變。
說真的,世界的快轉,來到了目前這個狀態,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就如同今天,先透過臉書追蹤的貼文,發現了美國總統川普感染的新冠肺炎這則新聞。
當然,長期以來,每天所獲知的資訊,不止這些。其中,也包括難以分辨的假新聞。
好複雜的社會,好複雜的人性,好複雜的虛擬世界。
也因此,是該停下來(好吧?偶爾停下來也行),好好喘息一下,好好來思考,自己該如何來面對這瞬息萬變的社群網路世界。
走到現在,就讓我們好好的善用社群網站所帶來的良性改變,期待整個世界往好的方向前進。
真的也只能期待,畢竟自己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
很複雜的人性與科技倫理議題,值得好好的思索。-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圖片來源:IMDb)
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廣告狂人 Madman Magazin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對於Netflix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的「指控」,Facebook發表題為《What “Social Dilemma” Gets Wrong?》官方回應,一共七點。開場白直指,片中受訪者均已離職,沒有現職員工參與訪問,有欠公允。
文章喊冤,影片把社媒指控為社會問題的代罪羔羊,更暗示該片屬陰謀論(conspiracy documentaries)。
回應原文:https://bit.ly/3iK1vyB
以一般紀錄片為例,舉凡牽涉大型企業的議題,除非是吹捧,否則想得到該企業高層或在職人士的sound bites,幾乎不可能,因為人家隨時賠掉工作。但為了持平,producers無論如何也會找來正反兩面的聲音,讓觀眾自行判斷。對此,Netflix這套半戲劇半紀錄片確實不足。
但Facebook的回應也頗為誤導。全篇以「Netflix搞錯了」為主旨,卻只點出了紀錄片避而不談、而Facebook自己想提出的論點,並未能舉證任何factual errors。
【1. 我們並非想令你上癮】
Facebook指,兩年前已調整News Feed功能,優先顯示有意義(meaningful)的社交互動次序,並把缺乏營養的viral video排到最後。此一調整直接導致用戶每天花在Facebook上的時間減少5,000萬小時,是面書重視用家well-being多於平台使用量的一大佐證。
不過,「有意義」一詞甚為含糊,因人而異。Facebook如何衡量一個post有意義與否,卻未有解釋。而當用家習慣了把「有意義社交」的定義交給Facebook決定、而不是自己賦予時,正正是紀錄片所擔心的問題。
片中指,社媒的Like button等功能以延長用家在平台流連時間為目的。Facebook駁斥,不少功能例如「activity dashboard」、「daily reminder」都是希望用家控制使用量的設計。但既然平台以廣告收益維生,想方法留住用家,本來就合情合理。例如《蘋果》想用家留在app上時間長一點,就寫多點好文,優化interface,提高産品value。而Like button等功能的問題在於它不單止value不大,更有負面效果,令人不能自拔之餘又沒養分,所以萬惡。Facebook對此避而不談,反而搬出一堆較少人用的功能辯護,不但牽強,更錯了重點。
【2. 我們沒把用家當作商品;只是以廣告收益讓用戶得以免費connect】
Facebook不斷強調廣告商只會知道用家類別,並不會向廣告商透露或販售用家個人資料。簡直來說,廣告商不會知道你是誰。
這不是紀錄片質疑的重點。片中明言,社媒收集用家數據並非作販賣之用,而是利用這些data加以分析,掌握用戶喜好,再tailor-make不同內容留住用家。用家跌入無止盡的「人工事實」而不自知,才是問題所在。然而,要一個強大的全球網絡承認這種如魚得水的生意模式對社會有害,談何容易。
【3. 演算法只為提供更合你心意的服務,一眾dating apps甚至Netflix自己,不都一樣?】
沒錯,這種machine learning,也是Netflix的成功之道。但Facebook是社媒,Netflix是串流平台,不是apple to apple的比較,意義不大。
Machine learning及AI只是工具,被用於不同地方當然會產生不同效果。觀眾打開Netflix,AI提供recommendations,情況就跟上一代IMDb的推薦電影功能一樣,是娛樂一種。而Facebook除了擁有社交及娛樂功能外,更是大部分用家的主要新聞資訊來源。這才是紀錄片的憂慮——如此強大的社媒有能力左右社會意識形態,當情況將不受控制,後果可以不堪設想。
例如最近盛行的所謂「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此term意指社媒上常見的名人或企業,因為發表了不為大眾接受的言論而遭受各種輿論抵制,以致其代言、贊助等工作機會甚至網上影響力「被取消」。例子有因評論變性問題而被評擊的JK Rowling,或捲入「Kanye West風波」的Taylor Swift。
片中提出,社會之所以比以前更激進分化,因為每個人對同一件事都有不同版本的「事實」。基於方便,不少人加入鍵盤戰圈前,只略讀過三兩篇文章或評論便以為看透了世事。而這些文章或評論,卻是machine learning及AI因應閣下喜好而訂製的。到底偏離事實有多遠,AI不會知道。
然而,紀錄片早就明言,這種風向是人工智能的by-product,是演算法也算不出來的結果,並非社媒本意......
點閱全文:https://madman-magazine.com/blog/facebook-netflix/
(《The Social Dilemma》截圖)
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PunnyScreen - The Social Dilemma (2020) IMDb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The Social Dilemma (2020) IMDb: 8/10 'The Social Dilemma' is the documentary of the year that you should be watching to understand the influence and the... ... <看更多>
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How To Start A Production Company With No Experience 的推薦與評價

He took promotions into his own hands, launching a highly successful social media campaign. ... https://www. imdb.com/name/nm3988831 ... ... <看更多>
the social dilemma imdb 在 The Social Dilemma (2020) - IMDb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9-set-2020 - The Social Dilemma: Directed by Jeff Orlowski. With Tristan Harris, Jeff Seibert, Bailey Richardson, Joe Toscano. Explores the dangerous human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