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賢老師和您一起複習M&Y》冰山理論奠基者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 是世界知名的美國心理治療師,也是家族治療的先驅,曾被美國《人類行為雜誌,Human Behavior》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
薩提爾相信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不僅不斷地在演變、成長,而且永遠有接受嶄新事物的能力。
她認為「問題的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
薩提爾模式常藉由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的隱喻來披露人類行為的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因不一致而引起的種種困頓。人類對外在的應對方式(外在行為)就像我們看見冰山露在水平面以上的部分,這些看得見的冰山其實只是整個冰山的八分之一,(另有說法水面上是十分之一,即10%)另外的八分之七在水平面以下代表著人類心理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自我。
水平面上的行為,及水平面以下(應對態度、處事立場)是若隱若現的。因此,要瞭解一個人,不能單看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來決定,必須更深層的去瞭解他的內在想法是甚麼?
薩提爾永遠正向看待自己的一切,她認為每個人絕對沒有零價值,一切存在都是有意義的,所以薩提爾對於「改變」的觀點不是要矯治(correction),而是轉化(transformation),她認為如果我們要求矯治,是把不好的行為特質拿掉,以好的行為取代之,而轉化的概念是沒有價值對立的判斷,任何行為特質本身是沒有好和壞,是受到內在信念和態度影響的結果!
在Money&You課程中學習DISC的原因也是在此,藉由我們可以觀察到個人外在行為的四種不同特質,去瞭解到每個人內在的信念與態度;人之所欲、施之於人,做出最有價值的溝通!加油!(5-10)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POPA Channel,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在教養路上,不少父母都說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已經足夠,但實際上父母的慾望又豈止於此,「專心啲做功課啦!」、「見到親戚你要叫人先得架嘛!」、「點解你講野咁無規矩的唧!?」、「上台朗誦都驚?唔好咁細膽啦」……家長每個要求其實都反映著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有時連自己都未必察覺,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潛藏的期望,有可...
「virginia satir iceberg theory」的推薦目錄:
- 關於virginia satir iceberg theory 在 林伟贤老师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virginia satir iceberg theory 在 林伟贤老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virginia satir iceberg theory 在 實踐家商學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virginia satir iceberg theory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virginia satir iceberg theory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virginia satir iceberg theory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virginia satir iceberg theory 在 林伟贤老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偉賢老師和您一起複習M&Y》冰山理論奠基者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 是世界知名的美國心理治療師,也是家族治療的先驅,曾被美國《人類行為雜誌,Human Behavior》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
薩提爾相信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不僅不斷地在演變、成長,而且永遠有接受嶄新事物的能力。
她認為「問題的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
薩提爾模式常藉由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的隱喻來披露人類行為的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因不一致而引起的種種困頓。人類對外在的應對方式(外在行為)就像我們看見冰山露在水平面以上的部分,這些看得見的冰山其實只是整個冰山的八分之一,(另有說法水面上是十分之一,即10%)另外的八分之七在水平面以下代表著人類心理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自我。
水平面上的行為,及水平面以下(應對態度、處事立場)是若隱若現的。因此,要瞭解一個人,不能單看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來決定,必須更深層的去瞭解他的內在想法是甚麼?
薩提爾永遠正向看待自己的一切,她認為每個人絕對沒有零價值,一切存在都是有意義的,所以薩提爾對於「改變」的觀點不是要矯治(correction),而是轉化(transformation),她認為如果我們要求矯治,是把不好的行為特質拿掉,以好的行為取代之,而轉化的概念是沒有價值對立的判斷,任何行為特質本身是沒有好和壞,是受到內在信念和態度影響的結果!
在Money&You課程中學習DISC的原因也是在此,藉由我們可以觀察到個人外在行為的四種不同特質,去瞭解到每個人內在的信念與態度;人之所欲、施之於人,做出最有價值的溝通!加油!(5-10)
virginia satir iceberg theory 在 實踐家商學院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偉賢老師和您一起複習M&Y》冰山理論奠基者維琴尼亞‧薩提爾(Virginia Satir, 1916-1988) 是世界知名的美國心理治療師,也是家族治療的先驅,曾被美國《人類行為雜誌,Human Behavior》譽為「每個人的家庭治療大師」。
薩提爾相信每個人本身就是一個奇蹟,不僅不斷地在演變、成長,而且永遠有接受嶄新事物的能力。
她認為「問題的本身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
薩提爾模式常藉由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的隱喻來披露人類行為的內在經驗與外在歷程因不一致而引起的種種困頓。人類對外在的應對方式(外在行為)就像我們看見冰山露在水平面以上的部分,這些看得見的冰山其實只是整個冰山的八分之一,(另有說法水面上是十分之一,即10%)另外的八分之七在水平面以下代表著人類心理內在的感受、觀點、期待、渴望及自我。
水平面上的行為,及水平面以下(應對態度、處事立場)是若隱若現的。因此,要瞭解一個人,不能單看他所表現出來的行為來決定,必須更深層的去瞭解他的內在想法是甚麼?
薩提爾永遠正向看待自己的一切,她認為每個人絕對沒有零價值,一切存在都是有意義的,所以薩提爾對於「改變」的觀點不是要矯治(correction),而是轉化(transformation),她認為如果我們要求矯治,是把不好的行為特質拿掉,以好的行為取代之,而轉化的概念是沒有價值對立的判斷,任何行為特質本身是沒有好和壞,是受到內在信念和態度影響的結果!
在Money&You課程中學習DISC的原因也是在此,藉由我們可以觀察到個人外在行為的四種不同特質,去瞭解到每個人內在的信念與態度;人之所欲、施之於人,做出最有價值的溝通!加油!(5-10)
virginia satir iceberg theory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在教養路上,不少父母都說只要孩子健康快樂就已經足夠,但實際上父母的慾望又豈止於此,「專心啲做功課啦!」、「見到親戚你要叫人先得架嘛!」、「點解你講野咁無規矩的唧!?」、「上台朗誦都驚?唔好咁細膽啦」……家長每個要求其實都反映著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有時連自己都未必察覺,但你有沒有想過這些潛藏的期望,有可能會令我們看不到子女最真實的一面?
參考資料
Satir V; Gomori M; Banmen J; Gerber JS (1991).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
virginia satir iceberg theory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早前我們用上整整一集去解釋體罰的害處。無非都是想讓大家知道,即使打可以即時制止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效果短暫,而且此舉無異就等於教導孩子只要心有不滿,就可以傷害比較弱小的人。既然「動手」不行,那麼「動口」應該可以了吧?
參考資料
Ginott, H. (2003) Revised by Ginott, A. and Goddard, W. Between parent and child: The bestselling classic that revolutionized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hree Rivers PR.
Dreikurs, R. and Scoltz, V. (1991). Children: The Challenge: The classic work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telligent, Humane & Eminently Practical, Plume.
Kohn, A. (2006). Unconditional Parenting:Moving from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Atria Books
Faber, A. and Mazlish, E. (1999). How to talk so kids will listen & listen so kids will talk.Harper Penennial.
virginia satir iceberg theory 在 POPA Channel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之前我們討論過體罰帶來的傷害,引來坊間很大迴響。有人說:「我講過道理,氹又氹過,罰又罰過,但小朋友都係唔聽話,可以點?」所以今集跟大家分享實戰方法。
但在討論之前,或許我們應該先想想為何父母會要求子女「聽話」?「聽話」是不是不經思考的絕對服從?每次小朋友表現頑劣,我們除了輕易的給他們貼上「曳」的標籤以外,有沒有想過「為甚麼」?這些負面行為的背後,其實正在傳達甚麼訊息?
參考資料
Kohn, A. (2006). Unconditional Parenting: Moving from Rewards and Punishments to Love and Reason, Atria Books
Dreikurs, R. and Scoltz, V. (1991). Children: The Challenge: The classic work on improving parent-child relations- Intelligent, Humane & Eminently Practical, Plume.
Satir V; Gomori M; Banmen J; Gerber JS (1991). The Satir model: family therapy and beyond. Palo Alto, CA: Science and Behavior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