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來許多不便,也帶來許多轉變
我們可以選擇抱怨、責罵、生氣、擔心、恐慌
也可以轉個念,想想一些正向的改變
1.因為大家都戴口罩的關係,今年的流感人數、流感重症都非常的少。
2.因為大家都勤洗手,今年的腸病毒也很少。
3.在家上網課,也是讓孩子熟悉電腦的機會。虎虎在幼稚園的年紀,我就用盡辦法要「引誘」他學習中英文的「盲打」,擺脫「一指神功」,但是,他就是興趣缺缺。現在,他居然跟我說,他10天內,英打要練到每分鍾40個字(word),要來向我挑戰,因為他終於覺得,打字快是一種優勢。
4.三級警戒,減少搭公共交通工具和坐電梯,我自己則是更落實每天走路上下班、爬樓梯了。
5.太座們的廚藝大躍進!但是,急診醫師也有觀察到,切菜切到手的個案增加了!各位太座們,求好心「切」,也要小心別「切」到自己的手,要注意安全喔~
6.宅在家中,收拾一下家裡,竟然發現家中,有好多「陌生的角落」、有好多「美好的事物」是自己平日忙碌的生活所忽略掉的。看著一些舊物,會帶起不少回憶;偶爾還會找到,原本以為已經遺失的物品,失而復得的喜悅,也非常的美好!離開沙發,打掃整理一下吧!說不定今天就會有「意外驚喜」喔~ (太座們,我這一招對老公們有效嗎?^_^)
你還有遇到什麼正向的轉變嗎?歡迎一起來分享~
補充:
7. 破關了很多遊戲片
8.提升生育率(這點要等之後的統計才知道^_^)
9. 終於有時間把之前買的書《ICU重症醫療現場》給看完(可以「順便」寫一下心得嗎?^_^)
10. 在冰箱裡,意外發現有些食物放了好多年,「外觀上都沒什麼變」(十年前的粽子,就不要吃了吧?^_^)
11.有網友幫年邁的母親找到當年的結婚證書,讓媽媽馬上「少女羞」,真的太美好了!^_^
12.大家宅在家裡,車禍外傷也變少了
13.曬黑的皮膚逐漸白回來了
14. 買氣炸鍋,媽媽比較不會氣炸
15. 跑步機終於不是曬衣架惹啦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word 打字 當 掉 在 凱蒂英文 Learn English with Catt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線上教學101:寫給沒進行過線上教學的老師
最近疫情嚴重,很多老師突然被要求改線上上課,一整個措手不及。以下分享我一對一線上上課的經驗,供大家參考,有些部分會與一對多在操作上有所差別,可自行調整。
除了面對面的實體課之外,我從兩年前開始收線上上課的學生,至今已上了近300堂的線上課。線上上課雖然與實體上課模式稍有不同,但以過往學生一對一上課的經驗來看,其實不太會影響到學習的效果。曾經很多學生/家長排斥線上上課,但是現在可能暫時只有這個選擇了
以下是我照著我平常上課的模式打的,若是有疏漏,歡迎補充與提問。
另外有附上一些上課的截圖,可供老師參考上課的狀況,或是參考可以進行的活動。有時候截圖常常會是奇怪的表情,所以請原諒我把也自己馬掉了XDD 其實能進行的活動很多,不只有我照片那些,只是有些活動的截圖,我實在翻不到了XD
📌📌課前- 老師端📌📌
1. 安裝zoom
(若擔心資安或被禁止使用,可自行換其他軟體/平台)
2. 申請zoom帳號密碼,才可以主持會議
3.準備好網路攝影機、耳機、麥克風,以及穩定的網路
4. 自己先主持"新會議",熟悉介面使用
(一個人也可以開會議)
5. zoom上面的按鈕全部都按看看,不會壞掉,就放心到處點吧,了解不同功能在幹嘛
6. 我自己常用功能如下:分享畫面、白板、截圖、靜音(自己或學生)、分享聲音
6.5 白板的功能很多,我個人全部都很常用,建議老師可以都點看看摸熟操作
7. zoom都會使用之後,開一個雲端共享資料夾,未來放上課的檔案、截圖。
8. 上課前若有學生會用到的講義,可請學生先到雲端資料夾下載使用
9. 確認上課要開的書籍、文件、檔案、作業...等,都有電子檔,若是沒有,可以拍照或掃描放到電腦中。若是有些是老師/學生兩邊都有的書,就不一定要有電子檔,可以用白板協助課程進行,看老師操作方便
10. zoom若是一對多上課,會有時間限制,若是覺得斷掉再重新連回來很麻煩,就直接付錢給zoom囉。若是一對一使用,沒有使用時間限制
📌📌課前- 學生/家長端📌📌
1. 請學生準備網路攝影機、耳機、麥克風,以及穩定的網路。如果是用筆電或是平板,基本上前三者都會有,就不用另外準備。
2. 學生可使用桌電、筆電、平板上課。手機也可以,但是不建議。若學生家長擔心螢幕太小不方便看,可請他們投影至電視或是接HDMI線連接到電視。
3. 請學生將作業拍照後用line傳給老師,在傳送照片時,左上角選"原始畫質",這樣看照片下載下來才不會不清楚。這步驟也可以改用雲端資料夾或是google classroom代替,請學生直接上傳上去
📌📌第一次上課:提早10-15分鐘開始📌📌
1. 把zoom的連結給學生,若是學生的電腦/平板沒有裝過zoom,會先進入安裝程序,就請學生照著程序先安裝。
2. 安裝好後,請學生再次點連結,就會進入會議了
3. 教學生使用白板的各種功能,至少要會用滑鼠劃記、打字,才有辦法做筆記與討論
我曾有極少數學生跟我說他沒辦法使用,若是有此狀況,在練習時,可以請學生說出來,老師幫他打字。有些學生打字速度極慢,也可以改由學生說老師打,但是在幫學生打時,就算答案是錯的,也要照著打,不要自己幫他改成對的XD
📌📌正式上課📌📌
0. 老師先把當天上課會用的到檔案、作業、講義、音檔...等先都開好,這樣上課在切換上就可以很順暢
1. 可直接給學生會議連結,或是給學生會議號碼以及會議密碼,讓他們"加入會議"
2. 進入教室後,若是一對多上課,老師怕吵或太亂,可以把大家靜音
3. 老師端可要求學生開始視訊鏡頭,但這個就看老師了
4. 若需要小組分開討論,zoom可以開設"分組討論",把大家分去不同的小房間。不過我都一對一上課,沒實際用過這個功能
5. 老師在上課時,可以截圖一些重要的畫面,也可以直接錄影整堂課。我自己是不會錄影,因為不想讓學生覺得他之後可以慢慢看,這樣學生容易不專心上課。學生端也可以截圖跟錄影,就看他們自己,不過我不會特別跟學生說有這個功能就是了。
6. 可以跟學生約定互相使用的顏色,比較不會造成混亂。
像是我一般是讓學生用藍色,我自己會用橘色/咖啡色改正,若是要再改其它東西,會使用綠色。重點標示會用圖章,或是黃色的螢光筆
7. 下課前記得出作業
8. 結束會議
📌📌課後- 老師端📌📌
1. 把上課截圖傳到雲端資料夾,共享給學生
2. 若有小組討論報告,google可以共同編輯,看要word/excel/ppt都可以
3. 可以用google問卷,做課後評量
4. 收集學生作業
5. 準備下次上課
====
❓學生常有的問題❓
1. 我沒被靜音,為什麼我講話沒聲音
請學生看zoom視窗左下角,有麥克風圖案的地方,請他重新"測使喇叭&麥克風"。若是只看到耳機的圖案,那個會是"加入音訊",請學生點下去照步驟做
2. 聲音/畫面卡住了怎麼辦
撇除網速的問題,有時候會是zoom自己的問題,這時候稍微等一下,zoom會重新斷掉再連接,剛連接回來會暫時沒聲音,就再等一下。
這個問題我兩年前在使用時幾乎沒遇到,從去年開始較常遇到,我不確定是不是因為全球很多人因為疫情在使用還是怎麼樣,目前除了等zoom自己重新連接,找不到其他方法
若是學生有說卡住了,老師該截圖的記得趕快截XD
3. 要怎麼在白板/畫面上畫畫或打字
請學生在視窗上方找一下,應該會有選項,裡面有"註解",點下去就會跳出可以畫記的功能列了
4. 我要註冊帳號嗎?
若沒有要主持會議,不需要
5. 我打字好了,可是老師你怎麼看不到
請學生把滑鼠在空白處點一下,不要選取在文字框
6. 老師我打字好了,可是有一半的字不見了
請老師去選取學生的文字,把文字框拉大就可以了
=====
⚡️其它線上教學使用的資源⚡️
1. FB社團: 台灣線上同步教學社群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011192722620224
2. FB社團: Teacher Ruth's Ed Tech for 高中英文教學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14740112040210/
以上大概是這樣,有問題歡迎提問
#凱蒂英文 #線上上課 #正向防疫 #停課不停學 #zoom教學 #高中英文 #學測 #學測英文 #指考 #指考英文 #統測 #統測英文 #英檢 #多益
😻追蹤IG:cattyenglish
🚀部落格:https://reurl.cc/Gkko5x
🔥預約凱蒂老師的課程:https://lihi1.cc/XKuu8
word 打字 當 掉 在 謝伯讓的腦科學世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眾所周知,海馬迴與記憶有關。但是,海馬迴是儲存記憶的地方嗎?如果用電腦來比喻的話,海馬迴算是硬碟嗎?還有,海馬迴「只」和記憶有關嗎?
如果你以為上述的答案都是「O」的話,那可就大錯特錯!(上述每個問題的答案,可能全都是「X」!)海馬迴既非記憶儲存點,也不像是硬碟,更不只和記憶有關!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解密海馬迴!
《大腦好好玩》第八集語音+文字檔:
https://www.mirrormedia.mg/story/20200115cul003
在上一次的內容中,我們介紹了亨利莫雷森的故事;這位縮寫名叫 H. M. 病人在被切除了海馬迴及周邊組織後,科學家觀察到兩個非常重要的現象:
第一,莫雷森喪失了長期記憶,但卻保有短期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和長期記憶有關,而和短期記憶無關。
第二,莫雷森喪失了陳述性記憶,但是卻沒有喪失程序性記憶。由此可知,海馬迴負責的是陳述性記憶,而和程序性記憶無關。
莫雷森和之前提過的幾個腦傷病例一樣,都是教科書中的典型案例。例如第四集布洛卡醫生的失語症病人小唐,以及第五集哈洛醫師的鐵路工人穿顱病人蓋吉。這幾個案例同樣知名,但若仔細檢驗,它們也同樣都有問題。我們現在就來幫大家挖掘一下其中的內幕,看看這位莫雷森的案例,有什麼奇怪的問題。
-\-\
壞掉的電腦與莫雷森的大腦
-\-\
首先,我們現在知道海馬迴受損之後,長期記憶中的陳述性記憶會受損,但短期記憶和程序性記憶不受影響。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海馬迴受損後,陳述性記憶就會消失?此外,莫雷森不但失去了過去的陳述性記憶,他還無法形成新的陳述性記憶?到底是什麼樣的機制,導致了這樣的現象?
關於這個問題,可以想像以下的比喻:有一天,你家的小孩拿了一把菜刀,打開你的電腦主機殼,然後揮刀一砍,結果電腦出現了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就是無法開啟之前存過的 word 檔;
第二個問題,就是你仍然可以開啟新的 word 檔去打字,但是打完要存擋時,卻無法存擋。
莫雷森的問題幾乎和這台電腦一模一樣。莫雷森失去了舊的記憶,就好像這台電腦無法開啟舊的 word 檔一樣;此外,莫雷森可以聽懂指示、並依照指示操作,這就好像是這台受損的電腦仍可以用 word 來打字一樣。同時,莫雷森無法形成新的長期記憶內容,這就好像這台受損的電腦無法存擋一樣,只要一關掉 word 程式,裡面的內容就會消失的一乾二淨。
那麼現在的問題就是:這台電腦出了什麼問題?莫雷森腦中的哪個機制出了問題?
-\-\
海馬迴硬碟假說
-\-\
根據這個電腦的比喻,大家可能會直覺地認為,海馬迴可能就是「記憶儲存」的位置。當這個負責「儲存記憶」的腦區壞了,自然就會遺失過去的記憶,也無法儲存新的資訊。
這有點像是電腦中的負責儲存檔案的硬碟壞了,導致過去的資料叫不出來,而且也無法儲存新的資料。我們姑且把它成為是「第一種假說」,或是「海馬迴硬碟假說」。
雖然「海馬迴硬碟假說」聽起來合理,但卻有一個問題:如果海馬迴真的是儲存記憶的地方,那海馬迴被破壞之後,記憶應該要全部消失才是;但是,莫雷森的陳述性記憶並沒有全部消失,而只是消失了手術前一兩年的記憶。
那我們該怎麼解釋這個奇怪的現象呢?
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方式就是:有可能手術只破壞了部分的海馬迴而已,因此只有一部分的記憶消失。關於這種說法,莫雷森的醫師史科威爾馬上根據他的手術方式提出反駁。
史科威爾十分自信地認為,自己已在手術過程中已經切除了全部的海馬迴;因此,這種懷疑海馬迴只有部分被破壞的說法,他覺得根本不對。
由於 1953 年的時候,沒有 MRI 磁振造影,所以大家也就只能暫時相信史科威爾醫生的說法、暫時相信海馬迴真的已經全部被切掉。既然海馬迴已經全部被破壞,但卻又有一些長期記憶依然健在,那就只有一種可能的解釋方法:長期記憶並不存在海馬迴之中,也就是「海馬迴硬碟假說」是錯的。
但是,如果海馬迴不是記憶的儲存地點,那海馬迴的功能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海馬迴硬碟假說」不對,那我們就勢必得要想出另一個解釋方法、另一種假說才行。
-\-\
海馬迴存寫頭假說
-\-\
有些人可能已經猜到,另一種解釋方式就是:或許海馬迴並非記憶的儲存地點,而只是負責形成記憶和固化記憶的腦區。我們把這種猜測稱之為「第二種假說」,或是「海馬迴存寫頭」假說。
若用電腦來比喻:海馬迴並不是硬碟,而有點像是硬碟的讀寫頭;更精確一點來說,應該只有寫入的功能,所以應該是「存寫頭」;再換個比喻來說,海馬迴就像是筆一樣,負責寫下訊息,但是訊息最後是儲存在紙上面,而不是儲存在筆上面。
換句話說,這第二種說法認為,負責儲存長期記憶的位置,並不在海馬迴,海馬迴只是一個負責寫入資料的存寫頭、只是一支負責寫下資料的筆,而當這個存寫頭壞掉時、當這隻負責記錄的筆壞掉時,記憶就無法存擋。
以現在的證據來看,這個「海馬迴存寫頭」假說目前還算是大致正確。但是我們現在回頭去看當年大家的推論,其實會發現剛剛的推論,根本就是誤打誤撞、歪打正著。
為什麼呢?因為當年沒有 MRI,我們只能相信史科威爾的手術說詞;但當莫雷森在 1992 年接受了 MRI 掃描之後,大家一看到掃描結果都整個傻眼。
原來掃描結果顯示,莫雷森的海馬迴根本沒有被完全破壞,兩側的海馬迴大概還有 1/3 是完整的。換句話說,史科威爾根本搞錯了,他自以為完全破壞了海馬迴,其實卻只有破壞了一部分。
而當時大家誤信了史科威爾,才放棄了第一種「海馬迴硬碟」假說,推出第二種「海馬迴存寫頭」假說;沒想到 MRI 證據顯示,莫雷森的海馬迴還有許多地方完整,因此當時根本沒有證據可以直接推翻第一種海馬迴硬碟假說。
所幸在 1953 年莫雷森手術完成到 1992 年 MRI 磁振造影這三十幾年之間,又有了好幾個類似的案例和其他的生物學研究,因此有許多其他證據,都支持「海馬迴存寫頭假說」;要不然只靠莫雷森的案例,恐怕整個推論都要重新來過才行。
不過,雖然有這一段插曲,但最後幸虧有來自各方的其他證據,因此我們可以比較安心地做出結論,這個結論就是:海馬迴比較像是記憶的存寫頭,而不是儲存記憶的硬碟。
-\-\
海馬迴是存寫頭或筆嗎?
-\-\
接下來又有一個問題:為什麼莫雷森過去的記憶,有一些會被遺忘,但有些卻沒有被遺忘?如果海馬迴真的是記憶的存寫頭,那麼已經儲存過的記憶不是應該就會永遠存在嗎?為什麼有些已經儲存好的記憶,竟然會在海馬迴壞掉(也就是存寫頭壞掉)之後也跟著不見呢?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位 UCLA 的心理學教授馬凱(Donald MacKay)提出了可能的解答。
馬凱教授專門研究人類語言能力與老化,他發現當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人的英文單字拼音能力會逐漸退化變差;同時,他還發現莫雷森的拼音和語言能力,退化得比一般人快很多。
馬凱在莫雷森 57 歲那一年測試了他的語言能力,發現莫雷森的語言能力幾乎接近 73 歲的老年人。針對這個現象,馬凱提出了他的假說:人類的記憶本來就會自然的消逝,所以必須要靠海馬迴來一直補強逐漸消逝的記憶。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之前提到的比喻其實並不精確。海馬迴並不像是電腦中負責寫入硬碟資訊的存寫頭,也不是負責在白紙上寫下資訊的筆,而記憶也不是硬碟或白紙上寫下的資訊。因為在這兩種比喻中,不管是硬碟或是紙上的資訊,都不會自然地逐漸消失。
對馬凱來說,海馬迴比較像是一把雕刻刀,記憶則像是雕刻在石頭上的字或圖案。由於石頭上的字或雕刻會隨著時間風化腐蝕,因此我們需要使用海馬迴這把雕刻刀來不斷的重新補強。
比方說,當我們每次聽到某個英文單字時,關於這個單字的記憶就會被重新補強一次。而一旦海馬迴受損,我們就無法再補強過去的記憶。這些記憶就會逐漸消失。
(雕刻刀比喻會不會在未來又被推翻呢?當然有可能!科學的演進就是不斷地以新證據推翻舊思想,例如利根川進的最新發現就顯示出海馬迴在記憶剛形成時也有一份記憶備份,下次有空再幫大家介紹:e.g. (英文)http://news.mit.edu/…/neuroscientists-identify-brain-circui…)
-\-\
海馬迴的其他功能
-\-\
莫雷森的案例,讓科學家無意見的發現了海馬迴與記憶之間的關聯性。隨著科學家對海馬迴的研究越來越深入,海馬迴其他的功能現在也逐漸被揭露。
現在我們知道,海馬迴除了和長期記憶中的陳述性記憶有關,其實也還負責了許多其他的認知功能。
比方說,剛剛提到的 UCLA 的馬凱教授就發現,海馬迴受損的病人也會有視覺認知上的異常。當病人的視野中出現一些奇怪的事物的時候,例如穿著鞋子的雞、或是比例大小不對的物體時,這些病人常常會偵測不到這些異常的物體。
此外,海馬迴受損的病人也常常會出現想像力上的問題,例如當醫生要求他們想像自己在海灘上可以看到什麼情景時,他們只可以想像出來非常貧瘠的畫面。
-\-\
空間地圖
-\-\
除此之外,目前也有許多研究指出,海馬迴可能和空間巡弋以及建構空間地圖有關,換句話說,就是大腦中的 GPS。
說到腦中的空間地圖,我們就要從 1930 年的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心理學教授托爾曼(Edward C. Tolman)開始說起。在 1930 年代以前,大多數的科學家都認為,動物在認路的時候,是依靠路徑上接續出現的「路標」來尋找和記住路徑。
比方說老鼠學習迷宮走法時,可能是靠著記住一連串轉彎順序來走出迷宮(例如第一個叉路要右轉、第二個叉路要左轉、第三個叉路要直走等記憶方式來認路);當時的人們並沒有考慮到一種可能性,就是動物可能會在腦中描繪出整個迷宮的地圖、並藉此來規劃最佳路徑。
托爾曼則對這種想法不以為然,他認為,動物其實有可能就是在腦中描繪出了整個迷宮的地圖、並藉此來規劃最佳路徑。而不是死板的去記住路徑上接續出現的「路標」來認路。
他之所以會提出這個想法,是因為他觀察一個完全不符合傳統理論的現象:老鼠會走捷徑!
他最為人知的一個聰明實驗,就是他先訓練老鼠走一條固定的唯一路徑,這條路徑就是先直走然後再右轉,然後就可以找到食物。換句話說,從整個空間的角度來俯瞰的話,食物是位於老鼠的右前方。
接下來,當老鼠完全學會走這條路徑之後,托爾曼就把這條路封死,然後給老鼠好幾條新的路徑,最後看看老鼠會怎麼重新探索迷宮。結果發現,老鼠會直接去走通往右前方的捷徑,然後直接走向食物的方向。
由這個實驗我們可以知道,如果老鼠只是透過記住一連串的轉彎順序來走出迷宮,那就不可能會出現這種走捷徑的行為。也因此,托爾曼認為,動物應該可以在腦中形成一套關於外在環境的心智地圖。
他甚至還進一步主張,心中的認知地圖,不只可以幫助動物和人類找到路,還能幫助我們記住自己曾經在某些地理位置上所經歷的事件。
托爾曼的這個想法,在 1930 年提出後一直備受爭議。大家之所以很難接受這個理論,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動物實驗中所觀察到的行為,似乎還有許多種不同的詮釋方式(例如老鼠可能會靠空氣中的氣味、或是實驗室中的電燈或其他路標來行動)。
而且,托爾曼當時也沒有足夠的生理實驗工具,可以證實動物腦中真的存在一張關於環境的內在地圖。既然沒有生理證據,大家也就一直沒有正視這個理論。
-\-\
位置細胞
-\-\
一直要到大約 40 年後,科學家才發展出微電極的技術,並從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中找到關於這種地圖的直接證據。1971 年,倫敦大學學院的歐基夫(John O’Keefe)使用微電極觀測神經細胞活動時,發現了「位置細胞」(place cells)。
而這些位置細胞,就是位於海馬迴之中。所謂的位置細胞,就是當老鼠身處迷宮裡的某個特定位置時,海馬迴裡的某些細胞就會變得活躍。
也就是說,當老鼠處於某一個位置時,有一些細胞會反應,當老鼠移動到另外一個位置時,又有另一些細胞會反應,就彷彿海馬迴裡有不同的細胞在表徵或對應著外在世界的特定位置一樣。
歐基夫認為這一些「位置細胞」表徵了外在空間,並在可以在腦中建構出一張認知地圖,透過這張認知地圖,老鼠就可以記住空間位置並且不會迷路。
在當時,「位置細胞」其實是個很新穎的看法。70 年代的學術界雖然認為海馬迴和記憶有關,但卻沒有想過海馬迴和「空間記憶」以及「導航」有關;大部份的人都認為,海馬迴應該是和「氣味記憶」有關。
當時大家普遍的批評歐基夫,認為這些「位置細胞」應該是「氣味細胞」才對,一定是歐基夫沒有辦法完全抹去空間中的氣味,所以老鼠才會在迷宮中不同的地點聞到不同的味道,這些神經細胞也才會被激發。
也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他這篇原創研究只發表在普通的期刊,而沒有辦法登上頂級期刊。這項發現,也因此一直沈潛無聞。
-\-\
格狀細胞
-\-\
30 多年之後,終於時來運轉。2005 年,歐基夫的博士後學生梅布里特‧莫澤(May-Britt Moser)、愛德華‧莫澤(Edvard I. Moser)夫妻,他們為了進一步研究位置細胞的訊息來源,決定切斷老鼠海馬迴周圍的腦區連結,想要看看訊息究竟是從什麼腦區傳入海馬迴。
他們不斷的切,切到最後剩下內嗅皮質(entorhinal cortex)的時候,發現當老鼠移動到特定的位置時,海馬迴中的這些位置細胞竟仍會活躍。因此他們合理推測,內嗅皮質應該和空間位置的定位也有關係,於是他們便進一步著手探究內嗅皮質內的細胞活動。結果就意外發現了「格狀細胞」(grid cells)。
這些「格狀細胞」,並不只是針對單一一個空間位置有反應,而是對許多空間位置都有反應;它們所對應到的諸多空間位置,連起來就像是一個棋盤格。這些棋盤格,就有點像是一般地圖上由經線和緯線所構成的方格一樣。
除了格狀細胞,他們還在內嗅皮質中找到了一種「頭部方位細胞」:當老鼠的頭朝向某個特定方位時,這些細胞就會活化。 這些細胞就好像是動物身上自帶的指北針一樣,只要觀測這些細胞的活動,我們就可以知道任何一個時刻中的動物頭部方位。
幾年過後,這對夫妻在 2008 年又在內嗅皮質中發現了另一種細胞。這種「邊界細胞」會在動物靠近牆壁、或是圍欄邊界時有所反應。它們似乎可以計算動物與邊界之間的距離。
最後是 2015 年,又有第四種細胞登場。這種細胞會反映出動物的奔跑速度。這些細胞的放電速率,會隨著動物的移動速度而加快。如果「速度細胞」和「頭部方位細胞」配合,它們應該可以持續提供各種關於動物移動的訊息,包括速度、方向、以及自己和起始點之間的距離等等。
科學家猜測,海馬迴及其周邊腦區裡的這套導航系統,除了能夠幫助動物從一個地點移動到另一個地點之外,可能還會記錄下何處存在什麼事物,幫助我們建構出一套「腦中的認知空間地圖」。
以上這些由歐基夫和莫澤夫婦的發現,也幫助他們拿下了 2014 年諾貝爾生醫獎!托爾曼在將近 90 年前所提出的「腦中空間地圖」理論,如今終於逐漸真相大白!
以上就是關於「海馬迴」的故事。1953 年莫雷森切除了海馬迴之後,意外引發了關於記憶的科學研究。
現在我們終於逐漸明白,海馬迴就像是一把雕刻刀一樣,可以把記憶雕刻在腦中的記憶石板上,當石板隨著時間逐漸風化之後,記憶就會隨著消逝,而海馬迴的功能之一,就是可以透過再一次的雕刻來補強這些記憶,一旦海馬迴受損,新的記憶就無法形成,舊的記憶也會逐漸消退。
此外,新的研究也指出,海馬迴也和視覺認知以及想像力有關;2014 年諾貝爾生醫獎的一系列研究也發現,海馬迴及周邊腦區還負責了空間導航和巡弋。
在上述的海馬迴故事中,我們看到莫雷森在一場手術之後喪失了自己的記憶,從此停留在永遠的現在式之中,不過科學卻因禍得福,整個研究記憶的科學世代,都因為莫雷森而留下了永恆的知識和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