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個有效提升效率的習慣:✅Seek first to understand, then to be understood.✅
😤「我唔想同你講,你都唔明!」
😟「你唔講我梗係唔明啦,講黎聽下!」
😫「唔講,你講極都唔明」
😅「我明,我真係明架!」
以上對話是不是似曾相識呢?
看到這章節,十分認同作者所說,說話技巧可能我們素有訓練,但聆聽技巧呢?(不是說考試那種啊!)
我發現自己偶爾聆聽時都會搶白,對方還沒說完我已急急子上身,問:😮「係咪咁咁咁呀?定係咁咁咁呀?」(如果我猜中會覺得有3分厲害)
另外很常見的是父母或長輩對子女或後生一輩會覺得
😏「我食鹽多過你食米」
😌「你後生未經歷過唔知咁多架喇」
😎「等我教精你啦」
如書中所述,情況就像你去看醫生,你還沒說完自己有什麼症狀,醫生已經快快手替你診斷了。
咦?憑什麼來診斷的呢?🧐
當有人想跟你傾訴,作者教最好是先重覆對方說什麼,然後慢慢引出對方真正想說的事。
舉個例子。阿仔想找阿爸傾訴:
😠「學校教的是垃圾!」
😯「阿仔,發生什麼事呢?」
😩「學校教的不切實際,我什麼都學不到!」
【錯誤示範】
😒「噢!你只是未了解到學校的好處,想當年我跟你一樣呀!但最後撐過去,發覺學的也有用處,你再給點時間吧!」(我都經歷過等我教精你mode)
😡「10年了!你告訴我X+Y會等如blah blah blah嗎?」(開始抓狂)
【正確示範】
😠「學校教的是垃圾!」
🤨「你覺得學校教的是垃圾,你一定感覺很糟糕了!」(你講出他的感覺)
😩「學校教的不切實際,我什麼都學不到!」
😟「嗯嗯!你覺得學校教的沒有用處⋯⋯」(讓他知道你在聆聽)
🥺「嗯是的,我意思是,你看阿丙,退學後找份工作,實際多了!」(開始講出心聲)
我邊看也邊覺得難度好高,一般父母要不早已發狂,要不說「你再講下個月沒有零用錢!😈」要做到Empathic Listening真的需要耐性。夫妻情侶之間的溝通也一樣道理。
雖然難,雖然要花時間,但我也認同總好過溝通破裂大吵一場後要花工夫去修補關係。所以,還是用這習慣提醒自己,再好好練習吧!💪💪💪
empathic意思 在 阮安祖 Andrew Rya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English follows] 受邀分享對性別平權議題的看法時,原本很掙扎,覺得身為男人的我可以少講幾句話,但後來想到性別平權應該是大家聯手爭取的目標, 而我可以提供的就是「盟友」的焦點。當天跟大家分享的是如何透過採訪來照亮女性的故事,但更有趣的是青年藝術家兆欣博士分享飾演旦角的經驗。他說「每個人嘗試從自己的優勢出發,而不是嘗試變成另一個人」。他也提到一句很有趣的話「物我兩忘」,意思是演旦角時,最高境界就是要忘記性別。
其實這也有點像我們每次出去採訪時,都會尋找自己與受訪者共同之處,把焦點放在對方身上,發揮同理心積極聆聽她的心聲一樣。也許我是男人,但當我傾聽妳的故事時,我只是一個很想聽的「人」!
謝謝 勵馨新北分事務所&物資中心 , 美國在台協會 AIT , 我的新北市! 昨天收穫很大~~ <3
I was originally apprehensive about speaking about gender equality at an event yesterday, because nobody wants/needs to be mansplained to, especially when it comes to issues related to gender. But it occurred to me that gender equality requires the efforts of all genders, and I can certainly lend my voice as an ally. I ended up speaking about how the process of an interview can empower the interviewee. But even more interesting was the speech by Chao Hsin, a talented Peking opera actor, who spoke about his experience playing women's roles. "You should work with what you have, rather than trying to become someone else," he said. He mentioned a concept which can be loosely translated as "forgetting the outside world and forgetting yourself", which is the key for men playing female roles in traditional theater.
That's actually not so far off from what I do when I'm interviewing someone. Sure, I may be a man, but when I'm immersed in an interview, I'm just a person who is curious, empathic, and seeking to bridge the gap between you and me.
Special thanks to the Garden of Hope Foundation, which does fantastic work for women in need, and to the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nd to the New Taipei City Government for holding the event and inviting me to speak. <3
empathic意思 在 傑克拔心理師,與您有約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媽,今天有飛機掉下來耶--談未成年目睹災禍後的替代性創傷】
昨天(2/4)發生令人遺憾的墜機事件,截至目前為止,傷亡和失蹤的數字總是讓閱者感到無限遺憾。
拜現今科技的發達和媒體的強大傳輸能力,電視電腦、手機、平板24小時不斷放送最新資訊與包羅萬象的相關訊息,而手中有3C產品、生活圈有同儕的兒童青少年,實在難以避免熱門新聞的接收。當相關資訊接收久了,便容易產生替代性創傷。
替代性創傷(vicarious trauma)的意思從字面上即可大致瞭解,簡單來說,我們並非親身經歷災害的受難者,但長時間和深度的接觸,使得自己的情緒、行為、思考的展現方式越來越接近受難者的狀態。早期替代性創傷定義於助人工作者投注受助者的創傷經驗後,一種深度情感交流後的同理痛楚(empathic pain);而深度接觸空難資訊的大眾,也容易感同身受受難當事人或家屬的情緒和經驗。
多數父母的直覺反應:「很簡單呀,這段期間不准看新聞,不聽話就沒收!」多麼清楚的因果指令呀!可惜的是,絕對不如父母想得那麼輕而易舉!人的行為就是這麼奧妙,當一件吸引人的事物被刻意中斷後,忍耐下所醞釀的渴望,隨之而來的補償,反而更讓父母感到困擾。
既然孩子們必然會接收到震撼心靈的資訊,那父母倒不如一起來思考,如何幫助孩子健康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和感受。談到未成年面對重大災害與分離的創傷,不得不借用兒童心理學家Maria Nagy的兒童死亡概念發展論,藉此引申父母面對孩子接收到「永久分離」的訊息時,他們心裡是怎麼想的,且我們該怎麼做。
第一階段約3~5歲,大約是皮亞傑(Piaget)的前運思期,能瞭解人或物的消失,但無法將死亡和「永久分離」對等連結。此年齡孩子的繪畫或玩偶呈現死亡角色時,可能還會表達情緒(『他死掉,他哭哭了』)、語言(『嗚嗚,他說我不要死掉啦』),但沒多久就「活過來」了。
然而,此年紀的幼兒雖然對深奧談論的理解有限,但他們很容易也很快會觀察到父母(重要他人)的悲傷、憂愁、擔心等負向情緒,搭配視線所能涉及的螢幕畫面,不用幾天,馬上便會將「空難報導-負面情緒」兩者緊緊連結在一起。這階段的父母,減少自己和孩子重複暴露在災難報導中,是絕對必要的;若孩子在繪畫、角色扮演遊戲中出現較頻繁的死亡與破壞,那可能只是單純的學習模仿,或是他們藉由這種方法釋放焦慮,爸爸媽媽先別著急,觀察個3-5天,安穩地陪伴他們遊戲,相信在控制好環境刺激後,死亡話題將只會是生活中的一小部份,而不是生活重心。
第二階段約5~9歲,約銜接在皮亞傑的前操作期和具體運思期之間,對死亡概念越來越具體,逐漸瞭解死亡便會永遠離開,甚至賦予死亡一個完整的形體形象(例如,天使)。此年齡的孩子有時會操縱或躲避這個具體形象,來避免心中的重要人物消失,像是「天使找不到阿喵,阿喵就不會死掉了」。
此年齡的孩童多半已接觸早期教育或體制內的教育系統,禁止訊息的接受變得加倍困難且非首要,當然,提醒孩童無須時時刻刻更新救災或傷害進度,邀請孩童表達出聽到、看到的,在釋放焦慮後,把重點擺在「遇到危險時,該怎麼辦」,和孩子一起練習及學習遭遇災害時的危機應變。當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教得方法,可以讓自己避免受傷,他們不僅對學習和練習防災認真熱衷,更是降低焦慮的最好辦法。
第三階段約9歲以上,約站穩具體運思期的基礎,邁向形式運思期,也就是說,兒童對死亡的理解已和成人差距不遠,那些擬人和自我中心的想法逐漸減弱。兒童會開始和同儕、老師、父母談論近期最熱門的話題,更難預防重複暴露於災難報導的後果。
父母面臨此階段的兒童,討論可以更加具體,父母提供指導行為時,需要搭配因果邏輯和思考脈絡,讓孩子較能心悅誠服的合作。首先,同樣得邀請兒童減少此類訊息的接收,甚至規範時段,但爸爸媽媽需要和顏悅色的讓孩子知道降低收看的必要性,當然父母也要以身作則。第二,孩子和父母討論近期新聞和死亡,切勿拒絕或抗拒談論此話題,迴避談論只會讓這個議題在孩子心中不斷發酵。爸爸媽媽只要陪著他們,表達出他們的所見所聞,其實就在釋放壓力,接著更具體的一同思考面對災難時,可以保護自己的方法,讓孩子之後偶爾反芻這些擔憂時,有個好方法可以解決自己的擔心。
目睹災禍後對未成年來說,常隱含著破壞、傷害、死亡和分離等議題,由於不同年齡階段對死亡智識的差異,父母親得做好認識和準備,面對不同的挑戰。在大人觀察、陪伴和溫和調控環境刺激下,大多數孩子在幾週內便會一如往常,若不尋常的作息時間、情緒行為超過一個月,且頻率、強度都令人擔憂,還是建議就醫尋求身心醫療專業的協助。
同步分享於:http://babyjack.pixnet.net/blog/post/33181852
empathic意思 在 共感人電波塔Empath Radio Tower - Posts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共感人電波塔Empath Radio Tower. 388 likes · 2 talking about this. Empath簡單來說,就是會產生感覺同步的人。 希望能在台灣普及Empath的概念,讓同為empath的人更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