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1E38 矽谷資深軟體工程師後疫情時代面試心得 Facebook/Robinhood/Coinbase/DoorDash
2020 年是個動蕩不安的一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很多公司都在年中進行了規模不小的裁員,包含大家耳熟能詳的 Airbnb、Uber、Lyft、Yelp、LinkedIn、Mozilla、Intuit、Salesforce 以及 WeWork 等等族繁不及備載。根據 layoffs.fyi 的統計,這波裁員潮集中在今年的 3 月到 7 月,8 月以後逐漸趨緩。
這對於在這段期間要找工作的絕對不是件好事,因為很多人被裁員,意味著同樣的職缺會有更多競爭者,也因為景氣不好以及疫情不確定性的關係,很多公司開始減緩招人的腳步。不過 7、8 月以後情況逐漸好轉,隨著美國各大城市解除封城,人們意識到必須跟疫情共存好一陣子,於是實體經濟活動恢復了,美國人畢竟是擁有自由的靈魂不能隨便被囚禁的呀!最近是美國各公司的財報季,各大科技公司紛紛發布第 3 季的財報,表現都非常好,也應證了在疫情下經濟轉好的事實。
我在 8 月下旬的時候開始投遞履歷,9 月初開始電話面試,10 月中結束 Onsite 面試 (都是線上進行),面試了四間公司:Facebook、Robinhood、Coinbase 以及 DoorDash,最後拿了前三間公司的 Offer,級別都是資深工程師。在這篇文章我會分享各公司的面試流程以及體驗、我做了什麼準備、怎麼談薪水以及我最後的決定,希望可以對在美國求職的人有幫助!由於有簽保密協定的關係,我只會提到面試的流程,不會提到具體的題目以及 Offer 數字。
Medium 文章好讀版 https://bit.ly/2Ii9vLc
Apple Podcasts https://apple.co/36fLCMh
Spotify https://spoti.fi/2IcyJdv
#面試的動機
蛤!?面試不就是為了換工作嗎?對大部分的人或許是如此,但對我而言這次並沒有非換工作不可的理由。我在 Square 待了三年多,整體的滿意度一直都很好,公司的股票從我加入以後基本上都是一個上漲的趨勢,最近也來到歷史新高。一年多前從 Android 開發換到後端的 Traffic Infrastructure 組以後,更是一直處在學習的狀態,了解怎麼規模化公司的後端架構,支援更多的應用場景,工作上也需要一直動腦,思考各種方法的優缺點、我們為什麼要這樣做並且撰寫許多技術文件,負責的專案也很有影響力,最近的成果是把公司很重要的 reverse proxy 升級成 Envoy,讓系統的效能更好並且支援更多新的功能。或許因為疫情一直在家工作的關係讓我有點工作倦怠,但這個倦怠並不是源自於工作的不開心,而是真的在家太久了,很需要好好放個長假讓腦袋放空充電一下。
言歸正傳,這次面試的主要目的是測試自己的市場價值,看看自己能否適應資深工程師面試的強度,畢竟上次面試已經是四年前了 (當時的面試心得),很多當時對於面試的理解也需要進行修正,我的心態是保持開放的態度,如果遇到很好的機會,當然可以考慮換工作,沒有的話待在現在的公司也很好!另外我自己過去的主要經驗都是 Android 行動開發,在後端只有一年多的經驗,也很好奇這些公司會不會讓我面資深後端的缺,還是會將我過去經驗打折?事實證明是我多慮了,我面的這幾間公司都有把我在 Android 的年資完整算進去,最後也給了我資深軟體工程師的 Offer,Facebook 甚至幫我安排 E6 (Staff Level) 的面試,只是因為系統設計表現得不夠好,最後給我的是 E5 (Senior Level) 的 Offer。
我還蠻建議大家即便沒有特別想換工作,也可以定期去外面面試看看,在沒有非換不可的情況下,習慣面試的緊張感跟壓力,這樣會讓你以後的面試更自在,跟面試官可以像是在平常工作時一樣互動,發揮自己的實力。一開始會有這個觀念是在幾年前讀 hello, startup 這本書時看到,作者建議大家每一年定期去外面面試,審視自己的能力,進而補足自己不夠好的地方,當然我覺得每一年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有點難,畢竟邊工作邊準備面試不是易事,而且還得跟公司請假去面試,但至少每兩三年可以去外面看看,避免自己的能力跟求職市場脫勾太久。在矽谷以專門招收資深工程師聞名的 Neflix 甚至在他們的文化守則裡提到:「員工的薪水取決於他們個人最高的市場價值,我們鼓勵員工去外面面試並且跟他們的主管討論,我們認為這是健康的行為。」
#資深工程師的優勢
在一般情況下,5 年以上工作經驗可以面資深工程師 (L5) 的職位,10 年以上工作經驗可以面 Staff level (L6) 以上的職位,我有約 6.5 年的工作經驗 (3 年台灣 + 3.5 年美國),所有公司都是讓我面資深工程師以上的職缺。
這次找工作我感受最深刻的事情就是:我再也不用海投一大堆公司了!四年前當我還是求職市場裡的菜雞的時候,投了超過 150 間公司,只有 1x 間公司回應我,轉換率不到 10%。這次 Facebook 跟 Robinhood 都是 recruiter 主動從 LinkedIn 聯繫我進行面試邀請,Facebook 的 recruiter 更是從 2019 年初就開始定期聯絡我,到後面我真的不好意思持續拒絕她,於是接受了面試的邀請,真的還蠻感謝她不斷地嘗試,讓我定期思考一下要不要面試。Coinbase 跟 DoorDash 我都是從官網直接投履歷,沒有透過內推,一個禮拜內就收到了 recruiter 的來信,而這也是我唯二主動申請的公司,真的從以前我找工作,到現在變成是工作機會找上我了。
另一個很大的改變是:刷題不再是最重要的一環。隨著你越來越資深,系統設計跟行為面試所佔的比例也會越來越高,而且除了年資以外,這兩種面試的表現基本上就決定了你的職等,Facebook 的 recruiter 也在電話中跟我說,針對比較資深的應徵者,Coding 的要求會比較寬容 (lenient),所以建議大家不要對刷題過度著迷,一昧的追求題數不是好事,而是應該重質不重量,題目是無限但觀念是有限的。
最後一個體悟是在拿到 Offer 之後,談判的空間變得很大。美國科技業的求職市場一直是呈現一個兩極化的狀態,對於剛畢業的人來說,競爭者多而且職缺少,公司有較高的話語權。但是當你是資深工程師以上的時候,情況就反過來了,大多數公司不管景氣如何,任何時候都在招有經驗的工程師,職缺一直開在那但總是招不滿。上次找工作的時候,能夠讓公司提高年薪 1 ~ 2 萬美金就歡天喜地了,但是這次有兩家公司給我的初始 Offer 跟最終 Offer 都差了好幾萬美金。
#準備過程
軟體工程師的面試主要分成三種:Coding、系統設計以及行為面試。我自己是花比較多時間在系統設計上面,再來是 Coding,最後是行為面試。
關於系統設計的準備,我在軟體工程師系統設計面試準備指南有比較完整的介紹,這邊補充說明一下,準備系統設計最好的方法是來自於工作,最好你工作上就是要去思考怎麼設計系統,各種方法的優缺點以及思考各種 edge case 以及解法,這樣子學到的深度跟廣度都遠多於看那些準備素材。如果工作上沒有碰到也沒關係,可以先從 system design primer 看起,理解系統設計的各種面向。另外我推薦看一些公司的 Tech talk 來了解他們實際上怎麼設計系統,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不同方法的 Trade-off 又是什麼,理解為什麼要做這個決定是最重要的。如果已經接近面試了,建議可以看 InterviewBit 的系統設計篇,總共有八題,我認為寫的還蠻好的,比 Grokking the System Design Interview 還深入,看個兩次完整理解以後對面試很有幫助。
Coding 的部分我還是要再強調一次,不要過度迷信刷題的數量,應該要重質不重量,重點放在在訓練你的解題思維以及邏輯思考,練習使用常見的資料結構並且把想法轉成可以執行的程式碼。剛開始寫題目的朋友,我會建議相同的題型一起刷,培養對同類型題目的敏銳度,題目難度主要以 Medium 為主,搭配少量的 Hard 題。
很多題目一開始寫不出來,或是寫不出最佳解是很正常的,如果一題你卡超過一個小時,建議可以參考討論區的最佳解,但是切忌直接照抄別人的解答,因為那可能不是最適合你的方式,比較推薦的方式是你去理解背後的演算法,清楚地知道每一個步驟,再用你自己方式寫出來,這樣即使換了一個程式語言,你應該也可以寫得出來。當你開始發現沒看過的題目你也可以自己想出最佳解,並且實作出來,程式碼也很精簡,那代表你已經成功培養出解題的思維了。
我自己還會做一件事,就是想辦法分辨好的題目跟壞的題目,有一些題目的答案很明顯就只適用於這一題,用一些很特殊且不好理解的方法、實際上工作也不可能用到,這類型的題目我就不會花太多心思在上面,如果真的被考到,我會認為這是面試官的不用心。相反地,有一些好的題目:在觀念上很實用、有好幾種解法、工作上有機會用到或是系列題,這種就很值得練習,比方說 Graph 或是 Design 題就是我很喜歡的類型。
雖然說題數不重要,還是提供我的數據給大家參考,我在寫了 50 題的時候開始安排電話面試,最後一個 Onsite 結束時寫了約 120 題,我是以比較新的題目以及高頻題為主。
最後是行為面試,要再細分的話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 Project Deep Dive,你選一個你最近做過的專案,解釋一下專案內容、解決了什麼樣的問題、你的角色是什麼、最後的成果以及中間遇到的困難,另一種面試是來判斷你是否符合公司的文化以及價值,衡量你過去解決衝突跟溝通的能力。不管是哪一種面試,只要你好好回顧你過去做過的事情,能夠完整講述前因後果,把自己的故事清楚地講給面試官聽,輔佐一些例子,基本上就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遠距面試 #VirtualOnsite
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都在家工作,所以所有的面試包含電話面試都改成線上視訊進行,這個情況至少要到 2021 年的夏天。遠端面試的好處就是你不需要舟車勞頓,時間安排上也比較彈性,但是壞處是跟面試官的溝通比較沒那麼順暢,線上的交流絕對是沒有實體見面來得好,而且有的面試官網路很差,我甚至有遇到差到面試官需要把影像關掉的情況。
另一個要注意的點是,系統設計的面試會需要用到線上白板來畫圖,我自己覺得沒有實體的白板順暢,主要有兩種方法,你可以使用 iPad 搭配 Apple pen,或是用鍵盤滑鼠直接拉,選一個自己習慣的方式,面試前稍微熟悉一下白板軟體的使用,面試也會比較順利。
#DoorDash
第一輪是一個小時的電話面試,前 20 分鐘聊過去的工作經驗以及這個組在做的事,後 40 分鐘 Coding。題目是一道經典的 Hard 題,我對於該題印象很模糊,於是在面試中慢慢想,最後是有跌跌撞撞的寫出來,當時自我感覺良好,面試官給我的感覺也蠻算滿意的,但是隔天還是收到了拒信。事後回想應該是因為這是經典題,所以標準相對高,我並不是一次就寫對,而是慢慢修正,所以相對於其他應徵者表現不算太突出。
#Robinhood
他們家固定有兩輪各一個小時的電話面試,第一輪前 15 分鐘給你一段程式碼,要找到潛在的 bug 並且問你要怎麼修正,後面 45 分鐘 coding,題目比較偏向 Robinhood 工作上會遇到的演算法題。第二輪是系統設計,這是我第一個系統設計面試,微緊張,原本以為表現不夠好,但從 recruiter 那得到的反饋是還蠻好的。
Onsite 出乎我意料只有三輪,一輪 45 分鐘 coding,一輪一小時的系統設計,以及 45 分鐘的 Project Deep Dive,Coding 也比較偏向實作工作上會遇到的問題,面試官提到不用特別在意效能,以實作出來並且跑過測資為主,最後 10 個測資我只過了 9 個,不算完美。接下來兩輪跟面試官都聊得蠻開心的,並且有蠻不錯的討論,最後順利拿到 Offer!面 Project Deep Dive 有個小插曲,面試官到一半網路突然掛了,他後半段只能打電話加入簡直尷尬。
#Coinbase
Coinbase 的面試體驗是所有公司裡最讚的!從面試的流程跟題目都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用心,面試官的平均素質也很好,你可以感受到他們是真心想要認識你這個人,面試過程中對於很多問題都有深入地討論,對於我問的問題他們往往也能給出很好很真誠的答案。
不過他們的面試過程也是最累的,電面是一小時的 Coding,Onsite 總共有五輪,其中居然有兩輪各 90 分鐘的 Coding!你可以在自己的電腦使用平常的開發環境,並且分享螢幕,題目不是傳統的演算法題,而是要你實作一個小型專案,其中一輪是實作一個小遊戲,另一輪則是實作一個系統,最後要 call Coinbase 的 API,所以對於送出網路請求並且處理 JSON 要有一定的熟悉度才行。整體的面試過程還蠻好玩的,面試官也會幫你,但一輪 90 分鐘真的有點太久。另外有一輪一小時的系統設計,以及各 30 分鐘的行為面試跟 Hiring Manager 面試。總共五輪五小時,中間休息一小時,面完真的氣力放盡了。我對整體的表現還算滿意,沒有一輪有感覺明顯不好,最後順利拿到了 Offer。
#Facebook
雖然 Facebook 都是進去以後再經過 Bootcamp 新生訓練選組,但是應徵的時候就要分不同的 Track,主要的分類有 Product、Infrastructure、Android、iOS 以及 Machine learning,Coding 的部分應該都差不多,而系統設計會根據你選的 Track 而有所不同。recruiter 一直建議我選 Android ,畢竟我的履歷上 Android 還是佔了一大部分,她提到 Facebook 現階段非常缺 Android 的人,不過她也補充說明這不代表面試的標準會比較低就是了。我最後還是堅持選擇面 Infrastructure,這樣對我來說準備起來比較方便,不用再額外花心思準備 Android。
我的 recruiter 覺得我可能也適合面另一個職缺 Production Engineer,於是就介紹了另一個 recruiter 給我,我可以選擇同時面兩個缺,最後如果拿到兩個 Offer 可以到時候再決定。實際聊過以後我還是婉拒了,因為不想花時間準備 Linux System 面試。
我們也聊到了預期的級別,她說以我的經驗我可以選擇面 E5 或 E6,這讓我感到蠻意外的啦,平心而論我認為不管是年資和能力我都還沒有到 Staff Engineer 的水準,不過既然 E6 只比 E5 多一輪系統設計面試,我就大膽地挑戰 E6 了!
Facebook 除了系統設計是一小時以外,其餘的面試都是 45 分鐘,電話面試是一輪 coding,Onsite 總共有五輪,兩輪 coding、兩輪系統設計以及一輪的行為面試。最後 Facebook 給了我 E5 的 Offer,原因是兩輪系統設計一輪還不錯另外一輪普普,沒有達到 E6 的標準。
雖然我最後有拿到 Offer,但我還是必須說 Facebook 的面試體驗蠻差的,面試官給我的感覺是他們不在乎我這個人,只想趕快在有限的時間內盡可能地蒐集一些訊號來判斷我有沒有通過,我並不反對有效率地蒐集一些訊號,但是面試是雙向的,作為應徵者的我們同樣也在面試這間公司,面試時我也在看未來我會不會想要跟這個面試官一起工作?而 Facebook 在我的標準裡顯然是不及格的。當然也有可能是我運氣不好,剛好遇到這樣子的面試官,但這也代表 Facebook 對於面試官的訓練不夠嚴謹,導致素質參差不齊,又或者是面試體驗並不在 Facebook 優先考慮的事情,不管是什麼原因,這都是一個警訊。
這個現象在 Coding 面試尤其明顯,面試官就是在看你能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快速寫出最佳解。不過我倒是沒想到在行為面試也會遇到一樣的問題,我的面試官就按著他預先準備好的問題一個一個問,大部分的時間他的眼睛都盯著螢幕在做筆記,我實在是不確定他有沒有在聽我說話,有時甚至還會問我剛剛已經回答過的內容。
除此之外,Facebook 要求在 45 分鐘內解出兩道程式題,通常都是 LeetCode 原題並且要求最佳解,即使這種面試或許對我是有利的 (其中一輪我只花了 30 分鐘就寫出兩題的最佳解,然後我們閒聊了 15 分鐘),但我認為這種填鴨式的面試方式完全不能反應一個人的工作表現,這或許可以招到一定聰明程度以上的人,但是他們不一定是個好的工程師或是很好合作的人。我認為維持這種大考式的 Coding 面試也是一種偷懶的表現,但這個面試形式卻會深深地影響招進去的人的類型,是我的話我會盡量避免跟這類型的人合作,因為我認為思考過程跟溝通比你能不能快速寫出最佳解還要重要。
如果這段文字有冒犯到在 Facebook 工作的朋友的話,我在這邊先說聲抱歉,但這確實是我面試完以後真實的感受。
#談薪水
近年來由於 levels.fyi 的關係薪水變得越來越透明,這對求職者來說是個好事,你可以知道某公司的某個級別合理的薪資範圍在哪裡。如果你對談薪水這個主題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這兩篇經典文章:
1. Ten Rules for Negotiating a Job Offer https://haseebq.com/my-ten-rules-for-negotiating-a-job-offer/
2. How Not to Bomb Your Offer Negotiation https://haseebq.com/how-not-to-bomb-your-offer-negotiation/
我自己談薪水的策略沒有那兩篇文章寫得那麼複雜,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則是誠實,不要假裝你拿到其他公司的 Offer,也不要虛報你其他 Offer 的數字 (即便這個數字是合理的),你可以選擇性揭露你的資訊,對方問到你不想揭露的資訊時,你可以禮貌地說你不方便透露,但絕對不要說謊。
公司在給你 Offer 的時候會考慮到很多因素:年資、面試表現、現在的薪水以及職等、其他公司 Offer 以及其他的面試者等等。這其中大部分資訊我們是不會知道的,比如說每個因素佔的比重、總共有多少面試者、我們在所有面試者裡面的表現如何,而且年資跟面試表現基本上已經確定了,所以實際上你能夠用的資訊就是其他公司的 Offer 或是你現在的薪水以及職等 (當然是要比較高才有用)。
當然最有用的談判手段,就是你拒絕掉這個 Offer 也沒關係。公司招人需要成本,從一開始收履歷、電話面試到 Onsite 面試,他們已經在你身上花了這麼多時間,也給你 Offer 了,所以在這個階段公司也很希望你能加入,除非這是你夢想中的公司,你很怕談薪水所帶來的風險,不然一般來說求職者在這個階段是有比較大的話語權。
另一個建議是請把 recruiter 當成你的夥伴,通常他們是要看業績給獎金的,所以她是跟你站在同一陣線,要幫助你跟公司談出更好的薪水說服你加入。Facebook 的 recruiter 這方面做得很好,她很多資訊都很透明地分享給我,包含這個級別可以拿到最好的 Offer 以及我的面試表現,一開始給我初始 Offer 的時候還告訴我這只是標準包裹,她不預期我會接,整個很 Real!後來給我的 Offer 也比原來的高出了不少,並且我如果下定決心要加入 Facebook 的話,她可以幫我要到這個級別的頂包。
Robinhood 也對我蠻有誠意的,在過程中不斷溝通,安排我跟主管以及同事聊天,有必要的話還可以讓我跟上面的 VP 聊聊,解答我對於 Robinhood 所有的疑惑。後來在得知我有 Facebook 跟 Coinbase 的 Offer 以後,給了一個很有誠意而且超過 Facebook 的 Offer,真的是受寵若驚。Coinbase 給的 Offer 相對前兩家低了不少,而且往上談的空間不高,他們給的理由是他們現在使用的估值是兩年前募資的數字,所以實際上的股票價值遠高於那個數字,而且他們 Refresh 也會給的比較大方,讓你在四年以後薪水不會降。
#最後的決定
我在選擇公司時,通常會考慮三個點,第一個是這個職位本身,我在什麼組、負責的產品、使用的技術、發展的機會以及同事跟主管的做事風格等等,盡可能知道每天工作的樣貌,判斷自己未來的開心程度。第二個是關於公司,我會問自己兩個問題:
1. 公司的文化跟價值我是否認同?人生很短,千萬不要浪費時間在幫跟自己核心價值不合的公司賣命。
2. 我是否相信公司所描述的願景,公司在未來的 5 ~ 10 年內能持續成長並且有好的發展嗎?
第三個是薪資結構,包含了底薪、股票、簽約金、獎金以及 Refresh 等等,來預期未來幾年的薪資。
除了以上三點以外,還得考量到現在都是遠距上工,跟同事以及主管建立感情也相對比較困難,所以在新公司的適應難易度也得列入考慮。在綜合考量之下,我這次還是選擇先留在 Square,或許明年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機會!
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歡迎按讚拍手,有任何問題也可以在底下留言,或是私訊給我們也行!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Brian Cha Motivatio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習慣 的重要性 】 今個星期嘅 Power of Learning 要同大家介紹一本 被譽為「世界企業和管理人員的『聖經』」嘅一本書 作者 Stephen Covey 列舉左 7 個高效人才嘅習慣, 如果你想透過每日嘅習慣提升自己嘅能力、效率, 你一定要睇落去... . . . 良好嘅習慣始於...
「linkedin learning介紹」的推薦目錄:
- 關於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矽谷輕鬆談 Just Kidding Tec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Betty 貝蒂的行銷.商業.交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矽谷阿雅 Anya Ch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Brian Cha Motivat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Brian Cha Motivat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心得] 使用Linkedin建立人脈- 看板Sala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How to get LinkedIn Learning courses for free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LinkedIn進階篇— Premium LinkedIn 功能介紹&心得- 工作板 的評價
- 關於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被Facebook 獵人頭的經驗分享與如何用LinkedIn 經營自己的 ... 的評價
- 關於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海洋大學實習暨就業輔導組- Posts 的評價
- 關於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High Scaling Websites Structure Learning Notes 大型網站架構 ... 的評價
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Betty 貝蒂的行銷.商業.交易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為了要讓新朋友可以更快速找到過去寫的文章,我簡單的做了一些整理~ 希望我們都能在成長的路上,成為自己的獨角獸🦄️
Happy Learning! ⭐️
【職涯】
🎯 48個找實習正職打工 懶人包全集
https://bettywutalk.com/blog/internships-and-jobs/
🎯 努力工作就能成功?學習「超限思維」,打破成為工人的宿命!
https://bettywutalk.com/blog/resourceful-thinking/
🎯 如何選擇美國研究所與準備留學考試?
https://bettywutalk.com/blog/study-abroad-annie/
🎯 16樣考托福/GRE/GMAT資源懶人包
https://bettywutalk.com/blog/exams-prep/
🎯手把手寫出 8 秒吸 HR 眼球的好履歷(附求職必勝履歷模板)
https://bettywutalk.com/blog/nailresumetips/
🎯 被 FACEBOOK 獵人頭的經驗分享與如何用 LINKEDIN 經營自己的專業形象
https://bettywutalk.com/blog/facebook-headhunt/
🎯 利用「黃金圈」替自己說個令人印象深刻的自我介紹
https://bettywutalk.com/blog/golden-circle/
🎯寫履歷忌諱太貪心!去蕪存菁,包裝你的技能
https://bettywutalk.com/blog/resume-less-is-more/
【管理顧問】
🎯 麥肯錫:解決問題的七步驟 #問題解構篇
https://bettywutalk.com/blog/mckinsey-7step-problemsolving/
【生產力】
🎯 讓別人更愛聽你說話!五招重塑說話技巧
https://bettywutalk.com/blog/public-speaking-tips/
【數位行銷】
🎯 CPC, CTR, CPA, CVR, ASP, ROI 是什麼意思?一篇搞定電商行銷人必備的專有名詞!
https://bettywutalk.com/blog/advertising-terms/
🎯 看蝦皮與只要有人社群,如何打造點子製造機
https://bettywutalk.com/blog/brainstormideas/
🎯 比 MVP 更好用的市調工具,行銷人必懂 FAKEDOOR 市調法!
https://bettywutalk.com/blog/what-is-fakedoor/
【SEO】
🎯 GOOGLE 搜尋引擎最佳化 官方指南
https://bettywutalk.com/blog/google-seo-starter-guide/
🎯 GOOGLE搜尋引擎演算法更新!掌握 2020 SEO 五大趨勢,攻佔 GOOGLE 搜尋引擎排名
https://bettywutalk.com/blog/google-seo-algorithm/
🎯 [從0到1] 基礎SEO的初學者指南 (上)
https://bettywutalk.com/blog/beginners-guide-to-seo/
🎯 [從1到10] 進階SEO的學習必勝寶典 (下)
https://bettywutalk.com/blog/advanced-guide-to-seo/
🎯【SEO完整工具包】28 個 SEO競爭對手、網站流量、關鍵字分析與自學工具
https://bettywutalk.com/blog/seo-tools/
【矽谷職涯訪談】
🎯 Amazon Data Engineer 職涯分享-在亞馬遜雨林中用毅力殺出一條路
https://bettywutalk.com/blog/career-at-amazon/
🎯 在 FACEBOOK 讓想法落地與推向市場的幕後推手 PMM
https://bettywutalk.com/blog/facebook-pmm-christina/
🎯 從零自學程式碼- 常春藤學生在矽谷的轉職故事
https://bettywutalk.com/blog/cornelltech-engineer/
🎯 拼命三郎勇闖矽谷-臉書、EBAY、麥當勞電商產品人「矽谷阿雅」美國追夢故事
https://bettywutalk.com/blog/siliconvalley-anyacheng/
🎯 永遠追求更好的自己-GOOGLE 總部 APM 實習生的職涯對話
https://bettywutalk.com/blog/google-apm/
🎯 在矽谷 Facebook 總部,與 UX、電機前輩的職涯對話
https://bettywutalk.com/blog/facebookhqtalk/
🎯 大膽出走!LinkedIn 業務如何將世界級產品帶回台灣
https://bettywutalk.com/blog/linkedin-sales/
🎯 初次見面!我從波音總部 MENTOR 身上學到的事
https://bettywutalk.com/blog/boeing-mentor/
🔍 矽谷獨角獸學院 IG :bettywu.unicorn 🦄
🍀 矽谷獨角獸後院社團:https://pse.is/S96KJ
#職涯規劃 #廣告 #SEO #管理顧問 #履歷 #生產力 #被動收入
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矽谷阿雅 Anya Cheng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五分鐘讓矽谷獵頭找到你(上)
經常有粉絲請我幫忙介紹矽谷工作,第一件事情我不是請他們寄履歷給我,而是請他們傳給我他們的Linkedin連結,因為在美國,越來越多獵頭只用Linkedin找候選人,先看Linkedin背景、直接拿Linkedin連結給面試官們,我還遇過連面試都完了,最後要給offer純粹是為了建檔才跟我要履歷的。
不過,要怎麼樣在獵頭在Linkedin上找到你,最簡單第一步是你名字下面的標題,那裡寫的不是你是誰,而是讓獵頭找到你的搜尋關鍵字,以及吸引他們聯絡你的專業摘要。
你的Linkedin標題是獵頭搜尋的關鍵字!
想想,如果你現在的工作是「某某小公司專案經理」,可是你想找的工作是「科技業行銷經理」,那獵頭一用關鍵字搜尋,根本找不到你,就算找到,一看到你的標題,大概也直接跳過,而且你的「某某小公司」公司名稱,如果不是像臉書谷歌這樣的公司,獵頭也不會搜尋你公司名字。
所以,標題到底要寫什麼呢?標題要寫你要找的工作的關鍵字,包括職稱、產業、專業技能。當然,這些一定要是你曾經有過的職稱、待過的產業、會的專業。
重點不是你做過,是「你要找的!」
1. 職稱:
✅ 軟體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r最常見。其他還有Product Owner, Product Specialist, Technical Product Manager等。
✅ 專案經理:Program Manager最常見。其他還有Project Manager, Scrum Master, Technical Program Manager等。
✅ 軟體設計師:UX/UI Designer最常見。其他還有Product Designer, Visual Designer等。
✅ 軟體工程師:Software Engineer最常見。其他還有Tech Lead, Front-end Engineer, Back-end Engineer, Engineer Manager, Machine Learning Engineer等。
✅ 數據分析師:Analyst最常見。其他還有Web Analytics Manager, Product Analyst, Marketing Analyst, Data Scientist等。
✅ 數據工程師:Data Engineer
✅ 行銷經理:Marketing Manager最常見。其他還有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 Search Marketing Manager, Media Buyer, Social Media Manager, Email Marketing Manager等。
2. 產業:看你工作或實習的公司是什麼產業
✅eCommerce, Retail, Technology, Software, Hardware, Consumer Electronics, Healthcare, Fitness/Wellness, Fashion, Insurance, Transportation, Fin-tech, Automobile, Hospitality, Gaming, Media, Food, Food Service, Semiconductor 等。
3. 技能:
這個部分很多,我稍稍舉幾個例子,但你可以依照你的背景做調整。
✅ 軟體產品經理:Product Management, Roadmap Planning, Software Development, A/B Testing, App
✅ 專案經理:Agile-Certified, Scum Master, 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 軟體設計師:Content Strategy, Prototype, Animation, Motion Design, User Testing, Invision, Illustration
✅ 軟體工程師:Python, JavaScript, NodeJS, Java, AI, AR, VR, Computer Science
✅ 數據分析師:Big Data, SPSS, SAS, Tableau, SQL, Modeling, R
✅ 行銷經理:SEO, PPC, Programmatic Advertising, Content Marketing
好啦,全部加起來,舉個例子👇
背景:在學校學過電商,在Amazon實習擔任過行銷經理,現任電子公司專案經理,上過谷歌搜尋引擎優化課程。
想找的職缺:矽谷科技公司行銷經理
❓修改前標題:大大電子公司專員 積極找工作中
✅修改後標題:Search Marketing Manager | Google SEO Certified|Technology Industry |eCommerce|Social Media Marketing|Amazon Intern
五分鐘改完,搞定!
快改好你的標題,加阿雅為好友吧(順便幫我的技能按讚喔)!https://www.linkedin.com/in/anyacheng/
Medium 好讀版👇
https://bit.ly/3aeREx0
5分鐘讓矽谷獵頭找到你(下)
https://www.facebook.com/304518923226308/posts/1104508256560700/?d=n
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Brian Cha Motivatio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習慣 的重要性 】
今個星期嘅 Power of Learning 要同大家介紹一本
被譽為「世界企業和管理人員的『聖經』」嘅一本書
作者 Stephen Covey 列舉左 7 個高效人才嘅習慣,
如果你想透過每日嘅習慣提升自己嘅能力、效率,
你一定要睇落去...
.
.
.
良好嘅習慣始於宏觀嘅計劃同目標,
如果你連 2021 年嘅計劃都未完成,
或者唔知道呢個計劃或者目標係咪真係有效,
我將會係今個星期三 20/1 舉辦一個企業分享會,
主題為「GROWTH 2021 企業戰略策劃」,
期間同大家分享一啲評估現況同訂立目標嘅方法同系統
有興趣參加嘅朋友可到以下連結報名
立即預留位置:https://www.briancha.com/growth
***直播會準時在早上 10 時開始,完結後將無法重溫
#GROWTH2021
#building habits
#BCM
「謝謝你收看這個影片。
請按訂閱分享讚好我們的頻道。
希望你花一點時間留言回應打招呼。
你的留言是我們製作更多影片的原動力。
期待在這個 CHANNEL 再見到大家!
加油!俾心機!」
-Brian Cha Motivation Team
►按下面連結,立即收看我們更多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hICwt059NDUyysyCIzOonA
Brian Cha 車志健 是一名具影響力的激勵講師、創業家、銷售專家及亞洲唯一擁有三項不同運動世界紀錄保持者。26000+學員遍佈10+個國家及地區。教導他們怎樣達到人生目標及事業成功。
►Facebook : https://www.facebook.com/BrianChaMotivation
►Instagram : https://www.instagram.com/brian_cha/
►Website : http://www.brianchamotivation.com/
►Linkedin : https://www.linkedin.com/in/brianchamotivation
►Email : support@brianchamotivation.com
全新一季 The Brian Cha Podcast - Daily Motivation 已經推出
Apple Podcast/Spotify/Telegram 每日激勵信息
立刻按連結收聽
►https://www.briancha.com/podcast-links
預約
各位中小企老闆、導師及團隊領袖,
如果你想知道如何透過網絡營銷拓展業務至全世界,
立刻到以下連結預約,
我的專業團隊會與你聯絡!
►https://www.bcmbusinessconsulting.com/new-s5
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Brian Cha Motivation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當你嘅工作係可以幫到人嘅時候...你唔會再介紹每一日要做幾多個鐘嘅工作...
訂閱 Subscribe我的頻道
►https://www.briancha.com/subscribe
Brian Cha 車志健 是一名具影響力的激勵講師、創業家、銷售專家、及亞洲唯一擁有三項不同運動世界紀錄保持者。他學員遍佈十多個國家及地區,教導他們怎樣達到事業及人生目標。
Playlist
► The Big Boss League:
https://www.briancha.com/bigbossleague
► Ask Brian:
https://www.briancha.com/askbrian
► Power of Learning:
https://www.briancha.com/poweroflearning
► 魅力營銷: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5QNFTb853BUjiGq4ATtNdLFwTXttsf2y
專業意見 如果你需要專業意見,可以到以下連結預約。
►https://bit.ly/2I5LRzO
查詢
►support@brianchamotivation.com
追蹤
►Facebook: https://www.briancha.com/facebook
►Instagram : https://www.briancha.com/instagram
►Podcast Message : https://www.briancha.com/podcast
►Website : https://www.briancha.com
►Linkedin : https://www.briancha.com/linkedin
►學員見證 : https://www.briancha.com/tank
*請注意,不得將Brian Cha Motivation 的任何圖片或影片用作商業用途,一經發現會作出法律行動追討賠償*
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LinkedIn進階篇— Premium LinkedIn 功能介紹&心得- 工作板 的推薦與評價
LinkedIn Learning : 給想要學習更多技能的人(這大概是五種方案裡面最陽春的版本,基本上就只能無限使用LinkedIn上的學習平台,除了個人方案以外也有 ... ... <看更多>
linkedin learning介紹 在 [心得] 使用Linkedin建立人脈- 看板Salar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實力 vs. 人脈
「你會什麼不重要,你認識誰才重要」這句話雖然有些過火,但不得不承認有幾分道理。
小時候常被告誡人脈很重要,長輩也時常請託他人協助家中晚輩像是找工作一類的事。
當時內心非常鄙夷,時不時跟大人爭論人脈的觀點,認為實力才是一切。經過這幾年的
歷練,重新思考了人脈這件事。如今想想當時實在是太自大(但現在也沒有認同自家
長輩的觀念就是了,他們總是認為只要認識誰誰誰就夠了,想太多)。
先說結論好了:實力與人脈同等重要(咦?這不是廢話嗎?)。
但如果無法兼顧,實力優先。
就說找工作這件事好了。仔細想想才發現身邊不少人拿到目前的工作其實都不是
透過人力銀行或是公司招募網頁,而是透過師長、同學、或親友的介紹,包括我自己。
這公平嗎?當然不,但請試著從HR的角度來思考這件事。HR的工作不是找一個「最優秀」
的人,而是找一個「能處理工作」的人。一個缺貼出去,履歷肯定如雪片般飛來。
要在幾百上千封履歷中挑出合格的人選來面試本身就是繁重的工作,更何況這些
看似光鮮亮麗的履歷誰知道是真是假?相反的,如果是自己信任的長輩或朋友介紹的人,
理論上應該不會太離譜。只要對方能夠勝任工作,那人力需求的問題就解決了。
以我自己待的單位,有開缺也都是先從內部找起,找不到才對外徵人。總之,
信任是社會很重要的運作基礎(就連貨幣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
人脈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但又與友誼不同(雖然有蠻大的重疊),是比較功利的面向。
因此並不是說你認識了這個人,或是跟他出去吃喝玩樂幾次,人脈就建立起來了。
人脈的重點在於彼此資源的交換,這可以是資金、才能、情報等等,
當然也可以是人脈本身。
這邊要補充說明一下人脈本身也是資源這件事。這可能會引起誤會
「啊,既然如此那我要想辦法認識那些重量級人士」。
退一步講好了,就算你認識郭台銘,希望他給一份工作,或是一起搞些什麼,
憑什麼他就要聽你的?憑什麼非你不可?
重點在於自己可以貢獻什麼。
如果自己沒辦法提供與該人脈價值相對等的貢獻,自然而然會被所處的人脈遺忘。
最終擁有的,還是一個跟自己實力水準差不多的人脈。
每個人只要經營都會有人脈,但有實力的人擁有的會是具有影響力的人脈,
沒實力的人擁有的就只是可有可無的人脈。
Linkedin
既然談到人脈,就不得不說Linkedin這個服務。大家對它可能不太熟悉。
它跟Facebook類似,也是一種social network服務,但與個人私生活無關,
重點放在工作與職場這方面。個人頁面展示的是履歷。提供facebook「加好友」
類似的功能「connect」,把自己跟其他人連結在一起,connection就是自己的人脈。
不太一樣的是加facebook好友比較隨便一些,但加Linkedin connections會比較謹慎。
我自己是只會加同學、同事、比較熟的朋友、或是在工作上有往來的人。
原則上都有經過一段時間的相處,我認為這個人不錯才會寄發邀請。
它有找工作這個功能,可以輸入職稱、關鍵字、或公司名等做搜尋。結果可以依照人脈、
國家、地點、產業別、工作性質等做篩選,付費的Premium使用者還可以根據薪水做篩選。
這邊說明一下人脈的篩選。在Linkedin人脈分三個等級,1st代表的是自己的人脈,
你本身就認識裡面的人。2nd代表的是"朋友的朋友"(這樣講不準確但較好理解),
你必須要透過自己的connections介紹才能認識2nd裡面的人。3rd以此類推。
如果搜尋出來的工作,應徵的公司是在1st connections,代表你的"朋友"在這間公司
工作,那麼機會就比其他人高不少,因為你可以直接請他轉交履歷。
此外,跟google一樣,搜尋結果的排序是按照人脈客製化的,
不論是你找工作還是HR找人。從這點來說,認識越多人確實越有利。
我建議大家就算目前沒有打算找工作,偶爾也該上去看看自己目前的工作,
市場上開出來的技能需求是什麼,不足的就補,免得到時被裁員。
打算跳槽換跑道的更要看,因為這通常需要比較長期的規劃。短則數個月,
長則一年以上。也是技能不足就趕快補。
其實從開缺的數量跟條件可以發現有趣的事情。
就我的印象,常聽到有人說美國經濟不好,但我看到的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例如在Linkedin以"Machine Learning"做關鍵字搜尋工作,美國出來1003筆,大陸86筆,
英國36筆,香港2筆,韓國18筆,日本6筆,新加坡4筆,台灣0筆。
以"Bayesian"當關鍵字搜尋工作,美國出現63筆,英國5筆,大陸、香港、日本,韓國,
新加坡,台灣均為0筆。(職缺會隨時間變化,而且每個人出現的結果也會不同,
所以僅供參考。不過大致上沒有太大的變化。)。在量方面,美國的機會多到高出
其他地方一個數量級不只(不過這有可能是Linkedin在亞洲國家還沒那麼流行,
若是如此,顯示的職缺少就不意外了)。
不知各位是怎麼理解職缺數在經濟上面的意義,我自己的判斷是產業成長的力道
(應該還要參考其他數據,因為在產業成長達動態平衡的狀況下,
職缺數代表的應該是產業規模。我不是學這方面,只是一廂情願這樣認為,
有誤就請強者補充了。不過呢,職缺數是經濟的正向指標,這應該是沒錯的)。
雖然上面列舉的這些只是整個產業的一小部分,
不足以下「美國經濟很好,台灣經濟不好」這樣的結論。
但就我關注的領域,美國的情況確實是大好!
而在質方面也是完全不同。
這邊的質,指的是做這個職務所需要的技能。
大家可以比較同樣的職缺,例如consultant,在不同國家開出來的需求技能是如何。
台灣這邊開出來的條件比較空泛,但美國那邊的要求就比較高,有些需要程式與統計
兩方面的技巧。這代表臺灣跟美國兩個地方,相同的職務,工作內容與處理方法卻不同。
美國這邊把牛刀開出來了,代表在某些地方就是要用到牛刀。
看了這些職缺內容的描述,給我的印象是美國很重視數據與事實,
而且台灣跟美國產業發展水準根本就不是同一個水平的。
用Linkedin還可以發現許多有趣的資訊,比如說校友都在哪裡工作。
以114與外國某間理工宅為例,兩校性質雖然很相近,但校友從事的行業卻大不相同。
以下為某國外校資料,專出理工宅,但實際上很多畢業生都在金融界。據說有一半,
看來不假。
https://ppt.cc/G~Z8
下面是114的資料,不意外,就不解釋了
https://ppt.cc/OthH
人脈培養需要時間
人脈跟實力相同,都需要時間的培養。重點是多參與社群並盡可能的做出貢獻。
但實際上該怎麼做?以Linkedin為例,它有個群組的功能,跟facebook粉絲團類似,
主要目的還是討論,但有個特點是可以在上面貼職缺。上頭有許多不同主題的社團,
大都跟工作有關。社團內經常有人在工作上碰到一些困難上來發問,
如果你知道該怎麼解決,就告訴他辦法。久而久之你在這個團體就會有聲望。
要跟團體內的成員connect,特別是自己幫助過的人,就會比較容易。
其中比較有價值的是封閉性社團,基本上要加入都要符合某種資格
(例如校友才能參加校友會),需要板主審核。這種封閉性社團裡有不少好康,
例如一些資訊或職缺,只有社團成員才知道。
加入Linkedin的group只是其中一種方式,各行各業應該都有專門的社群
以不同的方式運作。總之大方向就是加入社群,接觸人群,為他人付出。
但這些都需要時間,非一朝一夕可成。
最後再說一次結論,實力與人脈最好兩者兼顧。但如果沒辦法還是以提昇實力為優先。
畢竟,有實力的人終究不會被埋沒。
--
學習,是不斷地知識解構再重建的一種過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50.44.19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