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用語是文化的象徵,今天就讓《DailyView網路溫度計》透過《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調查有哪些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過氣流行語」,到現在也還是紅到不行啊!
第十名 踹共~踹共來自台語的「出來講」,意思是喊話對方出來面對,~還曾經出現在2010年PTT舉辦的流行語大賞的候選名單中。
第九名 幹嘛醬、幹嘛john~幹嘛醬、幹嘛john其實就是幹嘛這樣的簡寫,因為特別的語感,許多女生會拿來裝可愛時使用,後來也被延用為流行用語~歌手陳珊妮還曾寫了一首相關的歌曲《I Love You John》
第八名 殺很大~大家一定會想起瑤瑤郭書瑤2009年的電玩廣告,~另外常被延伸使用成吃很大、抄很大、買很大等
第七名 GG?GG來自於線上遊戲、電競遊戲對戰輸家會使用的話,代表「Good Game」或「Game Over」,意思是「即便輸了也是一場好的對戰」,不過後來就被延伸使用為「完蛋」的意思。
第六名 881、886~以前大家都在用即時通和MSN的年代嗎?那時候我們在個人動態和名字上,都必定加上最潮最流行的881、886來代表掰掰的意思,好像這樣就能搭上年輕的列車啦!
5 ㄎㄧㄤ
ㄎㄧㄤ可以說是最流行的注音文了,以前在當時夯到爆的節目《模範棒棒堂》和《我愛黑澀會》中常常被拿出來使用,流行期間超過五年以上。
4 ORZ、OTZ、囧~可說是當年著名的火星文
3OMG~OMG為「Oh My God」,「Oh My Gosh」或「Oh My Goodness」的簡寫,也就是「我的天啊」
第二名 啊不就好棒棒~看似稱讚的句子,其實是一句帶酸又機車的話,用在敷衍別人或反諷他人「自以為很厲害」,但其實不怎麼樣的情況。
第一名 XD~「XD」已成為大家最常用的表情符號之一,就像一個人躺著的笑臉,甚至有人以「XDDDDDD」來表達超好笑的意思,D越多就表示越好笑
台語第九調 在 林智堅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從數字 #看問題 #找方法 #線索就在A4紙
第一點,疫苗施打率再創新高74.1%,這是市民對市府團隊的信賴指標;第二點,第一站64.67%的施打率,表示這一站市民還不夠了解疫苗施打的重要性及施打站的貼心;第三點,第六站施打率高達95.2%,超高不合邏輯,但寧願相信這地區的市民完全信賴市府團隊(哈哈哈)。
用數字來輔助市政的管理向來是我的方法之一,面對百年大疫,我常常和同仁說,不要害怕嘗試,我們必須多聽專家的建議,多看國外的經驗,邊做邊修正,做中學、錯中改,我們都知道,此刻疫情最佳的解方就是疫苗的接種,中央努力購買爭取疫苗,地方的責任就是加速疫苗接種的覆蓋率 #疫苗來了就打,一直是新竹市疫苗接種的目標。
5月28日我們打造了全國第一座大型疫苗施打站,後續為了因應更大量、更普及的疫苗接種,我們陸續完成了九座疫苗施打站;我們也曾經在6月15日低估長者接種疫苗的意願,造成接種人數爆量,不過我們隔日即刻調整通知人數、人員配置、動線引導,以及醫護人力的增加;6月22日也為了讓孕婦能有更好的疫苗接種環境,我們也開啟了『一劑護兩人』,兼具醫學與美學的孕婦施打站,#最安靜卻最有生命力的一站。
這九座施打站,過去有的是網球場、有的是停車場、有的是體育館、有的是旅服中心、有的是田徑場、有的是宗教信仰中心、有的是學校的風雨球場、過去它們都是用來服務市民的公共空間,經過同仁的巧思、專業的感染科醫師的建議,華麗轉身成為守護市民健康的疫苗施打站,它們盤據在這座城市的每一角,形成一座座的防疫堡壘守護市民的健康。
用數字來管控疫苗施打站,讓它能夠落實我們三大目標 #分流、#效率、#貼心,從5月28日的第一站,到7月2日的第九站,這一站一站都是透過市府同仁的努力,市民的配合,還有無數次數字的修正所累積的經驗,今天大家看到照片上的A4紙,就是這九站今天的施打人數和施打率。
新竹市城市面積不大(104平方公里),人口數不多(452,619人),但是我們有全世界最重要的半導體聚落竹科,有最年輕且勤奮的市民,因此疫苗的施打不僅要有效率,也要安全、更要符合市民的期待。今天施打率74.1%,再創本市新高,在稍早防疫會議中,我特別向同仁表示,這是市民對我們的信賴指標,因此我們除了要感謝市民之外,也要繼續努力,唯有更高的施打率,唯有更多的市民接種,才能夠產生群體免疫,就像防疫網一般,守護這座城市,守護城市裡的每一個人。
第一站的局處長別氣餒,不是你們的問題,是這附近的市民還不夠了解我們的努力,我們繼續加油。第六站的鄉親們,足勞力感謝恁(台語),95.2%的施打率,就數字管理上來說,已經是一個異常的數字,在驗證數字無誤之後,我想我能確認,你們非常信賴新竹市政府,P.S.可能也和我們在那裡做的建設有關吧!(南寮漁港改造成新竹漁人碼頭+17公里海岸線+新竹左岸)。
另外我要再次特別感謝,私底下向我提出增加施打人數的局處長,『我們只有搶工作,沒有推工作』,身為這團隊的一份子,我覺得無比光榮。疫苗接種的工作就像我每一次在會議上都會提到的,這條路還很長,我們必須做中學、錯中改。
我想就像老天爺這一次給我們的考驗一樣,面對大自然應該要更謙卑,對於未來不必恐懼,但要虛心學習、團結一致,總會走回原來那條康莊大道。
*截至7月5日(一),新竹市累積施打人數為44,446人,覆蓋率12.4%(分母為18歲以上人口356,876人)。
*這張A4紙中,最左邊的紅色數字加起來#5300,是我們九座疫苗施打站,因應未來全國預約系統上路後,我們每一站至少一天可服務的量能,若疫苗數量足夠,我們便增加醫護人力,服務量能可提升至 #8000。
*7月5日(一)到7月7日(三)施打73到70歲的長輩,7月8日(四)施打69歲的長輩,7月9日(五)施打68歲的長輩。疫苗再來,我們就依序往下打。
*「回流施打及符合年齡不在籍的長輩」改為預約系統,請撥打疫苗專線03-535-5137預約,依照簡訊通知,來到我們的疫苗施打站接種。
#數字管理很重要
台語第九調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用作品說話的邱澤》
既然大家都知道我喜歡邱澤,今天就來說說我為什麼喜歡他吧!
一開始,當然是臉。2011年的《小資女孩想前衝》是我第一次看他演戲,隔年《螺絲小姐要出嫁》,再到2015《必娶女人》,角色是不同身份的高富帥。他的表情豐富,有時很漫畫、無厘頭,有時帶著冷冷的厭世感,我很吃他在這種都會喜劇中的表演節奏,嘴角總是會不由自主姨母笑,而「喜歡看邱澤演戲」在《必娶》達到第一個高峰,因為他不只逗趣,哭戲也很有感染力。
《必娶》之後,2017年的舞台劇《小三與小王》是一個很重要的入坑關鍵,這部劇作是2018年電影《誰先愛上他的》原型。由於他在舞台上和嚴藝文的唇槍舌戰、一來一往實在太精彩,現場演出的能量直接近距離傳遞到台下,以至於我後來看電影版特別挑惕,覺得這部戲有很多bug(例如片中那齣舞台劇明明不知道在演三小,為什麼謝盈萱會感動得要命還整個人就此轉性),但無疑該片給了邱澤第一個演技獎項的重要肯定,《誰先》對我來說,就是看兩位男女主角精彩的演技。
邱澤在《誰先》的表現提供了gay的另一種樣貌,演同志,不一定要斯文、嗲氣,他的外型舉止可以很直男,甚至有點台味,主要感動有沒有傳遞到觀眾的心裡去。2019年連著上兩部電影的邱澤更加不高富帥了:他是《第九分局》的平凡員警,不平凡的是他看得到另一個空間;他是《江湖無難事》的白爛製片「豪洨」,台客程度再升級,喜感也隨著從小螢幕到大銀幕更放大。
這時期我去了北京工作,幾次返台都不忘把「看邱澤作品」排進行程中,除了上一段提到的兩部電影,2019年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品:舞台劇《暗戀桃花源》。這齣表演工作坊曾六度搬上舞台、首演至今已35年的經典之作,故事背景在抗戰前後,邱澤飾演的「江濱柳」過去曾有金士傑、尹昭德、黃磊、樊光耀等多個版本,80後的他詮釋40年代的角色,非但無違和,口條腔調更令我驚豔,這是我後來常說邱澤的聲音非常有魅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北京的那段日子,我還看了2020年的網劇《唐人街探案》。回歸小螢幕的邱澤,剃了平頭、蓄起鬍子飾演狗鼻子探長「林默」,這是部節奏明快、相當引人入勝的懸疑推理劇,「林默」常有一長串又快速的台詞,邱澤口條清晰、字字分明、鏗鏘有力,這是我欣賞他聲音魅力的原因之二。
來到今年,戲劇新作《她們創業的鳥事》雖是以3個女生為主的故事,邱澤飾演平實、職場上有點失意的上班族。穿回西裝、襯衫的他變內斂了,已經不是 10年前《小資》的秦子奇或6年前《必娶》的郝萌,他的演技、質感都進化到不同的層次。
即將上映的《當男人戀愛時》,邱澤又搖身台客,而且台味從「頭」到尾發揮到極致:全片操著台語、又俗又瞎趴的襯衫西褲腰帶、一頭放飛的爆炸米粉頭,咬著甘蔗的「阿成」出場,喜感渾然天成。他是討債的混混,內心溫暖又純情,對女神的告白天真又直接;劇本為這個人物提供了討喜的設定與包裝,邱澤用紮實的內功撐起這個令人愛憐的角色。
雖然沒有忠誠到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沒錯過,但至少在我接觸的範圍內,已經能感受到邱澤用作品堆砌出一個很棒的自己。這是為什麼我說他「用作品說話」。
謝謝你來《Wow靠!有事嗎》來聊天。當記者的時候沒有機會訪問到你,這回一起錄Podcast的那個午後,不聊緋聞,專心聽你說表演與角色,真的挺好的!
還沒聽過,看過節目的朋友,上下兩集在這裡:
上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JJPN18fn80&t=201s
下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FkwWbmv5W8&t=8s
邱澤 ROY CHIU #當男人戀愛時 #她們創業的那些鳥事
#台北電影獎 #影帝 #台客 #用作品說話 #小資女孩向前衝
#必娶女人 #誰先愛上他的
台語第九調 在 [分享] 幾種閩南語標音的方法- 看板TW-language 的推薦與評價
網誌圖文版:
https://ngtsinlam.blogspot.com/2009/12/blog-post_19.html
(圖:幾種台語字典)
聽說香港在97之前,還不必在課堂上學中國普通話的時候,中文課全部以
粵語上課,而且也不教拼音。外國人也是如此,使用英語作為母語的人,從來
不用什麼kk音標,能說就能寫,這個觀念也造成近年臺灣英語課程「直接拼音
法」的流行。
然而一個語言,若要有文字來配套,進而要編成字典使其標準化、經典化,
而不至於使語言只侷限在日常生活用語中打轉,仍需要有方法來標示其讀音。
以閩南語而言,傳統的閩南語字典都是用「十五音」配「四十五字母」來
反切,例如「公一求」則是取「公」字的韻母ong,讀第一聲,再配上「求」字
的聲母k,合起來拼成kong這個聲音。
(圖:字典中的四十五字母音)
這種切音法所編成的字典,我目前收過最早的是清末福州集新堂的「彙音
妙悟」。這本書在台北永康街的「蠹行」有售,可惜並不全。近代如沈富進編
的「彙音寶鑑」、李木杞的「國台音通用字典」等也都使用這種切音法來標音,
可以說是最傳統的漢民族標音法。
漢民族的傳統標音法還有一種,就是直接以同音字來標音。比如「紅,讀
如洪」。
(圖:戰後初漢學用筆記)
例如上圖這份筆記,原主人將幼學故事瓊林中的生字抄在右欄,在字旁寫
下同音字來標注。如「妍」旁註「言」、「墜」旁註「隊」等。有趣的是這份
資料標的音不完全正確,往往因此反映出臺灣傳統的「俗讀」或「誤讀」。如
上圖的「容」字他註為「雄」,「容」字為iông,「雄」字應為hiông,難道
他註錯了?我想這就反映了部份地方把「高雄」念成ko- iông的緣故,所以原
主人誤把「雄」字當成iông來註了。
1895日人來台後,開始大規模有系統地對臺灣作各種調查統計,當時的研
究成果留至今日來看,仍不禁使人讚嘆「這就是日本人在做事啊!」
只可惜日本人的舌頭,對於吃精緻的東西很利,對於發細巧的音很鈍。五
十音拿來注閩南語,怎麼念都不順。
(圖:日治時代臺灣俚俗語辭典)
(圖:日臺對照三字經、千金譜)
(圖:日臺對照人生必讀內文)
上面幾張圖是日治時期有特別標注臺語音的文獻,以上圖為例,「萬無一
失」一句,右邊日文標注的是意思,左邊日文標注的是台語讀音,讀音部份若
念成來會變成「banu buu i shi」,其中「i」和「shi」後面有個「tsu」
的促音不發音。就我這樣的理解,和台語的實際發音可能是所有標音方案中差
距最大的。不過,日治乃至戰後初期還是有不少人使用五十音的標音法,仔細
看剛剛抄寫幼學故事瓊林那本筆記,最下面有個「繆」字,右邊就用日文標示
讀為 「bi i u」。
戰後初,國民政府也曾包容過一陣子臺灣閩南語,也曾聘專家學者商訂可
以標注閩南語的注音符號,也就是朱兆祥教授所編訂的「臺灣方音符號」,至
今有些台語教材仍在使用,好處是大部分符號與國語注音符號相同,所以一般
人容易上手。
(圖:朱兆祥名片)
自然,近百年來最通行也是最科學的拼音符號,還是羅馬拼音。
(圖:用鉛筆標音的傳統童蒙書)
本以為這種「阿啄仔」的東西應該沒多少人學,但其實撇去教會內部的出
版品不論,我也收過好幾本書的筆記是用羅馬字在旁標音的,例如上圖,「何」
字底下淺淺的鉛筆字寫著「hô」,「堂」字底下寫著「tông」。證明了羅馬
拼音早已是傳統讀書人學習的一環。
聲音釋放進空氣中,就再也追不回了。所以為了留住每個字的聲音,每個
人都用盡自己的辦法來標注,於是聲音可以藉由閱讀來保存。從舊文獻中,我
們除了「觀音」,還可以看出每個民族、每個時代的特性。
--
https://ngtsinlam.blogspot.com/
活水來冊房,
新書、舊書、文獻、語文。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7.72.78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