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laimer⚠️:跟之前的一樣,這篇文只是個簡單的回顧,一定會有疏漏,先說抱歉,本週這三篇文只是個粗陋的酌古斟今,並不是為昔日鍍金的。總之 #musicboleh #就醬聽音樂 X MELODY #鑫光大道 Mei Sim 雲鎂鑫
2011-2020
2011年,iPhone已經進入第三代3GS,智慧型手機開始普及化,2012年,Facebook在美國上市,馬來西亞人在FB上的時間開始越來越長,2013年,Spotify登陸馬來西亞,數位媒體崛起,唱片實體銷量越來越差,音樂製作門檻變低,數位音樂工具越來越普及,90後與千禧一代邁向成年,數位生活逐步實踐....是一個變化極大的十年。
2012年, 宇田出道,首張專輯主打歌〈雨是甜的〉在各大電台熱播,同年,Fuying & Sam出道,〈分開以後〉在電台熱播,並獲得MACP大馬音樂創作人版權保護協會最高點播率中文歌曲,隔一年的〈全世界都以為我們在一起〉再獲此獎。
2013年,資深音樂人Fred Chong創立WebTV asia,黃明志為相關唱片公司Prodigee Media旗下早期的歌手。
2014年,四葉草出道,2015年〈好想你〉成為現象級的洗腦歌,更多人開始往數位平台發展,無唱片公司背景的歌手與作品開始湧現。
2014年,Anna莊啟馨掙脫了流行音樂模式的桎梏,發行了《Tack》,奪下娛協獎最佳獨立音樂專輯獎。隔年,鄭可望籌備Aki黃淑惠的個人專輯,在過程中決定投入發展馬來西亞原創音樂。並在2016年與中國夢想當然音樂文化傳播簽署了協議,接下來幾年發掘了很多新歌手與音樂人,發表的歌曲可能上百首,其中,Ryota片山涼太是這一波新浪潮裡的佼佼者。
2015年,黃明志《亞洲通殺》發行,隔年入圍第27屆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獎,之後,〈漂向北方〉面世,2017年憑《亞洲通車》再次入圍台灣金曲獎最佳國語男歌手獎,至此,黃明志已證明自己是現象級創作歌手。
2015年,許多年輕歌手,比如Danny許佳麟、Justin吳宗翰等等(真的還有很多名字但至此我已有點不知從何寫起,抱歉啊各位),相繼以網路平台為基地,頻密發表翻唱或原創,獲得極大的迴響。
2016年,蔡恩雨的翻唱作品在Youtube上爆紅,差不多這一兩年左右,李志清進入WebTV Asia擔任製作人,而在台灣的陳威全也跟WebTV Asia合作,此時,這家MCN公司或許就是擁有最多流量歌手的馬來西亞公司。而WebTV Asia創辦人 Fred Chong,早在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就看到音樂在網路上的未來,並創立了Music4Nothing,與一群音樂人與歌手合作,包括張智成、鄭可望、陳豪...等人,推出“免費音樂”的概念...但一直遲至創立Web TV Asia,才真正有了營利模式。
2016,抖音面世,多首被稱為“抖音神曲”的作品啟發許多人,紛紛在類似平台上發表作品。
接下來的幾年,馬來西亞樂壇處於一個混沌的轉變期,這十年裡出現很多歌手,比如顏慧萍、Orange陳慧恬、雲鎂鑫、李佩玲、郭文翰、碰碰姐弟、劉漢傑、李佳薇、林文蓀、車志立、王思涵、黃若熙、 賴淞鳳、蘇盈之、李幸倪、郭修彧、菲道爾、Dato Maw、楊莉瑩、Babychair、王子慧、Shelhiel......等等等等,有的是選秀背景,有的是網路背景,也有更多的獨立音樂人浮上水面,這些標籤只是圖個方便,其實界線是越來越模糊了,這是一個充滿可能性的年代,雖然不至於每個單位都有平等的資源,但只要事情做對做滿,機會都變大了。
2016之後的大馬中文樂壇,我說不出一個所以然,他是一大塊混沌的麵團,裏面有很多蠢蠢欲動的東西,抖音元素、獨立元素、流行元素、電音元素、嘻哈元素....等待被揉成屬於這個世代的形狀,我不覺得有人預測的來,只知道這一群人,新或舊,不管我有提及或忘了提及,我看到的或是我目光短淺看不到的,都有個變數很大的未來。我們除了歌手,還冒起了許多幕後人,也都具備做出全亞洲爆紅的作品的能力(爆紅在我這一篇文裡是其中一個方便的指標,得獎是另一個,當然還需要從很多角度去評價),你看〈刻在我心底的名字〉?除此,還有許許多多優秀的音樂人與作品有待被發現以及被欣賞。
我們期待的百花齊放可能已經發生,不同的品種都會有不同的擁戴者,當中一定會有一些是“全世界都在瘋傳但你又不覺得怎樣”的,也有孤芳自賞的,把這些當成品味的敵人好像也不太對,這不過是市場選擇的結果。這個世代,我們若擁有了前所未有的資源與工具,差了些什麼呢?一定會有人覺得以前比較好,我很認真去思考過,其實只是每個世代有每個世代要聽的歌革的命,10年後又會有人懷念今天。若沒發現一切都在進步中,可能是腳步緩下來了,又或是到了另一個階段,所有的now都不太能有共鳴了。
接下來一定是異軍突起的,想個辦法串聯起來吧,馬來西亞的主場,無法靠支離破碎的力量撐起來,但我也不盡然是個和平主義者啦哈哈,當然可以對不喜歡的繼續保持距離。總之,這一週的三篇,不過是自己個人記憶與觀點的一個簡短重整,至於意義是什麼?嘿,還有很多故事呢。而目前,只想為 #musicboleh #就醬聽音樂 服務,希望對的資源能找到對的人吧。
太田夢莉評價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在影評之前,我先是個影迷】
好久沒跟大家聊聊,這邊彷彿變成奧斯卡資訊站。其實近期有些想寫的影評,都仍只能以斷簡殘編的樣貌繼續留存在我筆記本裡一頁又一頁的隨筆塗鴉之中。
從《丹眼看電影》創立初期,充滿愚勇,每週奮力統整「本週新片」推薦單元,到後來越來越少抒己見,我想一方面是生活形態的轉變,二方面則是看越多片、讀越多影評,才越感到自己的侷限。無論是自己的知識、見解,或是文筆,其實都越加自覺淺薄,也為過去自己初生之犢的大聲說話感到不堪回首。
好像過一陣子就要唏噓一次:既然已有這麼多人在寫電影,我想其實也不差我一位。往往看到那些奮力書寫的影評朋友,我都既佩服又寬心,更暗自慶幸好險我不靠書寫生活。靈感這種事,真的勉強不來。又,與其要為了配合檔期和截稿死線書寫,我還是輕鬆自在地看片就好。
更何況我應該不太受片商喜愛,常常任性地看了試片也不寫東西(通常代表我不喜歡那部片,但也不一定)。或是往往一陣子就消失在社群媒體上,疏於經營互動、tag來tag去、參與時事話題等等。那對我來說真的太難。再加上臉書改了專頁的後台,變成無法邀人按讚,發文跟留言互動還要切換帳號身份,久了也就懶了。
但總之,這些喃喃自語只是想說,電影依然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塊。今年到目前為止,我已經看了超過一百部長短片,而還有超多電影還沒看、還想看!如果寫一篇影評的時間可以看兩部電影,那我寧願看兩部電影。我清楚認知到——在做影評之前,我先是個影迷。而在身為一個影迷之前,我先是一個人。還希望各位朋友多多擔待。
關在家(或電影院)自己看電影,固然是自私的幸福,但今天我意識到台灣現在院線正上演著三部我去年列為年度十大愛片的電影:《游牧人生》、《南巫》,與《醉好的時光》。總希望可以趁他們下片前,真心推廣一波。因此,請恕我拿舊的文字在這邊再書寫一次:
-
《游牧人生》Nomadland
一部同時關於孤獨和連結的電影,溫暖不帶批判地看著來去的過客,那些肩負人生的包袱同時逐漸放手釋懷的孤魂,那些尋找歸屬和歸宿的人。日出日落、生生不息。許多電影談如何面對傷痛和放過自己,但《游牧人生》不僅是一個同理的擁抱,更是一個洗滌心靈的長途旅行。我們彷彿陪著法蘭西斯麥朵曼上路尋找生命的真諦,到頭來卻是我們被陪伴走了一程。我們從她的肅穆寡言,和抿著嘴的喜怒不形於色,看盡了人生百態、聽見了千言萬語。人如寄蜉蝣於天地,是那麼的孤獨,卻冥冥之中又同時與萬物連結,共同在風雨中擁抱前行。
《南巫》The Story of Southern Islet
《南巫》是今年金馬影展的最大驚喜,沒有之一。它排除了俗爛恐怖電影中常見的突嚇畫面,或刻意懾人的音效,完全以鄉間的死寂和空曠,和自然光的閃熠和侷限性,搭載著傳統皮影戲和宗教儀式所使用的樂器作為配樂,讓人完全深陷其中的詭譎氣氛,看得非常過癮。張吉安在蔡明亮和阿布查邦的夾擊下硬是竄出一股生猛強勁的影像生命力,攝影、聲音、場景、演員、劇本面面俱到,甚至還隱約帶出了當地多元族群和信仰的矛盾隱喻,是一鳴驚人的優秀之作,也是華語電影圈一個響亮的獨特新聲。
《醉好的時光》Another Round
這是「漢尼拔」Mads Mikkelsen 近年來醉好的角色,也是醉好的演出。故事講述著四位任教於中學的中年大叔,或許因為生活一成不變、又或許是生命逐漸邁向頹喪,致使他們有一天突發奇想想要印證「人體血液酒精濃度必須保持0.05%,才能發揮最大潛力」的假說。而原本基於學術探討精神的實踐任務,滾雪球般地逐漸變成一發不可收拾的踉蹌冒險。而這片厲害之處就在於,除了北歐冷調幽默的火力全開,荒謬鬧劇中仍不脫離人性的關懷。這片不僅用一種坦誠且接納的姿態面對中年,最後一幕的漂亮收尾更是讓人看了足以將所有的感慨與唏噓先暫時拋出、再次燃起對生命的熱情。
-
請大家盡量把握大銀幕吧!
最近的院線真的是太精彩了,眾多好片互相排擠,再加上即將開跑的金馬奇幻影展和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我想要再找時間去看《歡樂時光》都有點困難。(更別提阿莫多瓦的四部經典重映...)
除了《歡樂時光》之外,日片經典如《青春電幻物語》、《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盜夢偵探》也現正熱映中,口碑不錯的《淺田家!》、《間諜之妻》應該也還有些許場次。韓粉也有《BTS崛起傳奇》、《逐夢練習曲》可以選擇。(更正:《BTS崛起傳奇》據聞並非官方授權,而被歌迷抵制。)
奧斯卡片也有《花漾女子》,每個異男都該去看。而這個月也會陸續上映《夢想之地》、《猶大與黑色彌賽亞》、《父親》、《阿依達的救援行動》等等。我自己私心是覺得《父親》的安東尼霍普金斯與奧莉薇雅柯爾曼是去年度的最佳男主角與女配角,而《阿依達的救援行動》則是比《醉好的時光》更厲害的國際電影。
喜歡動作片或大場面的影迷,最近也有《無名弒》、《哥吉拉大戰金剛》、《真人快打》等,雖然後者似乎評價有些堪憂。喜歡芭樂愛情片的,不妨進戲院支持《當男人戀愛時》,茄子蛋真的讚。
最後,就像〈謝天〉說的,因為要看的電影太多了,就改天再寫吧!接下來本週開始,咱們奇幻影展見啦!
(圖為我的 Letterboxd 日誌,每部片我看完都會寫小小心得,有興趣的朋友歡迎互相追蹤交流!)
太田夢莉評價 在 朱成志的華山論劍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改革開放40週年 :回顧中國人赴美留學史
1978年7月某天凌晨3時許,美國白宮的電話驟然響起,總統吉米•卡特從睡夢中被叫醒。
電話來自北京,打電話的人是總統科學顧問弗蘭克•普雷斯博士,他正在中國訪問。 除了遇到危機,卡特擔任總統期間很少在半夜被叫醒。
卡特問,為什麼這麼早打電話?
普雷斯向他報告說,此時正和鄧小平會見。
卡特問,是有什麼壞消息嗎?
對方說,不是,他問了一個我無法回答的問題,他想知道能不能送中國學生到美國留學。
“當然可以。”
“他問能不能派5000人。”
“你告訴鄧小平,他可以派10萬人。”
那時中美還沒正式建交,十一屆三中全會還沒召開,一窮二白的中國面臨著一堆亟待解決的問題。
“美國戰略智囊”布熱津斯基對鄧小平當時的做法很驚訝,他在回憶錄中曾發出疑問:把中國最聰明的孩子送到美國去,難道他不知道當時中美兩國生活條件的差距 嗎?
鄧小平不那麼認為。
早於這通電話的1978年3月18日,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說:“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都需要學習別的民族、別的國家的長處,學習人家的先進 科學技術。我們不僅因為今天科學技術落後,需要努力向外國學習,即使我們的科學技術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也還要學習人家的長處”。 那一年的6月23日,針對留學生派出工作,鄧小平有說:“我贊成留學生數量增大,主要搞自然科學”, “要成千成萬地派,不是只派十個八個”,而且,派出 留學生“要千方百計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寬。”
鄧小平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開幕式上講話
那是一個一度封閉的大國,在特殊歷史時期再次推開國門。
此後,乘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湧動著中國人熱情、智慧和鬥志的留學大潮拍天而起,以不可阻擋的力量向海外世界卷去。
1978-1979 破曉
1978年12月26日晚八九點,小雪,一架飛機靜靜地停在首都機場停機坪上。 52名中年人穿著黑大衣和黑皮鞋、帶著黑色手提包,順序登上飛機,他們要途經法國巴黎轉機去美國留學。 當時,中國經濟落後,外匯奇缺,這麼多人一共就只有50美元,被領隊揣在兜里。
彼時的中國,剛剛開始從革命的狂熱中醒來,貧窮如一根芒刺穿透剛剛甦醒的肌膚,讓人感覺疼痛。
1978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赴美留學人員到達美國
登上飛機的一剎那,這52個人還有些恍惚,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想到自己能得到去美國的機會。 這是因為,很多人來自“剝削階級家庭”,這種包袱彷彿也有萬鈞之重,足以影響一個人求學的自信心,甚至將他壓垮,大家因此也心有餘悸,害怕萬一去了,國家 的路線改了,就倒霉了,要么回不來,要么回來了又要被戴帽子。
教育部告訴他們,這是國家的需要,是鄧小平的命令! 到美國去學習他們的科學技術,回來給國家做貢獻,這樣大家才得以安心。
1978年12月底,國務院副總理方毅在人民大會堂為首批52名赴美留學生送行
柳百成,第一批出國留學52人的總領隊,在停止教學的日子裡被打發到鑄造車間勞動,他白天扛沙子,晚上堅持閱讀英文專業書籍,邊看邊做筆記,筆記本積累了一尺多 厚。 開始第一批留學生選拔時,他已經45歲,當時機械工程系分得了一個名額參加清華大學的選拔,系主任親自面試,他得了第一名。 接著學校、教育部也組織了統一考試,他連闖三關後最終入選。
1978年12月26日,飛機萬里西行,滿座的中國學者難抑心中興奮,當時大家對美國就像對月球一樣陌生。
這52名公費留學生學成後,悉數回國,成為了各個領域的佼佼者,個人命運的軌跡也因此發生急速轉折。 1981年初,柳百成回國。 當年清華赴美的9人中,如今已有3人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 柳百成也在促進信息化技術與先進製造業深度融合上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使愛國奉獻、報效祖國的夙願得以實現。 改革開放確實為知識分子帶來了春天,使知識分子有了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的平台。
52名首航留學生名單
1980-1983:生長
70年代末的中國留學生所學專業主要集中在科技領域,而到了80年代,更多的留學生選擇了經濟學、企業管理等專業。 這種微妙的變化跟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分不開。
52人去美國留學的次年,中美建交。
在金門島,聽到這個消息的27歲台灣陸軍連長林正誼,站在一塊巨石上,凝望著對岸,內心正翻騰著大海一樣的波濤。 林正誼當即判斷出,腐敗的國民黨當局“反攻”大陸是零概率事件,日後的中國一定會更加開放的走向世界舞台。 在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他悄悄下水,遊了三個小時後到達大陸,隨後就讀於北京大學經濟系,林正誼還給自己改了個名字叫“林毅夫”。
1980年,還在北京大學讀大三的22歲青年易綱被派往美國學習經濟及管理,初到時,他揣著2美元,一邊留學一邊靠給學校食堂洗盤子賺生活費。 兩年後,林毅夫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看中,推薦到芝加哥大學學習農業經濟;曾睡在易綱上舖的海聞從北大畢業,但沒能拿到公費留學,只能 考慮自費,他騎著自行車往返於學校與北京圖書館,從北圖抄寫下美國大學的地址,一封封信寄向美國,最後被加州長灘州立大學錄取,成了改革開放後北大“自費出國 第一人”。 10多年後,這三個命運軌跡若即若離的海歸聚在一起,創立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也就是後來的國家發展研究院。 從創立到現在,越來越多的留美、留英學者加入其中,他們認為這是研究中國問題最好的地方。
1994年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立初期合影(左起:張帆、易綱、林毅夫、德懷特•帕金斯、帕金斯夫人、海聞、余明德、張維迎)
1984-1991:大潮
80年代的中國依然不富裕,但改革開放無疑給予了人們通向未來的信心。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商品經濟”的合法地位被確立,無數願意用雙手創造財富的人一頭扎進神秘莫測的“海”,開始了一場改變命運的探險。 社會大環境在不斷改變,國人生活的細枝末節也在悄然變化。 “板磚”單卡收錄機、鄧麗君在甜柔的歌聲,崔健“平地一聲吼”,一首《一無所有》,爆炸型的燙髮, “離經叛道”牛仔褲、T恤衫……
在那個特殊的新舊交替時期,長時間的精神壓抑之後,國人發現所有的事物都是前所未有的新鮮,而被新鮮事物包圍的自己是從未有過的年輕!
當時,倍感年輕的還有中國的企業,1984年被很多人稱為“公司元年”。
越來越多不甘庸碌的人,用“下海經商”取代了“拿鐵飯碗、掙死工資”,一大批日後馳騁一時的公司,諸如“海爾”、“健力寶”、“蘇寧電器”、“聯想 ”、“万科”等得以誕生。
同樣是在1984年,留學這件事也迎來了大潮,這一年,國家頒布了《國務院關於自費出國留學的暫行規定》,打開了人們自費留學的渠道。
龍門陡開,江鯽飛躍,此後積壓了十多年的人才狂潮再次噴湧! 中國留學生帶著那個年代特有的激情、勇氣和夢想去往世界各地。 他們看起來有點“狂”,但“狂”的很有底氣。
1985年,吳鷹做了一個艱難的選擇——從待他不薄的北工大辭職,考入美國新澤西州理工學院,帶著一箱行李和30美元,隻身一人來到美國攻讀碩士學位,十 年後,他創辦UT斯達康公司,靠一種叫“小靈通”的電信產品聞名一時。
他們用一種非常艱苦的過程證明了自己的堅韌。
出身於陝西西安的張朝陽在考取李政道獎學金時,對手是祖國各地的700名尖子生,競爭的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最終,他成為被選中的100人之一。 後來有人問成為搜狐掌門人的張朝陽:“在面對風險投資時心理壓力能不能承受?”他回答到:“這些壓力比起我在清華參加考試的時候的壓力要小得多。“
1986年,閻焱、熊曉鴿、張朝陽、張亞勤去了美國。
1987年,徐小平先去美國,再到加拿大,刷了很久的盤子,田碩寧也在這一年去了美國,之後成為亞投行第一任行長的金立群則赴美國波士頓大學經濟系研究生院進修 。
越來越多的青年奔向國外。 僅在1985年底,出國留學生的總人數就達到3.8萬人,其中自費留學生7000人。 在之後的十多年間,這些人中的很多人都將回到中國,政界、學界和商界都將不乏他們的身影,中國未來的新技術、新理念和IT產業等將由他們擔負支柱。
這些後來中國各領域的“領航者”,此刻都默默地奔波在各自的留學之路上,誰也不會想到,時代會在某個瞬間猛一轉身,把聚光燈打在他們身上。
4、1992-2002:激盪
跟80年代的“浪漫”有所不同,90年代日漸商業化的時代特徵,讓中國不再像過去那樣充滿神秘感和難以琢磨。
不過,在意識形態領域,兩種不同的聲音仍然在隔空交鋒。 如果僅僅從報紙上的爭論來看,1991年的中國瀰漫著改革是姓“社”還是姓“資”的硝煙。 而事實卻是,爭論如江面上迷眼的亂風,實質性的經濟變革卻如水底之群魚,仍在堅定地向前遊行。
1992年鄧小平南巡,一系列講話的核心其實是對無所不在的意識形態爭論給予了斷然的“終結”,改革開放新一波的浪潮由南向北,在經濟上形成了強烈的號召力。
很多國人都從中嗅出了巨大的商機,很顯然,一個超速發展的機遇已經出現。 這時候,需要的就是行動、行動、再行動! 此後又出現了一波辦公司熱。
“海歸”也是中國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部分,與經濟加速相對應的,是留學政策的進一步鬆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被確立為留學海歸政策的指導思想,這一掃80 年代末一度對留學政策有所收緊的陰霾,給留學潮又加了一把火。
於是,雄心勃勃的人都琢磨起留學來:從商的,想到海外賺得第一桶金;搞文化的,一心盼著成為世界文化的主流;演藝明星們,也開始惦記著衝進好萊塢、 百老匯。 有人甚至帶著“外國月亮比中國圓”的幻想,盼著盡快走出國門。
1993年,一部叫《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火爆全國,將出國熱真切地展示在每一個中國人面前。 “如果你愛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紐約,因為那裡是地獄。”片中,姜文扮演的音樂家王啟明,在紐約無論如何 掙扎都無法實現自己的音樂夢想,最後成為了一名商人,這是那一代人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模板。
《北京人在紐約》劇照
借助一股股留學潮,有人懷著各種想法趕赴世界各地,也有人正從世界的某個角落匆匆趕來。
中國的改革開放1992年之後進入黃金盛年,互聯網這項科學技術正在太平洋彼岸落地,開始商業化,展現其迷人的魅力,中國也正迎接這一股互聯網衝擊波。 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中國互聯網大潮中,“海歸”們也在這一時期鬼使神差地入局。
1995年,走下飛機舷梯的張朝陽感到一陣寒意,他搓了搓手,拎著兩個手提箱向機場外大步走去。 多年的美國生活,讓張朝陽有了“小布爾喬亞式”的審美,扎小辮,POLO衫,戴墨鏡,而迎接他的,是一片未知。
1999年國慶,大家的名片上開始印e-mail地址了,街上有人穿印著“.com”的T卹了,李彥宏斷定:互聯網在中國成熟了,大環境可以了。 於是,他決定回國創業。
同年,陳一舟與兩位斯坦福大學校友楊寧、周雲帆回國。 此前他們曾一起回中國轉了一圈,得出一個結論: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地方都在這兒了,不來這兒,去哪兒呢? 後來他們創辦了一個叫ChinaRen的公司,也就是後來的人人網。
儘管有著諸多不如意,對未來的生活也沒有全然把握,但他們還是回來了,理由只有一個:在美國雖然拿著高薪但找不到自我,不如回國創業。
接下來的時光裡,每個行業都將被“互聯網思維”攪個天翻地覆。
儘管各種優秀“海歸”或出於夢想,或出於商機選擇回國,但這也難以掩蓋這一時期中國大量的人才流失,2002年,也就是中國被世界貿易組織接納的次年,出國與 歸國人數之比一度達到了6.94∶1,也就是說,每7名中國留學生中僅有1人回國!
5、2003-2018:歸來
進入新千年,一切都變得很快,“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成為這個時代最強有力的註解。
出國留學的方針得到了很好的貫徹,自費出國留學限制被徹底廢除,工牌出國留學政策在培養高層次留學人才方面持續發力,吸引留學人員尤其是高層次留學人才回國工作為國服務所 採取的政策不斷健全,出國教育效益極大增強。 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發布,堅持“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的方針。
與蒸騰上升的綜合國力相對應的,就是此階段滾滾洪流般的留學潮,中國已悄然成為全球最大的留學生輸出國之一。
擁有更多選擇的學界精英和商界大佬,選擇將孩子送出國去,出國留學逐漸呈現出了低齡化的趨勢。
前首富王健林在兒子王思聰兩歲時選擇將他送到國外上寄宿學校,從新加坡Swiss Cottage小學,到英國溫徹斯特公學,再到倫敦大學學院哲學系,王思聰一路在國外接受先進的教育 ,養成了張揚的個性。 同樣是前首富的劉永好,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1994年,劉永好將女兒劉暢送到美國西雅圖小鎮女子學校讀高中。
出同樣的選擇的,還有很多企二代。 娃哈哈二代宗馥莉就讀於佩珀代因大學;碧桂園二代楊惠妍就讀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聯想柳傳志的女兒柳青就讀於哈佛大學……
此階段,不僅精英人士、商業大佬選擇送子女出國,越來越多的普通家庭,也加入到送子女出國的隊伍中。 2018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突破了60萬。
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留學生選擇了回國。 從2003年開始,中國出國與歸國人數之比不斷縮小,2010年為2.11:1,2015年為1.28:1。 少數人的選擇成了多數,近五年來回國人數占到了出國總量的70%。 更重要的是,歸國者中,精英大有人在!
據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發布的調查,海歸創業集中於國家戰略新興產業,在海歸創業者中,58.3%擁有個人專利,65.9%從海外帶回了技術,絕大多數處於國際先進和國內先進水平 。 相對早年的迅速復制海外商業模式,近兩年的海歸技術人才在生物製藥、AI、新材料等技術創業領域扎堆。
國外很多國家的條件還是比中國好,為什麼選擇回國?
回答歸結起來無非兩點:除了中國的機遇,還有國外的天花板。 很多技術人才直言“在美國,華人技術人才能躋身管理層的不多,可能會一直寫代碼。”
2017年初,被稱為“矽谷最有權勢的華人”的微軟前全球執行副總裁陸奇歸國,成為新版精英歸國的代表。 這些歸國精英或直接投身到創業大潮中,或加盟大互聯網公司任高管,或致力於開拓國際市場。 除了商業精英,還有一批國際公認的科技大咖歸國。 2008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係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和講席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施一公做出了回國決定,哈佛八博士王文超、張欣 、張鈉、王俊峰、劉青松、劉靜、林文楚、任濤在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
西方媒體評價: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像中國一樣,如此重視吸引流失在外的人才回國。
改革開放40年,歸國留學生與鄉下知青、高考學子、下海闖蕩的商人和進程務工的農民工一起,成為推動中國崛起的重要力量。 40年中,這群中國人“晴天搶幹,雨天巧干,白天大干,晚上加班幹”! 不知不覺中,世界卻驚奇不已,一個曾經落後的中國,經濟總量已成為世界第二。
改革開放40年,是中國青年學子負笈海外、勵志報國的40年,是中國教育學習、借鑒、赶超的40年,是從人才輸出到人才回歸的40年。 與此同時,這支源源不斷的留學大軍為中國的社會經濟建設輸入了不竭的新鮮血液,拉近了中外教育、科技的距離,推動了中外人文交流,提升了中國在國際社會上的影響 力。
40年歸來,當年第一批的出國留學生已經白髮蒼蒼,他們作為中國留學歷史變遷的見證人,也見證了中國改革開放、科技發展、經濟騰飛。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留學的歷史不斷變化,不變的,是千萬萬萬像他們當年一樣奮力奔跑的人
太田夢莉評價 在 #NMB48 太田夢莉畢業發表 - AKB48 集團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在NMB48 Live Tour 2019 NAMBA上作為Ace候補之一的夢莉糖宣布畢業了(ಥ_ಥ),彩姐畢業後NMB48就主推夢莉原本還期待她能在新單站c的說…,圖源:網路- ... ... <看更多>
太田夢莉評價 在 距離1001臺灣站演唱會還有13天 #成員自我介紹詞的中日 ... 的推薦與評價
距離1001臺灣站演唱會還有13天 #成員自我介紹詞的中日教學影片#第四彈#太田夢莉和已經畢業的迷路姬一樣都是來自奈良縣的成員,三期生時期的夢莉,舞蹈方面並不 ... ... <看更多>
太田夢莉評價 在 [閒聊] 來認真討論NMB48 太田夢莉吧- 看板AKB48 的推薦與評價
太田 夢莉
YUURI OTA
https://goo.gl/mku2BP
https://goo.gl/YQ454t
ニックネーム : ゆーり、夢莉、碳酸、万年醬、萬年醬
生年月日 : 1999年12月1日
血液型 : AB型
出身地 : 奈良県
身長 : 160 cm
将来の夢 : モデル
キャッチフレーズ
「私に不利なことなんかあれへん。いつでもどんな時でもゆーり!!
奈良県出身・中学3年生・15歳の「ゆーり」こと太田夢莉です」
在籍大事紀
2011年
‧12月25日,於「NMB48第三期生徵選會」中合格,成為NMB48的第3期研究生。
2012年
‧2月18日,作為NMB48第3期研究生之一,首次於NMB48劇場披露。
‧4月29日,獲選為『第三期研究生「好想見你」公演』的初日表演成員。
‧10月10日,由23名第三期研究生中脫穎而出,
成為NMB48 Team BII的創隊16名成員之一
並且獲選成為『Team BII 1st Stage「好想見你」公演』
的初日表演成員之一以正式成員的身分進行劇場公演。
2013年
‧11月1日,チームBII 2nd Stage「ただいま恋愛中」公演 初日登場成員
2014年
‧2月24日,於Zepp DiverCity Tokyo舉辦的「AKB48集團大組閣祭」
中宣布所屬隊伍由 Team BII 轉移至 Team N。
選拔紀錄:
◆ 7th「僕らのユリイカ」
ひな壇では僕の魅力は生きないんだ - 難波鐵砲隊其之參 名義
◆ 9th「「高嶺の林檎」
山へ行こう - 難波鐵砲隊其之伍 名義
◆ 2nd album 「世界の中心は大阪や~なんば自治区~」- イビサガール
總選成績:
AKB48 27thシングル選抜総選挙 圈外
AKB48 32ndシングル選抜総選挙 圈外
AKB48 37thシングル選抜総選挙 圈外
劇場出演紀錄:
チーム研究生 「会いたかった」公演
‧ガラスの I LOVE YOU
チームBII 1st Stage「会いたかった」公演
‧ガラスの I LOVE YOU
チームBII「PARTYが始まるよ」驚喜公演 - 2013年9月13日
(「騙されたと思って食べてみてウィーク」 計畫最終日公演)
‧スカート、ひらり
チームBII 2nd Stage「ただいま恋愛中」公演
‧春が来るまで (with 久代 梨奈)
チームN 4th Stage「ここにだって天使はいる」公演 (新チームN)
‧おNEWの上履き
‧100年先でも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59.115.190.11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KB48/M.1421501398.A.6AC.html
※ 編輯: tforeverf (59.115.190.114), 01/17/2015 21:30:30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