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攜手產學研鼓勵用電端參與供電邁向無碳電網新願景
【記者李嘉祥/台南報導】
2021年5月6日 週四 下午4:41
氣候暖化,推動淨零碳排已是各國施政重點,歐盟預計2023年開徵「碳關稅」,依排碳高低對進口商品課稅;美國與中國大陸今年4月也共同發布「氣候危機聯合聲明」,宣示未來將合作減少碳排放以對抗氣候變遷。因應國際趨勢發展,工研院今日深入臺南科學園區舉辦「能源效率管理暨綠色供應鏈研討會」,邀產學研專家從節能端、管理端、電源端、供應鏈端等四面向分享電力觀念與技術,期望產業能與供電端攜手合作,共同為降低碳排與穩定供電貢獻一己之力,幫助臺灣邁向無碳電網新願景。
研討會邀請思納捷科技總經理莊棨桀、台灣電力公司業務處費率組組長陳建嘉、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經理黃奕儒、工研院綠能所經理楊斐喬與資深工程師黃文輝,分別以「以ESCO能源管理輔助達成智慧工廠關鍵應用」、「因應第二尖峰之需求面管理策略」、「綠電交易之現況與展望」以及「碳權管理及產品碳足跡熱點分析」為題,向產業分享最新電力觀念與技術發展。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表示,隨美、歐、加、日、韓等上百個國家表態支持氣候政策及允諾大幅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淨零碳排已成為全球最關注的重要行動,工研院今年3月率先成立「淨零永續策略辦公室」,將提出台灣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與產業技術發展策略藍圖,並宣布全院將在2050年達到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目標。在電力發展上,想要降低碳排放又能穩定供電,需建立自己的電力承載順序,於電力系統面對用電量攀升及負載端多樣需求時,除評估電力供給面需求面及相關成本及風險外,也要納入考量降低碳排放的目標,找出最佳電力資源組合,帶動台灣電力永續發展。
劉文雄說,近年全球半導體需求激增,帶動國內科技產業蓬勃發展,對用電需求逐步增加,因此研討會特深入科學園區,希望透過專家分享,讓產業能夠積極參與節約能源、需量反應、分散式電源,實現電力承載順序的思維,讓供電穩定不再只是發電端的責任,藉由所有人攜手合作,產業不但能落實國際減碳目標,還能降低用電成本,創造能源、經濟與環境三贏局面。
思納捷科技總經理莊棨桀指出,所謂「能源技術服務業」是指提供廠商能源效率相關全方位改善服務的一種商業模式。ESCO可透過三部曲幫助產業節能,第一部曲從最基本能源與資源管理優化做起,包括電能監控、需量管理、空調管理、水質監測,將全廠水電油氣納入監管;第二部曲是透過機電設備聯網構成的設備與機台管理,以機聯網或感測器蒐集製程機台資料;最後透過已知的能源資訊與機台資料進行智慧分析與預警來優化產能與良率,逐步打造智慧綠色工廠。
台電業務處費率組長陳建嘉說,隨再生能源持續併入電網系統,供電間歇性將對電力調度帶來挑戰。台電除強化傳統發電能力,也針對電力需求管理推動因應策略。在需量反應方面,短期將配合系統需求抑低夜晚尖峰,中長期則發展多元時段與創新方案,並參與電力交易市場投標。時間電價方面,短期持續提高用戶時間電價的參與,中長期則在用戶最小影響下進行電價時間帶調整,希望透過發電端用電端共同努力,滿足電力系統需求並降低碳排放。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經理黃奕儒表示,隨台灣電業走向自由化,綠電交易經過近年醞釀發展逐漸開花結果。國內第一波綠電交易案在2020年5月完成,由13家業者共同完成,實際申請轉供容量超過90MW,預估年度綠電總交易量超過1.1億度以上。國內半導體大廠也與離岸風電廠商簽署綠電購電合約,轉供容量高達920MW。今年俗稱「用電大戶條款」的再生能源發展條例修正上路,可預期未來產業會有越來越多綠電需求,將可進一步帶動綠電交易的發展。
工研院綠能所經理楊斐喬也強調,各國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對企業碳排放量予以價格化,但對其投資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允許轉為「碳權」,可抵換其排放量或販售與其他有需求的企業。產業需密切關注政府與國際間的碳權管理遊戲規則,並掌握自己的碳排與有制度的執行碳權管理。
工研院綠能所資深工程師黃文輝強調,歐盟、美國等碳關稅的潛在壓力,促使產品碳足跡計算開始受到關注,產業要為產品減碳需要先盤查產品的碳足跡,困難處是蒐集上游原料供應商複雜的碳排數據很耗時間和精力,工研院特擘畫「2030技術發展策略與藍圖」,投入淨零碳排相關創新研發,發展出整體解決方案「永續碳管理平台」,除能進行碳足跡盤查、計算、分析,還能協助產品走向減碳設計,也能把碳盤查成果進一步結合企業環境管理系統,幫助企業達到淨零碳排目標,以利打入國際綠色供應鏈,進攻零碳利基市場。
附圖:工研院於南科舉辦「能源效率管理暨綠色供應鏈研討會」,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也出席,分享產業界如何為供電穩定與減碳盡份心力。(記者李嘉祥攝)
▲工研院於南科舉辦「能源效率管理暨綠色供應鏈研討會」,工研院院長劉文雄也出席,分享產業界如何為供電穩定與減碳盡份心力。(記者李嘉祥攝)
資料來源:https://tw.news.yahoo.com/%E5%B7%A5%E7%A0%94%E9%99%A2%E6%94%9C%E6%89%8B%E7%94%A2%E5%AD%B8%E7%A0%94%E9%BC%93%E5%8B%B5%E7%94%A8%E9%9B%BB%E7%AB%AF%E5%8F%83%E8%88%87%E4%BE%9B%E9%9B%BB%E9%82%81%E5%90%91%E7%84%A1%E7%A2%B3%E9%9B%BB%E7%B6%B2%E6%96%B0%E9%A1%98%E6%99%AF-084159025.html
工研院永續碳管理平台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工業局打造「循環科技島」秀出台灣點石成金硬實力,「易拆解太陽能模組技術」使回收再利用價值大幅提升四倍!(09/25/2020 台灣新生報)
(記者劉小玲/台北報導)2020年台灣創新技術博覽會將於9/24(四)-9/26(六)假台北世貿一館舉辦,本次展覽擔任策畫單位之一的經濟部工業局,特別將三大展區中「永續發展館」內的循環經濟區打造成一座「循環科技島」,以島(台灣)為形象塑造,透過發展多項循環綠色科技,逐步輔導廠商落實循環再利用科技技術及新商業模式,以致力打造「循環科技島」,除了創造經濟產值,更運用循環技術再賦予陽光、空氣、水以嶄新姿態返還大自然,讓人們享受陽光灑落、清新空氣、純淨水源的永續生態環境。
今年適逢工業局50週年,為力求實踐循環經濟的精神,本次規劃以顛覆大眾對專業技術領域展覽既有的印象,大量使用可循環再利用之材料進行策展布置,使全區材料可回收率高達95%。同時也積極支持生產「100%再生循環櫃」、「環保捷綠木」及「環保木顆粒」等循環材料的台灣優質企業,讓循環經濟的重要性持續壯大,打造工業技術發展與自然環境雙贏的永續精神。
本次循環科技島上展示六項國內具發展潛力綠色科技,依據展品特性與應用背景分為「太陽能模組循環區」、「點拾成金」、「空氣淨化」、「智慧驗證」四個子題,引導觀展者一步步體驗到創新技術與日常生活的連結性,感受循環經濟的重要性及切身性之餘,以更貼近生活的形式感受綠色科技帶來的珍貴價值。
此次展出的重要創新技術中,工研院在2019年12月發表的「易拆解太陽能模組技術」也參於其中,本項技術為獨步全球之創新研發,創新應用之封裝膠材可透過溫度調控讓各層材料拆解開來,該技術已赴歐盟推廣實屬「台灣之光」。
工研院特別強調,此太陽能模組從設計階段為20-25年後的耗損回收做準備,相較傳統的回收價值足足提升了四倍,對於政府規劃的20GW光電來說,等於是數百億的經濟價值;此外,為求永續循環材料可受系統性地管理與運用,工業局於亮點技術區之展品「循環材料驗證與媒合平台」更是驗證技術之關鍵角色,透過人工智慧AI辨識技術來達到材料的辨別、運送軌跡的追蹤及供需媒合平台的透明化,展現我國於循環經濟領域的高度創新能量與積極發展籌備。
因應後疫情時期與網路影視訊息當道,工業局特別於開幕日(24日)下午邀請到環保人氣Youtuber「金魚腦」到循環經濟區主持直播活動,活動中將由工業局呂正華局長與主持人分享展覽巧思規劃,並加入循環經濟知識答題遊戲互動,讓創新科技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走進民眾生活中,也希望藉由網路名人的影響力支持與呼籲,一同將循環創新科技的重要性及理念精神向外傳遞。
循環經濟發展提升有賴我國產業各方的支持與努力,本次活動將於(24日)下午舉行「廢棄太陽能板循環回收技術-合作協議簽署」,集結西九州有限公司與亞邦國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力量合作,引進日本太陽能模組回收技術承接與設備生產運行,並由工業技術研究院擔任技術改良與產品提升角色,為台灣循環經濟發展邁出一大步,展現我國於綠色科技的積極發展與產業協助之重視。
永續發展館-工業局六項創新技術展品:
一、二氧化碳捕集製程技術 (工業技術研究院材化所)。
二、再生循環海洋廢塑膠材料技術 (工業技術研究院材化所)
三、易拆解太陽能模組技術 (工業技術研究院材化所)
四、高耐候工程材料製造技術 (工業技術研究院材化所)
五、循環材料驗證與媒合平台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能所)
六、纖維強化材料循環再製技術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
完整內容請見:
http://www.tssdnews.com.tw/?FID=32&CID=527666
♡
工研院永續碳管理平台 在 工研院產業學院淨零永續專區| Zhudong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5天我們獨立完成 企業個案產品碳足跡報告 制定產品類別規則(PCR) 具備碳足跡深度錯過了嗎? 第4屆企業碳足跡分析管理師開始招募 歡迎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 ... <看更多>
工研院永續碳管理平台 在 工研院永續碳管理平台操作簡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資料庫#盤查表#盤查計算#產品碳足跡#組織型溫室氣體#原料替換分析#綠色設計 永續碳管理平台 透過專案的建立,可下載盤查表範本,填入實際情形再匯入平台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