睽違8年,中秋終於月圓了!
一起「線上賞月趣」 https://pse.is/3ndbn5
-----------------------------------------------------------------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誰把月亮摘下來──中秋夜談感應
諸位看到天上的月亮了沒有?誰把月亮摘下來呢?
我在日本看到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小和尚參禪,日也參,夜也參,師父問他:「你在參什麼?」他說:「我不知道,師父要我參,我就參。」師父說:「天上有星星你看到沒有,你現在把星星一個個摘下來給我。」他抬頭看星星,覺得很近,伸手去抓,卻抓不到。便爬上屋頂,拿了根曬衣竿,想把星星頂下來。頂到第二天清晨,師父問他:「星星頂下來了沒有?」他說:「頂著了。」師父問:「有多少呢?」他回答:「已經一籮筐。」師父又問:「籮筐在那裡呢?」他回答:「師父啊!你一來,星星們都一個個地從籮筐底下溜上天去了。現在,該由師父你來頂,我要睡覺去了。」
諸位想想,現在該由誰來摘月亮呢?今晚中秋夜,我們大家共聚賞月。昨天有人問我:「師父,明天要不要拜月宮呢?」我說:「月亮裡並沒有宮殿,我們拜什麼呢?」可能諸位聽說過僵屍拜月、玉兔拜月、狐狸拜月的傳說吧!月亮光非常的柔和,使人看了就產生一種明亮、清涼、舒適、開朗的感覺。所以日精月華之說有其深義,賞月、拜月也確實有它的道理。過去修道人,也有在夜裡觀月亮的,當我們用心注視著月亮,月亮便有光反射給我們,使我們心境安寧,這就是人和月亮之間發生感應了。
除了月亮,世間上的任何東西,都有直射和反射的本能,也就是互相間都有感應的作用。靈性低的,感應力較差;靈性高的,感應力較強、較遠而較廣。這「靈」字,就是敏感的意思。諸位知道,磁器是不導電的,而銅最容易導電。所以磁器對於電來說,靈敏度差;銅對於電來說,靈敏度就高了。而人的靈敏度也有高有低,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在人的腦波或心電波中,有它一定的週率,如果意識容易集中,心境能夠統一,他可以輕易而準確地調整頻率,以接受或放送不同的週波,我們稱他靈敏度高。如果煩惱心和散亂心重的人,不僅自己無法調整頻率,對外來波接收的能力也相當地遲鈍,這種人便是靈敏度低了。
我曾做這樣的試驗,而且相當的靈,只要我心中想著某人,多想幾次,這個人要不很快來看我,要不就會夢到我。或者我突然會想到某人陌生的臉孔,數日之後這人會來,我說:「我們好像在那見過面。」那個人想想說:「沒有啊!我們根本沒見過。」我說:「我見過你。」
有的人能預感不幸的事情將發生,卻不知時間;有人知道會發生事情,但不知會發生什麼樣的事;也有的人雖然很聰明,知識水準也很高,一生當中卻不曾有過這樣的經驗,多半是因為身上濁氣太重,心中煩惱太多,這種人看起來很聰明靈活,但他們的靈敏度反而差了。
但靈敏度高,也可能是神經過敏或神經質。有一位居士到寺裡來,我叫他下次再來。他說:「師父,你們這裡有鬼!」我說:「你答對了,我們每天都在說法度眾,每天都要施食給冥界的眾生,有鬼是正常的,但你怎麼看到呢?」他說:「我看不到,但感受得到,我一到這裡就汗毛直豎!」我說:「你神經過敏,你是不是到處都有這種感覺呢?」他說:「凡是樹蔭多的地方都會有。」像他這種情形,可能就是神經過敏,也有可能是神經靈敏。
感應通常又可分為兩類,一種是經過修行而產生的靈敏度,這是陽性的;一種不是修行,而是過去世的因緣感召而來或鬼神附體加給他的力量,這是陰性的。陽性的感應不受外力干擾,能自由主宰自己,陰性的感應自己無法作主。
有一次,一個自認有靈力的人要求一位修行者試試他,修行者說:「如何試法?」他說:「你的手只要抓住任何東西,我就可知道是什麼?」修行者想了一會兒,他說:「你手中是十塊錢。」修行者一放手,卻不見錢,他說:「明明是十塊錢,怎麼會沒有呢?」修行者說:「你再試一次。」他一看又說:「你手中有十塊錢。」修行者問他:「這十塊錢是摺起來,還是平放的?」他仔細看看說:「奇怪了!怎麼會一下子摺起,一下子又放平了,錢自己會動啊!」其實修行者身上沒有鈔票,只是想著手上有錢,結果,他竟然也看到錢。像這種因鬼神力量而產生異能的人,他本身沒有自己,只是像野臺戲的木偶,藉著後面牽線指揮的人而動。
我們開始講月亮,現在再要回到月亮。外道的修行法,說是採日精、月華,其實這也是訓練我們注意力集中。當你的眼睛看月亮或拜月亮,由於你的心地光明,心裡就有一種清涼的感應作用。漸漸地看,漸漸地拜,自然而然你的心會集中統一,心越統一越清朗、清明,你的感應力越強。
感應力又叫反射力,我們的心如果是善良、溫和、清淨、明朗,這種人反射力強,就像陰曆十五日的月亮。如果心裡問題很多,貪瞋癡煩惱很重,這種人反射力就差,就像初一、二、三的月亮。當我在指導人修行時,某些善根深厚或修行較久的人,我花很少的心力,他卻很快得到力量。善根差,業障深重的人,我花了很多心血,他走出禪堂後卻說:「算我倒楣,挨罵又挨打,白白吃了一星期的冤枉苦,什麼也沒有得到。」這是因為感應力不同,我的心光雖然射到他身上,他不但不反射,反而拼命吸光,結果起不了作用。
感應力若強到隨時想用就拿得出來,就叫作神通,普通人雖有感應,還稱不上神通。如果我們的心地隨時都像八月十五的月亮,那麼光明磊落,坦坦蕩蕩,毫無遮蓋,那時的感應力便可無遠弗屆了。心地光明,必須沒有煩惱才做得到,我們今天賞月,效法月亮,還需要從去除心地的煩惱開始。不過,學佛的人,目的不在神通感應,老實腳踏實地修行,才是最可靠的。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人生》一五期)
---本文摘自《明日的佛教》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4萬的網紅啟點文化,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12/7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四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ros.is/JLQM4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
「應力集中解釋」的推薦目錄:
應力集中解釋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彭博社最新抗疫排行榜 美國重奪冠》
●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養小孩,該怎麼養?自古以來就是個百家爭鳴,公說公有理,沒有定論的一個教育領域。經常我們聽到上一代的人說:從小我們就是在泥巴裡打滾,跌打損傷,吃土喝髒水,還不是活得好好的?哪有像你們年輕爸媽,對兒女百般呵護,一下子噴酒精,一下子還要戴手套,把小孩養在溫室裡,長大了反而缺乏抵抗力。這種對於養小孩,必須讓他們暴露在一定風險中,鍛練他們的免疫力、適應力、抗壓性,甚至是在社會中的生存能力的論點,其實某種程度上,也是西方社會和亞洲國家,根本上在價值觀上的一種文化差異,而這個差異也反映在其他的社會層面上,像是在對抗病毒的防疫措施上,政府應該怎麼做,人民又應該要怎麼想。上個星期,美國彭博社所發布的Covid抗疫韌性榜單上,台灣一下子從去年12月的榜眼,掉到了五十三個國家和地區中的倒數第10名,讓台灣社會和輿論相當的震驚。當然,五月以來的疫情爆發,大家都看在眼裡,排名掉落,也是意料之中,但從五月底的15名,跌落到六月底的44名,這中間巨大的落差,背後卻又是跟確診人數、防疫表現這些一點關係也沒有,反而是台灣的疫苗施打速度、封城措施,以及邊境封鎖等等,有很大的關係,因為彭博社在六月的榜單計算中,加入了兩個新的評比指標,一個是飛機的訂位數量,另一個是出入航班的路線多寡,之所以加入這兩個參數,是因為現在歐美國家都在爭相解除封城,重啟旅遊活動,所以彭博社認為接下來的抗疫階段,比零確診還要更重要的,是看誰能夠更快地恢復正常生活和順暢的經貿活動,而就像養小孩一樣,歐美國家因為去年受過病毒的嚴酷洗禮,邊境也始終保持某種程度開放,培養出了抵抗力,所以在後疫情時代,他們也會比亞洲國家將更具有競爭力。
{內文}
想像一個來自亞洲國家的資優生,從小乖巧,品學兼優,總是聽老師的話,一回家就關起門念書,成績總是名列前茅,班上那些愛玩的同學,永遠趕不上他,只能暗自羨慕資優生的好成績。但,準備要上大學了,資優生想去國外留學,拿著一手亮眼成績單,他深信自己可以錄取一流大學,應該沒問題;沒想到,著手申請之後,他發現國外的大學現在不只看學科成績,還希望學生參與各種課外活動,接受過社會的歷練;亞洲的資優生這時才赫然發現,時代變了,世界變了,循規蹈矩的死讀書,已經無法滿足新環境下的新需求,自己的強項也頓時失去競爭力。
新聞主播(2021.4.27):
新加坡是此刻疫情下最宜居的國家,根據最新的彭博抗疫韌性排行榜,由於今年以來疫苗成為關鍵,新加坡也因而躍升榜首,拿下去年11月以來最佳成績...
知名國際新聞媒體彭博社,從去年11月開始,綜合各種防疫和經濟相關數據,針對全球53個國家和地區,製作一份「抗疫韌性」排行榜,由於這是少數、甚至是唯一一份對各國防疫表現打分數的國際榜單,因此每回發布,都會引起關注,尤其台灣難得地以個別地區身分,列名其上,更讓這份排行榜受到本地朝野的重視。然而6月28號,當最新版本榜單公布時,國際上卻傳出一片譁然,許多人跌破眼鏡,因為原本的重災區歐美國家,和亞太地區防疫常勝軍,排名幾乎一夕翻盤,其中台灣從一度坐二望一的亞洲資優生,幾個月前逐步下滑之後,六月底居然摔落到幾乎墊底的全球第44名;而新加坡,則是從四月榜單上的榜首,一下子跌出十名外;反觀美國,這個原本去年還在疫情泥淖裡浮沉的放牛班,竟然短短數十天就和新加坡名次互換,以大黑馬的姿態,在最新排行榜上上躍居全球第一位,成了防疫超新星。
CBS主播:
這是紐約市解封的重大里程碑,麥迪遜廣場花園體育館自疫情以來首度舉辦大型演唱會,數千名已經接種的民眾等不及地來到現場,欣賞「幽浮一族」搖滾演唱會...
樂迷:
我從德州來,嗚!
CNN新聞旁白:
...有樂迷從德州聖安東尼奧買票,平生首度飛來紐約參加這場演唱會...
樂迷:
這是我的生平願望,時機又棒得不得了,正逢紐約市解封!
樂迷:
實在悶太久了,不斷受到封城和各種外出限制,所以今天一定會很棒,你知道的,一兩萬人齊聚一堂,盡情解放!
就在美國總統拜登預定將在七月四日,美國國慶日上,宣布美國已戰勝新冠疫情的同時,全球各大洲上各國家地區,所呈現出來的防疫樣貌,與民眾看待疫情感受,也隨著時間推進產生微妙的變化。在解釋最新「抗疫韌性」排行的分析報導中,彭博社記者開頭點出:經過一年半疫情的紛擾,現在各地人們眼中關注的唯一焦點,只剩下:什麼時候可以重返正常生活。原本的抗疫評分指標,只集中在確診數和死亡人數、確診率和致死率等數據上,但六月間,美國加州紐約州等地全面解封,歐盟也正式啟用數位疫苗護照,對越來越多的國家敞開國門,國際上逐漸清楚浮現的一個趨勢是:拼解封,搶開放,已經成為下一個防疫階段,比較抗疫成果,決定誰是贏家或輸家的關鍵因素;因此彭博社特地在評分過程中,加入了兩個新指標,第一個,是比較各國航班預定機位,與去年同期數據的增減幅度;第二個,則是從旅行社提供的資料當中,比對各地已開放的出入境航班路線。這兩個新的參數,一納入評分考量之後,馬上對排名順序造成洗牌效應:歐美國家的名次普遍大幅上揚,原本的資優生,亞太國家,則是排名全面下探:去年的優勢,在新的開放評比下,反而成了放不開,甩不掉的沉重枷鎖。
CBS新聞旁白:
今晚,全加州自疫情以來,首次全面重開!強制戴口罩和社交距離正式取消,只要民眾有打疫苗...
加州州長 紐森:
我們終於辦到了,6月15號,反敗為勝!
CBS新聞旁白:
...對那些慘澹經營的商家來說,更是令人振奮...
餐廳顧客:
謝謝!
餐廳老闆:
感覺真好,彷彿重獲新生,我們終於走到隧道盡頭,重新開張真的太開心了!
紐約州州長 古莫:
超過七成接種是什麼概念?就是我們可以重返正常生活的意思!
事實上,今日美國疫情的反轉,就跟一年前台灣疫情之平緩,同樣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CBS新聞主播(2020.5.26):
...(日本)有830個死亡案例,而幾百英哩外的台灣,則是另一個更成功的防疫模範,至今僅有...聽好哦...只有七人死於新冠!
CBS新聞旁白(2020.5.26):
在台灣島上,街上車流擁擠,餐廳照常營運...
學校只有在二月間短暫停課,甚至棒球賽季都正常開打,
去年疫情爆發初期,台灣的低確診,低死亡人數,曾經引來全球矚目,當時外界普遍把台灣的防疫勝利,歸功於SARS期間紮根的公眾警覺心和公衛處置經驗。一年之後,此刻的台灣,在狹義的防疫數據,如確診人數和死亡率上,雖然由於幾次小規模疫情爆發而出現上揚,但相較於世界各國的感染數據,台灣依然屬於輕度災區,並沒有顯著的退步;真正導致台灣在排名上不進則退的,其實是疫苗施打的速度、封城對民生的衝擊,以及新增的兩項對外開放指標,一齊拉低了整體分數。仔細研究排行榜上名次優於台灣的國家,以第33名的埃及來說,接種率僅2.1%,比台灣的4%還要更低,然而埃及的封鎖管制鬆散,當地人幾乎照常過生活、做生意,再加上埃及邊境也比台灣更加開放,因此,儘管確診和死亡人數都高於台灣,埃及在修正後的抗疫韌性指數上,卻拿下了比台灣更高的積分。另一方面,昔日的抗疫冠軍,本月與美國名次調換的新加坡,也是因為同樣原因:在邊境設下嚴格管制,繳出零確診同時,卻也被自己的高標準所綑綁,過度拘泥「好成績」而拖累了重開進度,跟不上歐美近期快速的解封步調。
澳洲商業總會 因尼斯威勒斯:
事實是:我們必須與新冠共處,病毒已經流竄全球,我們無法再躲在島上,與外界不相往來,這是擺在眼前的現實...
澳洲旅遊業者 葛拉罕特納:
我不認為我們可以一直堅持零確診,當然做為短期目標是很好,但如果事實證明,它就是會反覆發生,不會消失,怎麼辦?.
澳洲醫師 瑪姬丹欽:
有一部分的人,他們確實很堅持,要維持零確診,但另外一部份的人,則是已經接受現實,願意忍受少許的感染病例...
澳洲ABC記者:
維多利亞省目前每天新增4-5個案例,當局因此宣布封城...
澳洲ABC記者:
相較之下,英國每天新增確診高達三千例,可是英國人民卻可以不戴口罩趴趴走,甚至還能欣賞現場板球比賽,當地成人已經有75%接種了第一劑新冠疫苗...
與台灣、新加坡處境相似的,還有澳洲。澳洲總理莫里森,去年在澳洲傳出零星新冠案例後,召開內閣會議,制定出「壓制圍堵」,確保境內沒有社區感染的「零確診」策略,作為澳洲防疫工作的最高指導原則。一年多下來,澳洲政府確實在壓制疫情上,取得了成效,除了幾次防疫破口,曾讓每日確診數短暫飆高至數百人,其餘多數時間,澳洲的確診人數都維持在極低水位。然而,與穩定疫情呈現不對稱走勢的,卻是當地逐步升高的民怨;由於維多利亞省等地方首長,多次因少數病例爆發,就無預警下達一周至數周的封城命令,讓當地商家和輿情在經歷一次次的希望與幻滅之後,不禁想問:如果新冠終究不能消滅,零確診又是既定政策,那麼澳洲人到底要到何時,才能重溫過去的正常生活?
澳洲ABC記者:
事實是:一旦澳洲開放國境,就必定會引入病毒,導致病例增加,即便多數人都注射了疫苗,仍舊會有人感染,甚至是喪命。而對於一個堅持「零確診」,執著於確診人數的國家來說,澳洲人民有沒有做好對外開放的心理準備?
彭博社在一篇五月間的報導中,就曾經警告:對於亞太地區這一群死守邊界,不敢冒險開放的防疫資優生來說,過去的好成績,如今反而可能成為它們最大的致命傷;一方面,境內疫情和緩,讓這些國家政府和人民,普遍對疫苗引進或施打都缺乏急迫性,延緩了群體免疫的達成速度;另一方面,閉關自守的防疫策略,又導致了公衛體系和人民心態,都無法接受新冠終將演變為流行病,也難以承受開放邊境後勢必出現的疫情變化;而回過頭來,再看那些遭受疫情重創的歐美國家:由於過去一年累積了經驗,培養了韌性,現在更挾其高接種率優勢,對外加速開放,在後新冠世局中,亞太國家如果無法及時轉換策略和心態,資優生與放牛班,恐怕就要豬羊變色。
https://youtu.be/3r4zKFzj5RE
應力集中解釋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大腦修復術 #實用版變態心理學
#認識常見的心理困擾 #助你平衡生活壓力
這次要分享的這本書,廣泛地介紹了各種常見的心理困擾,它們的病因與可能的治療方式。我們要摘錄其中討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也就是PTSD的段落裡,關於「PTSD治療」的部分來和大家分享!
#社會支持可以增強心理彈性
在經歷重大心理創傷後,有些人會患上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有些人則不會,這其中的差異除了來自先天的遺傳因素之外,外界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前面講到,環境對心理彈性的影響高達三分之二。幫助預防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提高心理彈性的最重要環境因素就是社會支持。
什麼是社會支持呢?父母的理解和無條件的關愛、朋友的傾聽和支持、配偶的關愛和肯定,甚至是陌生人的鼓勵都屬於社會支持。很多與心理創傷相關的研究發現,社會支持是抵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重要緩衝物。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心理學家詹姆斯科恩做了一個實驗,證實社會支持對心理創傷有預防作用。在這個實驗中,一些女性躺在磁振造影掃描儀裡接受大腦掃描,她們的眼睛前方有一個螢幕,每當上面出現預警訊號時,4~10秒鐘後她們的踝關節就會受到輕微的電擊,這也會同時活化她們大腦中和恐懼焦慮有關的腦區:杏仁核。
但是,如果這些女性在被電擊時緊緊地握著她們的朋友或者丈夫的手,她們大腦杏仁核的反應就會明顯減少。社會支持為什麼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抗壓能力呢?第一個原因可能是,和他人的身體接觸可以刺激大腦釋放天然鴉片類物質,也就是大腦當中的天然止痛藥,從而幫助我們減輕對壓力的反應。
總之,較低的社會支持會導致一個人更容易患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和各種心理疾病。相反,較高的社會支持可以讓人在處理問題時抱持著積極的態度,覺得事情在可以控制的範圍內,面對壓力時神經內分泌和心血管反應也會比較溫和,有更大的心理彈性,更不容易憂鬱。
因此,積極地去學習和提高社交技能,主動地建立和維持支持性的社交圈子,既可以提高你的心理彈性,也會大大降低你得憂鬱的可能性。當你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親朋好友的積極支持時,你就更容易應對各種突如其來的壓力;相反,當缺乏足夠的心理能力或者沒有足夠的外界支持時,無處排解的壓力就可能會使你的大腦和身體受損。
#增強心理彈性的方法
1⃣ 運動可以提高心理彈性
運動可以明顯提高我們的心理彈性,這一點在很多動物實驗中都得到證實。在一個實驗中,小鼠被分成兩組。其中一組小鼠可以隨心所欲地在籠子裡的轉輪上跑步,在這種條件下,小鼠一天可以跑差不多四千公尺。另外一組小鼠的籠子裡則沒有轉輪能讓牠們跑步。在籠子裡生活六個星期後,兩組小鼠面臨一個嚴峻的考驗:科學家要把牠們放到冷水中去,這對小鼠來說可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科學家以此作為給小鼠施加的壓力源。
結果發現,之前沒有每天跑步的小鼠在遇到冷水後大腦神經元的一種快速反應基因的表達迅速上升,而每天做運動的小鼠的神經元則沒有明顯變化。此外,保持運動的小鼠在面對壓力時,牠們大腦的海馬迴抑制神經元活動增強了,分泌出更多的 GABA 神經傳導物質來降低神經元的興奮性,使得小鼠可以更善於應對壓力。
2⃣ 正念練習可提高心理彈性
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表明,正念練習可以透過提高大腦前額葉的功能,讓你更好地控制負責情緒的原始邊緣皮質和腦幹,從而提高心理彈性。大腦左前額葉的活躍度以及大腦左前額葉和杏仁核之間的神經連接,跟心理彈性有很大的關係,大腦左前額葉活躍度更高的人,可以從生氣、恐懼和噁心等消極情緒中更快地走出來。
左前額葉的活躍程度越高,越能抑制杏仁核的活躍程度,減少焦慮以及和恐懼相關的情緒,從而讓人們更理性地思考和行動,而正念練習恰恰就可以增強這個大腦區域的功能。
3⃣ 認知重評可提高心理彈性
你對壓力的解釋會影響你應對壓力的能力。當你認為你面對的壓力超過了你的承受能力時,你就會把這種處境當作威脅,產生消極情緒和消極的行為反應,長此以往還會增加你患憂鬱症的可能性。相反,如果你相信自己有足夠的技能、經驗和資源去成功地應對逆境,你就更有可能把這種處境當作挑戰去積極應對,身體和大腦對壓力的反應也會比較小。
很多認知心理治療方法的核心理念就是,改變一個人對威脅和逆境的看法及評價,可以改善一個人的情緒和壓力反應。認知重塑療法教你觀察在經歷壓力時你的認知和行為方式,有意識地質疑你對事情和自我的扭曲所產生的消極評價,並且用現實、客觀的評價去替代扭曲的認知,以達到重塑認知的目的。這種在認知上重塑消極事件的能力,和心理彈性有著非常大的關係,正確的認知方式可以幫你在經歷了嚴酷的生活壓力後,依舊保持心理健康。
4⃣ 意義感和自我效能感可影響心理彈性
意義感和自我效能感也是影響心理彈性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指的是相信自己從逆境中尋找意義、目的和力量的積極思維方式,它可以幫助你抵抗消極情緒和生理壓力反應。很多研究發現,當一個人在壓力中獲得意義感,認為他承受壓力是為了一個值得追求的目標時,這種心態將會大大增加他的抗挫折能力。
嬰兒期的經歷對大腦發育和神經迴路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響,決定了一個人成年後應對壓力和逆境的能力和他的自我效能感。如果一個人在嬰兒期反覆遭受無法控制的過度壓力,比如受到生理或情感方面的忽视、虐待,那麼他可能會在成年後對壓力源產生過激的情緒、行為和生理反應,甚至是習得性無助,面對壓力不加反抗。
相反,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經歷了輕微或者中等的壓力源,並且這些壓力是可控的,那麼它們給他帶來的就是積極的預防作用,可以使他在面對逆境時內心更加強大,逐漸發展出對壓力的良好適應力,未來面對壓力時也會有更好的心理彈性。
所以,為了防止孩子產生習得性無助和憂鬱,提高孩子的心理彈性,父母需要給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愛的支持性環境,幫助孩子發展出健康的心理依戀,避免讓孩子重複體驗到不可控的壓力,並且給予孩子豐富的機會來克服困難、迎接挑戰,讓孩子由此獲得對自己命運的充分掌控感,對壓力產生健康的抵抗力,未來面對壓力時身體和心理的反應不至於太劇烈。
成年人也是一樣。如果我們做一件事反覆遭遇挫折,就會覺得這件事不在自己的掌控範圍內,無論怎麼做都是徒勞的。反覆受挫會導致你的自我效能感下降,難以從挫折中恢復過來,也難以繼續迎接挑戰。自我效能感缺失導致的心理彈性低該如何克服呢?
有很多方法可以提高一個人的自我效能感,其中一個就是掌控體驗。科學家在動物研究中發現,成功克服壓力事件的經歷可以讓動物的前額葉皮質擁有更好的神經可塑性,幫助動物在未來不可控的壓力中更好地應對消極情緒。讓一個人從零開始學習成功管理壓力的技巧,然後反覆練習這些技巧,並且在不斷升級的挑戰中得到回饋,直到能充分掌控挑戰,這樣做可以幫助一個人逐步建立起穩定的自我效能感。
隨著你建立起應對壓力的信心,你會習慣於把生活中的壓力事件看作挑戰,這種積極的視角有助於你直面問題,擁有持之以恆的動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也會改變你面對壓力時的情緒和生理反應,預防和壓力有關的身心疾病。這些提高自我效能感的認知訓練項目,已經被廣泛應用於軍隊、警察和消防員的培訓中。
現在我們知道,人們應對環境變化的心理彈性在一生當中都會不斷改變,並且受到遺傳和環境因素的共同影響。除了上述幾個方面之外,有助於提高心理彈性的因素還包括積極的情緒和樂觀主義、喜愛你的照顧者、有個性格剛毅的榜樣、有過成功克服挑戰的經歷、強大的社會支持、自律地專注於自身的技能發展、利他主義、使命感、從逆境中尋求意義的能力、身體健康等。這些因素大都是我們可以積極主動控制的,也正因如此,我們可以透過改變生活方式和心態,主動地讓自己的大腦更富有彈性,不容易被壓力擊垮,甚至越挫越勇。
--
本文節錄自《大腦修復術:一本書教你如何應對憂鬱、焦慮、強迫症、拖延、社交恐懼、注意力不集中等精神困擾,幫助你平衡生活壓力、提升工作表現》,由 麥田出版 出版。作者姚乃琳為香港大學精神醫學博士,從事腦科學研究多年,在國際知名期刊發表十餘篇研究文章,研究方向涉及用腦成像手段觀測幻覺、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巴金森氏症等精神、神經、衰老相關疾病。參與美國人類腦圖譜計劃,與全世界超過五十個大腦研究小組共同合作致力於大腦功能的研究。
🏷閱讀本書:https://tinyurl.com/yaxdqdoz
應力集中解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12/7 開課!]【寫作小學堂】~寫出專屬風格,找回文字悸動~第四期
打造一盞自己的聚光燈,建立起專屬於你的品牌印象
課程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655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s://pros.is/JLQM4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09/29(日)14:00
活動資訊課程: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歡迎來到「一天聽一點」,不曉得在你的生活當中,有沒有這樣的困擾?
就是啊你的伴侶、你的孩子總是很被動,特別對於「學習、看書」沒有什麼興趣,那更不要說進步跟成長。所以呢,你總需要唸一句,他才會動一下。
又或者是呢,在職場上,你的同事、部屬都很不積極,什麼事情都要問你,向你請示,一點主動創新或改善的想法都沒有,所以常常搞得喔你人累,而心更累!
聽到這裡喔,你會不會很好奇,為什麼大部份的人對於學習這件事情,都會這麼樣的「被動」?甚至於,有些人還避之唯恐而不及?
其實這個答案非常的簡單,所有不喜歡學習的人,絕大多數都是透過現代化的教育所養成的,尤其是我們東方的教育環境。
那麼這樣的傳統教育環境,是怎麼樣消滅我們的學習意願?
我邀請你想一想喔,在過去的求學階段裡,你所有體驗到的教育方式,是不是都是「被動」的在看老師上課,或者是聽老師上課?
就像是看傳統的電視節目一樣,你不能快轉、也不能跳過、更不能直接選你想看的集數來看。
你只能很「被動」的看這節目的播放,你根本沒有參與感;所以呢,有時候會讓你覺得很想睡覺!
事實上呢,這樣的模式就是我們東方教育裡面,最根本的問題。它只是單方面的餵養我們訊息;它不主動訓練我們去思考。
所以,當我們沒有參與感的時候,很容易覺得這件事情與我無關、提不起勁;而時間一久,就會磨掉很多人的學習意願。
那我們到底可以怎麼樣做,才能夠引發人們那種「躍躍欲試」的學習動機呢?我來跟你分享一個實驗,你可能會有一些領悟。
這個心理學的實驗很簡單,在實驗開始的時候呢,實驗室的工作人員,找了很多受試者。
而把這些受試者分成四組,要求他們去做一件有一點枯燥的事喔!那就是呢,讓他們去盯著電腦螢幕,靜靜的去等待這畫面上,會出現一個小光點。
而不一樣的一點是喔,這些實驗人員在宣布實驗的要求之後,對這四組受試者,有不同的實驗說明。
首先第一組喔,他們對A組的說法就是:「這是一個關於集中注意力的實驗,它跟我們航空管制員的訓練內容差不多。」
而接著呢,工作人員對第二組、B組的受試者,表達他們同情的感覺;而且對他們說:「你一定很不想要做這麼無聊的實驗吧!」
然後接下來,對第三組、C組的人,跟他們說:「你做不做都無所謂,如果想做的話,你就做喔!」
最後一組、D組,工作人員什麼說法都沒給,只是命令他們、要他們去聽話照做。
結果沒有想到喔,這個實驗的結果非常的有趣;A、B、C三組受試者,他們都比D組更主動,而且更有意願參與實驗。
那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別呢?假如如果你還沒聽出其中的關鍵喔,那我幫你拆解一下:
「A組」的說法是什麼?A組告訴他們「這是關於集中注意力的實驗,就跟航空管制員的訓練差不多。」
像這樣的說法,其實是給他們一個「意義」:「跟航空管制員做一樣的訓練」;給他們這樣的意義,也就是給他們一個「動機」。
而第二組呢,跟他們說:「你一定很不想要做這無聊的實驗吧?」
透過這樣子,其實是讓這些受試者在主觀感受上,覺得被理解、被同理了!所以呢會觸動他們關於「情感」層面的共鳴;因而呢,這些受試者會產生配合的意願。
而第三組的說法是:「你做不做都無所謂,如果你想做的話,你就做!」
這個是在行為的層面,把權力交還給這些受試者,讓他們知道自己是有所選擇的;透過這樣子而願意主動的,參與配合這個實驗。
而說到這裡,那「D組」是怎麼樣讓人不爽配合呢?
非常的簡單,因為呢,實驗者什麼都沒有解釋,只是單向的去傳達一個訊息;也就是喔,去「命令」這些人。
這也就反覆印證了,關於「命令」這件事情,你只會造成別人的抗拒,而不會贏得別人的配合。
所以說到這裡,我們可以歸結出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如果你想要人自動自發,不需要你一再的耳提面命。
請你一定要運用不管是「給他動機」、「給他同理的感覺」、還是「給他選擇」。這三個方法呢,都是我們能夠貼近對方的心,讓對方更容易配合、展開行動的一個途徑。
這也像是我在個案教練的過程當中,假如有學員在面對自己的問題的時候,因為一下子看到太真實的自己,覺得太震撼、有點卡住了!
那無論他自己有沒有覺察,我都會和緩的告訴他、我會對他說:「你能夠克服自己心裡的害怕,跟我走到這裡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
「然而我想提醒你的是喔,在你踏進教室之前,你很明白的告訴我,這就是你想要面對的議題,也是你決定來學習的主要原因。」
「我可以感覺到,我們就快要去接觸到這核心的關鍵;只要你再願意多跨出一步,就能夠達成。但如果你只想要停留在這裡,那我也會尊重你的選擇。」
像這樣的一個談話方式,如果你仔細想一想,我是不是先同理這一個學員,他的害怕和他的不習慣。
然後接下來我提醒他,進教室學習的動機究竟是什麼?最後我把權力交還給他,尊重他的決定。
也就是最具體的「給同理」、「給動機」、「給選擇」的具體示範。
然而如果回到你身上,你也想要讓你的孩子、部屬願意主動學習,帶著這樣的力量、讓對方產生「自動自發」的想做,這樣的一個狀態。
那你要怎麼樣「回應」,或者是你要怎麼「傳達」?其實關於這個,是可以學習的。
這就讓我想到,在我的實體課程裡,尤其是【人際回應力】這一門課,透過一些實做的演練,而且呢各種情境的模擬。
最重要的關鍵是,如果你要真的懂一個人、理解一個人,讓他在感受上覺得他「被你理解、被你尊重」;行為的選擇上,覺得你有給他「選擇的權力」。
那在這裡呢,【回應力】的學習,就可以幫助你,有效的透過辨識對方的情緒,第一時間你一定要能夠看懂對方的情緒;當你看懂之後,再按照他所呈現出來的情緒,給予適當的回應。
然而在這過程裡面,不管是提醒他,他為什麼要面對這件事?或者是在情感上面,讓他覺得被你懂,接下來,把選項交給他。
這樣的回應方式,其實跟我們一般以往過去認為的,好像要很厲害的話術去說服別人,其實是截然不同的。
反過來你只要想一想喔,每一次當你意識到,有人在「說服」你的時候;你的抗拒感受,是不是在本質上,跟有人「命令」你其實是相去不遠的!
所以我一直強調,你要讓別人主動,絕對不是用逼的。如果「逼」有用的話,早就有用了啊!
我們要讓別人「主動」,其實關鍵在於你有沒有真的先「懂」對方?並且透過這一份「懂」,給予對方適當的回應跟連結。
那如此這般呢,其實「主動」會成為一個自然而然的結果;而不是你刻意去做,或者是要用盡全力,甚至於要動怒、要去逼迫他,然後還得不到你要的。
而且談到這裡喔,當你讓你的孩子或部屬,願意「主動學習」的時候,這個其實給他們的內在暗示,也是很強烈的。
因為他等於是在主觀上,覺得幫自己做了一個決定。除了他不會覺得「被逼」之外,他的內在對話會感受到:「他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他能夠幫自己決定怎麼做更好。
你要讓他主動的用意是什麼?就是你之後不需要再囉唆,是他自己想要;所以你從一剛開始,是不是就要用這樣的方法去引導他?
所以呢,談到這裡,我很喜歡說一句話,叫做:「一個人的命運,是他回應力的總和」。你選擇用什麼方式,對待他人跟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就會給你相對的回應跟回饋。
你仔細想想,當你不斷的給他人或這個世界,彷彿是一種「強制的、命令的」;而不是去想對方可以有什麼動機?對方可以怎麼樣被理解?或者是對方有沒有選擇?
那回到你身上,你是不是常常感覺到命運的捉弄,或者是半點不由人?
當你看著別人,別人為什麼不主動的時候,其實這也意謂著一件事,你有沒有用一個真正讓自己的內在,或讓他人的內在,能夠主動的回應方式呢?
所以呢,回到今天的主題,你可以想一想喔,如果你選擇用命令、催促的方式,對待你的家人和部屬,他們會變得「積極、主動」嗎?
其實在你說話的那一刻,是不是就已經決定了,他們的「被動」;甚至於是他們的「抗拒」?然而這是你想要的嗎?
還是你想要學會今天一再強調的,怎麼樣「給同理」、怎麼樣「給動機」、怎麼樣「給選擇」的回應方式?
這樣子才能夠幫助你自己跳出死循環,過一個不一樣的人生;人生是你的,你可以為自己做一個決定!
談到這裡喔,我們近期的【人際回應力】課程,在12月2號開課。這是我在今年的最後一期的【人際回應力】的實體課程。
之所以呢是最後一期,是因為我在這之前的課程,全部都已經滿班了!而且在你看到這影片的同時,這一門課的名額也已經在倒數。
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學習機會,希望我能夠在12月2號的教室裡,見到你;更期待我今天的分享,能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
在人生的過程裡,我們都想要自己的身旁,多一些更「主動」的人,然而這個「主動」,其實是我們可以有意識的創造。
當你有強烈的動機,要創造出這樣的結果的時候,你的心情我能懂,然而接下來的選擇就交給你了!
謝謝你今天的收看,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如同今天談到的,12月2號的【人際回應力】課程。
在我們的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我很期待能夠在教室裡見到你,謝謝你的收看,我們再會。
應力集中解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線上課程】《過好人生學》~除了熱情,你更需要知道的事
讓你建立迎向未來的思維與能力!
課程連結:https://pse.is/H8JXH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EHOn0UxMys
【哈克獨門心法工作坊】~穿越迷霧,懂一個人真正的樣子~2019/10/19開課
課程連結: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4022
【12/2 開課!】《人際回應力-看懂情緒,輕鬆對談》~第21期
一個人的命運,是回應力的總和!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157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Guc6V6
【線上課程】《時間駕訓班》~
學會提升效率,擺脫瞎忙人生,做自己時間的主人
課程連結:https://pse.is/DDDHB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flfm52T6lE8
【線上課程】《人際斷捨離》~
讓你留下怦然心動的關係,活出輕盈自在的人生!
課程連結:https://pse.is/E5MW5
第一講免費試聽:https://youtu.be/YyLvd1cNcDw
歡迎加入「啟點文化Line@」:https://line.me/R/ti/p/%40teb0498p
線上課程【不用開口,就讓你擁有人際好感】
啟動人際溝通的關鍵影響力 https://goo.gl/v3ojdo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這是我們談Csikszentmihalyi他的《心流》的第五集。
中間空了一個禮拜,我做了一些整理;我們繼續來看《心流》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裡,到底會占有什麼樣的重要的位置?
談到《心流》呢,就一定不能忽略我們的「意識」。所謂的「意識」用一個最容易懂的話,就是「我們要知道自己怎麼了?」
我們每天會有很多、很多的事情,經過我們的身上,或者是透過我們去實踐。然而呢,我常常講一句話喔,叫做:「我們每天都在過日子,但是常常我們不太知道日子是怎麼過的。」
那這樣的現象,就是在談我們的「意識」,其實並沒有發揮作用。就像你開車在路上,你也能夠把自己平安的送到目的地。
但是你開車的過程,因為太熟悉、因為太習慣、因為心思飄蕩到別的事物上,所以你對於開車這件事,可能是沒有意識的。
所以呢,「意識」它發揮在我們生命裡,要能夠創造出我們生命當中的意義;它有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叫做「我們必須知道自己怎麼了?」
不管是自己的情緒,還是自己對於任何事情的思維、判斷,如果我們沒有這些,在主觀世界對於任何事情的理解;那麼要產生身心舒暢、身心合一的「心流」狀況,那是不可能的。
然而,也因為人類在演化的過程當中,擁有「意識」這一個層面;所以呢,我們的神經系統,在這麼複雜的運作狀況底下,我們可以在某個程度上,不是這麼被動的,好像演化把我們設定成什麼樣,我們就得走向那個方向。
我們可以透過意識的感知、意識的重新詮釋、重新理解,而創造出更不一樣的主觀世界。
你可能有認識這樣的人,這些人他們可以借著意識上的轉念,對事情的重新理解、重新詮釋;就會讓一個原本令人絕望的事情,變得是可以面對的挑戰。
所以我常常說喔,客觀我們所遇到的事情是一模一樣的,關鍵不在於我們遇到什麼樣的事,而是在於我們怎麼樣對這件事情,進行更不一樣的解釋。
所以你可以發現,那種能夠覺知道自己意識流動的人,他往往面對困難,或者是不預期的事件的時候,總是比較能夠做出更有彈性,或者是更適當的應對跟反應。
其實呢,對於意識的覺察,包含我們意識內容的重新框架,它不僅是我們成功人生的重要條件;它也是讓我們能夠快樂,的一個最主要的特質。
我想你聽到這邊,你一定很想要擁有這樣的特質。然而要能夠擁有這樣的特質,我們就要能夠去學會,怎麼樣掌控自己的意識、駕馭自己的思考跟感覺。
只是啊,這樣的一個功課,我們沒有辦法一蹴可幾。它可能需要在你的真實生活當中,不斷的練習、不斷的在你所做的事情當中,為自己設下「反饋的機制」。
這就像是我在【過好人生學】當中,談到的「創造結果能力」當中的「創造反饋」。
只有你能夠在任何你有意識做的事情裡面,去創造出必要的反饋,你才能夠作出相對應的調整。
就好像是你要學做菜,只有你試著開火了、你試著做菜了,然後再好好去品嚐,你所做出來的菜,到底味道怎麼樣?
不管好吃還是難吃,有了這樣的前提之後,你下一次才有辦法,去做出適當的調整跟修正;可能要多一點,糖要少一點,火候要怎麼樣做調整?
這些過程,都是能夠去建立我們對任何事情,更有意識的一個重要的起始點。
所以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好的廚師、一個會做菜的人,他沒有辦法一步到位;那麼我們面對生命的功課,你又怎麼樣可能去用一步到位的想法或做法,來想要去圓滿它呢?
所以如果你想要過一個更好的人生,讓自己活在「心流」的狀態裡,那麼覺察自己到底怎麼了,去建立必要的反饋機制。
甚至於,在你投入某個領域的時候,扎扎實實的從學徒開始做起;只有透過這樣的起始點,才能夠讓你活出自己想要的好人生。
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夠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幫助,也誠摯的歡迎你,加入【過好人生學】這一門線上課程,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的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在每一段影片說明裡,都有相關的連結;當然也包含今天所談的【過好人生學】。
期待跟你一起在線上相遇,我們一起前進,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應力集中解釋 在 啟點文化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人際維基】桌遊體驗會~讓你一玩就懂別人的在乎~ 8/12(日)14:00
活動資訊:https://www.koob.com.tw/contents/3072
【11/6 開課】《學「問」~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第14期
掌握達成共識的關鍵能力!
課程資訊:http://www.koob.com.tw/contents/232
更多學員心得分享:http://goo.gl/A07zZ0
桌遊【人際維基】~一玩就懂得別人的在乎:https://goo.gl/Ej4hjQ
到蝦皮購買【人際維基】:https://goo.gl/ASruqR
=============================
以下為本段內容文稿:
昨天我跟大家分享,關於科學研究跟科學精神裡面的「可證偽」性。然而在今天我想延續關於「科學精神」的部分哦,我談另外一個層面,叫做「機率」。
在理性上我們都知道,在面對多元且複雜的選擇的時候,我們都要把「機率」考量在裡面。然而事實上,在真實的情境裡面,我們可能都會忽略「機率」,而想要有一個直接的答案,或者是直接的定論。
那也因為這樣的思考盲點,讓我們沒有辦法去做出「最適當」的決定,因為當我們集中在,要找一個固定的答案,要有一個非黑即白的解釋的時候,我們就會忽略它背後會有更多的「可能性」。
剛好我最近讀到了一個研究,它是在1993年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心理學家巴倫教授,他進行了一個實驗。而這個實驗呢,他找的是一群小朋友聽一段故事,然後問這一群小朋友,該怎麼做決定?
這個故事是這樣哦,蘇珊和珍妮她們正在爭論,開車的時候應該要繫安全帶,還是不應該繫安全帶。蘇珊覺得應該繫,而珍妮覺得不應該繫安全帶。
珍妮說她聽過,當發生事故的時候,如果車子栽進湖里或者是起火,駕駛會因為繫了安全帶,所以沒辦法逃生的新聞,關於這一點,各位的想法是如何呢?
這個巴倫教授,就把這個問題去問一群孩子,而聽到這個問題的孩子,有些就會回答:「還是要繫安全帶啊!」,然而有些就會覺得不應該繫安全帶,然後開始搖擺不定,不知道該怎麼辦?
巴倫教授把他們討論的內容跟流動,完整的記錄下,他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這一群孩子的互動裡面,沒有人真的認真去考慮,任何事件發生的「機率」。
究竟是一般的交通事故的「發生率」比較高;還是開車的時候栽進湖里,或者是突然起火,它的機率會比較高?
所以簡單來說,對這一群孩子的心智模型,他們都想要有一個非黑即白的「答案」,就是要不就繫安全帶,要不就是不繫安全帶。而不是去思考,如果在什麼樣的前提跟情況底下,繫安全帶或不繫安全帶,才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那你聽到這邊,你會覺得哎呀!這是一群小孩啊,我是大人了,我應該不會犯這個錯吧!然而事實上,回到我們的真實生活裡面,你想一下。
如果今天你去看醫生,你的醫生告訴你,如果你不改變你的飲食習慣,你會得到癌症的機率是30%,請問你聽得懂這句話嗎?
你會發現這些字,每個拆看來聽你都知道,而且它都是中文,但是事實上組合起來,在你心中你還真是沒概念。什麼叫做「得癌症機率是30%」?這個時候你就會很想要去問一個問題,叫做「啊!到底是會得,還是不會得?」。
好的!當你的思維走到這裡,事實上你跟那一群孩子是一樣的,你們在考量的叫做「要繫安全帶,還是不繫安全帶?」而忽略了一件事,醫生告訴你的是,如果你的飲食習慣不改變,你得癌症的機率是30%。
而這中間,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跟條件,就叫做「你的飲食習慣」是否改變?如果再舉一個例子,你可能會更有感覺。
假設今天你的老闆要評估一個新的事業,是否應該要投入,然後要你去做研究分析跟報告,當你把數據資料分析完之後,報告呈上去,並且做了一個口頭上面的簡報。
你提到很多的變因跟條件,什麼樣的前提底下,可以怎麼樣?所謂的成功率,大概有百分之多少?你可能會發現哦,很多老闆他就會這樣子睜睜的看著你,然後到最後問你一個問題:「啊到底是能夠做,還是不能夠做?」。
你有沒有發現,你的老闆這樣的問題和這樣的反應,他是不是也是非黑即白呢?再多談一個你一定更有感覺的,叫做「天氣預報」。
說實在一點,就連我自己,我常常也都看不懂什麼叫做「降雨機率50%」?我心中很直覺的、很想要知道就是,啊不你就告訴我,到底是會下雨,還是不會下雨?
當我賭它不會下雨,結果我沒有帶傘出門,這個時候還淋了一身濕,說實在的一點,很多人就會開始對氣象局發脾氣了。可是事實上,你對氣象局發的任何脾氣,你都在為難它嘛。
因為它哪有辦法,給你一個確切的答案呢?一切都是「機率」啊!那在我們現在生活環境裡面,時代文明進步的這麼快,新工具跟新科技,不斷的朝我們撲面而來。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我們越是想要有確切的答案,我們就越難做出真正「最適當」的決定。因為一切變得太快之後,凡是你可能就要開始訓練自己,長出對於全盤的思考跟判斷。
而這所謂的全盤的思考跟判斷,它就是一個「機率」的問題,所以很多人想要學習,在這個「機率」的條件底下,我怎麼幫自己趨吉避凶,做出相對適當的決定呢?
其實這就是你需要「策略思考」的能力,所謂的「策略思考」,它並不是要你去追求一個定於一尊的思維信念,或者是標準答案。
「策略思考」它是會讓你去考量所有的條件跟情境,或者是所有你能夠找到的資料;進一步的去評估跟分析,它們發生的「機率」,哪些是你需要在乎的?哪些是你可以忽略的?
當極端的狀況發生的時候,你可以如何?當現象維持在一般多數的情形的時候,你又可以怎麼樣的持盈保泰?
而我自己開的課程裡面,就有這一門課,叫『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它是給參與過我其它課程的學員,一個進階的學習。
雖然你可能沒有參與過我其它的課程,然而就在這邊邀請你,希望有機會踏進我的教室;那麼如果你已經是我的學員,你曾經上過『高難度對話的望聞問切』,或者是『CIA通達力』的話,那麼我很鼓勵你可以把握『高難度對話的策略思考』這樣子的學習機會。
越是複雜的環境,越是難以做決定的時代,我們越需要對於自己非黑即白的想法,要有所覺察。回到「策略思考」的本質,才能幫助你生命持續的前進。
希望我今天的分享對你有幫助,我是凱宇。
如果你喜歡我製作的內容,請在影片裡按個喜歡,並且訂閱我們的頻道,別忘了訂閱旁邊有一個小鈴鐺按下去,這樣子你就不會錯過,我們所製作的內容。
然而如果你對於啟點文化的商品,或課程有興趣的話,我們近期的課程,是在8月30號開課的『人際回應力』課程。
在我錄音的這個時候,我們的名額已經在倒數了,所以我很期待你能夠把握這難得的機會。希望在8月30號的教室裡能夠見到你,謝謝你的收聽,我們再會。
#啟點文化 #心理學 #人際關係
應力集中解釋 在 徐業良_結構設計與分析_應力集中現象-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DeltaMOOCx 台達磨課師是大學及高中/高工的免費公益磨課師(MOOCs)平臺。練習題、討論、教師輔導及更多數位課程資源,請 ... ... <看更多>
應力集中解釋 在 【應力集中】 應力集中是指金屬零件中應力局部增高的現象 的推薦與評價
應力集中 容易導致零件產生疲勞、裂紋,甚至斷裂, 因此在機械設計階段需考量並預防應力集中, ... 而後才有人為了解釋那些現象而去做研究,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