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改善 #少子化 的討論,有社會福利層面、也有女性層面
因為小孩的出生和成長,是需要醞釀的
所以生育政策比長照,更不容易立竿見影
生育政策就算一步到位下去
5年到10年後才會看見人口增長的效果
這就是為何在政策上,注重生育不容易上檯面
對執政者任期內的效益並不高
只能每次吵過一次而轉移焦點
--
那至少,我們要一次到位的生育支持政策有哪些?
摘錄一下討論內容,大致4點
1. 針對不孕症的人口,要放寬補助
這是中產階級之痛,在這女性也要拼事業的年代
很多都是過了36歲以上才遇上真正相愛的另一半
也在家庭經濟穩定下才求子生產
40歲以上來不孕症門診在所多有
但是顯然消費力上力有未逮
在以色列,因為他們的國情
對於所有家庭都有公立醫院不孕症服務補助的
(但是,這前提是以色列人民40-50%收入繳稅的全民福利制)
2. 對女性推廣凍卵是未來趨勢
其實不應該把凍卵當成是女性的“後悔藥”
而應該是要推廣的趨勢
現代女性在年輕時不想生育
可能沒有穩定對象、事業也需要衝刺
但是達到經濟高峰與家庭穩定時
大概都接近40歲了,如果當初有凍卵過
那就不用花費大幅預算重複受抽卵之苦
3. 公共托育、企業彈性工時與托育中心需執行
沒有托育是對育兒家庭最可怕的待遇
叫他們生,衝個生育數字好看
小孩子的營養健康自己帶
根本無良榨乾了自己的勞動人口
4. 領養,與社區育兒互助制度推行
在有些專家眼中
當這個時代,99%資本走向1%人口的未來
我們已經不能保證每一個孩子的出生
是我們想像中的典型家庭
有些可能未婚生子,這些孩子需要友善領養制度接應
當然我們保留墮胎的權利
只是真的在完善家庭下出生的生命
在進步國家只會有越來越少的趨勢
因為經濟優渥的族群,為保證孩子未來有的人生品質與財產繼承
就會有 #自然節育 的情況
我們可能要更專注那些經濟相對不優勢的族群、甚至非典型族群
孩子出生,我們要有資源接應,也想有後續足夠養育資源
否證就是墮胎掉,不然一生出就下流社會,我們也太不負責任
出生不佳,我們可以給有能力領養的家庭
這樣孩子的人生起始點也有起碼的公平
在社區育兒制度方面
因為我們脫離了農村時代
養小孩的壓力完全由小家庭承擔
要打破這限制
以色列有社區每四個家庭,就有輪流養育的制度
這是可以參考的
但是就要有地方政策推動
其他像是有友善的婦女哺育環境
(有些公司哺育空間居然是玻璃會議室)
也是要繼續要求的
—
過了10年,透過主播邀約
沒想到可以與醫學院的老師 曾啟瑞教授 在這平台相見
就是他在提倡應該要提升不孕症補助
來幫助台灣社會的中產階級
催促政府用對力氣是很重要的
在台灣的政策裡,太多惠及老人
我們對於年輕人口與生育率要求
相對較多、又不友善,確實是事實
養兒防老的觀念,是應該要變了
如果什麼都要依賴健保,我是希望老人的補助要越來越限縮
多一些資源給予年輕世代人口與生育率補助才對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內容摘錄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贈書直播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
有種恐懼叫勝利,害怕從此不再贏,所以有些人成功了依然不快樂。這本書將幫助你內在先勝利,才能勇敢面對外在的壓力。
——鄭俊德( 閱讀人 主編)
🌟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在工作及生活力求表現、拚命付出,為什麼仍會感到疲累而空洞?
🌟以為攀上顛峰就完成了夢想,為什麼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多焦慮?
🌟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失敗卻仍感到充實滿足?
唯有生活裡獲得真正的平靜,才能深刻感到生命是多麼美好。如果心裡總有事困擾糾結,即便和他人相處,氣氛也依然是不開心的。
體育心理學博士及文化教練皮帕.葛蘭琪擁有輔導 #體壇選手 及 #企業菁英 等近二十年諮商經驗。
她發現有些共同關鍵字在許多案例裡一再出現:#孤單寂寞、#不滿、#能力不足。
她發現問題都出在 #恐懼:
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而成為完美主義、擔憂落後於人而變得焦慮苛刻。
恐懼可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腎上腺素引發的震顫,這種恐懼你一定體會過,它讓你驚慌失措、突然喘不過氣來。這種情況好發於危機或高壓力時刻,例如求職面試、演講或球類競賽的罰球之前。
我稱此為「瞬間」恐懼。
但是這本書大部分內容處理的是另一種恐懼的類型,這種恐懼正在主導你的生活、替你做出選擇,使你無時不刻感到空虛、不滿足。
我稱這種恐懼為「不夠好」恐懼。
《內在獲勝》這本書旨在使你擺脫每天困擾你的恐懼,同時試著將你從恐懼的幫兇──嫉妒心、疏離感、完美主義、羞恥感和苛責之中解放出來。
…
《內在獲勝》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如何從這樣的恐懼泥沼中穿越,最後找回屬於自己的自信。而這種找回,是一種不需要靠擊敗別人、從競爭中獲勝、或贏得獎盃的 #淺層獲勝,而是真的與自己同在,與他人共贏,自重自信的 #深層獲勝。
我特別喜歡書中把贏分成「淺層獲勝」和「深層獲勝」的描述,因為我自己就是受困於「淺層式競爭」的現代人,尤其跟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小孩,從小到大幾乎都有被考試分數定義個人價值的記憶,而分數又必須透過競爭排名才有相對高低,因此即使已經畢業許久,擺脫了答案卡與2B鉛筆,每到一個新環境,還是下意識地在心中風風火火地列榜單,衡量自己在團體中是可以抬著頭走路,還是低眉順眼地做事。我們外表是大人,內心還是那個失去了分數和競爭就無法定義自己價值的孩子。
這樣只看得見「淺層獲勝」的恐懼,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變強和更多競爭,而是回頭,直視恐懼,拆解分析──就像我們終於有力量在冰水中游泳,或是深呼吸,勇敢直視那個黑暗中的影子,恐懼對我們的深刻影響才有機會瓦解。
摘錄自推薦序 / 柚子甜剝心事
…
這個世界的制度與規則,大多都在助長「我不夠好」的恐懼;例如「考試排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因為,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
#夠好 是一種感覺,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所以 #努力 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我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夠好」的感覺,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不重視人際連結、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或是這些同理心、人際與心理的學習,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例如名聲地位),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
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 #深層獲勝。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看見自己的本質(即是存有與體驗)之後,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你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所以就算失敗,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
摘錄自推薦序 /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能讓我們得到幸福嗎?
■ 用恐懼為動力的副作用是什麼?
.
討論書籍:
《#內在獲勝》
別再假裝堅強,讓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如何破除恐懼迷思,找回幸福的驅動力
博客來:https://reurl.cc/4y8LoX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7DYe0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4y8LrV
金石堂:https://reurl.cc/6ykKdk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nnXmqv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DvDrrO
作者: 皮帕.葛蘭琪
@潮浪 Waves
https://www.facebook.com/wavesbooks
直播時間:
4/15(四)晚上9點半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內容摘錄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贈書直播預告_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
有種恐懼叫勝利,害怕從此不再贏,所以有些人成功了依然不快樂。這本書將幫助你內在先勝利,才能勇敢面對外在的壓力。
——鄭俊德(閱讀人 主編)
🌟為什麼當我們努力獲得成功後,卻不一定會感到幸福?
🌟在工作及生活力求表現、拚命付出,為什麼仍會感到疲累而空洞?
🌟以為攀上顛峰就完成了夢想,為什麼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多焦慮?
🌟為什麼有些人即便失敗卻仍感到充實滿足?
唯有生活裡獲得真正的平靜,才能深刻感到生命是多麼美好。如果心裡總有事困擾糾結,即便和他人相處,氣氛也依然是不開心的。
體育心理學博士及文化教練皮帕.葛蘭琪擁有輔導 #體壇選手 及 #企業菁英 等近二十年諮商經驗。
她發現有些共同關鍵字在許多案例裡一再出現:#孤單寂寞、#不滿、#能力不足。
她發現問題都出在 #恐懼:
因為害怕自己不夠好而成為完美主義、擔憂落後於人而變得焦慮苛刻。
恐懼可分成兩種類型。
第一種是腎上腺素引發的震顫,這種恐懼你一定體會過,它讓你驚慌失措、突然喘不過氣來。這種情況好發於危機或高壓力時刻,例如求職面試、演講或球類競賽的罰球之前。
我稱此為「瞬間」恐懼。
但是這本書大部分內容處理的是另一種恐懼的類型,這種恐懼正在主導你的生活、替你做出選擇,使你無時不刻感到空虛、不滿足。
我稱這種恐懼為「不夠好」恐懼。
《內在獲勝》這本書旨在使你擺脫每天困擾你的恐懼,同時試著將你從恐懼的幫兇──嫉妒心、疏離感、完美主義、羞恥感和苛責之中解放出來。
…
《內在獲勝》這本書告訴了我們,如何從這樣的恐懼泥沼中穿越,最後找回屬於自己的自信。而這種找回,是一種不需要靠擊敗別人、從競爭中獲勝、或贏得獎盃的 #淺層獲勝,而是真的與自己同在,與他人共贏,自重自信的 #深層獲勝。
我特別喜歡書中把贏分成「淺層獲勝」和「深層獲勝」的描述,因為我自己就是受困於「淺層式競爭」的現代人,尤其跟我年齡相仿的台灣小孩,從小到大幾乎都有被考試分數定義個人價值的記憶,而分數又必須透過競爭排名才有相對高低,因此即使已經畢業許久,擺脫了答案卡與2B鉛筆,每到一個新環境,還是下意識地在心中風風火火地列榜單,衡量自己在團體中是可以抬著頭走路,還是低眉順眼地做事。我們外表是大人,內心還是那個失去了分數和競爭就無法定義自己價值的孩子。
這樣只看得見「淺層獲勝」的恐懼,需要的不是盲目地變強和更多競爭,而是回頭,直視恐懼,拆解分析──就像我們終於有力量在冰水中游泳,或是深呼吸,勇敢直視那個黑暗中的影子,恐懼對我們的深刻影響才有機會瓦解。
摘自推薦序 / 柚子甜剝心事
…
這個世界的制度與規則,大多都在助長「我不夠好」的恐懼;例如「考試排名」絕對會讓所有人都不夠好,因為,就算從國小到高中都是第一名的學生,在考上台大之後依舊得面對人外有人的痛苦。
#夠好 是一種感覺,而非任何物質或情境,所以 #努力 是沒用的,甚至你越努力,感到不足的情緒越強烈。我們當前的社會、學校、公司卻都沒有幫助我們練習「夠好」的感覺,沒有培養我們的同理心、不重視人際連結、低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或是這些同理心、人際與心理的學習,目的都變成獲得物質上的成功),如果你人生的目的只有物質或實際的獲得(例如名聲地位),幸福真的會變成零和遊戲,他贏了就代表你輸了,這就是為何我們多多少少在滑臉書時覺得不愉快,感到嫉妒與自我厭惡。
但真正能滿足我們的是 #深層獲勝。那是一種在面對真實自我恐懼、看見自己的本質(即是存有與體驗)之後,為自我實現或發揮天賦所形成的欲望,而不是因為害怕被拋棄而產生的需求。你無需證明給誰看,也無需幹掉誰,所以就算失敗,那也無損我們存有本身的價值,甚至你會感謝失敗帶來的獨特體悟!
摘錄自推薦序 /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活出你的原廠設定
.
今天要討論的重點主要有兩點:
■ 成功能讓我們得到幸福嗎?
■ 用恐懼為動力的副作用是什麼?
.
討論書籍:
《#內在獲勝》
別再假裝堅強,讓心理學博士告訴你如何破除恐懼迷思,找回幸福的驅動力
博客來:https://reurl.cc/4y8LoX
誠品線上:https://reurl.cc/Q7DYe0
TAAZE讀冊生活:https://reurl.cc/4y8LrV
金石堂:https://reurl.cc/6ykKdk
MOMO購物網:https://reurl.cc/nnXmqv
讀書共和國:https://reurl.cc/DvDrrO
作者: 皮帕.葛蘭琪
@潮浪 Waves
https://www.facebook.com/wavesbooks
歡迎參與贈書直播
https://fb.watch/4U2up7eXqV/
.
在直播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直播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直播影片下方留言公布贈書名單。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內容摘錄 在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閱讀心得 -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 的推薦與評價
全台大學開課課程資訊網,一、圖書作者與內容簡介:. 飛行時數近2000小時,累積超過40萬張空拍照片,齊柏林首次透過此書告訴大家他的心路歷程。長達20幾年的空拍, ... ... <看更多>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內容摘錄 在 齊柏林空拍20年的堅持與深情《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 的推薦與評價
齊柏林空拍20年的堅持與深情《 我的心 , 我的眼 ,看見 台灣 》. 23K views · 9 years ago ...more. 圓神出版┃圓神・方智・先覺・究竟・如何・寂寞. 15.3K.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