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呼吸
每個人每分鐘呼吸頻率為12到20次,以每分鐘14次,每天呼吸約一萬六千次,一年約七百三十五萬次。
而一天會吸入一萬一千公升的空氣,一年就是四百萬升的空氣。
好,以上是數學部分。
小瘋,好,我們叫他小瘋好了。
他下了一個決心,他要讓呼吸次數減少,他從每分鐘十二次開始,一個月後減為十次,再一個月後減為八次,再一個月後,減為六次。
可以說他很無聊也可以說他很瘋狂,他終日在計算著自己的呼吸速度,總而言之,他達到了。
當他達到這個境界,忽然間,他發現周圍的人速度都變快了,像是快速播放電影般加速了。
他的時間變慢,越來越慢,更奇妙的是,就算他不想,他的呼吸次數竟然還在減少,一個月後,他減為四次。
然後,兩次。
最後,甚至是一次。
然後,他發現自己看到了,不一樣的生物,像是水母或是什麼黑色的透明的物體,漂浮在周圍。
他們在人類周圍漫行著,當小瘋發現自己竟然整整一分鐘都沒有呼吸的時候……
那些生物,發現了小瘋。
他們聚集了過來。
小瘋尖叫,他又開始呼吸了。
當呼吸開始,生物又散去。
等到小瘋突然清醒,他才發現自己正躺在病床上。
聽到醫生對他媽媽說,「很罕見,但也會發生,植物人突然甦醒。」
媽媽抱了小瘋。
小瘋發現,原來自己減慢呼吸的過程裡,竟然莫名其妙的被診斷成了植物人。
甚至差點死亡。
但小瘋卻沒有害怕。
抱著媽媽的此刻,他正想著,下次來挑戰快速呼吸看看。
下次,會遇到什麼樣的遭遇呢?他竟然有點期待。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5萬的網紅新聞挖挖哇!,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轟動當年的奇蹟事件 車禍重創腦部導致成植物人,3年後醒來卻藏著心酸故事。 #植物人 #奇蹟 #甦醒 【死亡背後的故事】 完整版請點▶▶https://youtu.be/omZKuIYlBno 精華版 請點▶▶http://pse.ee/5PTNK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00:30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
「植物人甦醒後死亡」的推薦目錄:
- 關於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心得] 困在大腦裡的人探討植物人的意識生與死- 看板book 的評價
- 關於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植物人在陷入昏迷時,所發生的可怕事件!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昏迷甦醒前兆】[求助]昏迷後甦醒-Mobile01 +1 | 健康跟著走 的評價
- 關於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植物人甦醒後死亡-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5月 的評價
- 關於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植物人甦醒後死亡-Dcard與PTT討論推薦|2022年05月 的評價
- 關於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腦死植物人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腦死植物人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高中生閱讀心得6之3
「中學生閱讀心得比賽第1091010梯次」得獎的作品中,竟然有六篇是在寫《ICU重症醫療現場》的讀後心得,高中生對本書的領悟,太令人感動了!!!希望這樣「用生命影響生命」的力量能夠一直擴散下去~
「活著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善終是留給自己最美的祝福。」
天啊!這篇太催淚了~
=====
我深深的覺得:活著是上天給我們最好的禮物,善終是留給自己最美的祝福。看完這本書是項挑戰,看書時是種煎熬,一則是書中描寫的場景,二則是防佛看到五年前的自己,每每書中情節與回憶發生共鳴,我的眼淚就會一邊看一邊不聽使喚地掉下來,心想如果能早一點看過這本書…我們的悲傷和遺憾或許就能少一點、阿公的痛苦是不是就能少一些。
猶記得意外發生在我小學生日的隔天,那晚我眼巴巴地看著時針指到了九,卻沒有看到半個人影來接我放學,我開始有點心慌,卻又有點期待,心想家人是不是正忙著為我準備生日驚喜…媽媽跑來告訴我阿公發生車禍,阿嬤跟阿姨都很難過,你不要哭你要安慰她們,我在心中吶喊:不可能,不會吧! 我跟阿公過馬路的時候,他總是牽著我、告訴我要看左右的來車、要小心要注意安全,可是他怎麼自己沒有做到!我以為這就像電視劇播的那樣,大家哭一哭、等待奇蹟,然後奇蹟就會出現,阿公就會好起來。可是並沒有,夢中的阿公對我笑,叫我照顧好自己;我問他什麼時候回來,他只是笑笑的,什麼也沒有說…。
小小年紀的我都沒有哭,但是到現在,其實我 真的很難過。阿公在台電前過馬路被高速行駛的重機衝撞,如演出動作片般,人離地翻騰數十圈後墜地,從腦部爆出大量鮮血。如今新竹火車站台電前的車道分隔線上,新設許多黃色立柱,阿公用他的犧牲換得後人的用路安全,然而對我來說,那些卻像是一隻隻扎入胸膛的劍,刺穿每幕怵目驚心的過往。
一、死亡套餐
救護車把倒地的阿公送到最近的急診室,啟動「插管、電擊、心臟按摩、心肺復甦、注射藥物…」這些一而再再而三出現在書中的全套急救程序,這就是醫界俗稱的「死亡套餐」。在阿嬤聲嘶力竭請醫生全力搶救之下,人終於救回來了;我到醫院看阿公,ICU裡頭住的全是命懸一線、處境危急的病人,看到全身插滿管路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的阿公,我忍不住埋怨:阿公為什麼你這麼不小心,快點起來吧,別鬧了好嗎…出乎醫生預期高齡的阿公睜開了眼睛,他有呼吸、有心跳、有血壓,只是再也沒辦法與這個世界有所回應與連結,但我依然堅信奇蹟會再度降臨。
阿公在脫離呼吸器拔管時併發敗血症血壓一路狂跌,再次啟動醫療「死亡套餐」,升壓劑讓他再度回到我的身邊。病情穩定,媽媽立刻安排轉院,從這家ICU轉到另一家ICU,接受全台最好的醫療資源期待康復,阿公從這個「鬼門關」進到另一個「鬼門關」;為了降低肺炎奪命的風險、為了續命,決定讓阿公「氣切」,看到阿公抽痰整臉漲紅、肌肉緊繃痛苦的神情,雖然於心不忍,但我依然選擇相信,這是阿公恢復清醒必經的歷程,痛苦會有代價的。幸運地,阿公踏出「鬼門關」轉到一般病房,再出院到具醫療等級的護理之家療養,等待甦醒的那一刻。無論颳風日曬爆雨,我們全家總動員, 365天不曾停歇,日日夜夜分梯輪番上陣跟阿公說話(醫生說他的聽覺功能是好的)、勤幫阿公翻身拍背做被動關節運動,讓他醒來時可以有靈活的四肢使用,我想對他而言家人的陪伴是最大的幸福。
二、救與不救都是問題
好景不常,重傷的阿公病情起起伏伏,因長期臥床反覆感染肺炎,也因多重抗藥性細菌感染,用到沒有抗生素可用,縱然肺炎的致死率高達9成以上,好幾次都在鬼門關前徘徊,也都安然過關,到了後期進出醫院越顯頻繁,從這家ICU再轉那家ICU,之後因呼吸過喘轉入呼吸照護病房,醫生及醫療團隊不只一次的提醒著:阿公的狀況很不樂觀,你們要有心理準備,可能熬不過這個禮拜,大家討論一下如果血壓往下掉、心跳停止時,還要不要「急救」。忐忐忑忑下,病情又穩定下來,只是身上又多了幾條洗腎的管子,阿公被維繫生命的機器包圍,只是人依舊不曾醒來。醫生再次發出病危通知,要我們做好最壞的打算,趕快告知是否「放棄急救」,在醫療團隊殷殷的晤談引導下,表達不讓他臨終受「凌遲」的心意。原以為這次會像以前一樣僥倖沒事,沒想到剛看完阿公,半夜就接到通知說阿公血壓直掉。
「插管、電擊、心臟按摩、心肺復甦、注射藥物…」醫界俗稱的「死亡套餐」,這套標準急救技術對溺水、車禍、高血壓、異物賭塞呼吸道…等情況的急救確實有它的功效,然而有些患者是救回來了,但人卻也回不到原來的樣子,需靠著儀器維繫生命,吃喝拉撒全在床上。
在書中可以發現,醫病雙方經常為了病人是否需要進一步救治,而兩難、衝突;之前我在ICU最常聽到醫生和家屬討論的問題是:病人這樣的情況,要不要救?九成以上的家屬,大都因為無法負荷病人長期臥床的費用與人力,而選擇放棄。我說,選擇沒有對與錯!對家屬來說,每一個決定都是天人交戰,經歷過的才知道箇中甘苦;「氣切」不會變成植物人,氣切代表的是需要長期照護的未來,需要繼續投入高額的醫療資源、時間與人力成本,媽媽曾說縱然傾家蕩產也要把阿公救回來,然而回顧過往數百萬的養護支出,確實是一筆沉重的經濟負擔;「拔管」不是放棄急救,而代表放手,終止造成患者痛苦的無效醫療,準備迎接可能的死亡;我明白醫療有它的極限,透過安寧醫療積極減少患者的不適,同時增加患者與家人陪伴的時間,讓患者走得有尊嚴,讓家屬了無遺憾。
三、善終
接到醫院通知火速趕到ICU,阿嬤哭喊請醫生救命,不停質問有沒有做「CPR」,護理長安慰地答:有,我們剛剛都有輕輕地按壓心臟。沒有了大大小小的管子,躺在床上的阿公顯得額外的輕鬆快意,我們再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道別,「謝謝你把我們把這個家照顧得這麼好」、「阿公,我們愛你」、「請原諒我頂嘴、任性,對不起,而你始終愛我、包容我,謝謝,我愛你」、「你病都好了,請你放心,我們會照顧好自己」、「阿公,你要往有光的地方去,菩薩會來接你」;向阿公四道人生(道謝、道愛、道歉、道別)之後,心跳緩緩終止輕鬆安詳地長眠。慶幸來得告知醫生:如果救不回來,放棄電擊、放棄壓胸!
人生是無常的,悲歡離合在所難免,但真正遇到該放手的時刻,任何人都需要時間作心理準備,阿嬤在阿公過世後依然自責、懊悔著:都是因為氣切讓阿公醒不過來,看完這本書後,我發現病人是要延續生命才氣切,如果原本的疾病是無法治癒的,氣切後本來是昏迷的,大部分還是維持昏迷。病人是因為重大傷病而死亡,並不是因為拔管;對於近期內死亡已是無法避免的病人而言,維生設備與反覆的「死亡套餐」,不過是延長無效醫療、延長痛苦死亡的過程,無效醫療延長了生命,也延長了痛苦,只是陷在當下的我們任誰也聽不下去,不計一切代價延長生命。面對至親的意外與離世怎麼可能不難過,只是天下沒有不散得宴席,生老病死在所難免,如今阿公無病無痛,生命化彩蝶悠遊新世界;這本書讓我如釋重負,跳脫親人過世後因為悲傷無助,而無理性的歸因與自責,請讓我們一起珍惜活著的當下,少滑幾分鐘手機,有空多陪陪家人,讓人生多點愛與溫暖。
=====
新竹香山高中高二 林X翎 「生命化彩蝶,悠遊新世界」優等
https://www.shs.edu.tw/search_view_over.php?work_id=2543229
《ICU重症醫療現場》Momo 66折
https://reurl.cc/q8X0MR
《百大良醫》投票
https://reurl.cc/6lYVmZ
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觀念變了,身體也會跟著改變。
真正的療癒,必須從自我療癒做起;
我們既是療癒者,也是被療癒者。
人類正要進入某種黃金時代,人人都可以利用自身擁有的幾項最平凡也最強大的工具,如生活經驗、簡樸的生活、提高健康意識,來促進健康與療癒。
取自《自體的療癒》
……………………………………………………………..
各位朋友,晚安:
身心之間有密切的關係,我想,常在版面上互動的朋友,大致上都能理解。譬如,月事來的時候,情緒波動比較大;生活有重大打擊的時候,比較容易生病,體力也會受影響。
從最簡單的層次來說,我常提醒朋友們要照顧好自己,最基本的,就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多運動。這些觀念放在心裡,自然身心都比較穩定。
一個常憂鬱的朋友,除了身體健康的照顧,以及視狀況尋求醫療協助之外,還會提醒睡前三感恩,有空找好朋友聊聊。對我來說,身心是一個整體,養生養心可以一起進行。
當孩子感覺被愛,身心相對健康,在這本書可以找到相關的佐證。而能給出愛的人,本身也能受益。
所以修身養性,不只是能讓關係和諧,對身體也有幫助。接下來幾天,會針對這個主題,分享一些實徵性的研究,希望提升版面上的朋友,對於身心靈成長的信心。
祝願您,能回到根本的行住坐臥,在簡樸的生活中,滋養自己的身心!
.
在這篇文章下方留言會贈書,請記得分享此文章到個人臉書版面,並設成公開。出版社會以官方粉絲團抽三位留言分享並公開的朋友贈書、寄送(不包含國外地區),三天後由出版社在文章下方留言。
……………………………………………………………..
療癒之謎
【文/ 狄帕克・喬布拉(Deepak Chopra)、魯道夫・譚茲(Rudolph E. Tanzi)】
「自我」聽起來像是某種心理層面的東西,雖然我們擁有它,卻看不到也摸不著它,而且好像和身體毫無瓜葛。一般以為,卵巢囊腫或高血壓之類的疾病,病因一定都來自身體,而不是自我,但真的是這樣嗎?一個人現在如何看待身體,會對他未來的身體健康造成深遠的影響。我們來做一個想像實驗,假設今天有兩個陌生人不請自來,還提出了奇怪的提議。
第一個陌生人提議:「我是個醫生,正在深入鑽研老化這個主題。研發出能改變老化基因的藥物,是我這輩子最重要的使命。我想我已經找到了藥物的配方,成功率應該很高,只不過需要受試者來幫忙測試。」
他掏出一瓶藍色的小藥丸,接著說:「這項藥物實驗從今天開始,誠摯邀請你自願加入。這是一項雙盲測試。藥丸一天服用兩次,共服用六個月。參與實驗的受試者有一半會拿到假藥,也就是『安慰劑』。這項實驗要是成功,就能破解老化的基因密碼,逆轉老化過程,令一切大大改觀。所以,我們為什麼要消極地認定老化是無法避免的宿命呢?」
過程中,這個陌生人的情緒很激動,而且也感染到你了,但就在這個時候,第二個陌生人出現了,她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
你以為她是同一項藥物實驗的團隊成員,但第二個陌生人搖搖頭:「不,我跟他不是同一夥的,雖然我來這裡也是想告訴你如何抗老回春,但我要介紹的方式不需要任何藥物或安慰劑,只要照我們的方式去做,大約五天,你就會開始返老還童;一個星期後,你甚至能體驗到許多改變及好處。我們的實驗所需時間不多,效果卻非常卓著。」說到這,她指著第一個陌生人說:「他們在研發的藥物可能有嚴重的副作用,而且就算實驗結果證實有效,還需要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才能發行上市,整個過程需要花好幾億甚至好幾十億美元,而且費時數年才能完成。」說完,她臉上再次露出淺笑。「當然,決定權在你自己手上。」
如果是你,會如何選擇?上面說的雖然是假設的情境,但確實能反映真實的現狀。這些年來,各藥廠一直致力於研發抗老化藥物,而近幾年最夯的趨勢就是透過改變DNA去達成這個目標。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人體會衰老是必經的自然過程,借用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艾倫.蘭格教授(Ellen Langer)的話來說,就是「通往失能的單向道」;但抗老化醫學要是有突破性的進展,這個情況將大幅改觀。蘭格教授有點像上面那第二個陌生人,這些年來她用自己的方式做過幾項實驗,結果令人嘖嘖稱奇。實驗裡,她沒有使用任何藥物,卻成功逆轉了老化徵兆,甚至延長壽命。而且,她用的方法完全跳過了身體,直接從心理層面著手。
蘭格教授最著名的實驗是這樣做的。一九八一年,她招募了八名七十多歲、健康良好,但已出現老化徵兆的男性受試者。她將他們集體送入位在新罕布夏州的實驗地點(原為修道院)。一進去,這群「老人」就聽到派瑞.寇摩(Perry Como)柔和的歌聲在耳邊迴盪,讓他們覺得彷彿回到了過去,尤其是一九五九年左右。不僅如此,他們還改穿那時流行的服裝款式,改看黑白電視,每天在報紙上讀到的,不是卡斯楚如何以獨裁者之姿統治古巴,就是前蘇聯首相赫魯雪夫如何以武力恫嚇美國。在這裡,他們看到的電影可能是一九五九年上映,由奧托.普雷明格(Otto Preminger)執導的《桃色血案》(Anatomy of a Murder),收聽到的體育新聞則多半在談米奇.曼托(Mickey Mantle)、弗洛伊德.派特森(Floyd Patterson)等早已過氣的體育明星。
至於對照組,同樣有八名男性,他們接收到的實驗指令很簡單:回想往事,但生活方式照常。置身時光膠囊裡的實驗組,接收到的指令則大不相同:實驗人員請他們盡量以一九五九年,也就是他們二十歲時的生活方式過日子。不管用哪一種合乎科學原理的醫學標準來看,這種「假裝」的時光之旅都不可能奏效。但蘭格教授有信心,因為她在耶魯大學曾針對安養院裡的老人家做過類似的實驗。結果發現,幾項重要的老化徵兆,尤其是記憶喪失,居然可以透過這種再簡單不過的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來加以逆轉。她透過一些誘因鼓勵受試者回想過去(譬如受試者在測驗表現上有進步時就給點小獎勵),結果許多受試者真的因此喚醒了一些其他人都認為不可能回想起來的記憶。
其實,連蘭格教授本人也沒料到,這項全沉浸式實驗,居然會產生如此戲劇化的效果。受試者在進入時光膠囊前,曾經就握力、靈活度、視力和聽力等幾項重要的老化指標接受測試。進入時光膠囊五天後,這群完全沉浸在年輕歲月裡的受試者,身體的彈性、靈活度和體態都有所改善,在另外七項指標上也都有明顯進步(衡量指標共八項),而其中最令人訝異的是視力的改善。同時,改善程度都明顯優於對照組,且兩組的數據都具備統計上的顯著性差異。舉例來說,在智力測驗上,時光膠囊組的受試者有六十三%都明顯進步,對照組卻只有四十四%(儘管如此,從對照組的表現可以看到,就算只是回想過去,也能改善身心健康)。
對此,蘭格教授表示:「這樣的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觀念變了,身體也會跟著改變。」其實,早在三十六年前,蘭格教授就已經開始憑直覺做諸如此類的實驗了。二○一七年,已有研究顯示,體驗不同的人生經驗,和學習新事物或改變對事情的看法一樣,會促使基因表現產生變化,並刺激腦部持續長出新的神經通道(後面的章節會更詳細介紹這方面的突破)。
此外,英國國家廣播公司第一頻道在二○一○年製播了一系列名為《青春銀髮族》(The Young Ones)的電視節目,內容描述六位年邁的名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完全複製一九七五年的生活環境裡。結果,一如蘭格教授在將近三十年前從實驗中所得到的結果,該節目的參與者彷彿都在觀眾面前開始返老還童。其中一位名人,原本彎腰碰不到自己鞋子,最後卻恢復了足夠的彈性,還在舞池上大展身手。而且,不只是他,整體而言,該節目的參與者從體態到臉部表情,每個人多多少少都變得愈來愈年輕。
逆轉老化和療癒有非常密切的關聯,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以為這兩者純屬生理現象,跟心理或精神狀態毫無關聯。然而,蘭格教授打破了這些成見。她的研究成果,也許會令一般人感到困惑或驚歎:假裝活在過去,居然可以讓人在短時間內就產生如此大的改變?但這些研究發現有一個更重要的啟發,那就是:改變是整體的。醫學院以往訓練學生時都教導他們一次只處理一個器官、一個組織,甚至一個細胞就好。多種生理功能要同時間得到改善,從既有的醫學邏輯來看簡直不可思議,更何況是透過「假扮」的方式來達成。但蘭格教授的實驗顛覆了這個成見,而且,她得到的實驗結果是不可能用安慰劑效應來解釋的。因為,使用安慰劑一定會牽涉到「欺瞞」:給病人假藥,卻告知他正在服用某種強效藥物。
在模擬時光之旅的實驗裡,受試者沒有得到任何許諾,也沒有任何期待。實驗中只用了一種「藥物」,就是新經驗;光是這一點,就徹底顛覆了當時所有醫學假設。
其實,在那之前,蘭格教授就做過類似的實驗。有一次,她到老人安養院招募受試者,將他們分成兩組,並發放若干盆栽給每一位受試者。實驗人員告訴其中一組受試者:他們有責任照顧好自己房裡的盆栽,並有充分的主導權決定自己的生活作息;與此同時,另一組受試者卻收到指示:安養院工作人員會幫他們照顧房裡的盆栽,但他們的作息時間完全固定,毫無彈性可言。十八個月後,第一組受試者的存活率是第二組的整整兩倍。
如此驚人的結果,照理說應該會轟動整個醫學界,只可惜並沒有。又過了二、三十年,才有學者設計出比較可行的方法,利用新經驗來對抗老化或治療疾病,譬如讓老人安養院的成員幫忙照顧寵物,讓阿茲海默症患者聽音樂以改善病情等。魯迪(按:共同作者魯道夫的小名)和幾位學術同仁,共同研發了一套為阿茲海默症病患提供音樂治療的APP,叫「記憶火花收音機」(SPARK Memories Radio)。這套APP的使用方法很簡單,患者家屬只要輸入患者的出生日期和他們對音樂的喜好,這套程式就會自動挑選並播放在患者十三到二十五歲之間最流行的音樂。為什麼時間設定在十三到二十五歲呢?因為,研究顯示,一般人對自己在這段年紀內聽過的音樂,通常會特別有感情,而且這份情感可能一輩子都不會消失。
APP上架後,電子郵件像雪片般湧入研究團隊的信箱。有使用者表示,這個APP可以讓一些病人情緒變得更加平穩,減輕躁動程度;甚至,部分已處於植物人狀態的末期病人,會忽然「甦醒」過來。譬如,有位病人的家屬在信上提到,他父親的病情已進入末期,而且已經好幾個月都不言不語了。沒想到有一天,父親在聽到他年少時很紅的五首流行歌曲後,突然從床上彈坐起來,開始訴說起往事,內容包括一輛紅色的發財車、他第一任女友,以及某些令家人聽了都面紅耳赤的尷尬內容。儘管如此,看到父親能再度開口說話,而且語氣還如此活潑開朗、神采奕奕,他們都雀躍不已。同樣地,在YouTube之類的影音網站上,我們也能看到某些原本沒有護士攙扶就幾乎無法走路的帕金森氏症患者,居然在聽到音樂時可以突然恢復身體的平衡,甚至手舞足蹈起來。這正是音樂的強大療癒力,說得更精確一點,這是愉悅的記憶所引發的反應,潛在的療效非常強大。
總歸一句話,人類正要進入某種黃金時代,人人都可以利用自身擁有的幾項最平凡也最強大的工具,如生活經驗、簡樸的生活、提高健康意識,來促進健康與療癒。更何況,古人早就提過諸如此類的概念了。譬如,中世紀印度哲人商羯羅就曾大膽宣示,人之所以會老化、死亡,是因為看到別人會這樣子才學會的。
.
以上文字取自
自體的療癒:後疫情時代的新健康提案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63612
一中心∣https://bit.ly/32mL9HB
一中心出版 1 Center LTD.
.
已額滿_板橋免費公益講座_你還在獨自生悶氣嗎?--示弱的勇氣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339616727062187/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新聞挖挖哇!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轟動當年的奇蹟事件
車禍重創腦部導致成植物人,3年後醒來卻藏著心酸故事。
#植物人 #奇蹟 #甦醒
【死亡背後的故事】
完整版請點▶▶https://youtu.be/omZKuIYlBno
精華版 請點▶▶http://pse.ee/5PTNK
每周二到周六凌晨00:30準時上傳最新節目!
支持正版,尊重版權請訂閱【新聞挖挖哇】官方 Youtube 頻道喲!
臉書請搜尋【新聞挖挖哇粉絲團】http://www.facebook.com/newswawawa
#新聞挖挖哇 #鄭弘儀
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記得打開CC字幕 揪竟安樂死應不應該是病人的一個選項呢?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s://bit.ly/2kBwn96
✔︎ 追蹤志祺 の 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志祺七七 の 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01:35 備註
嚴格來講,「安樂死」與「協助自殺」不同,前者是醫師主動為病人施打致命性藥劑,後者是醫師提供致命性藥劑、但是由病人自己服用,而瑞士的「尊嚴」組織提供的服務其實是「協助自殺」。不過,也有人認為「協助自殺」可以被包含在「廣義的安樂死」定義當中,通指「協助病人以舒適的方式獲得善終」。在本集影片中,我們使用安樂死這個詞時,主要採用廣義的安樂死定義(即包含協助自殺)。(另外,學術上也針對安樂死做出更細緻的區分,例如積極或消極安樂死,以及病人有無表達意願等,這些差異都讓安樂死議題變得更加複雜。)
【 製作團隊 】
|企劃:鯉鼬
|腳本:鯉鼬
|剪輯後製:陳亮宇/志祺
|演出:早起很有精神拍影片的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三度反悔安樂死!妻證實傅達仁已走了:
https://bit.ly/2LsxK56
→ 比賽結束!傅達仁安樂死享壽85歲 妻哽咽證實他走了:
https://bit.ly/2kUQjnj
→ 維基百科—傅達仁:
https://bit.ly/2sBce7t
→ 傅達仁摯愛籃球60年 術語「蓋火鍋」是他發明的!
https://bit.ly/2sOxyWo
→ 84歲傅達仁籌辦生前追思會 上書總統籲通過「安樂死」法案:
https://bit.ly/2Jr6pQm
→ 知名前體育主播傅達仁罹患胰臟癌「剩2個月生命」! 胰臟癌的「2大危險因子與4大高危險群」你不可以不知道!
https://bit.ly/2JC83SA
→ 生與死的兩難:安樂死在台灣?
https://bit.ly/2Jr1Sxr
→ 別讓過度醫療延長痛苦──安樂死、安寧照護與自然衰老:
https://bit.ly/2xSpdqn
→ 我們延長的到底是生命,還是痛苦?──專訪瑞士組織「尊嚴」:
https://bit.ly/2sGqMmb
→ 【社會】「安樂死」合法化不能一蹴而就:
https://bit.ly/2sFQYgK
→ 【年度小人物】昏迷3年的植物人,竟奇蹟般的甦醒了,然而,醒來才是考驗的開始…
https://bit.ly/2JDM9OA
→ 安樂死爭議》「沒有理由剝奪他人選擇生死的自由!」夏威夷通過「醫療協助自殺」合法化:
https://bit.ly/2xPNRbb
→ 《生老病死間的大哉問》:
https://bit.ly/2JsYjqy
【 延伸閱讀 】
→ 預訂好死門票:《病主法》開放入場:
https://bit.ly/2Jkq3S4
→ 安樂死的倫理反省:
https://bit.ly/2JkXjsu
→ 張智皓/安樂死:我們可以決定自己的死亡嗎?
https://bit.ly/2xSxSJg
【 圖源 】
00:27 提供:JeanHavoc
00:55 提供:中華民國總統府
01:37 提供:Dignitas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植物人在陷入昏迷時,所發生的可怕事件!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有些 植物人 已經昏迷了數年,而醫生也無法對他們的病情做出預測,只能跟他們的家屬說 ... 幾天后,他整個人已經完全失去反應,大部分時間都在沉睡著。 ... <看更多>
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昏迷甦醒前兆】[求助]昏迷後甦醒-Mobile01 +1 | 健康跟著走 的推薦與評價
標籤; 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 昏迷甦醒前兆. 文章 參考資訊. [求助]... [求助]昏迷後甦醒2019年10月29日— 10月29日女友的弟弟駕車被可惡至極的酒駕者撞了之後至今昏迷不醒 ... ... <看更多>
植物人甦醒後死亡 在 [心得] 困在大腦裡的人探討植物人的意識生與死- 看板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這本書中文叫做《困在大腦裡的人》,
副標:「揭開腦死、昏迷、植物人的意識世界,一位腦神經科學家探所生與死的邊界。」
它是5月剛出版的新書,一上市我就在博客來看到了,只是欲購書單實在太多,
加上只有9折,我便沒有急著結帳,一直到昨天逛誠品時,意外發現竟然有79折!
馬上買回家拜讀~
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一口氣看完,看完我只恨自己為何沒有早點買!
竟然為了小小的折扣拖延至今天,這本書就算是原價都值得啊~~
本作英文書名為《Into the Gray zone》,看全書以後就覺得非常傳神。
敝人因為職業的關係,照顧過非常多植物人、意識不清的人、昏迷的人,
這些人有些就跟睡美人一樣,眼睛閉著一動也不動,對任何聲音、痛覺刺激都毫無反應,
而另一些人雖然眼睛會睜開、手腳會胡亂揮舞,
但是卻不能聽懂我們的指令,與家人互動,眼神也總是空洞縹緲。
與閉鎖症候群(locked in syndrone) 患者不同,植物人幾乎斷絕了與外界的溝通,
不只是醫療人員,或是他們的家人,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樣的疑惑……
這些所謂植物人,究竟是什麼樣的狀態?
他們是否有〝意識〞?他們能聽到我們說話嗎?他們是否感受到痛苦?
這些徘徊在生與死之間,介於清醒與昏迷之間的人,便是陷入意識的灰色地帶。
引用書背的介紹就是:「他們似生非死,在泥淖裡苦苦掙扎,陷入意識灰色地帶,
如同浮沈混濁意識的孤島,有如徘徊在大腦迷宮裡的旅人。」
簡單來說,就是困在大腦裡的人。
這本書雖然是今年5月才出版中文版,不過作者實際上的研究,在1990年代就展開。
作者透過PET,設計一連串實驗,起先是給受試者看親友的照片、
聆聽有語音訊息的錄音,都發現了這些所謂的植物人,
其大腦運作的區域和反應都跟健康的常人無異,
證明了他們仍能看懂、聽懂外界的訊息,他們能"認得" 親友的照片。
此一發現帶給學術界和醫療界非常大的震驚,隨後衍生而來一連串的思辨……
即使能看到影像、聽到聲音,又如何能證明植物人具有"意識"?
怎麼能證明那並非只是視覺、聽覺帶給大腦的刺激?
更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怎麼定義意識?
意識造就了人的自我、人的本質,型塑了你我的個性,
意識源自於大腦,當腦受了損傷,失去了意識,那人的本質是否還存在?
這個議題不只牽涉到醫學、倫理,似乎更接近哲學的範疇了。
隨著時間推進與科技進步,作者使用了MRI,設計了知名的「想像打網球」的實驗。
請受試者躺在MRI裡想像自己「正在打網球」的畫面,
這實驗方式聽起來有些荒謬,竟然要植物人想像自己正在打網球。
然而實驗結果卻非常令人驚訝,這些植物人接受到「想樣打網球」的指令時,
他們的大腦運作方式,也跟正常人無異。
這代表了這些植物人不但能接受影像或聽覺的刺激,還能聽懂指令,接受並執行指令。
作者又延伸了實驗:
設計幾個回答為"是或否"的私人問題,例如是否有姊妹?父親的名字是否叫xxx?
若答案為是,就想像自己在打網球,若答案為否,則想像自己在家裡走動。
(這2個指令會使大腦活動到不同的地方)
有點像碟仙的模式。
於是作者的研究團隊能夠成功的讀到植物人的內心了。
BBC電視台曾貼身採訪了作者的研究團隊,拍攝了一部紀錄片,
名稱叫做《The Mind Reader》,這部紀錄片還得了獎。
這些被認為是植物人的患者,也許其實並不是真的毫無意識,
他們並非"無反應",而是"不能反應",
他們像被困在大腦的意識之海,身處孤島,他們極力向外界求救卻沒人能聽到,
直到作者開闢了一條幽微的小徑,才終於"找到"了他們。
當然並非所有植物人都是這樣的孤島狀態,依作者的描述,他們的收案裡,
大約也只有20%的機率,其他大多數的個案,是無法配合指令,也無法判讀意識狀態的。
可是20%的機率,我個人認為還是很驚人了。
然而,就算找到了植物人的意識,也無法解決植物人的困境,甚至帶來了更多困惑。
所有家屬都想要知道…你快樂嗎?你痛苦嗎?
還有最關鍵,卻無人能問的…「你,還想活著嗎?」
植物人的生死權,不只在台灣,世界各地都有類似的爭議,
最知名的美國「泰瑞案」就是一例。
作者曾經利用MRI問過一名個案,是否還想要繼續用這樣的狀態活下去?
答案是很微妙的,因為…無法判讀。
作者說,因為這個問題無法用是或否一概而論,
就像有人問你是否喜歡吃披薩?很難直接回答我喜歡或不喜歡,
因為也許我喜歡吃a口味但討厭b口味;我喜歡必勝客但不喜歡達美樂啊!
個案也是,也許他們os…再給我5年,看我能復原到什麼程度?
或者,這個問題能給我一天的時間好好想想嗎?
但至少,不是立刻的回答"否"。
作者問過另一個個案,「是否感到痛苦?」
很意外的,那名個案的回答為"否",他並沒有感到痛苦!
書中提及了另一個有意思的研究,有其他的研究團隊,對一群植物人做了問卷調查,
調查他們的痛苦程度和快樂程度。
有相當比例的被收案者,表示他們並不痛苦。
大多數的人都會覺得身體不能自主、大小便不能自理,長期臥床的人生勢必是痛苦的,
也有很多健康的人會說:
「如果將來我會變成植物人,那請醫師不要救了,讓我自然死亡即可!」
但事實是有這些植物人似乎沒有我們想像中的痛苦?
(作者說也可能是偏誤效應,那些真正厭世的植物人根本不想鳥你啊!)
這個議題牽涉到植物人的生死權,他人究竟能不能決定植物人的生死?
作者先提出一個反問,如果某個正常的親友告訴你他想死,我們是否會同意他去死?
如果他日復一日的說他想死,那他就是真的想死,我們也能接受他去死嗎?
那如果植物人說他想死呢?
作者詢問為何兩者的標準可以不同?經過將近20年的研究(上述的實驗看似簡短,
其實作者從摸索到建立制度花了20年的時間),證明植物人的心智狀態與你我無異,
只是他們不能表達。
一個人也許在情緒不好的時候、生活遭遇不順的時候會有尋死的念頭,
但事過境遷之後,或經過一番調適,往往就可以改變想法;
植物人也許也是,也許他們努力的調整了心態,改變了價值觀,
所以他們沒我們想像中那麼想死。就算現在想死,不代表一段時日後之後仍不想活。
另外,就算能證明植物人有意識,對他們的預後有沒有正面影響?
作者是傾向保守態度的,也就是有無保有意識跟他們之後能不能醒過來不一定有關係。
但是作者認為,家人對他們的照顧態度,能對他們產生好的刺激。
例如某個個案的家人得知個案的意識情況後,就不再把他當成病人,
而是家人的一分子,例如隨時跟他報告家人情況、仍然帶他去看電影,甚至辦慶生會等。
作者提及了2個從"意識灰色地帶"歸來的稀有個案。
其中一人提到:
「過去那段無法對外界做出任何回應的無助時光,
要不是有大腦腦描儀顯示了我大腦的活動狀態,其他人恐怕根本就不曉得我的意識
還深深禁錮在軀殼裡。」
「他們說我不會有痛的感覺,根本是大錯特錯。」
「在我被宣判為植物人的那些日子裡,賈姬是為一個跟我自我介紹和告訴我職稱的人。
那時候幾乎沒有人會跟我說他們叫什麼名字。」
這段話我很震驚,雖然我會跟病人打招呼,也會說接下來我要做什麼,
但老實說我從沒想過跟呈現植物人狀態的病人自我介紹……
另一人更離奇了,當時他的昏迷指數只有4分(我猜是E1VEM2吧XD),
在MRI檢查中,大腦也未見任何可能會證明他有意識的活動,
當時作者對他的評判很保守,無法確定他是否有意識。
沒想到7個月後,該名個案竟然甦醒了,作者隨即與他接觸,並替他做了一連串檢測,
結果證明他當時是有意識的,因為他不但能夠認出研究員,
也清楚描述他當初做檢查的情況。
「你還記得我們第一次掃描你的感受嗎?」
「我很害怕。」
「我害怕得要命,還不斷哭喊。我留不出眼淚,但還是不斷哭喊。」
但是,當時的攝影機並沒有顯示個案的臉部有任何反應。
看到這些人的自白,我覺得很心痛,他們明明不斷在求救,卻沒有人發現,
作者的個案裡有不少臥床6年10年的,想到這些日子裡他們怎麼過的,
就覺得真的太可怕了。
不小心打了太多……這本書實際上所寫的,絕對比我寫的更深入、更豐富~
而且,作者雖然是知名科學家,但是這本書卻寫得很清楚易懂,
就算沒有醫學背景也可以看得懂,不用擔心太艱澀。
加上作者文筆可說是真情流露,書中一開始就描述他踏入神經心理學領域的契機…
母親因腦腫瘤而病逝,以及曾經交往、同居,最後卻撕破臉而分手的前女友-莫莉,
某日因腦出血而成為了植物人,臥床近10年……
也因此他對植物人患者的家屬很能夠感同身受,因為他完全明白家屬的茫然與困惑,
也知道他們正面臨什麼樣的煎熬,看完會覺得很感動。
總之,個人很慶幸還好有買這本書XD 也非常推薦~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4.9.196.14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ook/M.1527489972.A.07D.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