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他們家,是一支羯族部落的領袖,但他老爸的脾氣很不好,沒有辦法被族人信服。
部落政治跟國家政治是不同的,國家的領導人不直接處理政務,即使性格上有多樣缺點,只要整個政府機構不失能,就不會出大錯。部落族長跟長老則是需要直接出面,擔任法官,警官,和事佬等等,這時候有性格上的缺點,就相當致命了。
https://www.herostory.tw/article/7184
史前文話 的「魏晉風雲」▶ https://pse.is/3es8gx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酈道元,北魏人,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理科學家! 在三國時期有人寫了《水經》一書,是中國第一部水文專書,其中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但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酈道元有感於此,因此親自考察實地,大量閱讀史書、雜著,互相印證,對水道的...
水經注 在 美國在台協會 AIT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送君千里,終須一別。今天是AIT酈英傑處長搭機離開台灣的日子,我們知道每一位朋友都離情依依。大家或許知道,作為一位資深的職業外交官,酈處長私底下也是一位藝術畫作的愛好者與傳統書法的忠實粉絲。在他離開台灣之際,酈處長想要與大家分享兩件掛在AIT內湖新館的巨幅書法藝術作品,來表達他對傳統書法藝術的熱愛以及對台灣永續傳承文化的敬佩之情。
這兩件書法作品分別為古文《水經注》序與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句,內容如實且娓娓呈現了酈英傑處長的外交智慧 、生活哲學和對文化藝術的深刻鑑賞力。過去三年來酈英傑處長一直不遺餘力支持美台文化藝術交流,藉此更加了深美台雙方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實現其「四個增進」的目標之一。就像處長所說的,是緣分一次又一次把他帶回台灣。我們深信,他與台灣的大家,有緣千里必能再相會!我們後會有期!
✅酈英傑處長離任新聞稿請見:https://bit.ly/2UMRsCI
✨特別感謝台灣知名書法家林隆達先生為AIT創作此兩幅作品。
Today AIT Director Christensen departs from Taiwan. Did you know that he is a big fan of traditional calligraphy? Before his departure, Director Christensen is proud unveil two monumental calligraphic art pieces that now grace the walls of AIT. The first painting is an excerpt from Li Daoyuan's ancient classic, “Shui Jin Zhu.” The second is a noted quote entitled "The Goodness of Water” from Laozi’s “Tao Te Ching.” Both works reflect Director Christensen’s diplomatic wisdom, his philosophy of life, and his deep appreciation of Taiwan's arts and culture. Enhancing U.S.-Taiwan people-to-people ties is one of Director Christensen's four promotes that he worked tirelessly on these past three years. By supporting cultural and art exchange, people-to-people ties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aiwan continue to grow stronger. Thank you, Director Christensen, and we hope to see you again soon!
✅Press release on Director Christensen’s departure: https://bit.ly/3idVHPH
✨Special thanks to Taiwan calligrapher Mr. Lin Lung-ta for creating the two calligraphic pieces for AIT.
水經注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三星堆遺址」是夏朝的首都嗎?怎麼判斷「三星堆遺址」的來歷?|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夏朝一直都是人們很關心的一個朝代,如果能夠探明這個朝代的一些詳細信息,將會對人們研究古代歷史,又多一些資料。儘管人們常說夏商周,但是對於夏朝的瞭解卻始終非常少,原因之一就是文字,甲骨文其實並非是最早的文字,在此之前還有其他文字,但是現如今卻解讀不出來到底是什麼意思,因此對於夏朝的瞭解,就更少了。而現在有兩個地方,在「夏朝首都」上面引起了爭議,到底誰才是真正的夏都?
《國語·周語下》記載:「昔伊洛竭而夏亡。」又《竹書紀年》說,後桀伐岷山得二女而棄其元妃於洛。這兩條材料都明確地指出了夏都存在的地理空間。准此,則目前最有可能被確定為夏都的地方當有兩個:一是二里頭遺址所在地洛陽,二是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廣漢。顯然,把夏都確定在洛陽或者廣漢,形成的夏史體系會完全不同。確定在洛陽,符合大部分人的傳統認知;確定在廣漢,則將顛覆大部分人的傳統認知。那麼,洛陽和廣漢,究竟哪一個才是真夏都呢?
在《二里頭文化與尋找夏朝無關!打破〈史記〉的歷史年代框架才是出路》這篇文章中,筆者談到了二里頭遺址不會是夏都的三條依據:第一,二里頭遺址所在地伊洛地區是文獻中的斟尋,斟尋為夏人氏族名稱,其居地並非王都。第二,如果要確定斟尋為王都,則《竹書紀年》「太康居斟尋」一句無法在二里頭遺址落實。第三,如果確定二里頭為王都,則在學術界主流意見把偃師商城視為湯都的情況下,無法形成自洽的邏輯。
既然二里頭不能是夏都,那麼,三星堆的夏都身份是否就可以確定下來呢?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下面,本文就在《夏與商周並行論》中提出的「夏分三段」之說的基礎上來談一談三星堆的夏都名號問題,請各位批評。
一、空桑
根據「夏分三段」的觀點,三星堆文化屬於虞夏聯盟政權的王都,為后羿所滅。《左傳》襄公四年,魏莊子諫晉侯言及」后羿代夏「之事時說:昔有夏之方衰也,后羿自鉏遷於窮石,因夏民以代夏政。
此「窮石」一名,亦見於《離騷》,而研究夏都者皆不言及。實際上,窮石就是《呂氏春秋》、《歸藏》裡提到的「空桑」,在《左傳》、《帝王世紀》等文獻則稱「窮桑」,而《華陽國志》則記作「瞿上」,其音可比較今山南藏語的Khyung tshang,意思為神鳥之居。這些內容,筆者在《神鳥崇拜與空桑傳說》中已作論述,可以參閱。
二、雒城
在《從周人白狄論來談陝北石峁遺址、黃帝文化及其鷹崇拜》這篇文章中,筆者曾指出,khyung tshang是古代戎族對三星堆大城的稱呼,而與翟人有淵源的今彝語支族群則稱此神鳥之城為lo33 zi21,漢語直譯即為「雒邑」或「老丘」。三星堆遺址所在廣漢久有「雒城」之名,其緣故必當在此。從民族語言來看,「雒城」一詞是漢語和古代彝語的混合詞,其義為「城市」。如果考慮到彝族複雜的形成過程(另文說),實際上「雒城」一名也可以用形成彝族底層的百濮語言來讀,其義仍然為神鳥之居。換言之,「雒城」和「空桑」二詞雖語源不同,但語義相同。
從考古材料來看,漢語的「雒城」一名在西漢時期即已存在。1997年,廣漢市小漢鎮村民唐興鳳在石亭江河灘發現一件鐵質橋墩,上鑄銘文十六字:「廣漢郡雒江橋敦,重卌五石,太始元年造。」太始元年即公元前96年。1983年底至1984年元月,廣漢縣南門外導航站在修建圍牆時發現一批漢磚,磚上也鑄有「雒城」和「雒官城墼」等銘文。
從文獻資料來看,三星堆地區的「洛」字在《山海經》中就已經有了記錄。如《中次九經》說:岷江之首,曰女幾之山。……洛水出焉,東注於江。
洛水,亦作雒水。《漢書·地理志上》廣漢郡雒縣下條說:「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有工官。莽曰吾雒。」雒水即今石亭江,與湔水、綿水同為沱江三大主源之一。
湔水,即今流經三星堆遺址旁的鴨子河,古稱雁江。伊、雁二字上古音為鄰紐旁對轉,音本相近。因此,《國語》裡的伊水完全可視為今三星堆遺址旁鴨子河的古稱。
三、陽城
《竹書紀年》和《世本》均有「禹都陽城」之說,說者多有據告成鎮出土的屬於戰國時代的「陽城倉器」陶器而定大禹時期的陽城為王城崗遺址。王城崗遺址為龍山文化晚期的文化。如果按《史記》體系理解,從龍山文化晚期到戰國時期跨越了1500年,這相當於說一個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要靠一個當今21世紀的器物來驗明正身,顯然其可信度非常有限。
在《從歷史語言學破解夏代王族的自稱之謎》系列文章中,筆者曾說明三星堆文化具有鮮明的太陽崇拜特色,夏人王族自稱為「太陽家族」,並說明瞭夏人王族自稱在其延續文化中留下的歷史痕跡。據此可以推斷,陽城之名必當為「太陽之城」的簡稱,其名稱由來當與「太陽家族」有關。
四、歷史地理學和歷史語言學視野中的夏都輔證材料
三星堆遺址之為夏都,這還可以從多個角度的資料來進行輔助說明。
(一)從地理空間角度看
筆者在《夏代末年的岷山地震與大禹治水的傳說》一文中已經指出,所謂的伊洛竭是由岷山地震引起山陵崩陷形成堰塞而阻斷水流所致。及堰塞崩決而後,洪水出現,於是始有大禹治水之事。從地理空間來看,三星堆地區發生這類自然災害事件的可能性要比二里頭一帶要大得多。並且,把大禹治水事件放在岷江流域來進行解釋,也更加具有可信度。
(二)從歷史地理角度看
歷史事件的展開和歷史人物的活動都存在於一定的地理空間,但古代族群常存在遷移的情況,因此,在歷史研究中若能捕捉包含在地名中的民族、歷史、語言、地理信息,即能為研究結論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下面,我們就此略作闡述。
1、 帝杼遷老丘:「成都」名稱之由來
三星堆文明毀滅後,成都西郊的金沙文化興起。金沙文化具有鮮明的繼承三星堆的特徵,這一點為從事三星堆研究者所熟知。筆者在《金沙文明解碼》中提到:金沙文明崛起的這一歷史事件,在《竹書紀年》中被稱為「夏啟殺益」,在《左傳》中被稱為「後杼復國」。
《竹書紀年》記載,帝杼曾以老丘為都。准此,則老丘必當指古代成都。那麼,老丘一名和成都的名稱會有關係嗎?
從考古材料來看,漢字的「成都」一名最早見於戰國時期,而其更早的名稱則為單稱「成」。1985年,沈仲常與黃家祥二位學者聯名在《四川文物》發表《從出土的戰國漆器文字看「成都」得名的由來》,從先秦時期漆器銘文的演變順序「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等對此進行了說明。
如上所說,帝杼之都「老丘」一名用彝語支語言來讀即lo33 zi21,意為「城市」。在古代漢語文獻中,「成」與「城」通用存在大量的例子,如《左傳》文公十一年「齊王子成父」之「成父」,《管子·小匡》、《呂氏春秋·勿躬》、《魯世家》等並作「城父」。又比如《論語·顏淵》中的「棘子成曰」,劉寶楠正義:「皇本‘成’作‘城’。」因此,考慮金沙文化與三星堆文化的關係,我們有理由推斷,古蜀人用漢語裡表示城市義的」成「字來記錄自己的居地,其實對應的就是「lo33 zi21」這個詞。
2、 彝族始源地洛尼山之謎
彝族典籍《洪水氾濫》、《洪水與篤米》、《西南彝志》等記載,彝族各支系的共同祖先阿普篤慕在洪水時期避居洛尼山。洛尼山,一般認為就在今雲南東北的昭通境內。《大定府志》卷47《水西安氏本末》云:
有曰祝明者,居堂琅山中,以伐山通道為業。久之,木拔道通,漸成聚落,號其地曰「羅邑」;又其山為「羅邑山」。夷人謂邑為「業」,謂山為「白」,故稱為羅業白。
這裡的朱明,即篤慕,意為君長。「羅邑」一詞,有的學者也譯作洛邑、洛宜、洛尼等,其原語即lo33 zi21。在《太陽家族與開明傳說(下一)》中,我們已經指出,形成當今彝族的重要源頭——昆明人與三星堆古族有密切關係,而彝族支系均以洛尼山為祖源地,這就說明《大定府志》的「羅邑」一詞與廣漢古稱「雒城」和成都古稱「成」是一脈相承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現在的昭通地區古稱「朱提」,這與《華陽國志》記載的杜宇娶朱提梁氏女利的記載暗合。此外,昭通地區及其周邊還出產一種含高放射性成因鉛的特殊銅礦。據金正耀教授研究,廣漢三星堆、新乾大洋洲、漢中成洋地區以及殷墟的早期青銅器都有大量使用這種特殊礦。這些材料無疑都是值得先秦史、民族史研究者重視的。
3、蜀王南遷與古代越南史上的「螺城」
秦滅蜀後,蜀王后裔中的一支曾南下交趾(今越南北部),建了越南歷史上的蜀朝,文獻稱其王為安陽王蜀泮。《水經注》卷37引《交州外域記》雲:交趾昔未有郡縣之時,土地有雒田。其田從潮水上下,民墾食其田,因名為雒民。設雒王、雒侯,主諸郡縣。縣多為雒將,雒將銅印青綬。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將,蜀王子因稱為安陽王。
又越南歷史學家吳士連《大越史記全書》云:安陽王,姓蜀,諱泮,巴蜀人也。在位五十年,都封溪,今古螺城是也。甲辰元年,周赧王五十八年,王既並文郎國,改國號曰甌貉國。初,王屢興兵攻雄王。雄王兵強將勇,王屢敗。雄王謂王曰:「我有神力,蜀不畏乎!」遂廢武備而不修,需酒食以為樂。蜀軍逼近,猶沈醉未醒,乃吐血墮井薨,其眾倒戈降蜀。王於是築城於越裳,廣千丈,盤旋如螺形,故號螺城。又名思龍城,唐人呼曰崑崙城,謂其城最高也。
古代越南的蜀朝稱其都邑為「螺城」,螺字古音與「雒」亦頗相近。另從考古文化來看,越南地區也曾出土與三星堆文化類似的玉璋、玉瑗、玉璧、玉戈等器物。關於古代蜀地文化與越南文化之間的關流關係,張弘、彭長林、雷雨等學者均有涉及,可以參閱。
1936年,越南北部的清化(Thanh Hoa)還曾發現金印一方,印銘為「晉歸義叟王」,這些材料都無疑證明蜀王南遷為可信的事實,並進一步證明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廣漢的「雒城」一名來源非常古老。
五、總結
綜上所述,由三星堆遺址所在地廣漢的古稱「雒城」到成都的古稱「成」,再到彝族祖源地的「洛尼山」、越南蜀王朝王都的「螺城」,諸名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證據鏈。這些材料充分說明:三星堆遺址是我們真正要尋找的夏都。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水經注 在 EBC 馮翊綱說人解字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酈道元,北魏人,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理科學家!
在三國時期有人寫了《水經》一書,是中國第一部水文專書,其中記述了137條全國主要河流的水道情況,但記載相當簡略,缺乏系統性,對水道的來龍去脈及流經地區的地理情況記載不夠詳細、具體。酈道元有感於此,因此親自考察實地,大量閱讀史書、雜著,互相印證,對水道的源流、方向、地域還有歷來的地名演變都加以說明,也修正前人著作的錯誤,完成《水經注》一書!
書中展現了一千四五百年前中國的地理面貌,比如從北京地區的描述中,我們知道京城的城址、北京近郊的歷史遺跡,以及北京地區環境的變動等等,透過這些敘述,即使沒有到過北京也對當地狀況略知一二!
又好比當我們看見世界某地火山爆發的景象時,或許也會好奇遠在古代中國。到底有沒有火山運動,當火山噴發時是甚麼景象?酈道元《水經注》裡就詳實記載了山西省大同市的西南的火山口熱氣上沖,常常發出像細微的雷鳴般的聲響。現在大同附近的火山早已停止噴發了,透過文字讓我們了解當時狀況!
在中華文化數千年發展中,我們會發現文學、儒學一枝獨秀,其他醫學、科學幾乎被壓抑,而沒有太多成長空間。但是打開層封的歷史,還是可以發現諸如徐光啟、宋慈、李時珍、魯班等前人的智慧,在實證科學、醫學、精密工學等項目中綻放光彩,酈道元也是其一,他所留下的《水經注》就是最好的古代地理學著作!
想知道阿綱老師錄影時的小故事嗎?
還有更多有趣的內容~請上馮翊綱說文解字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FCCSD2016/
水經注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達人帶路-「山東」介紹
專訪:葉禮維(欣中國編輯)
山東省,簡稱魯,省會設於濟南,山東土地面積約15.79萬平方公里。山東是工農業大省,山東歷史悠久,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齊魯文化又分為「魯西文化」和「膠東文化」。其中儒家的創立人孔子和孟子是魯文化的代表人物,政治家管仲、軍事家孫子、孫臏則是齊文化的代表。而魯菜則位居中國四大菜系之首
熱門景點:
★【二大遺產】
(1).泰山─1987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2).孔廟、孔府、孔林─1994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
★【青島啤酒博物館】東方瑞士~青島
青島啤酒博物館是德國人殖民青島時期創立的,至今已超過百年歷史,1903年建廠的原址,現已轉型為青島啤酒博物館,走一遭您可瞭解青島啤酒的過去、現在、未來。更可在第一時間品嚐剛下線的原漿啤酒,用玻璃杯盛放的新鮮啤酒,泛著泡沫的金黃色澤多麽誘人,炸裂的啤酒泡沫帶來的都是啤酒的醇香,還帶著生產線的餘溫就能滑進你的食道,在這裡體驗與世界乾杯的快意。
★【大明湖】濟南
面積達舊城四分之一,周長五公餘里的大明湖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位於老城區東北邊,曾命名『蓮子湖』、『西湖』,金代始稱大明湖。明代重修城牆,大明湖遂成今日形貌。大明湖也是大詩人李白、杜甫最常前往之處。
◎【趵突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位於老城區西南,享有「天下第一泉」的美稱。趵突泉在《水經注》上有記載:「泉源上涌,水涌如輪」;趵突:即形容泉水上涌跳躍之状。此泉有三個泉眼,終年噴湧,周邊面積50餘。水質優良,泡茶清香可口。
水經注 在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江水又东径黄牛,流经广溪峡,这就是三峡的开端. ... [2] 江水又向东去,经巫峡,是杜宇所凿用以疏通江水的峡谷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