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工作完
剛臨時在IG邊吃午餐邊跟大家聊天
從一般小事到投資思維
也分享我這幾天看的《減法的力量》
最後還唱了首歌😂😂😂
跟我之前也深受啟發的怦然心動人生整理術比較
近藤麻里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術
保留可以怦然心動的物品,專注在自身的感受
讓過程充滿樂趣,展現一種"自我效能"機制
意思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創造動機、行為和環境
而《減法的力量》這本書更偏向一些理論的討論
除了從心出發 更加入理性的元素
兩本我都非常喜歡
為什麼我們在處理許多事情的時候
會更習慣(或偏好)採用加法思維
而不是減法思維?
是天性使然,還是在生長環境中後天養成
抑或是人類心理偏誤中
普遍存在的展望理論、損失偏誤
包括都市設計、科技創新或政治事件
在書中都有提出相當豐富的例子來討論
讀完後我自己套用到投資上的思考
則是在優化投資流程上
加法思維與減法思維的選擇
當你遇到任何投資上的問題時
你第一個想到的
是想多買幾本書來看 找到更有用的投資方法?
還是多訂幾個專欄 看有沒有更多公司分析?
這就是投資上的加法思維
你認為當前所擁有的資訊不夠
不足以讓你獲得更好的績效
但是如果是減法思維呢?
檢視自己的投資系統與分析流程
有沒有什麼時可避免 可分離出來的
例如眾多獲取資訊的管道中
更多投資人面臨的是資訊過量的問題
從這些管道中篩選可提供即時、客觀與正確的訊息
捨棄過多的雜訊是一種減法思維
讓你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專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
減法思維不需要付出額外的成本
卻有可能享受到更好的效果
很多投資人把投資這件事情
當作是非題來操作
只有對錯,關注於結果而非過程
當你得不到你想要的東西時
就會得到經驗
但是只看結果的人
無法在經驗中學習
也無法在錯誤中成長
反觀把投資當作選擇題
在眾多選項中理解、評估與做出決定
中間的過程耗時雖長
卻時常可以得到意料之外的收穫
把經驗轉化在腦中建構思考框架
在未來面對類似場景時
可以更高效的做出選擇
書中提到
減法的報酬隨著系統複雜度而增加
先全盤了解才有辦法優化
建立心智模型來進行高效決策
透過扭轉、擴張、提煉、堅持來培養減法思維
改變代表的是把現況改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試試用減法思維讓人生與工作都變得更美好
流程創新例子 在 少女凱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感謝 哈佛商業評論邀請我到 Podcast 節目《請聽,哈佛管理學》談論「敏捷管理」。一般提到敏捷,都是針對企業組織、專案管理,如何以敏捷的方式,推進工作進度。
敏捷法是一個結構化流程,運用自主管理團隊,來加速打造新產品和流程。在許多情況中,敏捷法一開始是基層草根行動,通常是從資訊科技部門開始採用的。但企業完全接納敏捷法時,執行長可能會成立敏捷領導團隊,以設定優先要務、建立創新團隊、指派計畫負責人來領導每一個團隊,並排除團隊遇到的阻礙。(出自哈佛商業評論)
過往我與敏捷的議題關連性不大,接到邀約時我也思量許久,但相信這麼權威的媒體團隊,找上我那勢必有我的價值存在,錄音之前,我也與主持人再次詢問,希望我聚焦在何種內容,主持人認為,我在「探索」與「人際連結」的兩大敏捷因子,執行得相當好。
哈佛商業評論認為,人人都已經使用哈佛式管理,只是未必有察覺,因此他們希望透過真人的例子,來給大家不同的思維。
在過程中,我也反問主持人「探索,您認為是探索未知,還是已知呢?」他回答,兩者都需要探索;而我會想以這個問題出發,是因爲我過往的知識是很貧乏的,因此當我有機會轉換到完全不同環境時,發現自己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便深信,無論自己多好學、多積極,世界上都還是會有我不知道的事情,因此我必須保持好奇心。
我提及,探索是天生的,只是能探索的廣度跟深度,則是後天環境給予的,不是天生的,那如何打破有限的框架,就得靠探索的能力。
另一個因素,人際關聯,對我來說是後天培養的,因為我過往不善言詞、難以將觀點說出口,更甚至討厭與人交流,但卻因為記者媒體這份工作,讓我轉換身份認同,進而從職場中磨練,與完全陌生的人也能挖出自己的「談資」拉近距離。
關於個人的敏捷,因為我不希望自己停止成長,更不甘於平凡,因此感到人生停滯之時,就會再尋求突破。
這大概就是個人版的敏捷吧!
完整收聽:
Apple : https://reurl.cc/qg9eaR
Spotify: https://pse.is/3mqjwf
【關於哈佛商業評論】
哈佛商業評論是自1922年起,由哈佛商學院集結專家、教授,針對管理事務的研究而出版的專業雜誌。HBR是一份專門提供予專業經理人及工商管理者參考的月刊,其主要讀者群是產業領袖、學者、高階管理者及管理顧問等。
流程創新例子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全球首例數位分身5G VR協作 Hyperbat加速汽車製造流程
莊清瑋 2021-04-20
英國車用電池製造商Hyperbat將與英國電信(BT)、愛立信(Ericsson)和NVIDIA合作,利用5G和虛擬實境(VR)技術,加快電動車製造團隊的遠距協作。
據PES Media和5Gradar等外媒報導,Hyperbat將數位分身(Digital Twins)用於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生產製造,並以5G技術加速流程,過程可以透過VR頭戴式裝置來操作和檢視。藉此,遠距團隊便可使用虛擬3D工程模型來進行連線、協作和互動。
數位分身帶來的無線(Untethered)5G體驗,能夠讓設計和工程團隊在不受實體設備限制的情況下,親身和1:1大小的3D模型即時互動,甚至在模型周遭隨意走動,方便身處不同廠的員工檢視設計,有效管理工作流程。
報導指出,這會是工業4.0的5G應用當中,首度使用數位分身虛擬3D工程模型,進而將遠距協作團隊融入VR工作環境的例子,可望縮短科芬特里和牛津兩地之間設計、工程和製造等跨部門的生產週期,完善整體製造流程。
Hyperbat創新主管Hosein Torabmostaedi表示,這項解決方案為智慧工廠架構,以及協作製造奠定基礎。
Hyperbat還希望擴展到機器的5G連網功能,實現因時制宜的高彈性生產線。該公司將在其位於英國汽車之都科芬特里的工廠,演示和試用這次合作的解決方案。
BT Enterprise Unit部門5G創新資深主管Jeremy Spencer表示,此舉有力地提醒了5G連網和邊緣運算已經進展到這一步,並為客戶帶來了真正的業務收益。
Spencer指出,5G連網結合最新技術所能提升的效率可說是超乎想像,對於推動英國製造業發展而言至關重要,尤其是方從疫情中復甦。
NVIDIA的VR/AR總監David Weinstein表示,該解決方案配備NVIDIA RTX技術、CloudXR,以及NVIDIA RTX Virtual Workstation等軟體,不論是工廠現場還是遠距團隊,都能擁有即時沉浸式體驗。
解決方案使用的VR頭戴式裝置由高通(Qualcomm)Snapdragon XR2驅動,整合分拆渲染(Split Rendering)功能,所有以感知為據所產生的資料都會儲存在裝置本機。
執行平台則是Masters of Pie Radical,有助Hyperbat在電腦輔助設計(CAD)軟體中透過雲端獲得無縫、擬真的VR體感。
BT和愛立信透過支援5G VR裝置,將解決方案部署在5G行動專用網路。5G低延遲、高頻寬等特性有助Hyperbat交付大規模的工程計畫。
Hyperbat解決方案預計將在2020年夏季取得合作成果。
附圖:Hyperbat和眾多業者合力打造全球首創數位分身5G遠距協作。法新社
資料來源:https://www.digitimes.com.tw/iot/article.asp?cat=158&cat1=20&cat2=14&id=0000608465_CV33BPBB7AAEUI4703SQO
流程創新例子 在 管理學張老師- 創新思維-#創新雷達圖(Innovation Radar) 係 ... 的推薦與評價
舉例來說,「Process流程」即是『重新定義企業運行的核心流程,以提升效率及效果的創新」,案例如「王品旗下餐飲品牌發展模式」、「Toyota汽車的Just-In-Time 和看板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