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用完美、你只要做一個會反思的父母、你就是一個好父母
好棒的影片、#看到最後我也淚濕了。
做父母真的很不容易、是大修行啊。
一不小心、我們都會變成以前那個「令我們討厭的父母」。
感謝孩子來到世界、陪伴我們一起修行,
原來、孩子要的不多、#其實就是信任與愛,如此而已。
但當我們變成大人時、我們都會忘記,
忘記小時候、我們是多麼渴望「父母相信我們、信任我們」。
我們不是故意的、但我們就是會不自覺「複製」父母的管教方式、
學習當父母、幾乎是在「#療癒我們小時候的傷」。
唯有自覺、我們才有機會去「翻轉」自己、也翻轉我們跟孩子的關係、
不要讓自己成為「我們以前的父母」、
重新做自己、重新學習真正愛孩子的好父母
感謝這個美好的影片、真是功德無量。
親愛的父母們,
邀請您、安靜下來、好好看完這個影片。
你會感動、而且有收穫的。
#不要防衛。反省就好。
你不用完美、
#你只要做一個會反思的父母、你就是一個好父母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clMRwOP3zg
父母管教方式問卷 在 心理師想跟你說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孩童的偏差行為,
#源自於對 #優越感的追求與 #對困難的逃避。
阿德勒認為,人的性格在四、五歲時會逐漸定型,並依著發展出的生活方式與對於他人的情感進行。而完備的社群情懷與獨特的生命風格,是健全人生的基礎。
所以在面對校園中出現偏差行為的學生,必須探究他童年時期發展偏差的源頭,並且破除他迷失方向的錯誤觀點,還要教導、協助他認識生命的動力,才能使他融入社會、建立充實的人際關係。
因此阿德勒倡議成立校園諮商中心,他將個體心理學說導入校園,並引導精神科醫生、教師與家人互相合作,重新解讀問題兒童的行為、成因,並且學習使用正確的方式,將其自偏差之路導回正途。
本書是阿德勒為維也納市立師範學院為中學教師們講課的內容,一九二八年整理講座內容出版後,以淺顯的文字與生動的實例成為教師與家長們的實用指南。
--
這本書集結我作為維也納市立師範學院講師時對教師授課的內容,目的是使他們能將個體心理學的基本概念更容易導入學校生活。它補充了多年來個體心理學者在維也納以及國外城市設立教育諮詢中心所從事的實務項目。對此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閱《國際個體心理學雜誌第七號年刊》中的教育諮詢手冊,文中簡要概述了這個工作。
今天如果有些人認為這本小冊子的內容看似簡單,我想提醒大家,那是因為個體心理學的外行人通常只會注意到基礎知識(Kenntnis der Klaviatur)。當然,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們已經使這些知識對於那些無法區分理論表述以及實務經驗的人都淺顯易懂。另一方面我們也有充分理由斷言,那些自認已深入理解並覺得個體心理學膚淺的人是無法善用這些知識的。
因此多年來,我不僅以科學式完善的方法發展個體心理學,還嘗試與受過精神科專業訓練的醫生、教師以及教育工作者進行合作,訓練和發展實務能力,不然他們無法教育那些難以管教的孩童以及精神官能症患者(Nervöser)。現在我們感到驚訝的是,有些持不同見解的讀者想要將一些與器官相關的特定概念獨立抽出,使得這些概念被誤解成截然不同的術語。我們對自卑感源起的看法就是一個例子。對我們而言那是來自面對生活需求而形成緊張(Anspannung)的正向困擾(Erleiden),這些讀者卻將其誤解為是與他人相較後的比較結果。還有另一個常被誤解的概念,就是惡意批評我們經過謹慎訓練所採用的推測(Erraten)技巧,有些人甚至認為那是「不科學」的。彷彿只要用其他方法得出的結果就會與用推測所得的結果不同!
但是我們不該有怨言。因為一旦對個體心理學領域越熟悉,越能察覺到它巨大的內在聯結與我們用來發展心理關係的堅固網絡,理解個體心理學對於預防、消除難以管教性(Schwererziehbarkeit)與精神官能症(Neurose)有著巨大成效。我們持續前進。越來越多老師、教育工作者、醫生和心理學家投入個體心理學的研究。我們在學校教育諮詢中心已經有成功改善學生偏差發展的案例。無論是老師、醫生、父母還有孩子們都以更大的熱情以及愛心參與投入其中。這些學校教育諮詢中心的重要性也日益獲得認可。
這本小冊子除了可當作因應學校目的理論和實踐的參考之外,還包含了一份用於理解以及輔導難以管教孩童的問卷,以及一份正常與失敗的個體心理學概圖,清楚顯示了缺乏合作能力的原因以及後果。
--
《個體心理學講座:阿德勒談校園裡的問題兒童》
📖 Individualpsychologie in der Schule
作者: 阿德勒(Alfred Adler)
出版社:商周出版
書籍介紹:https://tinyurl.com/yadb84ms
父母管教方式問卷 在 羅寶鴻 老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家有ADHD兒須知】
昨天我的朋友臨床心理師 - 王意中老師,在臉書上po了一則很棒的貼文,名為「ADHD的基本認識」。
經王老師同意,在這邊與大家分享:
………….
(王意中老師 - 原文)
ADHD的基本認識
1. 在台灣,過去常稱為過動兒
2. 特殊教育法中,正式名稱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3. 自我控制缺陷是主要的核心問題
4. 常反應在注意力、活動量及衝動控制等問題
5. 通常在兒童心智科或兒童精神科被診斷
6. 只是診斷過程常讓部份家長不太信服
7. 問卷填寫式的判斷往往是主要抱怨之一
8. 開藥速度之快,是主要抱怨之二
9. 利他能與專思達常是第一線被給予的藥物
10. 親師爭議也往往因為是否需服藥而起
11. 家長常常會問ADHD長大會不會好?
12. 或者常問ADHD是不是一定要吃藥?
13. 活動量太大往往是幼稚園老師煩惱的事
14. 注意力不集中則是家長一進國小在意的事
15. 順利的孩子,僅維持這些自我控制的問題
16. 坎坷的孩子,則常被其他伴隨的問題所折騰
17. ADHD的確是一種生理上的病
18. 父母管教態度不是造成ADHD的原因,但卻是明顯影響預後的關鍵
19. ADHD的可塑性相當高
20. 也期待大人們可以看見他的好
和您分享五部關於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注意力缺失症(ADD)的影片。—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加拿大電影《親愛媽咪》(Mommy)(2014)
美國電影《逆風少年 Different Drummers》(2013)
美國電影《她不怪,她是我妹妹》(My Sister)(2014)
美國電影《藥命謊言》 (ADDicted)(2017)
美國電影《天生蠢材必有用》(Trainwreck: My Life as an Idiot)(2007)
……..
作為一位親職教育工作者,我特別注意到的是第18點:「18. 父母管教態度不是造成ADHD的原因,但卻是明顯影響預後的關鍵」。
對於ADHD的孩子,正向教養的方式、和成人內在的安定,往往是幫助他們的關鍵。
孩子的拖拖拉拉、丟三落四、毛毛燥燥、屢講不聽,甚至有時候的自暴自棄,都不是他故意的。他們在生活上給大人的困難與挫折,也不是他們想要的。他跟每個孩子一樣,都希望自己是個好孩子。
他們希望跟我們有的是連結,而不是仇恨。
作為幫助他們發展的成人,以下方式能增長他們的歸屬感與價值感:
1 多使用正向的語言(關懷句、啟發式問句),而非負向的言語(命令語、質問語、責備語);
2 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時,給予他即時、誠懇的鼓勵;孩子會因此覺得自己被看見、被在乎;
3 多給予具體的肯定與感謝,說出他所做到的貢獻;孩子會因為自己能貢獻而產生價值感;
4 具體的示範,讓他看到完整的做一件事的步驟;在他自己做時,給予適時的陪伴,讓他感受到你的支持;
5 相信孩子,內心都有著「希望自己更好」的心。我們要幫助他這個心發芽、茁壯。
6 「積極暫停區」,是家長需要在家裡必須為自己設置的區域;自己有情緒時要到暫停區健康地生氣,避免把負能量傾瀉到孩子上。
..............
有關更詳細的做法,歡迎參考羅老師新書【寶鴻的安定教養學】。
購書連結:
●博客來:https://cplink.co/yab6nz9d
父母管教方式問卷 在 5種父母教養方式及其對人生的影響-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5種 父母 教養 方式 及其對人生的影響有四種被廣泛研究的育兒 方式 :權威型、放任 ... 最近幾年,出現了一些過度參與的 父母 ,在孩子生活的每個方面他們都 ... ... <看更多>
父母管教方式問卷 在 《世上唯一的問卷》|翰林雲端學院| 因為#疫情居家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上一代對我們 管教 ,我們是否也對孩子做了呢?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 父母 是影響他最深的人孩子的付出需要被肯定與支持,才能夠更加有自信。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