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訊息>2019年FDA批准48個新藥 學名藥創新高前3季1171項
根據FDA發布的總結報告Novel Drug Approvals for 2019。2019年FDA共批出48個新藥,其中小分子藥物(Small molecule drugs)24個,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新藥(Antibody-Drug Conjugate)3個。相比2018年59個新藥,2019微幅減少11個,但學名藥批准卻創歷史新高,2019前3季共批准1171項。
新藥和生物製劑(biological product )的上市通常意味著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新療法。並為美國醫療保健方面帶來進步。2019年獲FDA批准的新藥,其中一些產品是創新新產品,從未在臨床實踐中使用過。
在小分子藥物,值得關注的是,百濟神州研發的BTK抑制劑zanubrutinib,用於治療復發/難治性(R/R)邊緣區淋巴瘤(MZL)。這是FDA批准第一款完全由中國公司自主研發的抗癌新藥在美國上市。
另外, AbbVie(艾伯維)的口服藥物JAK1抑制劑upadacitinib,用於治療自體免疫中度至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RA)。醫藥市場分析機構EvaluatePharma預測,upadacitinib全球銷售額在2024年將高達25.7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五大暢銷抗風濕藥物。
楊森製藥(Janssen Pharmaceutical)用於治療晚期膀胱癌的erdafitinib,是製藥市場上首個針對膀胱癌的標靶藥物,也是FGFR抑制劑中首款獲批准的藥。
輝瑞(Pfizer)治療罕見遺傳性罕見病TTR類澱粉沉積症所引起的心肌病變(cardiomyopathy caused by transthyretin mediated amyloidosis, ATTR-CM)的新藥tafamidis,預估到2024年為輝瑞帶來10億美元營收。
諾華(Novartis)的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藥物siponimod,是15年來首次及唯一被批准用於治療續發-進展型多發性硬化症(SPMS)的藥物。全球有200萬人受多發性硬化症影響的患者。
此外,3個ADC新藥包括,用於治療局部晚期或轉移性泌尿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的enfortumab vedotin-ejfv、用於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的血液癌藥物polatuzumab vedotin-PIIQ、以及治療不可切除或轉移性HER2陽性成人乳癌的fam-trastuzumab deruxtecan-nxki。
雖然新藥數量減少,但學名藥批准數量卻持續增加,根據2019年FDA財會年度報告,2019前3季共批准了1171項學名藥,其中935項屬於完全核准,236項為暫時性核准(tentative approvals),打破了2018年總共971項的紀錄。
2019年學名藥批准創歷史新高,與4月卸任的 FDA前局長 Scott Gottlieb有很大關係。Gottlieb 積極配合川普政府的砍藥價政策,致力於加快學名藥及生物相似性藥品(Biosimilars)的審核,並改善了 FDA 評量基因治療等創新療法的處理程序。
2017、2018獲批的新藥、學名藥、生物相似藥的數量皆創下新高。2017的新藥為46項,2018年是59項,更是首度以罕見疾病的31項孤兒藥批准最多。
資料來源:
https://www.gbimonthly.com/2020/01/60406/
生物相似性藥品學名藥 在 北美智權報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狼群內戰:美國學名藥廠間之專利訴訟趨勢
2019年1月24日,Coherus BioSciences Inc.(Coherus公司)在美國德拉瓦州聯邦地院(U.S. District Court of Delaware)對Amgen Inc.(Amgen公司)提出侵害有關adalimumab藥物劑型之三項專利的專利侵權訴訟。Adalimumab為重磅藥品Humira®的藥物有效性成分,其原開發藥廠為訴外人AbbVie Inc.(AbbVie公司)。本案之特殊在於其是美國市場首度發生生物相似性藥廠間(Biosimilar v. Biosimilar)的專利侵權訴訟;且是一股生物相似性藥品研發業者應注意的新專利訴訟潮流的潛在訊號。實際上,以學名藥廠間(Generic v. Generic)為主的專利戰爭在美國市場非屬罕見,過去已有多起學名藥業者控告他家製造、販售相同學名藥品的廠商侵害其專利權的訴訟。......
生物相似性藥品學名藥 在 吳玉琴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108年1月30日食品藥物管理署重新預告後,製藥產業群起譁然。
我今天對於「西藥專利連結納入生物相似性藥」再次提出質詢。
我認為:
✅1、對於生物相似性藥品採取子法去準用母法專利連結規範對於廠商的權利義務影響範圍太大,可能有逾越母法的疑慮。
✅2、我國的學名藥產業和生物相似藥產業發展規模不同,學名藥產業相對成熟,對於如何迴避專利、如何因應專利訴訟等都較有經驗、有資源、有人才,但生物相似藥產業都還在起步階段,現在的納入,就像是產業還沒學會走路,衛福部就要他們會跑百米。
✅3、生物相似性藥品產業要尊重專利,相信大家都認同,但制度設計應審慎,建議提高到母法層次討論。
生物相似性藥品學名藥 在 醫起懶Lazy Medformers - 浪潮上的生物相似藥-Biosimilar ... 的推薦與評價
政府接受biosimilar與原廠藥必然存在著差異,但要有足夠證據支持biosimilar與原廠藥的差異並不會影響到藥品的安全性(safety)和有效性(efficacy),通常 ... ... <看更多>
生物相似性藥品學名藥 在 何謂生物相似性藥品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衛生福利部食品 藥物 管理署. 衛生福利部食品 藥物 管理署. 22 subscribers. Subscribe. 生物相似性藥品 宣導影片動畫-何謂 生物相似性藥品. ... <看更多>
生物相似性藥品學名藥 在 Re: 原廠藥vs. 學名藥- 精華區Pharmacy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smeliz (i see...)》之銘言:
從這討論串受益不少,
再拋另一個相關議題:
生物相似性藥品 (類比於生物製劑的"學名藥")
衛生署2008年11月公佈審查準則:
https://www.fda.gov.tw/files/list/生物相似性藥品規範定版.pdf
今年四月底,
衛生署核准第一張生物相似性藥品許可證
https://bit.ly/abKv8Y
不知道各位對生物相似性藥品的發展, 藥價有何看法?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73.21.234.50
看到這邊,觀眾應該都對 "原廠藥"跟"學名藥" 有一定程度的理解了。
接下來聊聊 Biosimilar.
先岔開話題,講一下學名藥品:
新藥開發有一定的獲利曲線,在進入市場的時候開始獲利,看藥品本身的
product profile; 快則一至二年,慢則到第四五年損益兩平,之後就是淨
收益;到同類型新藥上市之後市場開始被劃分,獲利開始降低,到專利過期;
學名藥開始出現,到原廠藥被學名藥超越,形成買方市場時,這就是產品的
生命週期。現在因為各國鼓勵使用學名藥,以美國為例,第一個上市的學名藥
擁有六個月的獨賣期;在這六個月內,原廠藥就躺在地上了~ 比起以往專利
過期後還可以擁有一段時間的高獲利,新藥的產品生命週期縮減很多。
另一方面,由於科技進步,新藥上市愈形困難。有關PK與毒性的考量越周密,
上市前的開發成本以等比級數上升;所以跨國藥廠莫不絞盡腦汁想辦法能夠
保持獲利。
前陣子聽到台灣某本土廠商的總經理說,他們要全力往生物製劑 (Biological
Product),其實也就是 biosimilar 邁進。這中間的考量是因為現在化學品
的新藥研發成本高,產品生命週期短,以台灣既有藥廠規模很難生存。而
Biological product, 因為申請新藥入門門檻高,產品生產的門檻也高,
故競爭者相對少很多,產品的生命週期可以延長很多。以 insulin 為例,
專利早就過期,但是現在市面上在販賣的還是只有那幾家;不像其他化學藥,
例如當紅炸子雞 Lipitor, 已經有許多廠商開發完成,就等著他專利過期。
Biological Product 的門檻高在哪?
1. 新藥申請上市相對困難。比小分子藥物要困難;不過這不是真正影響產品
生命周期的原因
2. 產品保存: Biological Product 目前的主流是抗體;因為他是蛋白質,
須低溫保存,故包裝,封存,運輸,銷售的成本都比小分子藥物來的高
許多。
3. Batch-wise QA/QC. 一般化學藥品,是檢驗 factory 的品管;以台灣藥政處
的作法是兩年驗一次廠。但是 biological product 是批次檢驗。這個
生技廠所生產的每一批都要抽樣檢驗;這增加了生產成本。
4. 製程變更: 化學品 (API) 的製程變更,差異性不大;檢驗 final product
的溶離曲線,或是更嚴謹一點作 BA/BE 大致上是被認可的;但是biological
product 製程變更需要進行 efficacy 臨床試驗,確保產品的安全性與
有效性。
這個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於生物體本身的多樣性。所有的 biological product
我沒記錯的話 officially 認可的誤差是 2%。這個 2% 是哪個層面的誤差
我不甚清楚,還請高手指教;但是化學藥,有 impurity profile; 要求的API
純度要到 99.9% 以上;這之間的"純度"差了 20 倍;這也是為什麼 biological
product 在生產製造的管理需要特別謹慎的原因。
So, biological Product/Bio-similar 產品開發並不會比較容易;不是只要
知道 protein 的 amino acid sequence 就可以了~ 他的入門門檻比起化學品
的學名藥困難得多。也就因為門檻高,只要能夠成功上市,大概就可以吃
二十年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有許多跨國藥廠拼命開發 bio 的新藥,因為產品
生命週期比起化學新藥長太多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1.94.3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