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無痛回歸訓練 】- 每個人的回歸訓練方式都不同,你也不是唯一感到焦慮的人
疫情將近快三個月的日子,大多數的人應該都沒辦法有一個舒適的環境運動,附近的公園或者學校可能都沒辦法正常進出。在三級那段期間,我大概一天只會出去一次,就是買東西喝或者出去遛狗,除此之外也沒其他多好的選擇了,但我覺得我可能比很多人幸運,在疫情期間還有一些空間,和一些簡單的器材,來維持我身體的運動能力,在這個期間我的目標只有一個,讓自己持續保持活動,然後保有對食物的熱情,會這麼說是因為活動量下降,會讓我對食物的需求大幅下降,很長的時間不太吃東西,這樣的結果,就是體重會下降很多,肌肉、脂肪、水份等應該都差不多會往下,我們大多人很難控制只有下降其中一種。
那我們進入主題吧! 在短期的停止訓練之後,我們該如何無痛地回到健身房運動
如果你有以下的目標,也許今天的分享可以給你一些幫助。
-►運動愛好者
-►想開始嘗試規律運動習慣
-►想改變自己的體態
-►想增加自信心
-►想提升自我效能感
🔶一、停止訓練在生理上的效果
在一些過往的研究中,我們發現高度訓練的運動員,在發生 #突然的休息,即使時間不長,也會發生所謂的停止訓練效果( Detraining Symdrome),這種情形大多發生在運動員故意停止訓練或者因傷被迫停止訓練,或者像這次面對突然升溫的疫情,大多數人無法正常地做訓練。
而停止訓練的症狀包括:「失眠、焦慮、沮喪、心血管功能改變、沒有胃口,這些症狀通常都不是病理的,如果短時間可以恢復訓練,症狀都會緩解」。我自己在疫情中有一度是一週幾乎沒什麼活動,還記得當時的睡眠品質變得很差、我很容易感到焦慮,也會對現狀的產生無力感,甚至覺得沮喪,一天只出門一次,買了兩個便當,但我想吃東西的慾望也是很低,但卻會在某些時段突然很想吃垃圾食物,這又讓我更加地焦慮。
我們將運動類型分成 #耐力型運動 以及 #肌力與爆發力型運動
🌀 耐力運動短期停止訓練的效果
短期停止訓練 (四周以內),我們用 #最大攝氧量來當作標準 #身體最強的有氧能力指標 ,四天的停止訓練大概會下降4%,3週-4週的停止訓練大概降低7~ 14 %。如果停止訓練超過8週,有氧能力也許會降到比訓練前低20%。而這些有氧能力的降低,大多的原因是因為心肺系統的改變,像是血量、每跳輸出量與最大心輸出量的降低。通常優秀運動員或者原本訓練量很高的運動愛好者,會感受更明顯的下降結果。
🌀 肌力與爆發力運動短期停止訓練的效果
四週完全停止訓練,最大肌力降低6~10%,最大爆發力降低14~17%。而肌力與爆發力的減少,有可能會跟跟快縮肌2型肌纖維萎縮,以及神經適應降低有關。
肌力最大下降的幅度發生在最初4週,大約10%,接下來到第8週,運動表現會持續下降,降低至11~12%,尤其是高度訓練的運動員,下降的幅度會更加明顯,相對地,如果是休閒運動員或者未經訓練的人,經過2~3週的停止訓練,可能影響不大。
🔶二、如何無痛回歸訓練呢?
經歷的這麼長時間,超過八週的期間,如果你是低度運動者,甚至幾乎沒有運動者,當你回到健身房舉鐵、或者重新回到跑步或爬山的運動當中,我想肯定會覺得挫折感很重,我相信這是幾乎可以預期的狀況,不過也不用太過擔心,好消息是雖然肌力和心肺能力也許已經所剩無幾,但如果你先前有好好的 #規律運動以及疫情期間有做一些 #動態休息,那我相信其實回到疫情前的能力應該不會花太久的。
🌀動態休息:用來降低因為 #被動休息或者 #完全休息,生理功能喪失的幅度。動態休息就是盡量維持一些運動計畫,像是每天的動態伸展操、居家的健身動作、夜晚出門小跑步等等,這些運動看起來沒什麼強度,但卻可獲得身體和心理的恢復,也能盡可能將體能喪失降到最少。
🌀以下的一些建議也許可以幫助到你:
1️⃣肌力訓練的運動強度可以下降到之前50%甚至更低,肌力訓練次數可以使用12~15下的區間,至少操作3組,單次總運動時間可以抓30~60分鐘內,例如之前臥推100公斤8下x 3組,可以先從50公斤開始操作,次數可以看當下身心理反應來做微調,我個人會建議次數可以先抓高,若覺得不行再慢慢往下調整。
2️⃣耐力訓練方面,建議先從有氧區間開始做起,用 #輕鬆跑 的方式慢慢增加運動的時間,假設第一次開始跑15分鐘覺得很累,就休息一下沒關係,不用評價自己的身體,試著觀察身體的反應,下次可以增加5分鐘,再慢慢地往上累加。能力如果比較好或者已經適應有氧耐力跑,可以開始使用「長節奏訓練」,大約以70%最大速度,反覆衝刺200 公尺以上,反覆間休息45秒或更多,組間休息2分鐘,這樣做的目的通常是用來訓練有氧耐力,以及有氧的爆發力。
3️⃣熱身運動要做充足,針對緊繃的肌肉確實放鬆,以及盡可能用動態伸展的方式來提高體溫跟增加關節的活動度,如果是要操作爆發力類型的運動,記得要做一些簡單跑跳當作身體活化,不要直接做很高的強度,如直接想要做最大爆發力或者直接去灌籃等等。
4️⃣均衡飲食,盡可能攝取多種類的蔬菜,以及好的蛋白質跟碳水,盡可能平均分配在三餐當中。
5️⃣睡眠與休息,通常好的睡眠品質會為身體帶來最好的恢復,好的恢復可以讓你每次的訓練強度得以慢慢累加上去,睡眠基本上就是最好的補給品,成人的建議睡眠時間7~9小時,中老年人可能會下降到6~7小時,小孩子通常是會睡得更多。
🔶三、訓練影片分享
上肢推拉課表,我除了第一個槓鈴划船,後面都是用配對組的方式來訓練,肌群主要針對背肌以及肩膀做強化,最後體能是操作雪橇衝刺,也別忘了訓練後記得補充蛋白質和碳水,伸展放鬆也別忘記做囉。
參考資料:運動訓練法( Periodization,5/e Theory and Methodology of Training )
=============================
❇️如果你喜歡這次分享的內容❇️
➡️歡迎留言留下感想
➡️按愛心❤️並且收藏
➡️分享文章
影片連結🔗
https://youtu.be/Ddy_uuM3bco
節奏跑訓練法 在 Stay Fit with M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現在的我會感謝過去努力的自己」超喜歡這一次的成果分享🥺這次的分享非常完整記錄她練了六週 2.0的心得與執行方式,可以給也想要健康瘦的人參考😊
我設計的這份課表,就是因為去年居家避疫期間只能在家訓練,加上整天跟小孩關在一起,睡眠與休息時間嚴重不足,能運動的時間也不多,所以才開發設計出這一套結合有氧與肌力的全身性課表!屬於中高強度間歇性運動,短短三十分鐘卻能爆汗燃脂,但卻不會累到影響居家避疫生活帶小孩做家務的節奏(我之前重訓做的太猛,結果隔天爆累沒辦法帶小孩跟做家事,硬是撐起身體照顧家反而就生病了🥲)忙碌的媽媽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方式也不容易呀!
這個課表結合我上的維密天使教練及籃球教練、重訓教練指導我的不同訓練法,設計出複合式的肌力、有氧、重訓動作與間歇時間,不僅可以練出漂亮的線條,強度也不會過高、需要過多時間休息修復,一天只需要短短三十分鐘就能燃脂練全身👌 短短六週就讓腰、手臂、臀部、大腿的線條都出來了🙌 才跑了課表的一半呢!
以下是她的心得分享❤️
【飲食心得】
三餐分配:早餐以碳水跟蛋白質為主,偶爾會加生菜沙拉,午餐大概就是2份碳水、2-3份蔬菜及蛋白質在3份左右,運動完接著晚餐跟午餐的份數差不多,但是碳水會再多1份,增加飽足感。
早上與午餐之間的點心:都在早餐與午餐之間吃,早餐通常吃得滿飽的,所以只吃堅果跟喝水也會有一點飽足感,配水吃也增加水分的攝取。
午餐與晚餐之間的點心:這個時段是下班運動前的熱量補充;會吃水果跟一點碳水,因為Mi給我的飲食指南建議有提到說運動前可以補充一點碳水,我依照這個方式吃,真的覺得這個方式很好,可以提升運動表現,讓我在做2.0的課表更可以激發自己的力量,同時也讓自己堅持到運動秒數的最後。
晚餐前的點心:補充一份奶類跟水煮蛋,有時想要讓自己盡量戒奶製品的時候,就會改用杏仁奶來代替,發覺這也是不錯的方式,因為杏仁奶熱量比較低一些,同樣的熱量之下,杏仁奶可以喝的份量也比牛奶多,更有飽足感。
其他方面:沒有運動的日子晚餐的碳水份量就會比較少,另外有時有喝珍珠紅茶拿鐵,當天就會調配碳水、奶製品及油脂的份量,簡單說一天的飲食分配會比較有彈性,多吃了什麼,其他餐的份量就會少一些,這也是飲食指南的方便之處。
【運動心得】
減脂活動剛開始時,正是生理期的前一週有點煩躁,不是很想認真運動,生理期頭幾天休息,大概到第四天就開始做有氧運動,讓自己流流汗促進新陳代謝!肌力訓練就等身體恢復到最佳狀態再開始~
生理期結束後的第一個禮拜開始接續2.0的課表,一週兩天課表,一天教練課,一~二天有氧,另外一天休息或是滾筒放鬆,覺得這次課表的進行方式也很適合我,因為我不喜歡重訓很累完還要勉強自己做30分以上的有氧運動,重點心率還要在60%~80%,通常很難達到。
2.0的課表結合肌力訓練與有氧的設計,30分鐘內可以鍛練肌力與有氧是很有效率的運動方式,通常做完還有一點力氣就會再進行15-20分的低強度有氧,做完再進行伸展幫助肌肉放鬆。有氧獨立安排一天,就可以全力衝刺專注在心跳率的提升幫助燃脂,大概在40-50分之間,完成後也會加強滾筒放鬆跟伸展~每週就這樣依序進行課表。
此次課表的設計也讓我更有時間專注在肌肉的放鬆上,因為以前單純重訓加有氧完畢都很累了,也覺得運動時間太長,所以伸展都隨便交差了事,導致隔天肌肉痠痛嚴重,運動表現也不太好,相對上有時去運動變得會有點壓力了!
但這次2.0課表做完通常都還有力氣做低強度有氧,還可以做10-15分的伸展收操,整個時間大約1個半小時,比起以前單純重訓加有氧.收操都要2小時,我覺得太久了!如果做完2.0課表沒力氣進行低強度有氧,就直接做伸展運動,覺得自己有運動到就好的心態也不錯,不會給自己過度的壓力。
【其他心得】
減脂要慢慢來不要強迫自己,才不會導致壓力過大不利於減脂。看到社團中的大家天天打卡運動也會督促自己,讓自己更加有衝勁。更加反省自己的飲食,覺得自己中間體脂有些停滯時,看到社團夥伴們都很認真記錄飲食時,才意識到自己無形中有多吃了餅乾.飲料,所以難怪體脂都沒有變動。
覺得自己的體力有變好,有時做完2.0課表沒有很累,可以多做低強度有氧,每天努力一點點,會慢慢改變,身體一定會回報我們。
想給大家及自己的鼓勵語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
#但你需要開始才會很厲害
#現在的我會感謝過去努力的自己
〰️〰️〰️〰️〰️〰️〰️〰️〰️〰️〰️〰️〰️〰️
現在防疫期間Love the new me 2.0 居家運動系列正在特價中喔!另外輸入防疫津貼$折扣碼『stayhomefit』還能再折$200!若有購買翹團圈再折$250!
https://bit.ly/37AjWUh
計畫中包含:
- 12週的掛歷式運動課表,每天只需運動30分鐘
- 2份配合你的身高、體重、體脂、體態及作息、生活型態而計算的減脂份量飲食指南(六週索取一次)
- 一本運動及飲食觀念書
- 36個動作指導跟練語音
- 動作示範教學影片
- 每個月社團獎金比賽激勵你持續堅持下去
- 社團直播解答運動及飲食問題
- 線上下載飲食規劃表、食物清單表等實用小工具
- 客服小幫手即使協助回覆各種問題,包括減重過程中想放棄或心理建設,我們團隊都會協助鼓勵突破,健身也要健心唷
我們盡量提供各種資源來幫助有心的人健康正確的瘦下來❤️ 這條路上你不孤單!
節奏跑訓練法 在 江晏慶 Cliff Chiang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奧運中長跑雙金Hicham El Guerrouj的 #POWER_Training】
喜歡中長跑奧運紀錄史的朋友,應該對這位摩洛哥神人El Guerrouj有些印象,筆者想到他時,腦海所浮現的畫面是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的轉播上,1500m決賽的最後50m以半身之差超越美裔肯亞好手Lagat;5000m最後一圈以筆者全力跑單圈都跑不到的52.93秒高速拉開與長跑國王Bekele、馬拉松王者Kipchoge的距離,雙金入袋。同時,El Guerrouj創下的1500m(3’26”00)與1mile(3’43’13)紀錄更是保持了20年以上,至今無人能破。在那個資源匱乏的年代,我想許多人都和我一樣好奇他的訓練方式吧!
筆者從Marco Veledíaz這位摩洛哥國家級中長跑教練的分享中(大部分El Guerrouj訓練相關的文章都是他寫的),特別拉出「POWER Training」這個項目跟大家分享,同時這個訓練,也在我們先前文章中提過的紐西蘭傳奇教練Arthur Lydiard所操作的「Hill Training」有異曲同工之妙,沒錯,這是利用緩上坡(坡度5~10%)進行衝刺、綜合彈跳的高強度訓練。
您可能會想,這有什麼好講的,這不是很常聽到嗎? 其實不然,以筆者長年的觀察,真正有做到此課表精隨的台灣跑者並不多,主要是因為不了解課表操作的強度設定,以及如何置入在週期當中。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就以Arthur Lydiard所設定的長跑週期為例(因為El Guerrouj畢竟是1500、5000m的選手),結合El Guerrouj的POWER Training訓練法與各位分享。
Garmin Run Club-TW 專欄連結:
https://www.garmin.com/zh-TW/blog/running/hill-resistance-training/
文章的最後,我想分享的是
間歇訓練、高強度反覆跑等跑休型的訓練模式,它們都是很好的訓練「工具」,幫助我們提升心理素質、改善跑步節奏、提升乳酸閾值等等,但它畢竟是工具,無法取代節奏跑、配速持續跑、輕鬆跑等訓練在長跑中的重要性。早期我認識很多間歇訓練跑的非常好的跑者,但他們在5K以上的比賽表現都不甚理想,主要原因還是在於,長跑比賽更多比的是能量系統,如何以強大的有氧能力提供源源不絕的續航力,是每位頂尖跑者所訓練的重要目標,而適當的在週期中安排間歇及高強度訓練,則能輔助有氧訓練的不足,將跑者能力推向頂點。了解多元、多變的訓練工具,就像得到新七龍珠的精神時光屋、鬼神童子的金剛斧、幽遊白書中幻海傳幽助的靈光玉,在在都透露著年齡,喔不是,是會讓一陳不變的訓練多了很多樂趣及意想不到的效果!
圖片來源: olympic
#最快讓你吐的課表
節奏跑訓練法 在 想請問有關漢森訓練的配速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各位先進好小的最近在嘗試漢森訓練法但是有關兩個配速想要詢問知道的人 ... 我是跑300的課表,節奏跑是跑馬拉松配速,像你說的減六秒我覺得比較保險 ... <看更多>
節奏跑訓練法 在 可分連續(Steady)/間歇(Interval) 顧名思義,節奏跑的作用 的推薦與評價
【RMAC x EP 跑步科學專欄】 | 8種長跑訓練法一覽長跑訓練法五花八門,而每種做法背後都有不同作用。正確認識箇中科學概念可令訓練更得心應手,有助比賽發揮更好表現!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