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最長的一天】#本日冷知識1529
大給厚,大家好。冬至湯圓吃完恰逢耶誕 ← 可不盡然是巧合。又忽有天文奇景日環食* 出現。科宅覺得振奮,有個梗一定要趁這個時機抖出來。
那就是海誓山盟,地久與天長——我們都知道台灣在北半球,冬至對咱來說是白天=日照時數最短的一天。但各位朋友你知道嗎?冬至後的一兩天,卻意外的是地球上最長的一天。
「喔,科宅又在說瘋話了。」不不,其實道理很簡單,講個五千字你就懂了。喔喔不,別走ㄚ。三年前 Vsauce 有一集 "How Earth Moves" (地球怎麼動),只要看懂了你就會相信......麥摳的眉毛了。而小編沒有那麼俊俏的眉毛,於是只能試圖用文字和大家解釋三維空間中的運動現象。
「別試了。不會有用。」那好,我只講重點,那之後仍有興趣的人我們在留言區繼續聊問答ㄅ。
「冬至是白日最短」和「冬至後一兩天是一天最長」兩個陳述之所以不矛盾,當然是前者的 白日 和後者的 一天 說的是不同的定義。冬至是一年中日出最晚、日落最早,所以由日出到日落的日光時間最短的一天,主因是地球自轉軸傾倒了 23.5 度角,冬至這天對北半球來說太陽的「赤緯」(相對於地球赤道的仰角)最低,所以運行的軌跡很快就遇到地平線了。
後者的一天指的是 #太陽日(solar day),定義是今天的正午(日正當中)到明天的正午之間經過的時間。是透過觀測太陽方位,也就是看日晷的竿影來決定的(因為直視太陽眼睛會瞎,母湯喔)。
【是的,一年當中的每天其實並不一樣長】,如果你忘了這整篇文章的內容,記得這點就值得這集的冷了。這個事實反而對現代人來說比較驚訝,因為我們拋棄日晷很久了,都是透過精密的電子鐘錶/機械鐘錶認知時間。
鐘錶上的每天都等長的一天使用的是「平(均)太陽日」,也就是將一年平均分給 365.2425... 天後的結果。導致的結果是,若我們實際在 12:00 去觀測太陽,就會震驚地發現「一年裡只有四天你的手表說的正午會是真的正午」。
現在是年底,在推特、IG、FB的天文社群會開始流行發一個有點神祕的圖:2019 年的太陽軌跡。這個叫做「日行跡」(analemma)的圖是在一年之中,每天的同一個時間在同一個地方拍攝太陽。把所有照片疊成一張,得出的太陽8 字形軌跡。8字形之中,只有太陽位在 8的對稱軸上的四天,手表的中午和日晷的正午(竿影最短)會重合。
其餘日子裡,因為手表的時刻和日晷的時刻之間逐漸產生起起伏伏、你追我趕的落差,所以「同一個時間拍攝」(手表時間)太陽,才會在天上不同的位置,這就是日行跡的簡要由來。
是什麼造成每一天太陽不肯乖乖同一時間出現在同一個地方呢?地平論者:因為太陽和你我一樣都會賴床、上班塞車。地心說天文學家:笨笨的,當然是因為太陽除了繞地球運轉之外,還繞著一個本輪(epicycle)所以忽快忽慢的。這些不合時宜的可愛言論以下省略。
我們親愛的科學克卜勒:那是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的的軌道不是正圓。橢圓軌道中的「等面積定律」(後世:克卜勒第二定律)說道——地球在近日點時運動得快、在遠日點時運動得慢。
這裡我真的無法解釋得比 YouTube 的解釋之王好,所以若你感到興趣,請從這個時間碼 [9:17] 開始看個半分鐘
youtu.be/IJhgZBn-LHg?t=557
地球的近日點在近代都落在 1 月 2 號到 5 號左右。下一次是落在 2020 年 1 月 5 號。←造成這三天落差的原因超有趣,近日點並不會自己亂跑,而是我們的曆法採用閏年,日期會亂跑,每四年一循環的緣故。
但一年最長的一天又不是地球近日點(perihelion),而是在冬至後幾天,原因就有點難用文字說明了,簡言之又是地軸歪 23.5 度的關係,因為太陽日是以太陽為準,太陽在黃道面上,但地球自轉是在赤道面上運動的,這樣3D的相對運動關係所導致的。
容我這麼簡化,如果地球是正圓形軌道公轉,則最長的太陽日會有兩天,一天在夏至,一天在冬至。但與橢圓軌道的影響疊加之下,冬至+近日點的那一次就贏了。至於冬至和近日點之間只差三周這件事完全是天文學、以及人類歷史的巧合,#米蘭科維奇 先生對此頗有研究。
在日行跡上,最長的一天是8字形較大的那個環上,水平切線碰到的那天。也就是 12 月 25 日前後。
講那麼多這神奇的一天比平均值長多少呢?大約 30 秒而已,非常不顯著 XD
說真的,我這篇文章非常粗糙 sketchy,完全沒有想解釋到 100 % 準確,一來那樣要多花五千字,二來我自己也是花了三年才搞懂,何苦要和各位苦苦相逼 XD 只要和大家報告有這麼一回事,挑起大家的興趣之後,改天若各位忽然想起,想和朋友說,卻~~燈冷~~發現自己不是很懂的時候,就會再次認真研究了。
慢慢來,太陽不會跑走。這冷知識大概一千年內都不會過期。地球公轉軌道最大的擾動來自於月球和木星的萬有引力。
最後,你知道嘛?不只冬至和地球近日點差三個禮拜,今天和 #民主到期續約日 也差兩個半禮拜。去投票,該死的,沒有藉口,多謝。
*附註:和日全蝕一樣,日環食只有在當天日半球的狹長地帶才能看到。2019/12/26 的日環食地帶的緯度低,通過斯里蘭卡、新加坡,在台灣只能觀測到日偏食。但好消息!近在 2020/06/21 的日環食地帶會通過台灣。
米蘭科維奇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米蘭科維奇 #北回歸線 #地球科學
當時東歐的一位數學家,透過計算提出驚人的結論:地球和太陽之間的關係,並不是穩定不變的,而是有著三種長期、緩慢的變化,地球上的氣候也隨之緩慢地變化,我們今天稱它們為米蘭科維奇循環。
今天的23.5度傾角(當然也就是北回歸線的緯度)正處於往南擺蕩的中間點,所以約1/4週期也就是約一萬年後,北回歸線會一直跑到22.5度(屏東),然後花約兩萬年北返,其間通過嘉義,最北到達24.5度(苗栗),再擺蕩返南、周而復始。你知道嗎?100年來北回歸線以每年15公尺的進度,已跑到嘉義地標的南邊一公里半之遙了!地標公園既然沒法子跟著跑,那就只好乾等它兩萬年後的再次過門不入吧!
延伸閱讀:你知道嗎?北回歸線其實已經沒有通過嘉義的紀念碑了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82702
米蘭科維奇 在 巫師地理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地球 #氣候變遷 #影響因素 #週期變化
Kent 指出,地球實際上有其他更短的軌道周期,但由於經常改變,難以從地質改變知道其影響,而這個受木星與金星引力影響、長達 40.5 萬年周期則長年不變,並會令地球上的季節性變化更為明顯:夏季更加炎熱、冬季更冷;雨季更加潮濕,乾旱時更為乾燥。同時,當引力處於高峰期時,熱帶地區可能比引力影響最弱時會有更多降雨量。研究顯示,對上一次來自引力的個重要影響發生在約 20 萬年前,目前地球正處於週期中間。
通過證實這種穩定的長軌道周期存在,團隊指可對多個研究領域產生了影響,例如解釋生物演化與更了解行星運動等。最重要的是,看似遙遠的木星和金星所產生的引力,如何較長時間地影響地球氣候變化,觸發恐龍滅絕、哺乳類動物堀起等事件。
不過團隊強調,即使有這些天文現象出現,不等於人類活動沒有加劇氣候變化,尤其這些長達數十萬年的米蘭科維奇循環產生的影響,不會是人類短短幾十年壽命中可以感受得到的趨勢。 Kent 指,人類現在釋放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產生的暖化效應是最顯然易見,而且可被大量檢測,這些周期對現今氣候的影響相對較少。
米蘭科維奇 在 國立臺東高級中學期末考高一環境科學概論卷別:綜高班 的推薦與評價
(C)因為科氏力不足,赤道附近不易形成颱風(D)一定具有明顯颱風眼 ... 【題組八】依據米蘭科維奇指出,地球公轉軌道離心率、地軸傾角和地軸指向的週期性變化可能會引起 ... ... <看更多>
米蘭科維奇 在 高中地球科學-米蘭科維奇循環(Milankovitch cycles) - YouTube ... 的推薦與評價
高中地球科學-米蘭科維奇循環(Milankovitch cycles). 回上一頁. 1,197. 2021-06-01. 9. 1. 尼西數位. 謝謝您的觀看!請不要忘了訂閱,您的按讚與訂閱對我們來說是一個 ... ... <看更多>
米蘭科維奇 在 喔我們今天來談談米蘭科維奇循環吧... - 南一中地科TNFSH ES 的推薦與評價
我們先從冰期的成因著手,冰期就是冬天下的雪到了隔年夏天沒有融化,然後第二個冬天繼續下雪,如此年復一年,讓地球的冰雪越來越多。另外,冰雪也可以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