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我們家小朋友也是耶XD
就滿喜歡中央公園和陽光國小的
《不要讓遊戲場倒退嚕》
昨天我們的社團群組炸裂,有議員帶著記者到「朝陽公園」指責新設的共融遊具「鈕扣獅」不安全,並有一位「張奶奶」向媒體表示,自己3歲的孫子之前遊玩時在網子上踩,「一個不小心掉下來剛好撞到額頭整個瘀青」「罐頭公園就是小朋友喜歡的。」「小朋友比較需要溜滑梯、需要搖搖馬。」
不少媒體報導了此事件,也有很多熱心朋友傳給我們看,看完我們只感到驚訝與悲傷。這個創意遊戲場是多少人努力了多少年才有的,才開放不到一個月,就馬上有議員帶著媒體與個案急急來準備判它死刑。媒體報導把個案當成通例,各位可曾看到有更多媽媽爸爸對這樣具挑戰性的遊戲場感到興奮?有更多的孩子因為不一樣的遊具啟發出的創意玩法與成就感?還有人記得什麼叫「平衡報導」嗎?
「朝陽公園」是北市府「公園不再大眾臉」計劃中的一個,最大的特色就是不採用套裝遊具,而是從原創設計出發的一個實驗計劃。實驗計劃本身的意義在哪?過去我們都只能從中國進口千篇一律的罐頭遊具,實驗計畫的目的是要培養設計者,讓更多關注遊戲場的設計師,從實戰經費中學習經驗。我們完全同意議員所言,「如果能做到共融、設計、安全、耐用,才能還給民眾一個在地好看、實用、安全」的公園。」但這難道不需要培養過程?台灣哪個學校有「遊戲場設計學系」嗎?
遊具是否耐玩、好玩、安全可以討論、改進,我們看到的是設計團隊不停地反思、檢討,無論好或壞的聲音都有去正視沒有迴避,半夜三更還冒著寒風在修整遊具,但這些熱血全部被幾個30秒的報導澆熄。
有一種冷叫「阿嬤覺得你冷」,現在有一種危險叫「阿嬤覺得這太危險」。這個遊戲場是通過遊戲場安全檢驗標準才開放的,媒體報導阿嬤的孫子3歲,請看朝陽公園告示牌,這個公園建議適合年齡是「5-12歲」。年紀小想玩沒問題,但安全本來就是照顧者自己要負責的。過去大眾不知何時開始,把「符合安全標準的遊戲場」和「在遊戲場玩保證不受傷」劃上等號,凡是在遊戲場跌破皮、劃破手、撞到頭,一律歸責於政府,稱之為「設計不良、公共危險」,更有甚者走國賠想要撈一筆。難道在罐頭公園就不會跌破皮、劃破手、撞到頭?難道在家裏孩子就完全沒有磕磕碰碰?受傷是因為孩子們被「訓練」地不懂保護自己,還是設計上真的有邊邊角角需要修改?危險的定義是什麼?我們對孩子的受傷是零容忍嗎?
再來看看結構上問題,感謝議員過去努力幫共融式遊戲場發聲並爭取經費,一個公園九十多萬經費,含設計費用、工作坊數場費用、遊具打造製作經費、場地鋪面經費、檢驗經費,而真正實際製作經費多少,只有問心酸的設計師才知道,然後大家要用正式遊戲場的標準來檢視,不是心酸是什麼?現在台灣遊戲產業整體環境還不成熟,現在做遊具設計是可以想像要面對很多的質疑。台灣人看事情一向防弊重於興利,「多做多錯,不做不錯」,我們覺得悲傷的是,台灣不是沒有人才,但有給人才成長的空間嗎?再這樣只看缺點不鼓勵創新地亂打一通,臺灣的公共遊戲場品質就是退一萬步迎回中國製塑化大軍…...
這些設計可能有各自的缺點,但實驗裝置就是用來讓大眾討論「什麼是理想的遊戲場」的,這是追求理想的過程,我們可以持續思考怎樣的遊具可以在安全的範圍內提供適度的挑戰、怎麼樣的材質可以更耐玩、遊戲場要共融還是分齡......,我們需要培養更多「懂孩子」的設計師。請關注這個議題的朋友一起思考怎麼前進,而不是跟阿嬤一起回頭去找搖搖馬。
其實,搖搖馬和各種創新公園根本不衝突,若孩子喜歡搖搖馬,現在多的是搖搖馬公園,你要去劍湖山坐大怒神,然後抱怨比兒童新樂園的小火車快很多太危險,到底是誰有事?
圖片資料來自 顏若芳 議員臉書
#習慣在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失去危險辨識力才是最大的危險
#罐頭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到處都是一樣的罐頭
#請去過的朋友打1999表達您的支持
Search
習慣在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失去危險辨識力才是最大的危險 在 習慣在安全的環境讓孩子失去危險辨識力才是最大的危險 的推薦與評價
在我個人小時候接觸遊具的最後印象,是報紙說四人搖椅會卡到腳、站著盪鞦韆會把人飛出去、旋轉地球會讓孩子受傷,接著就是這些東西都被加上機關固定在地上,不能爽快的搖和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