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淑萍
是迷信,還是相信?
這裡很特別,因為地理位置很特別,在德國那麼大的國家,距離慕尼黑開車不用兩小時,距離超狂景點新天鵝堡也不用半小時,然後也可以半小時進到奧地利喔!
Cherry姐,愛說故事(今天的故事有點長,但是希望在這段期間,讓你們好像跟著我旅遊一樣,我們坐在遊覽車上,放鬆,聽故事就好)
宗教信仰跟飲食一樣,是所有人類的文明習慣,因為不管是我或你媽,不管美國人或德國人,這兩件事情都是從小在家裡養成的。比如我媽咪吃蔥吃辣吃蒜吃香菜,我就吃,而我吃,我女兒當然跟著吃。宗教也許長大後會因教育環境/學習知識/朋友同事圈的影響,亦或夢境的指引,可能會有所改變,不過從小的影響還是存在。
在很多國家旅遊的時候,行程多少都會安排參觀當地知名的宗教景點,義大利羅馬梵蒂岡教皇國、法國巴黎聖母院、日本東京淺草寺、印度新德里阿克夏坦大廟、泰國曼谷臥佛寺、土耳其艾菲索斯夜鶯山……,我們台灣台北的龍山寺。
(The Pilgrimage Church of Wies-朝聖教堂在維斯)德文「Wieskirche」。這個人口不到3000人的小鎮,海拔760公尺,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很南邊的一個鄉村「史坦加登村」裡。是德國洛可可藝術的完美傑作及代表,1983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是中歐地區早在250年前就存在的朝聖地~來自一尊曾經落淚的「受鞭打的救世主雕像」。
(傳說中的故事,帶有傳奇性的故事,又有宗教聖蹟的故事。cherry姐看了幾篇英文報導,自己翻譯的內容,再加上我自己的敘述方式,請多包涵!)
故事要從1730年說起,史坦加登村的修道院要在復活節舉辦活動,於是請兩位當地的木匠打造了一尊「 受鞭打的救世主雕像」,用了幾年過後因為重複使用開始有點破損跟落彩,所以就把這尊木頭雕像存放在修道院的閣樓。在一次聚會談話中,當地的一位農婦「 瑪麗亞•洛里 Maria Lory 」,就跟修道院表示希望能讓她帶回家侍奉膜拜,就這樣~
傳說1738年6月14日,瑪麗亞突然看見耶穌基督的眼中有淚珠,為了確認,還叫他先生上樓看看是不是地板或牆壁有漏水,真的真的沒有啊!這是這是~停
聽故事的你們千萬不要問:是哪個眼睛?是一直流還是只有幾滴?啊那為什麼不用碗去接著?還是老人家眼睛花了?
《別多想別多問!》
這是真的嗎?隔天一樣,每天都一樣,所以跟隔壁的老黃說,老黃來看,老黃也跟隔壁村的老王說,於是消息一傳十十傳百的,超多人都想來瑪麗亞家親眼看看神奇的淚珠,而這期間也有多起來此祈求膜拜後的聖蹟出現。史坦加登村修道院為了滿足越來越多朝聖者的需求,於是建造起了一間小小的禮拜堂來重新供奉。接下來,消息跟著人們跨越過阿爾卑斯山山脈,在那只有腳跟馬車的年代,沒多久,一團又一團,一隊又一隊的朝聖者,東西南北不辭辛勞的翻過山來,只為了親眼目睹這來自天堂落下的眼淚!
要做大事了,修道院決定這次一定要好好的慎重的蓋一間真正美麗與莊嚴的教堂來供奉耶穌基督的這尊雕像,小鄉小村小修道院壓力之大可想而知,但相信遠在羅馬的教廷應該也給與支持及指示。但是怎麼蓋、找誰蓋還是得當地修道院全權負責,院長最後找到了在當時已經紅遍天的一對兄弟,他們可是在那時候專攻德國洛可可風格的畫家和建築師。
朝聖教堂,開工於1745年,1754年完工,由茲默爾曼兄弟(Johann Baptist Zimmermann)和(Dominikus Zimmermann,他人生最後11年都奉獻給教堂)聯手呈現了充滿活力、豐富色彩、愉悅氛圍的洛可可風格。讓辛苦用雙腳從歐洲各地走來的朝聖者們一走進教堂,就有如身處在天堂般中的釋放。( 至於有別的文章裡寫到的-整座教堂體現了苦難、悔罪、拯救,嗯……cherry姐個人沒有喔!)
每次來到這裡,遠遠看著她高高在上,我都有種敬仰的感覺,在那一大片草原上唯一的一棟建築,更顯得身為人的渺小。
教堂左右兩邊的外門並不大,進去裡面你們可以看到各種語言的「 請輕聲細語」「 請不要拍照攝影」「我們這世界遺產的建築需要大家的幫忙才可以永續生存」「 蠟燭是修道士們做的,請捐獻給我們,謝謝」
一張照片,一個故事 to be continued
Cherry姐,愛說故事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那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是義大利羅馬的一個廣場。此處原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圖密善競技場,15世紀末闢為市場。那沃納廣場以巴洛克藝術著稱。濟安•貝尼尼設計了廣場中間著名的四河噴泉(1651年);伯羅米尼和拉依納爾迪設計了聖依搦斯蒙難堂(Sant'Agnese in Agone)Fount...
聖母百花大教堂建築師 在 國家地理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托斯卡尼有義大利最經典的景觀,綿延起伏的丘陵上交織著綠色與金色的精耕農田,葡萄園的樹藤垂滿沉甸甸的灰紫色果實。托斯卡尼光普照、土壤肥沃,自古就有人居,遍地是牛肝菌與松露、栗子和野味。每座小山丘頂都坐落著一棟紅瓦農舍、一座石砌教堂,或是有中世紀小巷蜿蜒其中的村莊。
這裡的城鎮有精美的大教堂與傾頹的宮殿遺址,而且店家不論賣的是鞋子或香腸,都把櫥窗陳列得美觀有型。這裡也有在文藝復興大畫家筆下出現過的風光,義大利的浪漫情懷透過本地的環境具體呈現。不過,托斯卡尼淵遠流長的高雅氣質,才是它的吸引力更深層的來源。托斯卡尼人對於飲食、藝術與科學的極致要求,向來是義大利舉國看齊的對象。
托斯卡尼區的佛羅倫斯聖母百花大教堂(Cattedrale di Santa Maria del Fiore)是文藝復興早期建築師布魯涅內斯基(Brunelleschi)的偉大成就。
【7週年慶】訂閱免費送深入義大利美食文化的《義大利料理地圖》!
【7週年慶,熱情展開中!】
■《國家地理》雜誌1年12期+送千元知識好禮4選1,只要$2,680
《義大利料理地圖》+《一生必遊的500美食之旅》//
《精工系列:經典自行車》+《一生必遊的500祕境之旅》/
《俯視藍色星球》+《一生必遊的500聖地之旅》/
每一組都值得收藏!https://bit.ly/2ZTQNyd
■還有訂《國家地理》雜誌2年24期+送千元知識好禮4選2,只要$4,980
https://bit.ly/2XKfGMs
看所有方案
https://pse.is/M73X6
#托斯卡尼Mugello賽道 #F1法拉利1000場
(Image by Andrea Spallanzani from Pixabay)
聖母百花大教堂建築師 在 豬豬隊友 Scott & Wendy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豬豬隊友環遊世界 第 138 天【亞美尼亞】
日記 131「諾亞方舟的後裔」
在亞美尼亞的第一天,今天下午有 Free Walking Tour。
很多觀光城市都會有 Free Walking Tour,顧名思義就是免費的城市導覽團,這是最便宜、最方便、也最快速認識一個城市的方法,一般在青年旅社都能獲得相關的資訊,不過雖然名義上是免費,通常在結束後都會給導遊一點小費表示心意。
正好我們還沒做什麼功課,今天就跟我們一起參加導覽吧!
Yerevan 是亞美尼亞的首都,世界現存最古老的城市之一。
我們在 Republic Square 集合,在蘇聯時期的原名叫「列寧廣場」,
蘇聯解體、亞美尼亞獨立後便拆除了列寧雕像。
Yerevan 又被稱為粉紅之城,因為建築物大量使用火山泥建材,特性是材質不會過硬,適合雕刻。Republic Square 周邊的五棟建築物由蘇聯建築師 Alexander Tamanyan 規劃建設:歷史博物館、三棟政府大樓、以及一棟萬豪酒店,都是使用火山泥建成,風格一致。亞美尼亞非常致力於保護城市古蹟,這些大樓都被要求不得改變建築外觀。
除了導遊,還有一個美國女生和一對印度夫妻與我們同團。
那位美國女生是我們在喬治亞曾經遇到過的,
而另一對印度夫妻一聽到我們來自臺灣很興奮地跑來。
「你們是臺灣人嗎?」
「對啊。」
「你們覺得喬治亞的 Khinkali 怎麼樣?」
Khinkali 是喬治亞的國民美食,暱稱喬治亞小籠包,
不過前幾篇有說過,我們都不是很喜歡。
我們還來不及回答他們,到底該說好吃,還是該老實說我們不愛呢?
沒想到還沒等我們回答他們就先開口了:「我覺得 Khinkali 超難吃的!還是臺灣的小籠包好吃,我太想念鼎泰豐的小籠包了,Khinkali 一點都不好吃……」我們一邊走,他們一邊抱怨 Khinkali,一邊懷念著臺灣小籠包,大概講了五分鐘,真有趣,看來臺灣小籠包更好吃不是因為我們私心,連外國人都這麼覺得啊!
離題一下,兩年前在以色列的時候印象很深刻,
耶路撒冷的城市規劃分為四區: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以及亞美尼亞區,耶路撒冷是三個宗教的聖城,但為什麼還有一區是給亞美尼亞呢?因為亞美尼亞是第一個信奉基督教的國家。
傳說中諾亞方舟就停靠在 Ararat 山,Ararat 山因此成為亞美尼亞的國家象徵,在國徽和鈔票上都能看到,亞美尼亞人也自詡為諾亞方舟的後裔。天氣好的時候從 Yerevan 就能看到 Ararat 山,不過目前 Ararat 山在土耳其境內,土耳其屠殺百萬亞美尼亞人就是另一個故事了(明天再跟大家說)。
Katoghike 教堂看起來像是兩棟不一樣的教堂,雖然風格很相似,但大的那一棟很新,而旁邊小的那一棟明顯老舊很多。
故事是這樣的,Katoghike 教堂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1264 年。
建於 17 世紀的聖母教堂是當時 Yerevan 最寬敞的教堂之一,蘇聯統治期間進行拆除的時候,意外發現包裹在聖母教堂結構裡的 Katoghike 教堂,在考古學家的抗議之下決定保留下來,但因為空間非常小,只能作為祈禱室使用,直到 2009 年,才決議在 Katoghike 教堂旁另外蓋一座聖安娜教堂。
Yerevan 在 2012 年被選為書城,
我們穿梭在古老的城市巷弄之間,隨處都能看到很多牆上的塗鴉,
畫的大多是亞美尼亞有名的作家畫像。
Walking Tour 的最後一站是 Cafesjian 美術館。
巨大的石階座落在花園廣場後方,這裡同樣是蘇聯建築師 Alexander Tamanyan 的作品,是 Yerevan 都市計畫的一部分,在廣場前可以看到 Alexander Tamanyan 低頭端看城市設計圖的雕像。
對我來說,最特別的倒不是壯觀的階梯或美麗的花園,
而是廣場上各具特色的雕像、每一層階梯展示的藝術品,
甚至是如果你不想爬樓梯走到最上層,你也可以搭旁邊的手扶梯,
而手扶梯旁一樣擺滿了各式各樣的藝術展品。這些展品大多來自亞美尼亞裔的美國慈善家 Gerard Cafesjian 的捐贈。
傍晚我們又回到 Republic Square,
夏天的時候廣場中央是噴水池,不過現在沒有水,全都是聖誕節造景,
廣場上很多穿著布偶裝、聖誕老人裝的小販。
我們昨天還在納悶為什麼聖誕節沒有慶祝活動。
其實俄羅斯、喬治亞等東正教地區的聖誕節並不是 12 月 25 日,
因為他們使用的曆法與羅馬公教和基督新教不同,聖誕節是 1 月 7 日,
而亞美尼亞教會比起聖誕節,更重視 1 月 6 日的主顯節。
所以我們在亞美尼亞還能再享受幾天的聖誕氣息呢!
2019.12.26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旅行紀錄在 YouTube 頻道:https://reurl.cc/EO5zg
訂閱我們,一起探險!
#亞美尼亞 #葉里溫 #armenia #yerevan
#豬豬隊友 #PiggyTeammates #ScottandWendy
聖母百花大教堂建築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那沃納廣場(Piazza Navona)是義大利羅馬的一個廣場。此處原是公元1世紀古羅馬圖密善競技場,15世紀末闢為市場。那沃納廣場以巴洛克藝術著稱。濟安•貝尼尼設計了廣場中間著名的四河噴泉(1651年);伯羅米尼和拉依納爾迪設計了聖依搦斯蒙難堂(Sant'Agnese in Agone)Fountain de Moro摩爾人噴泉在廣場的南端。它描繪一個摩爾人或非洲人,站在海螺殼中, 與一隻海豚摔跤,周圍是四個海神。它被放置在一個玫瑰色大理石噴泉池中。四河噴泉(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座落於廣場中心。由濟安•貝尼尼設計,建於1651年,是巴洛克藝術高峰期的代表作。四泉聖嘉祿堂或稱四噴泉聖卡羅教堂(San Carlino)由建築師博羅米尼設計,修建於1638年至1641年。
巴貝里尼廣場(Piazza Barberini)是羅馬市中心的一個大型廣場,始建於16世紀。1625年以附近的巴貝里尼命名。廣場上有著名的海神噴泉。西班牙階梯是位於義大利羅馬的一座戶外階梯,與西班牙廣場相聯接,而山上天主聖三教堂(Trinità dei Monti,由法國波旁王朝的國王所資助建造)就位在西班牙階梯的頂端。西班牙階梯無疑是全歐洲最長與最寬的階梯,總共有135階,是法國的波旁王朝使用法國外交官(Étienne Gueffier)的遺產(20,000斯庫多)資助梵蒂岡資金,在1723年-1725年間建造完成的。破船噴泉(Fontana della Barcaccia)是一個巴洛克式淡水噴泉,位於西班牙階梯下面的西班牙廣場。教宗巴貝尼尼烏巴諾八世在1598年台伯河洪水後下令建造,彼得•貝尼尼和濟安•貝尼尼父子最終在1627年將其完成。
萬神廟(Pantheon)又譯萬神殿, 義大利古羅馬時期的宗教建築,後改建成一座教堂,是古羅馬時期重要的建築成就之一。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將萬神廟獻給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四世,後者將它更名為聖母與諸殉道者教堂(Santa Maria ad Martyres),這也是今天萬神廟的正式名稱。文藝復興時期該建築物成為了義大利建築師們殷切學習的對象;1435年,羅馬元老院宣布對該建築進行保護。對萬神廟真正的破壞是在16世紀中葉,當教廷準備重建聖彼得大教堂時,教皇烏爾班八世將門廊天花板上的鍍金青銅板拆下來熔化,用來建造聖彼得大教堂主祭壇上的天蓋,以及聖天使城堡的80門大炮。萬神廟今天仍是義大利的一個教堂,這裡定期舉行彌撒以及婚禮慶典,但同時它又是世界各國遊客們競相參觀的對象,以及建築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特萊維噴泉(Fontana di Trevi)是一座位於義大利羅馬的噴泉,也是羅馬最大的巴洛克風格噴泉,高25.9公尺,寬19.8公尺。特萊維噴泉也是羅馬市著名的景點,遊客通常會在此地許願。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Basilica di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是天主教羅馬總教區的主教座堂,羅馬總主教(教宗)的正式駐地(教座),也是羅馬四座特級宗座聖殿:拉特朗聖若望大殿、聖伯多祿大殿、聖母大殿和城外聖保祿大殿中最古老、排名第一的一座,享有全世界天主教會母堂的稱號。聖階(Scala Sancta)根據中世紀基督教傳說,這是通往耶路撒冷本丟•彼拉多總督衙門的台階,耶穌由此通過受審,又稱「彼拉多台階」。君士坦丁大帝的母親聖海倫納在326年從耶路撒冷帶到羅馬。千百年來,聖階吸引了許多信徒來此朝聖。聖階包括28級白色大理石台階,僅供信徒跪行。兩側的四個台階則供普通遊客行走。聖階位於拉特朗聖若望大殿斜對面,一座包括部分老拉特朗宮的建築物中。聖階通往至聖小堂(Sancta Sanctorum),早期教宗在拉特朗宮的私人小堂,名為聖老楞佐堂。在天主教內,用膝蓋爬上聖階可得到全大赦。
聖母百花大教堂建築師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梵蒂岡位于意大利首都羅馬西北方,領土面積0.44平方公里,人口430人,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小、人口最少的城邦國家。自1929年起,根據《拉特蘭條約》(Patti Lateranensi)確定為主權國家,實施政教合一的國家體制。羅馬教廷的廣場位於聖彼得大教堂前。它是羅馬最大的廣場,巴羅克式風格,可容納50萬人,是羅馬教廷用來從事大型宗教活動的地方。坐落在台泊河西岸。廣場前面有一條灰石鋪成的國界線。以廣場正面的聖彼得教堂得名。廣場略呈橢圓形,地面用黑色小方石塊鋪砌而成。兩側由兩組半圓形大理石柱廊環抱,形成三個走廊恢宏雄偉。這兩組柱廊為梵蒂岡的裝飾性建築,共由284根圓柱和88根方柱組合成四排,形成三個走廊。這些石柱宛如4人一列的隊伍排列在廣場兩邊。柱高18米,需三四人方能合抱。朝廣場一側的每根石柱的柱頂,各有一尊大理石雕像,他們都是羅馬天主教會歷史上的聖男聖女,神態各異,栩栩如生。柱廊由著名建築師和雕刻家貝爾尼尼在1656年設計,用了11年時間建成。石柱柱頂的大理石像則為貝爾尼尼和他的學生所雕刻。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方尖石碑;銅獅之間鑲嵌著雄鷹,作展翅欲飛狀。這座石碑原是羅馬皇帝卡利古拉為裝飾皇宮旁邊的圓形廣場,遠從埃及運來。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將石碑移至聖彼得廣場。廣場兩側有兩座造型講究的噴泉,相傳也是名家作品。泉水從中間向上噴射,下分兩層,上層呈蘑菇狀,水柱落下,從四周形成水簾;下層呈缽狀,承接泉水成細流外溢,潺潺有聲。聖彼得大教堂現在的位置在公元前1世紀是古羅馬賽馬場,後被作為迫害基督徒的刑場,首任羅馬主教聖彼得就在此遇難。公元312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頒布《米蘭敕令》,宣布國民有信仰基督教的自由。公元326至333年,他為聖彼得重修墓穴,並在墓穴之上修建了一座教堂。光陰荏苒,進入十六世紀後,經過1200多年的風吹雨打教堂已經破損。1506年,教堂重建,1626年完工。建造之初,文藝複興時期建築名師布拉曼特被聘 為主設計師,他設計的大教堂主殿是一個希臘十字形(四臂等長)建築群。1513年,年輕畫家拉斐爾接替了他,他修改了原有設計,改為拉丁十字形(豎長橫短的十字)建築群,並在正殿兩邊加了5個小禮拜堂。1547年,70歲的米開朗基羅在拉斐爾死後繼續教堂的設計建造工作。聖彼得大教堂主體工程前後歷時120年,完工後,又花了二十多年時間進行內外裝飾。聖彼得教堂不僅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經歷了上百年建造過程,融合了多位大師的心血,它還是一座建築藝術瑰寶。同時,它擁有數以百計的雕刻、繪畫和裝飾藝術珍品,也是一座偉大的藝術殿堂。教堂正面建築1607年設計,歷時7年建成。正面寬137米,高45.5米,有5扇大門和3個陽台,中間的一個叫祝福陽台,重大的宗教節日時教皇會在祝福陽台上露面,為前來的教徒祝福。廊簷上站立著13座5.5米高的雕像,中間是耶穌,兩邊是他的12個門徒。廊簷兩端各有一座大鐘,左面是羅馬時間,右面是格林威治時間。聖彼得大教堂共有13個穹頂,其中正殿穹頂是唯一的大穹頂,兩個中型穹頂。正殿穹頂由米開朗基羅1547年重新設計。在意大利的教堂建築設計上,穹頂造型的寓意是通向天堂。每當仰望高高在上的明亮穹頂,看到穹頂上教徒升天圖案,就會產生對天堂的向往。當陽光從穹頂照進殿堂,也給肅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神秘的色彩。聖彼得大教堂北邊第一個禮拜堂裡陳列著米開朗基羅1499年創作的著名作品《聖殤》,它描述的是耶穌剛從十字架上被放下來那一刻的情景。聖母瑪利亞坐著,雙膝支撐著耶穌 基督柔軟無力的遺體。聖母瑪利亞被米開朗基羅有意地塑造成年輕、平靜和神聖的樣子,而不是傷心、哀愁、老態的婦人形象。這是米開朗基羅唯一一件署名作品。青銅華蓋下面的禮拜堂里有聖彼得的陵墓,按照天主教的喪葬傳統,神職人員去世後,大多安葬在所任職教堂附近墓地或者教堂地下。這樣,形成了一個特殊景觀—地下墓穴群。遊人可以通過石棺浮雕、墓穴壁畫等了解天主教喪葬文化傳統,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聖彼得的陵墓。
聖母百花大教堂建築師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聖埃撒大教堂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在興建時也是俄羅斯最大的主教座堂,高101.5米。以彼得大帝的主保聖人——達爾馬提亞的聖埃撒命名。是世界第三高圓拱型建築物,也是世界四大教堂,僅次於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和佛羅倫斯的花之聖母大教堂。其建造工程歷時40年。教堂可容納一萬四千人,整個教堂裝飾用黃金達410公斤,其中穹頂外部的鍍金就用了100公斤黃金,自1858年建成後,一百多年來沒有重新鍍金,但依然光彩奪目,特別是在晴天,幾乎全城都看得到它熠熠生輝。
彼德大帝夏宮原名Peterhof意為“彼德的庭院“(Peter’s Yard)。1944年重新命名為“Peterodvorets”,。位於芬蘭灣南岸的森林中,是歷代俄國沙皇的郊外離宮。建於1710年代,是一組集皇宮、大廳、花園、噴泉、公園與雕刻之大成的宮廷花園建築群,是18世紀歐洲的名建築師與雕刻家的精心傑作,被譽為“俄羅斯的凡爾賽”。夏宮的主要代表性建築是一座雙層樓的宮邸,內部裝璜以巴羅克式為主。小瀑布的下方是一個大力士參遜噴泉水池(The Samson Fountain),其內有大力士參森徒手拉開獅子口顎的鍍金塑像,此金像亦是夏宮的標誌。夏宮內的噴泉用的是活水,是當年由四千名農奴與士兵花了九個月的時間開出一條運河,引用芬蘭灣的水,經過十二英里長的水管,來到此地。每一秒鐘,有八千加侖的水,從噴泉裡噴出來。這個錯綜複雜的噴泉系統至今仍被視為是世界上最佳的噴泉設計之一。(由於後備影帶質劣致少量畫面略有不同步,謹致歉意)
聖母百花大教堂建築師 在 陳家承建築師事務所- 解開聖母百花大教堂八角型圓弧拱頂的 ... 的推薦與評價
解開聖母百花大教堂八角型圓弧拱頂的秘密世界上最大的石砌圓頂!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