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這麼努力,公司不幫你加薪?]
如果你知道,台灣44歲以下的上班族,在30幾歲平均開始減薪,你會對薪水有什麼樣不同的看法?也許你就不會再做錯誤的期待,而是站對位置,做有效的努力。
上班族最關心的兩個重點:加薪與升遷,可是在指導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家都沒有認清楚這兩件事的背後脈絡,以至於做了錯誤的期待﹑錯誤的職涯布局,最終得不到想要的薪資與升遷。有人會因此責怪公司不重用人才,其實錯的是自己。
錯在哪裡?有兩個:
💚1.站錯位置
💚2.無效努力
有位學員37歲,近兩個月換工作,擔任主管,有3名屬下,問我怎麼做才能升遷。還是新人階段,就想要升遷,看似雄心壯志。但是我問他,上司會往上升嗎?答案不會!會退休嗎?答案是還不到年紀!會離職嗎?答案是已經中年,看來是不會走了。接著他反問我:
「升遷,還要看上司的情形嗎?」
從這個應答,可以判斷出他的職涯成熟度。很多人在職場做五年十年,其實都還在「少男少女階段」,思維並不成熟。接下來我問他,這兩個月有沒有發現這家公司有什麼值得創造的亮點?他說很難,因為這是一個夕陽產業﹑老牌企業,一直走下坡,看不出還有什麼可為。然後他帶著委屈地說:
「我現在的薪水,比前公司還低。」
才37歲就減薪?照理說,如果順利的話,這個年紀又當主管,跳槽的加薪幅度在20%並不難,但是這個結果並不奇怪,為什麼?理由只有一個:
「你入錯行了。」
這個產業不斷萎縮中,產值與獲利逐年降低,公司控制成本都來不及,怎麼會用高薪挖人?他才恍然大悟地說,是啊,他管的部門去年有8個人,一年走掉5個人。在這種老企業,員工的資歷都深,很可能就是逼退或資遣。公司在裁員,員工變少,怎麼還可能有主管缺釋放出來?所以他想升遷這件事,我只能說:
「時間不對。」
這是客氣話,其實我想說的是求職就像愛情,在不對的時間遇到不對的人,怎麼努力都沒用;一樣的,在產業走下坡時,進到一家裁員的公司,怎麼努力都無法升遷與加薪,能夠不減薪就算有燒香拜佛。反過來說,想要升遷或加薪,必須到對的產業﹑對的企業,努力要放在高價值區才會有效用。
在這裡先做個歸納,無法加薪升遷時,你要檢查這三點:
💚1.產業是成長或衰退
💚2.公司是成長或衰退
💚3.職務是核心或非核心
如果是落在成長期,做的是核心職務,表示處在高價值區,努力的效用便很明顯,容易加薪與升遷;如果產業衰退,公司經營越來越薄利,一定會工作越做越多﹑工時越來越長,老闆的臉色越來越難看,你仍然要努力,但是心裡必須清楚努力未必能夠加薪或升遷。也就是說,不必做過度的期待,那只會傷心。
以前我看主計處的統計數字,已經讓我心頭一驚,就是台灣的上班族平均在50歲之後開始減薪,這個現象跟我們一般人以為薪水是一直調上去剛好相反,沒想到薪水是會減的!最近為了開新課程:「百萬年薪核心技術營」,看到一個更新的數字,讓我簡直眼珠子要掉下來……
1977年以後出生,44歲以下的上班族,還不到50歲,卻已經老早在30多歲時開始減薪,這個世代稱為「崩世代」。如下圖,這是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統計出來的結果。這說明兩種現象:
💚1.低薪族群的占比越來越高
💚2.低薪族群的未來職涯越來越不穩定﹑越來越相對低薪
網路上經常有人批評我恐嚇年輕人﹑威脅上班族,其實我不空口說白話,而是根據兩種資料在發言,一是統計數字,一是學說理論,因此應該反過來勸批評我的人不妨多看看這兩種資料。這也是為什麼我在講座之後,凡是超過40歲的人來找我諮詢,都先說這四個字:相見恨晚!因為所有現象都發生了……
老實說,看到這些統計數字,我受到的驚嚇程度不亞於一般人,而且心痛呀!這麼年輕,怎麼薪水就往下走?這個時代對他們是多麼不公平!所以我才寫文章﹑辦講座來呼籲大家注意,做個一張嘴就討人厭的烏鴉。其實我大可以做白天鵝,在倒映山影的湖面悠遊自在,但是我不忍心……而且做白天鵝也不是我這一生的使命。
講到這裡,你會問我怎麼辦?這就好像你在爬山時,不小心腳一打滑,眼見一路要滑向山谷,你能做的只有三件事,第一止滑,第二改變路徑,第三重新向上爬。套用在我們的職涯,你要做的事不是留在原地繼續委屈,而是做到這三步:
💚第一步:止滑
最好的方法是離開這個向下滑的地方,其次是想辦法創造新亮點。
💚第二步:改變路徑
產業衰退,就換產業;公司衰退,就換公司;職務非核心,就換到核心職務。
💚第三步:重新往上爬
轉換跑道之後,一切歸零,打掉重來,謙虛地學習,不斷與時俱進。
以上這三步,帶來的是短空長多的職涯發展,不過對於一般人來說,卻是人性上的極大挑戰!因為這些都需要下定決心,做出改變。而改變代表的是放棄既有的,望向不確定的,可惜人性是恐懼損失,這就是很多人明知道處於向下滑的走勢,仍然無法移動腳步的原因。結果是失去先機,再過了年紀就做啥都沒用。
為什麼薪水調不上去?很多人會教你要學習新技能﹑要加班多努力﹑要改變工作態度﹑要積極做出成果……這些都是對的道理,但是其實最需要做的是先改變站的位置,包站對產業﹑站對企業﹑站對職務,努力才有效用。記得這個真理:選擇大於努力!
選對賽道,站對風口,才是高薪的保證,職涯也才會安全無憂。
讀了本文有益,請留言+1。
圖:蘋果日報
***
歡迎大家加入我的fb社團:「洪雪珍寫作變現」,有三個好處:
1、你投稿,我點評
2、你會看到「從不會寫作到會寫作」的成功案例
3、我會教你寫作招術
至於想要詢問我的課程,包括求職、轉職、加薪、高薪,以及斜槓、寫作,⋯⋯都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助教協助你。
同時也有17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60萬的網紅飲食男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上環有很多名店,生記一定榜上有名。除了生記粥店,其實在同一條街,亦有一間同樣掛着「生記」牌頭的米線店「生記鮮魚湯米線」,開了十二年,捧場客不絕。客人陳小姐表示已經光顧了五、六年,除了食物好吃,亦因性價比高,五十多元已有一大碗米線,沒有味精,吃完也不會感到口渴。 生記鮮魚湯米線 地址:上環禧利街10...
蘋果公司使命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裡是《蔡鈺·商業參考》,我是蔡鈺。
特斯拉在2015年發佈了能量牆和能量包,當時主要是給家庭和小型商用機構做備用電源用的。這個產品挺有吸引力,所以大眾汽車在美國佈局的100多個電動車充電站,安裝的儲能電池就是特斯拉的能量包。
能量牆和能量包發佈之後不到半年,特斯拉就遇到了一個進入公用事業領域的機會。
當時是2015年10月底,美國加州亞里索峽谷的地下儲存設施,因為設備老化,發生了美國史上最嚴重的一次天然氣洩漏事故,當時在當地對幾千戶居民造成了身體傷害。這次事故處理過程當中,加州政府為了彌補洛杉磯的電力短缺,它在2016年發出了一份採購訂單,要求部署一套可靠的公用能源儲存解決方案。特斯拉作為供應商之一,用能量包打造了一個鋰電池儲能系統,能夠支撐2500個家庭的短缺用電,幫著發電站實現了調峰調頻。
這個項目,就又幫著特斯拉驗證了公共領域的應急儲能市場。
一年之後,特斯拉又幫南澳大利亞州部署了一套儲能系統,來幫助當地應對風暴和酷熱帶來的大面積停電。它在南澳的這個儲能項目,對接的就是風電場產生的風電了。這個項目在2017年建成之後,覆蓋的家庭數量超過3萬戶,一度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儲能項目。
而這個紀錄很快又被特斯拉自己打破了。它借著這個項目,特斯拉後續又跟風電廠合作,在澳大利亞不斷推出越來越大的儲能電池項目,來幫南澳電網調峰調頻。從2016年起的三年里,它儲能和發電業務的復合年均增長率達到了192.8%。
你看,這個過程,特斯拉的儲能系統在需求的推動之下,又產生了兩個變化:第一,項目體量越來越大;第二,職能從應急儲備逐漸轉向了日常調峰。
在未來,化石能源如果耗盡,那確實影響人類的生存;但在那之前,更快到來的危機卻可能是氣候波動和自然災害。家用微電網雖然能夠幫小組織暫時應急,但大社區、大系統的運轉也需要儲能支撐。而在這樣的公用事業需求面前,家用的能量牆和小型商用的能量包就不是最好的長久解決方案了。
於是到了2019年,特斯拉就又給公用事業規模的儲能需求,提供了一種產品,名叫「Megapack」,我們可以叫它「巨型儲能包」。巨型儲能包跟之前的能量包比起來,同樣的儲能容量佔地空間能夠減少40%,零部件也只需要之前的十分之一。
巨型儲能包的用戶都有誰呢?我們講兩個。一個是美國的得克薩斯州。你可能知道,2021年2月的時候,德州因為風暴雪發生了一次大規模斷電,幾百人受災。這場雪災過去之後,當地媒體就報道說,有人看到特斯拉Logo的施工團隊開始在德州建設一個大型儲能項目了。這事還有一個好玩的背景是,馬斯克剛好在2020年底剛剛把自己的家和私人基金會都從加州搬到了德州。德州這個工程,對他來說可能類似一場大型裝修。
巨型儲能包還有另外一個用戶是蘋果。蘋果在美國北加州建設的一個大型電池存儲項目,是用來給蘋果總部穩定供電的。有人也發現,蘋果提交給政府的項目申請文件上說,這個項目採購的儲能電池就是85個特斯拉的巨型儲能包。
到了現在,特斯拉的儲能系統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市場,從發電側到電網側再到用戶側它都覆蓋到了。所以這幾年,你可能會聽到馬斯克在各種場合強調說,特斯拉的能源業務未來很可能將超過汽車業務,而光伏產品將成為特斯拉的下一個「殺手級產品」。市場上有一些投資的多頭也開始放話說,特斯拉的能源業務會把它的市值拉上萬億美元。
好,講到這裡,我們回頭講一講特斯拉做能源業務的基本動機。
馬斯克有一個主張舉世皆知:凡事要回歸到第一性原理,去考慮它最基本的預設條件和存在邏輯是什麼,再去看這些基本條件可以如何優化和提升效率。第一性原理這個詞聽著神乎其神,其實中國人有一句大白話也是這個意思,叫「回到根子上想問題」。
馬斯克是一個有強烈的生存危機感的人,如果你以前對他有過瞭解,你一定知道,他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就是「如何提高人類生存的確定性」,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回到根子上思考人類的未來。
馬斯克解決的這個問題的思路分兩條線並行:
第一條,讓人類在其他星球上獲得生存能力,所以馬斯克除了特斯拉,還要做SpaceX,要推動火星移民計劃。
第二條,提高人類在地球上的生存確定性。其中就包括想辦法擺脫人類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轉用太陽能。因為化石能源是會用完的,而且碳排放還會加速全球變暖。
你專門去看過特斯拉公司的使命嗎?它的使命很好玩,裡面完全沒有提電動車,它的使命叫做「加速世界向可持續能源的轉變」,你看這個使命也很「第一性原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78講說過,對特斯拉公司來說,研發和銷售電動車只是手段,更大的目標是去探索更好的能源獲取方式。
那怎麼來實現這個使命呢?特斯拉的思路是,把地球上的能量使用場景盡量都換成用電能,然後再盡量利用太陽能來發電。
這是為什麼,它要籌建自己的能源業務,要做太陽能屋頂,也要做家用、商用和大型公用的儲能系統。
我們講過電力市場可以按發電側、電網側和用電側來劃分上下游,你看特斯拉的儲能系統,它先在最下游的用電側,幫用電客戶建立了光伏微電網,構建了應急儲備能力甚至可以自己發電,來反哺主幹電網的能力;然後逐漸向上推進到公用事業領域,去幫美國加州和澳洲的電網去做調峰調頻;在這個過程當中,它也會去跟風電廠合作,進入發電側,給可再生能源提供儲能。
特斯拉的這個儲能思路,中國的不少廠商也都在觀察和借鑒。2020年6月,上汽通用五菱,也就是出五菱宏光EV MINI的那家公司,就利用電動車的退役電池建了一個兆瓦級的光伏風能儲能電站。光伏和風能發電,退役電池儲能,來幫廣西電網調峰調頻。上汽榮威也是利用電動車的舊電池,在四川省西昌市做了類似的項目。
我猜你馬上就有這麼一個思路冒出來了:特斯拉的電動車,也會產生廢舊電池,這些電池是不是剛好可以進到它的儲能業務里,去實現廢舊電池的梯度利用呢?這事,我還真沒有看到特斯拉有成形的方案出來。
我猜這是因為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柚子投資的合伙人彭程提醒我的。彭程說,在國外用廢舊電池做梯度利用,合規成本很高,可能在特斯拉看來,儲能產品直接用新電池反而更划算。
第二個原因,是特斯拉電動車開始進入主流市場是2013年以後的事,而特斯拉汽車的動力電池質保期一般在8年,也就是2020年之後才會發生大規模的電池換代。
所以在2020年以前,特斯拉的電池回收業務量不大,委託給第三方就行了。而從2020年下半年開始,特斯拉才開始著手建設自己的電池回收能力。就像彭程所說,它回收的電池確實不是拿去做儲能,而是要把舊電池里的鋰、鈷、鎳、錳這些金屬提煉出來,再去生產新電池。
特斯拉這麼做還有一個動力:對抗上游的原材料價格上漲。2021年以來,全世界各種原材料都在漲價,光是鋰資源的價格漲幅已經接近2倍了。特斯拉說,如果回收電池業務能夠規模化,能夠讓它製造新電池的成本大幅下降。
這個成本的下降空間有多大呢?大到特斯拉有一位聯合創始人專門離職去做舊電池回收了。這位前高管叫施特勞貝爾,他估計說,未來十年內,他創立的舊電池回收項目有望把電池原材料成本拉低到現在的一半。
馬斯克在2017年,把公司的名字從「特斯拉汽車」改成了「特斯拉」,汽車兩個字刪掉了。特斯拉這個詞本身就是一種能量密度單位,聽完了前面我們講的內容,相信你也更能理解馬斯克給公司改名的戰略意圖。
我們回頭看中國,中國是新能源的最大生產國和消費國,按照彭博新能源財經的預計,我們還會成為全球最大的儲能市場之一。特斯拉在中國看中的肯定不只是電動車市場。它的上海公司的經營範圍里,也有儲能設備這一項。你要是今天去看特斯拉的中國官網,會發現它也開始給中國家庭賣太陽能屋頂了。
不過,中國儲能產業的發展邏輯跟成熟市場不太一樣。在美國和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電力市場的用戶側有很強的儲能需求,因為它們的終端電價高、災害停電發生得也相對頻繁。這也是特斯拉的儲能產品一開始選擇從家用和商用起步的原因。
但在中國,儲能需求更早發生在發電側和電網側。尤其是電網側,在接入的風電和光電越來越多的情況下,需要用儲能來穩定電網的輸配能力;中國對舊電池的梯度利用也更靈活。這都使得中國的儲能市場對特斯拉和本土玩家來說,起跑線算是拉平的。
在中國,發電側的儲能項目目前主要還是靠政策來推動,那市場化的儲能玩家們怎麼玩呢?我們後面講一講寧德時代。」
蘋果公司使命 在 Jeff Machine 黃育仁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加速了十年的世界(上)
英國政壇怪俠George Galloway曾說:
「有可能幾十年都沒事,
接著幾星期內就過完了幾十年。」
前陣子的疫情三級警戒
讓大家的生活步調都出現巨大的變化,
待在家的時間比正常情況多,
經歷平常無暇注意或體會的事(不論好壞)
所以大部分的人感覺都是步調慢了下來,
但與此同時,世界的變化卻在飛快的加速,
幾個月的時間內,許多現象都加速了十年,
幾乎完成了一個世代的轉化。
這就是疫情開始之後,
世界趨勢變化的寫照。
《疫後大未來:誰是大贏家?》
這本書的作者Scott Galloway,
(跟前文提到的的Galloway不是親戚)
是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行銷學教授,
是連續創業家,曾創辦過九家公司,
也是另外兩本暢銷書《四騎士主宰的未來》與《世界並不仁慈,但也不會虧待你》的作者。
我很喜歡他立場鮮明、商業實戰經驗豐富、
帶有一點點世故的自大、直爽的風格,
他的書中可以看到很明確直白的論點。
當然,立場人人不同,
他以身在美國的視角出發,
但我相信身在台灣的我們,
一樣可從書中的分析得到很多想法。
跟大家分享幾個我覺得有趣的論點:
一、大加速
二、強者恆強
三、現金為王
四、大分散
五、品牌時代讓位給產品時代
六、紅與藍
七、四巨頭
八、破壞性創新
美國科技巨頭們對全球的巨大影響力,
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的現實。
(以前看小說或是動漫,
都曾經看到未來的世界是由企業統治,
從我們現在生活的狀態來看,
這些想像似乎成了神準的預言)
在疫情開始之後,
這些企業對世界的影響甚至有增無減,
作者在書中有很多針對這個現象的探討
身為一個連續創業家,
他有跟這些巨頭們交手的經驗,
所以分享的經驗都是活生生的,
而不是象牙塔裡那種學者氣息與口吻。
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上述的論點
一、大加速:
「這場流行疫情影響最深遠的衝擊,是它將
扮演一個加速劑;它會啟動一些變化並改
變一些趨勢方向,不過在此同時,疫情的
主要影響是加速已經存於社會的動力」
加速聽起來很厲害,但值得注意的是,
這個加速的狀態並非對所有人事物都友善,
而是對之前正在成形的社會/商業轉變、
社會趨勢發展中強大的力量、
相對強勢的族群,
帶來更好、更多、更大的推動力量。
但是,
「負面趨勢可能以更高的速率加速」
「每個危機必然存在機會;危機更大、更具
破壞性,機會也就更大。…許多因疫情而
加速的趨勢是負面的,削弱我們在『後疫
時代』復原和發展的能力。」
各種型態的不平等,
包括教育、企業競爭、貧富差距...等,
在這段時間更明顯的被曝露出來。
以工作機會來說,
Covid-19帶來衝擊的前三個月,
美國失去的工作機會(13%)
比起大蕭條時期兩年所失去的(5%)更多,
美國用過去十年創造出兩千萬個工作機會,
卻在十個星期內摧毀四千萬個工作。
而且收入低於四萬美元的家庭受創最嚴重—
2020四月有近40%遭解僱或休無薪假;
相較之下收入超過十萬美元的家庭,
失業的比例只有13%。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落差?
因為疫情封城或是提高警戒的情況下,
能夠遠距離的工作都是中高端的工作。
有60%超過十萬美元的工作可以在家完成:
相較之下,
只有10%不到四萬美元的工作可以在家進行,
低收入工作者被資遣或放無薪假的機率,
是較高收入工作者的將近四倍。
遠距工作所帶來的好處,
流向原本就過得比較好的那些人。
另外的例子是零售業的變化。
在美國,二○二○年初,
大約有16%的零售業是透過數位管道交易。
二○二○年三月到四月中旬,
疫情出現後的八個星期,這個數字跳增到27%,
而且沒有退潮的跡象。
而且看得更深入,
會發現一個驚人的現象:
電子商務在零售業的比例,
從2000年扎根後大約每年成長1%,
而從2009年到2020年初這十年,
也才成長了10%,
但2020年的短短八個星期就成長了11%!
這就是大加速,幾個星期內,
十年的發展就完成了。
二、強者恆強(汰弱留強的無情殺戮)
蘋果公司花了四十二年的時間達到一兆美元的市值,然後只花了二十個星期從一兆美元加速到達二兆美元(2020年三月到八月)。
同樣在這幾個星期內,特斯拉(Tesla)不只成為全世界最有價值的汽車公司,甚至還比Toyota、Volkswagan、Daimler,以及Honda等公司的總和還有價值。
至於資本市場,在2020疫情爆發期間,
美國股市先是經歷一波巨大的跌幅
(2020年2月下跌到3月低點,
大約下跌了40%),
但隨後也上演一波大反彈,
乍看之下會覺得這是全球最強大市場所展現的韌性,但事實上,這是一幕強者更強的戲,
所謂的「復甦」是少數公司超乎尋常的獲利所造成,特別是科技業巨頭和一些市場的重要參與者,而沒有反映在更廣泛的公開市場上。
我們把公司規模分開來看,2020年1月1日到2020年7月31日,S&P500指數(美國五百大上市公司)維持年度的正成長,
但是中型股下跌了10%,
S&P600小型股指數則衰退15%,
而受創最深的「BEACH」產業—預定(booking)、娛樂(Entertainment)、航空(Airlines)、遊輪(Cruises)、賭場、飯店與休憩(Casinos, Hotel, and Resorts),在這段時日內股價平均下跌50-70%...
媒體被大型科技公司和大型股指數閃亮亮的表現所吸引,
但是,一場汰弱留強的無情殺戮正悄悄進行。
很多過去知名的品牌都在這一波宣佈破產:
服裝品牌J.Crew、Brooks Brothers、True Religion;赫茲租車(Hertz);連鎖健身品牌Gold’s Gym、24 Hour Fitness;健身營養品公司GNC;高級食材超市Dean & DeLuca…名單還有一長串,這真的是會讓人下巴掉下來的名單,因為太多我們認識的百年老店知名品牌,就這樣在疫情期間默默的「確診死亡」,
但是這些企業新聞並沒有引起太多波瀾,
因為大型科技公司的發展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針對強者恆強、弱者加速淘汰這樣的狀況,
作者在書裡提到一個務實卻也很心碎的思維:「如果品牌是你最強大的資產,但企業已陷入結構性的衰退,那就該認具思考在企業消亡前充分榨取品牌的利益。儘管我們盡可能把品牌人性化,不過品牌終究不是人—它們是要被變現的資產。一個品牌在消亡之前,沒有把握它的黃金歲月充分利用它的價值,才是唯一的罪過。」
三、現金為王(淘汰賽中存活的關鍵之一)
一家公司的價值是由它提供的「數字」(財務報表、營收獲利...等)和它的「敘事」(在大眾之間傳遞的公司文化、公司歷史,使命...等故事)所呈現的結果。
「目前看來,規模大小給一家公司提供的敘事不
只是能否度過危機,而是它在後疫時代能否蓬
勃發展。擁有現金、擁有債務擔保、擁有高價
值股票的公司,將可以接收陷入困境的競爭對
手的資產,鞏固在市場上的有利位置。
疫情同時也助長「創新」的敘事。被視為創新
者的公司所獲得的估值,反映的將是十年之後
估的現金流,並且以難以想像的低利率折現。
這正是特斯拉的市值如今超越豐田、福斯、戴
姆勒、本田總和的原因所在。儘管,事實上特
斯拉在2020年大約生產四十萬部車,其他四家
汽車公司總共打造出兩千六百萬部車。」
當市場決定亞馬遜、特斯拉、以及其他被看好的公司(也就是市場上的科技巨頭們)是贏家,市場就會降低這些公司的資金成本(讓他們可以更容易而且用更好的條件拿到他們要的錢),增加它們的補償價值(透過股票選擇權),並調升它們獲取本身無法自行建構的東西的能力。
而且,如今有多到難以想像的資金在尋找標的。(低利率、政府振興經濟方案這些寬鬆政策讓市場上有滿滿的錢想要找到好的投資方案或是公司,想當然的這些市場寵兒會是優先被選擇的對象)疫情衝擊之前表現良好的公司,在這場全球危機中將得到驚人的獲利。
過去十年,市場判定一家公司價值的標準,已經用願景和成長取代獲利(舉例:Amazon、Tesla、Netfix…沒賺錢但股價市值卻仍然衝天)。不過在疫情流行期間,畢竟現金是王,成本結構則是新的血氧值,誰有更多現金,就站在更好的長期戰略地位上。(舉例:Costco可望在零售業逆勢攀升,其中一個理由是它坐擁110億美元的銀行帳戶;嬌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有近200億美元,它的地位也穩如泰山),因為手上有大量現金的企業,可以在競爭對手關門之後,好好挑選它們要變賣的資產跟留下來的客戶,因此在每個產業類別,權力都將更集中於資產負債表最搶眼的二或三家公司。
「如果你的公司收支平衡不良,那現在已經無力為繼;如果你從事的是必需品零售業,那麼你的產品比過去更必需了;如果你在可選擇性零售業,你的產品比過去更顯得可有可無。」
後疫時代損失最慘重的將是有眾多員工、但帳面成績不良的大型公司。比如傳統零售業,如果無法創新並吸引更年輕、更常在線上消費的族群,疫情期間無非雪上加霜。
而餐飲業,特別是餐廳,也面臨艱困的挑戰,因為有大額的固定開支(房租),而且幾乎無能為力改變現況(房東降租是佛心,不降租也無計可施),再加上沒有緩衝的資金可以幫忙度過艱困時刻(大部分餐廳手上保留可以週轉的資金都不高)。紐約時報曾在一篇採訪餐飲界名人張錫鎬(David Chang,在全球有數間餐廳,同時也是Netflix紀錄節目《美食不美》(Ugly Delicious)的主持人)的文章中提到,疫情過後,餐廳或服務業可能消失,「如果政府沒有介入協助,未來服務業將不存在。」儘管當時的政府有與餐飲業代表商談援助計畫,但代表一字排開都是大型連鎖餐飲業者,很可能疫情下能生存的只有連鎖餐廳,David提到其它中小型餐廳時明顯的表現出擔憂。當然,還是有很多具有特色與知名度的餐廳可以生存下來(至少目前為止仍在苦撐),但是餐飲業的變化與整合,已經是進行中的必然,這個產業當然會繼續存在,但是過去很多獨立經營的個性化小店,很可能撐不過這一波衝擊紛紛停業。運動休閒產業也是如此。
很多台灣的餐廳、健身房、個人運動工作室…等等,在三級警戒期間也是一路苦撐,最近陸續聽到自已認識的品牌要結束營業真的很心酸,而且雖然解封了,很多店家其實還沒止血,只是流血流得比較慢而已…即使現在已經陸續補充疫苗供民眾預約施打,但要能恢復到疫情前一切「正常」的生活,依然是無法預測且非常緩慢的過程。
其他的,下次繼續跟大家分享
#jeffmachine #puma #pumataiwan #pumaeveryday #postcovid #faang #大加速
蘋果公司使命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上環有很多名店,生記一定榜上有名。除了生記粥店,其實在同一條街,亦有一間同樣掛着「生記」牌頭的米線店「生記鮮魚湯米線」,開了十二年,捧場客不絕。客人陳小姐表示已經光顧了五、六年,除了食物好吃,亦因性價比高,五十多元已有一大碗米線,沒有味精,吃完也不會感到口渴。
生記鮮魚湯米線
地址:上環禧利街10號地下
電話:2541 5099
營業時間:11am-8pm(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休息)
人均消費:$51-$100
足本訪問: https://bit.ly/3cj0vBb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http://bit.ly/2YwE3Ma ?
訂閱《飲食男女》YouTube: http://bit.ly/2Md5V2k
Facebook: http://bit.ly/2MJejcp
Instagram: http://bit.ly/2EA3qpR
推薦影片:
上環200年老字號源吉林賣盒仔茶 堅持本土香港生產 $40/10包九蒸九曬盒仔茶 第6代傳人:「想幫人,唔敢加價。」(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99EvwnHQcvs)
上環70年玻璃王國淘寶成勁敵 40歲第三代回巢:有使命感將佢延續!供貨五星級酒店百貨公司 (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nzfc_ZoOYpI)
食日本菜學日文|上環過江燒肉店 廚師發辦七大和牛稀有部位 三筋嫩滑帶油香 食燒肉一定要叫「靚仔」(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r6HJxPxYFIw)
【假如沒有天價租】「福食」三老 唔靠綜援靠自己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aUE2oQIDoV0)
【籽想旅行】直擊東南亞首個人妖騷後台 變性舞台一姐的日與夜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CBBq_D0-Lsg)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上環美食 #米線推介 #禧利街餐廳 #生記鮮魚湯米線
#飲食男女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飲食男女 打卡大街小巷搵食地圖
https://hk.adai.ly/e/gPF0DIjsB9
《蘋果》每日為你增值 立即訂閱
https://hk.adai.ly/e/kbo0wDsxB9
蘋果公司使命 在 飲食男女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疫情導致經濟不景,有危便有機,有餐廳結業,也有人因此而創業。最近上環有家新開業的法國菜小店,門面不起眼,但老闆兼大廚Ricky來頭不小,入行短短六年,已先後在世界各地多間米芝蓮餐廳工作,包括日本東京的L’Effervescence、瑞典的Frantzen、香港的arbor及法國馬賽的Le Petit Nice。去年因為疫情回港,才自立門戶,跟台灣的女朋友合作開餐廳。
Le Vallon
地址:上環樂古道2號邦暉大廈地下C號舖
電話:9540 2437
營業時間:星期二至日6:30pm-10pm,星期一休息
足本訪問: https://bit.ly/3hJYNfU
===================================
? 8折全年睇《蘋果》即慳$121!
現有日費訂戶亦可轉訂? http://bit.ly/2YwE3Ma ?
訂閱《飲食男女》YouTube: http://bit.ly/2Md5V2k
Facebook: http://bit.ly/2MJejcp
Instagram: http://bit.ly/2EA3qpR
推薦影片:
上環200年老字號源吉林賣盒仔茶 堅持本土香港生產 $40/10包九蒸九曬盒仔茶 第6代傳人:「想幫人,唔敢加價。」(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99EvwnHQcvs)
上環70年玻璃王國淘寶成勁敵 40歲第三代回巢:有使命感將佢延續!供貨五星級酒店百貨公司 (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nzfc_ZoOYpI)
食日本菜學日文|上環過江燒肉店 廚師發辦七大和牛稀有部位 三筋嫩滑帶油香 食燒肉一定要叫「靚仔」(飲食男女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r6HJxPxYFIw)
【假如沒有天價租】「福食」三老 唔靠綜援靠自己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aUE2oQIDoV0)
【籽想旅行】直擊東南亞首個人妖騷後台 變性舞台一姐的日與夜 (果籽 Apple Daily) (https://youtu.be/CBBq_D0-Lsg)
【娛樂人物】情願市民留家唔好出街聚餐 鄧一君兩麵舖執笠蝕200萬 (蘋果日報 AppleDaily) (https://youtu.be/e3agbTOdfoY)
【這夜給惡人基一封信】大佬茅躉華日夜思念 回憶從8歲開始:兄弟有今生沒來世 (壹週刊 Next) (https://youtu.be/t06qjQbRIpY)
#上環美食 #法國菜小店 #LeVallon #樂古道餐廳
#飲食男女 #StayHome #WithMe #跟我一樣 #宅在家
飲食男女 打卡大街小巷搵食地圖
https://hk.adai.ly/e/gPF0DIjsB9
《蘋果》每日為你增值 立即訂閱
https://hk.adai.ly/e/kbo0wDsxB9
蘋果公司使命 在 巴打台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香港今日社論2021年05月21日(100蚊獅子頭)
https://youtu.be/hgb6f7F_dUs
請各網友支持巴打台
巴打台購物網址
https://badatoy.com/shop/
巴打台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badatoyhk/
巴打台Youtube Channel: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c27Xd9EBFnc2QsayzA12g
---------------------------------
明報社評
疫情橫掃全球一年多,香港與內地封關也達到475天,嚴重影響香港經濟以及居民往來。特區政府曾多番提出通關無果,現在香港已經連續27天沒有關鍵源頭不明個案,「清零」在望,特區政府應該盡快再次跟內地政府商議通關,由於疫情還存在不確定因素,應該採取循序漸進方式,逐步恢復到疫情前狀態。然而,即使實施通關,也不能指望內地旅客會「報復性」訪港,一切要順其自然。
蘋果頭條
貝殼發佈訃告,公司創始人兼董事長左暉,因疾病意外惡化於今日去世,終年50歲。訃告中提到:「今天萬分難過,貝殼創始人、董事長左暉因病離開了我們。貝殼失去了一位奠定我們事業和使命的創始者,居住產業失去了一位始終在探索和創新的引領者。從鏈家到貝殼,極其有幸和左暉一起共事,一起奮鬥拼搏,一起推動行業進步的我們,失去了一位親密的伙伴和智慧的師長。左暉曾經講過:我們這個時代企業經營者的宿命,就是要去幹煙花背後的真正提升基礎服務品質的苦活、累活。」
東方正論
抗疫超過500日,香港人除了希望快點擊退疫魔,心裏面都有一個共同願望,就是盡快通關,連續多日只得一宗不明個案,通關在望,全民期待,但究竟何時通關,細節如何,都必須審慎探究。疫情緩和,昨日僅新增一宗確診,為輸入個案,亦沒有本地不明源頭個案。早前確診的4歲男童,抗體測試相信屬「假確診」,但港大專家袁國勇指應為「真確診」,即是說本港連續27日只得一宗不明病例。
星島社論
一名四歲男童上周六被列作源頭不明的本地個案,惟其三十多名密切接觸者,病毒檢測一直呈陰性,亦驗不到有抗體;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袁國勇審視個案後,確認為「真陽性」,但懷疑他一月已受感染。港府認為男童個案特殊,撇除這個案,香港已連續二十七日沒有本地不明源頭個案;已將有關情況通報內地,希望可以啟動「通關」安排。港府消息人士估計,若通關成事,估計會以「商務氣泡」先行,然後在第二階段啟用「點對點旅遊」。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聶德權昨稱,日後如若能通關,接種疫苗將是基本的要求。
經濟社評
本港失業率續由沙士後高位下調,無業大軍最新減約1.2萬人。社區疫情近月幸保不失,令港府可放寬商企營運,令前綫就業有所改善,招聘會亦再現,有望為仍然疲弱的個人消費增添動力。惟望港府即將推出的消費券,可先讓市民放心花費,隨後可藉繼續從嚴控疫,取信內地和海外,爭取盡快通關,真正保企業、撑就業。據統計處公布,2月至4月失業率6.4%,連續兩期下降0.4個百分點,其中餐飲服務活動業跌最多,達1.2個百分點。失業總人數減少1.23萬,惟勞動力亦跌了4,400人,或意味有長期失業人士決定不再找工作。
蘋果公司使命 在 【企業使命(三)】--企業主心法79 主要目標是相對簡單的 的推薦與評價
除了攻頂本身或在比賽中得勝之外還會為了什麼呢? 除了去達成目標的意圖,不用再尋找主要目標背後還有沒有什麼更清楚的理由了。 為什麼蘋果聲稱其目標是「 ... ... <看更多>
蘋果公司使命 在 馬雲談團隊精神:統一的價值觀、使命感與目標是團隊成功的關鍵 的推薦與評價
一家 公司 真正會獲勝的關鍵不在於老闆有多厲害,也不在於你有多麼縝密的策略!一個擁有高文化價值的 公司 與相同 使命 感的團隊才是推動 公司 往前走的真正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