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情嚴峻,農委會自本月16日公布停灌,停灌範圍包含桃竹苗地區。其中停灌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水稻,尤其現在正值二期稻抽穗期,水稻需要較大量的水分涵養才能結出優質的稻穀,限水令來得又猛又急,此時限水幾乎是宣布二期稻成為空包彈,注定收成欠佳。
竹南、造橋及後龍依靠明德水庫的水源進行灌溉,也在停灌範圍內。儘管這次停灌補助的額度是歷年最高,政府似乎給足了誠意,但限水對於農業的影響重大,值得大家一起來討論。
#停灌的影響
苗栗是農業大縣,對於造橋鄉、後龍鎮、苑裡等地區都是很重要的產業。由於遲遲沒有降雨,開始限水後明德水庫的蓄水量並沒有改善持續探底,短期內幾無可能解除限水令。面對這個情況,只能改抽地下水因應,沒有抽水設備的農地可能面對作物任其荒廢的命運。
限水之後農業必定受到衝擊。除了最基本的農業生產影響,無水可用的農民幾乎是被強迫失業,習慣的農耕生活丕變。農田的生產力同樣也會因為限水減弱,例如田地荒廢後老鼠破壞田埂水道、雜草大量生長讓來年需要花費更多力氣整地。
「水」是農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斷水就是斷了農業的生路。近幾年在農業勞動力政策的號招下有不少青農的出現,例如後龍就有許多人申請「小地主大佃農」。對於這群青農而言背著貸款、用有限的金流在農業界打滾,正是衝刺的時期。
我們詢問在後龍實際耕作的農民停灌議題,他表示:「補助很討厭,正常的人都不想要這樣,我自己有田可以吃為什麼要拿補助?」
我們需要更主動地面對農業缺水的議題,透過事先預警,引導農民在缺水的年份進行生產調節,多種植旱做;透過埤塘、滯洪池,分擔水庫的用水壓力,都是可行的辦法,停灌並非只是農人的損失,而是跟生活在台灣這一塊土地的每個人息息相關。台灣人吃台灣米,台灣水養台灣米。這波乾旱下的停灌,值得我們深思該如何面對越加頻仍的氣候災難與水資源議題。
#補助申請至10月30日
#補助發放爭議點
對此中央農委會提出補助方案,此次停灌補助稻米一公頃14萬,其他作物則是三萬(短期作物)到十四萬不等。補助金額則號稱以105%的比例補助農民損失,歷年來最高,儘管如此,仍有許多困難並非補助能夠解決。
🔺實際耕作人認定模糊:例如部分耕作人與地主僅有口頭約定,導致耕作人缺乏相關「實際耕作的證明文件」。
🔺地主無償提供土地給實際耕作人耕種,土地所有權人卻沒有得到相關利益,導致地主與實際耕作人之間有所衝突。
只要是跟土地有關的補助,當遇到類似的情況時,承租者常常敢怒不敢言,以免租來的土地被地主收回或是面臨租約中止的情形。104年大旱就曾產生類似爭議,當時農委會以「由地主與佃農協調」作為回應,撒手不管的態度便發生補助錯發的問題。由於普遍以口頭約租地以及對農村對於人情重視,「土地別人種、補助地主拿」的狀況屢見不鮮。
日前農委會表示:「實際耕種者簽署口頭約定切結書就能申請停灌補補助,地主若擅自申請不排除日後以法律行動追回」。農委會這次在補助發放對象更動的決心實屬難得,只是是否真能撼動長期以來地主為大的狀況,以及實際的執行成效,都有待觀察。
#除了錢,#政府還能做什麼?
在智慧監控下,水利會對於今年的水情早已有所掌控,也透過輪灌的方式因應。然而無論是輪灌還是停灌,都只是不同程度的減少農業用水、消極地處理缺水議題,讓農業站在被犧牲與被動的角色。
動不動就無水可用,政府又有什麼立場號招青農返鄉呢?又,行政院在 100年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訂定「國內糧食自給率在 2020 年提高至40%」及「加強農業用水水質與水量管理,提供安全穩定灌溉水源」的目標,難道只是說說嗎?
停灌並非只是農人的損失,而是跟生活在台灣這一塊土地的每個人息息相關。台灣人吃台灣米,台灣水養台灣米。這波乾旱下的停灌,值得我們深思該如何面對越加頻仍的氣候災難與水資源議題。
Search
補助發放爭議點 在 算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勞動部在這次的紓困補助上 的推薦與評價
繼6月28日勞動部開辦#打工族紓困補助之後,終於宣布,將要針對#受疫情影響產業且薪資高於2.4萬元的勞工,發放1萬元的生活補貼,算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