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貼文的故事是這樣的
#然後就是想放一張離題的個人照
某病患於某間診所接受洗腎治療,
基於恐嚇、公然侮辱、妨害執行醫療業務之犯意,
向正在護理站填寫當日洗腎病患護理紀錄之丁○○大力拍桌,
恫稱並辱罵:
「妳以為妳是誰、我操妳媽、小心我殺光妳全家」、
「殺妳全家」、
「爛梨子假蘋果、妳脫光我也不想看,再讓我聽到妳跟誰吵架罵她(意指其他某護理師)的話,我殺光妳全家」等語。
😖
😖
然後今天看到熱騰騰的「護理人員執行醫療業務遭病患恐嚇」的判決(臺灣新北地方法院刑事判決110年度易字第248號)後,
想特別跟大家分享一下判決重要的觀點,
也提醒醫護人員未來在面臨相同問題時,
應該要有的注意事項囉。
1️⃣醫事人員執行醫療業務,也包含「護理師製作護理紀錄」,因為護理師在「醫療院所內,執行醫療輔助行為後,製作護理紀錄」,屬於執行醫療業務之一部,無從割裂。
2️⃣遭遇病患恐嚇時,醫院或診所當下通常並無任何錄音器材,故除了監視器的錄影紀錄、和現場的證人外,請立即向主管及在場之他人求助,並於後續留下書面證據,諸如LINE之對話紀錄等,以補強檢察官及法官之心證。
3️⃣若確實因恐嚇感受到恐懼,建議另向專業診所就診,以避免後續產生嚴重之二度傷害。若經診斷有相關症狀,也可列為補強證據,並讓法官進一步衡量對方之刑度高低等。
最後今天案例又減少了!
期待6/28可以解封囉~~~~
#恐嚇 #醫護人員 #醫療法 #武漢肺炎
#靠北護理師 靠北護理師
https://allpowerful.pro/
#拳能律師詹傑翔
#你的律師在崩潰
#拳能法律事務所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6的網紅陳靜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宣布,將在2022年把傳統醫學納入ICD-11,這無疑是中醫的一大突破!我國在今年11月27日也委員會審查通過《中醫藥發展法》,接軌國際💪💪 不過,在中醫護理人才培育與中醫藥管理方面,我認為現階段還是有非常多的問題要再改善! 📌中醫護理 由於中醫護理在台灣起步較晚,護理的養成...
「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的推薦目錄:
- 關於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拳能律師詹傑翔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心得] 護理人員法/醫療行為之責任- 看板part-tim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 牙助」,是「助力」還是「阻力」? 醫師法第28條 - Facebook 的評價
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麻的法課 - 邱豑慶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果你是粉絲,你會知道我最討厭的點,#就是不要叫我麻醉師。
如果你不是粉絲,我憑什麼要回答你。
如果我已經設好罐頭回覆,根據醫療法不可以網路問診,我回答你的話我也違法了,你仍然選擇無視我的提醒,那我何必重視你?
如果你連麻醉醫師/麻醉護理師和自稱麻醉師的麻醉屍都分不清楚,還跟我說不就是一個稱呼,我幹嘛如此計較,那自己的安全自己負責承擔。
你告訴我你沒有要告人,我是這麼看啦,我寧可你去告,是我我會告。
幹,拿針戳我戳到很痛,搞不好還一屁股血的,除非是躲在箱子裡的劉德華,帥到天荒地老告不下去,不然幹嘛不告?
#我是麻醉專科醫師 #不要叫我麻醉師
常看我文章的人,一定對這兩句話非常有印象。
也被很多人問過,為甚麼這麼計較稱呼?
答應了讀者要解釋一下這到底有什麼差別,所以就趁空檔,來寫寫這篇文章吧~
《我計較的不是稱呼,我計較的是對專業的堅持》
《甚麼都可以妥協,除了病人的安全》
✅【在台灣,專門醫事人員職業考試項目中沒有所謂「麻醉師」】
【在相關的醫療法規中,也沒有「麻醉師」的稱呼。】
✅「#麻醉醫師」與其他內、外、婦、兒科醫師一樣,皆需有衛生署核發的醫師證書,並經過四年的麻醉專科醫師訓練,通過考試成為「#麻醉專科醫師」。
✅至於協助麻醉醫師從事 #醫療輔助行為 的護理師,則稱「#麻醉護理師」。
✅那什麼是麻醉師呢?
📌在很多大大小小的診所,我不想明講特定科別,相信諸位看官能從我過往的發文尋得蛛絲馬跡。因為成本等種種考量,即便診所有跟病患收取麻醉費(甚至跟大醫院比起來,不但沒少收,收費還更高),但診所收了錢並不是聘請麻醉醫師為病人麻醉。而是改由在大大小小的診所流竄 #價廉物廉 的 #麻醉護理師 替病人麻醉。
📌但如果您是病患您能接受由一個護理師來替您或家人麻醉嗎?所以她們就創造了一個名詞,自稱 #麻醉師 來跟病患自我介紹。
📌其實自稱麻醉師的就是打算私自替病人執行麻醉醫療行為的 #護理師 (#密醫)。
📌重要附註:【麻醉護理師是麻醉醫師工作上最重要的伙伴,我一向非常尊重麻醉護理師,許多專業的麻醉護理師也是我很好的朋友,請勿誤解!本文針對的是自稱麻醉師,私自執行麻醉醫療行為,陷病人於生命危險而不顧的那些 #麻醉屍】
✅麻醉醫師不是麻醉師
#你會稱呼骨科醫師為接骨師嗎?
#你會稱呼婦產科醫師為產婆嗎?
身為麻醉科醫師,我介意的不是你稱呼我為麻醉師。
我真正介意的是,#當你弄不清楚麻醉醫師和麻醉屍之間的差別的時候,你就已經把自己暴露於極大的 #風險 之下。
✅#依法台灣並沒有醫事人員的職稱為麻醉師.
📌你將無從分辨為你麻醉的到底是醫師還是護理師.
📌這個稱呼給予了膽大無良的護理師和草菅人命的醫院診所欺騙你的機會.
📌台灣絕大部分麻醉死亡和傷害事故都是由麻醉密醫造成的。
✅如果您或您的家人,有任何需要麻醉的情形,請大膽的詢問幫您麻醉的人:
#你是麻醉專科醫師嗎?
#麻醉是由麻醉專科醫師親自執行嗎?
#請問您麻醉專科編號幾號?
相信我,沒有任何一位合格的麻醉醫師,會覺得您的問題是個冒犯!
#圖片來源: 管制・醫
--
這是一篇得罪人,擋人財路的文章,所以一直沒有人敢寫,吃力不討好又沒有利益的情況下大概也沒有人想寫。既然要寫,我也有承擔開啟戰火的心理準備~
#斷人財路如同殺人父母
#要戰就來
看在我都這麼勇敢的開啟潘朵拉的盒子的份上,請大家看完幫我 #粉專按個讚,並 #把本文分享出去,搞不好就有您的親朋好友因你的分享,而免於風險保住小命。
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AI人工智慧正在改變你我的醫療行為
2021-01-07 14:39 聯合新聞網 / 常春月刊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54期
文/鍾碧芳
近來,數位科技正逐步與醫療緊密結合,試圖將人工智慧的發展應用在醫療上,這在21世紀第二個十年當中是最被看重的一環;經過多年的應用測試下,如何透過人工智慧讓醫療變得更安全、錯誤更少、更精準,又能在最短時間內處理並解決病人的資訊,讓醫療效果更高、費用更低廉,是所有醫療領域最迫切得到的理想目標。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以下簡稱北醫)近年在院長陳瑞杰的領導下,積極導入智慧醫院,他認為在進行人工智慧前,全院數位化是必經過程。「這幾年北醫團隊在數位化的建置上已經趨於完整,無論從掛號、報到、繳費、加護病房,甚至到給藥系統等,都可見人工智慧(AI)的蹤跡,能提升整體醫療服務與照護品質。」
動脈取血栓,延長腦中風黃金救援時間
數據是人工智慧很重要的基礎,透過技術能達到過去做不到的部分,陳瑞杰舉北醫的急救為例,以前腦中風的患者必須要搶在6小時內注射靜脈血栓溶解劑;但在數位化後有了革新,現在可以擴大到在24小時動脈取栓治療,等於是用更科學的方法找到更好的治療成效。
北醫所運用的是以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影像,加上電腦自動分析軟體(RAPID)來了解病患的腦中風狀態,依此得知患者腦內壞掉組織後的存活機率,如阻塞的範圍、大小等預測。這彌補了過去光靠時間來判定病患狀況,讓醫學治療的路徑產生改變,在北醫,這樣的案例已經執行了50多例,成效良好。
重症照護平台,提早預測敗血症機率
而由北醫自行研發的「TED- ICU AI重症照護平台」,則能自動蒐集、整合、分析重症病患的生理數據,讓醫師與護理人員能即時掌握各項病歷資訊,這不但能省去醫護人員填寫資料的時間,讓醫療團隊更有效率專注於照護工作,透過大數據的分析與AI演算模型平台的建立,還可計算病人得到敗血症的機率。
陳瑞杰表示,對於加護病房內常見的幻覺性疾病「譫妄症」,也能提出預測及解決方法,達到及早發現提早給藥,舒緩病患的不安,也能降低死亡率。
智慧藥盒,安心用藥零風險
當然,AI技術運用的範圍不只限於醫院端,於病人端同樣也能得到好處。陳瑞杰說,北醫於2018年底所引進的智慧藥盒,是專門為慢性病與長者量身打造,對慢性病患或長期獨居的長者,智慧藥盒能提供很大的幫助。
北醫的智慧藥盒系統能存放400種以上不同的藥物,各自有其專屬的RFID,當機器收到病患用藥資訊之後,會將正確藥品掉落在藥盒之中,再利用影像辨識系統,依據藥品的大小、形狀、色澤與反光度等資訊進行比對後再進行包裝,接著再由專任藥師進行複驗,可達分錯藥的零風險。
智慧藥櫃,提升藥品管理效率
此外,在醫療照護方面,北醫也打造了智能藥品庫存管理系統。陳瑞杰指出,目前北醫的智慧藥櫃與自動化藥局能夠清點全院的藥物,無論是加護病房或全院一般病房內,都全面建置智慧藥櫃(ADC),能依照醫囑與藥師覆核後,給藥時由護理師直接到病房藥櫃就能取藥。
這讓取藥變得更為精準,能減少人員的疏失,讓拿錯藥的機率降低為零,同時也因為將常用的藥物做了分類,清點藥物時,也能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庫存可降到最低,不只精簡流程,也節省了每月的盤點人力。
數位治療需達到精準預防的效果
隨著大數據的整合日趨重要,過去許多疾病必須花時間找答案,現在已能透過數位治療加以實踐,就像過去認為高血壓的藥物必須一天照三餐吃,但經過資料收整研究後發現,一天吃一顆,效果一樣好,加上不會忘記,用藥順從度提高;但是每天一次是早上或晚上吃比較好,某些藥物如中風、血壓藥,若能放在晚上吃,不僅藥量可以減少,效果也比白天吃來得好。
陳瑞杰認為,雖然目前國內人工智慧仍處於研究與開發階段,醫院端運用最多的仍在於X光影像處理與加護病房等,但要真正達到精準醫療,進而提升到預防醫學上,仍必須要收集更多的資料。
比如預測癌症的發生,必須要思考病患的基因與環境表現,他形容這兩者就像命與運;醫院端需要靠病患提供生活端的資料,唯有收集的資料正確,才能得知藥物對病患的使用效果。
而這些都是數位化與人工智慧結合後,能看到對病患端的好處,當然在醫院端方面,也因為數位化後,不只醫療供給、醫療服務或治療上都會越來越精準,再往上提升,自然就能做到精準預防。
數位孿生概念,是智慧醫療的願景
不過陳瑞杰感嘆,目前雖然科技進步,但對於人工智慧所需要的數據端資料收集與應用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不僅是法規、資安、隱私等問題都有待克服。到目前為止,人工智慧在智慧醫療的應用仍限於輔助工具,如何將醫界與病患的資料作串聯與系統性的應用,仍是最大的難題。
他提及,軟體工程師、PTT創辦人杜奕瑾董事長所推行的聯邦式學習,或許是很好的思考方向,不但能將去中心化的醫療資料與數據有效串連,也能給予醫療足夠的AI資料應用,同時又能保有醫院本體的資料自主性。
此外,他認為未來人工智慧結合智慧醫療的願景,應該會朝著「數位孿生」(digital twin)的概念走,白話一點說,就是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跟自己很像的孿生兄弟姊妹,幫助自己看到未來的樣貌,或疾病的過程,提供自己老年後的參考。但一切都必須有數據,累積的越多,自然就更準確。
未來,人工智慧與智慧醫療結合將有無限可能,不過陳瑞杰認為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如今北醫已經將手邊的資源做最大的利用,畢竟醫院的價值與品質同樣重要,而數位化、人工智慧都是工具,用來達成全人醫療為核心的目標,如何做到「視病猶己」才是目前最需要努力的方向。
資料來源:https://udn.com/news/story/7016/5155255?fbclid=IwAR2cH3OfnaDPpuR0Y43YltxyJNcPbAxKDbMdAwCBixIemq6FfbX8vGP89dw
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世界衛生組織今年宣布,將在2022年把傳統醫學納入ICD-11,這無疑是中醫的一大突破!我國在今年11月27日也委員會審查通過《中醫藥發展法》,接軌國際💪💪 不過,在中醫護理人才培育與中醫藥管理方面,我認為現階段還是有非常多的問題要再改善!
📌中醫護理
由於中醫護理在台灣起步較晚,護理的養成教育中並沒有中醫的相關課程。為了要提升護理人員的中醫知能,衛福部提出了「中醫優質發展計畫」,要給護理人員辦理7科9學分(中醫學概論、針灸護理學、中醫護理學實習、中藥學概論、傷科護理學、藥膳學、中醫護理學)的中醫基本護理訓練課程。
大家有發現嗎?衛福部提出的7科9學分,竟然缺少了中醫護理學實習!在缺乏實習場所,師資也缺乏的情況下,學校和專科學會要開辦中醫基本護理訓練課程,是相當不容易的!請衛福部在一個月內提出中醫護理養成、在職教育與進階制度的計畫時程和具體規畫!
此外,中醫是現有醫事人員投入比例最低的職場,護理人員僅有1670人,約7.7%在中醫職場。在缺乏中醫養成教育,護理人員不熟悉針刺、灸法、拔罐、刮痧等中醫醫療輔助行為的情況下,大部分的護理人員都會選擇進入西醫職場,加上現在的長照市場也極度缺乏護理人員,如何增加護理人員投入中醫職場的誘因,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
至於成立「中醫醫事輔助人員」,我認為是不必要的,中醫醫療輔助行為已經有物理治療師和護理人員在執行了呀!現在民眾的就醫市場,真的有成立該類人員的必要性嗎?若是成立了,他們的健保給付是要從中醫總額支付嗎?這些也都是我們在推行政策前應該要考慮到的問題。
📌中醫藥管理
台灣每年有約1/3以上的人口會接受中醫診治,超過66%的民眾會經常性使用中藥,有些民眾甚至會照三餐吃「藥食」養生。若忽視藥食的藥性再吃西藥,中藥與西藥交互作用,是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傷害而不自知的,因此衛福部也應該藥加強民眾對西藥和中藥的教育,並在不影響市場發展的情況下,提出好的中醫藥管理辦法。
#中醫藥發展法
#中醫護理
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政府提高薪資待遇與加強專業形象宣導的情況之下,居家照服員的平均月薪在去年12月底達到3.8萬元,去年投入居家照服的人力約有6500人,#比往年高出4倍,且在年資未滿一年的新進照服員中,有20%具有大學以上的學歷,可見政府推廣照服員的策略相當成功有效👏👏
然而,長照人力的缺口不只照服員和社工,還有廣大的護理人員、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在政府直接加薪的鼓勵之下,#有些照服員的薪水居然高於進入門檻較高的護理師,讓許多受到長時間訓練、擁有專業執照的護理師感到相當受挫與打擊,甚至說出「乾脆轉任照服員」的喪氣話......
💥💥面對有問題的長照人力薪資架構,薛瑞元次長竟然回說,護理人員轉任照服員也是一種人力流動的方式⁉這樣很好⁉ 我聽到的當下超傻眼🙄🙄 這簡直是專業的浪費!專業護理所學和生活照顧根本完全不一樣!政府在補助進入門檻低的照服員後,是不是也應該關愛一下我們辛苦又低薪的護理人員?也給我們的專業人力一點誘因?而不是一派輕鬆地回說「這樣很好」🙄🙄🙄
昨天我才出席南港郵局節餘空間設置綜合式長照機構的簽署合作意向書儀式記者會,#再一次提出要讓護理人員開辦與經營社區式護理機構,針對門診以上、在宅未滿的社區長照個案,提供免費的諮詢服務,並藉由聚集長輩成為日常串門子的地方,發揮預防保健的功能,實現在地老化。
根據行政院回覆我的總質詢書面答覆,#行政院也很贊同讓護理回歸社區,活化不在職的護理人力,還請衛福部盡快修改《護理機構設置標準》,將「社區」也加入分類,並請醫事司與照護司再討論醫療輔助行為的詳細定義,到底哪些行為需要醫囑、哪些不需要?在長照需求逐漸增加的情況之下,若是護理人員能在社區式護理機構執行換藥、抽痰等長照個案時常需要的護理措施,相信絕對可以幫醫院減輕非常多的負擔。
此外,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在長照的人力缺口也急需補足,在現階段,#大部分長照工作單位的勞動條件都比醫院差,許多治療師都是選擇在醫院就職,就算有些治療師有心想在晚上兼職做居家復健,也常常因為薪資低和時間成本過高而感到力不從心。
📌為此我今天向衛福部提出物理治療師第九條修正動議,希望能將「物理治療師執業以一處為限,並應在所在地主管機關核准登記之醫療機構、物理治療所或其他經主管機關認可得聘請物理治療師之機構為之」中的醫療機構更改成醫事機構,讓物理治療師也能登記在居家護理所,並請衛福部研議改善長照工作單位的勞動條件,以確實補足長照人力。
💥提案💥
✔請長照司於一個月內提出在現有的長照據點或創新服務模式中,導入社區式護理機構服務的相關規劃。
✔請照護司於一個月內提出增設社區式護理機構與護理業務中「輔助醫療行為」的修法規畫。
✔請長照司偕同健保署於兩個月內研議社區式護理機構的相關給付機制。
#質詢
#長照人力
#護理人員
#職能治療師
#物理治療師
#社區式護理機構
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陳靜敏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特地趕在今天早上9點舉辦記者會、提高大眾對護理師被起訴之事的關注,就是要在等等質詢陳時中部長的時候可以「更大聲一點」📣 很高興的是,現場諸多委員們也都有為護理師發聲,大家披上黃絲帶共同響應支持💪💪
其實根據護理人員法,護理人員的業務與責任本來就只有「健康問題之護理評估」、「預防健保之護理措施」、「護理指導及諮詢」、「醫療輔助行為」,哪裡有防火管理❓
更何況一名專業的消防人員養成教育,需要經過280小時的學科訓練,以及1096小時的專業技能訓練,#只受過12小時初訓的護理師,怎麼可能馬上學會這些專業技能,進而判斷出哪些電線快走火、哪些電線被彎折有危險?這本來就不合理‼
護理師的業務範圍本來就包山包海了,#現在還要包坐牢!誰還敢留在職場?每個基層護理人員都惶惶不安,擔心下一個被起訴的就是自己,這已經嚴重打擊到護理界的士氣!
📌📌還請衛福部通盤爭取所有醫事人員合理、公平的權責,別再給醫事人員專業以外的責任!
#質詢
#護理之家大火
#讓護理回歸專業
#還好部長也全力支持
#會考慮免任防火管理員
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 牙助」,是「助力」還是「阻力」? 醫師法第28條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在目前法令規範下,一般都屬護理人員法第24條第1項第4款所稱醫療輔助行為之範圍,幾乎無牙科助理人員太多可操作空間。也就是因為現行法規如此,因此有許多診所遭到病人 ... ... <看更多>
護理人員法醫療輔助行為 在 [心得] 護理人員法/醫療行為之責任- 看板part-tim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護理人員法第24條 :
護理人員之業務如左:
一、健康問題之護理評估。
二、預防保健之護理措施。
三、護理指導及諮詢。
四、醫療輔助行為。
前項第四款醫療輔助行為應在醫師之指示下行之。
打點滴這種行為,應該算是第四項:醫療輔助行為。必須由醫生協助或者有醫囑的情況下
護士才能執行。
而護生(護理系學生),請見:
護理人員法第37條:
未取得護理人員資格,執行護理人員業務者,本人及其雇主各處新臺幣一萬五千元以上
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但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實習之高級護理職業以上學校之學生或畢業
生,不在此限。
換句話說,除非有專業護理師或老師在旁指導,不然護生不得從事護士業務
而護士在沒有醫生的指示或協助下,也不得從事醫療行為
我覺得護士是很辛苦的,所以希望大家徵人時多找找資料,免的害到他們也害到自己~
像醫療行為(尤其是侵入性的),最好還是去醫院吧~
※ 編輯: KoreaDog 來自: 125.233.131.160 (09/09 03:03)
※ 編輯: KoreaDog 來自: 125.233.131.160 (09/09 03:05)
※ 編輯: KoreaDog 來自: 125.233.131.160 (09/09 03:09)
※ 編輯: KoreaDog 來自: 125.233.131.160 (09/09 03:1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