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球日,來談談水資源。
---
在開始討論水資源問題之前,想問大家幾個問題:
1.各位知道台中盆地每年至少蘊藏6億噸的地下水嗎?
2.各位知道「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真的有一項工程是打造「不缺水」的工程?
3.經濟部這幾年到底做了什麼?聽說上個月才開始挖井!
4.台灣缺水是大自然的問題,還是政府失能的問題?
#不小心又寫太長
---
▪️前瞻基礎建設1,100億花去哪?
今天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的江啟臣、楊瓊瓔、孔文吉和何欣純委員,與經濟部長王美花,來台中的福田水資源中心考察「供五停二」分區供水的因應措施和再生水推動辦理情形。
台中市政府的簡報中,目前有6座水資源回收中心,每天可提供共10萬噸的水供民眾及公務使用,另外在福田、水湳、文山這三處水資源回收中心也提供企業設置取水口,目前有台積電提出申請。
而在經濟部的簡報中,則再次強調是因為超前部屬,所以我們現在才有水可用。包含農業用水停灌、管理灌溉水量、開放水井等等手段,我作為一個台中市民,除了表示感謝之外,還是有許多疑惑。
要談超前部屬,一定要談到著名的前瞻基礎建設,因為其中有一項重點,就是所謂的水環境建設。
在行政院網站上的公開資訊,106年4月5日核定「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水環境建設」,預計8年要投資約2,508億元,其中106至110年要投入約1,100億元特別預算,營造不缺水、喝好水、不淹水及親近水之優質水環境。
具體的目標,是增加常態供水每天100萬噸、備援供水及調度能力每天200萬噸,帳面上看起來是會增加300萬噸。
那這件事的執行率多少?改善了那些設備?目前增加了多少水?行政院用12萬月薪聘用作圖大王丁怡銘,是不是也可以作圖告訴國人這1100億花去哪裡?改善什麼?
此刻剛好就是110年的4月下旬,第二季過了一半,原定目標是110年要增加每日300萬噸的水,就算沒有達到300萬噸,打個折200萬噸,在哪?每日如果能增加200-300萬噸的水,台中就不可能停水了。
▪️水資源被妥善利用了嗎?
面對50年來最大的旱象,甚至讓中部地區提前進入分區供水,我認為除了沒下雨之外,經濟部失能也是主因。
我就談兩個問題就好,台中科學園區設置及伴隨而來大量人口移入是今年才發生的嗎?颱風去年沒有來是今年才知道的嗎?
供應台中地區的水庫德基水庫、石岡壩和鯉魚潭水庫,分別是民國63年、66年、81年啟用,81年的時候台中縣市人口才200萬,30年後的今天,台中市人口是280萬,增加了80萬的設籍人口。
經濟部要管的,除了傳統認知的「經濟」之外,調度全國水資源的水利署和自來水公司,還有最近常跟台中市幹上的台電,甚至有點冷門的地質調查所,都在經濟部管轄。原因就在於經濟發展當然跟用水、用電有關係,經濟部不是只追求經濟發展GDP數字的部門,經濟部更重要的工作是做這些經濟活動的後勤支援。
基礎建設做好,地方政府、民間企業,才有穩定的條件好好發展。
以此刻的旱象來說,到了今年第一季發現水真的不夠了,雙手一攤要大家開始挖井、節約用水,各大廠也自己想辦法叫水車運水,那請問要經濟部幹嘛?
▪️鑿井水|鑿多少?為什麼現在才挖?
再講到挖井,經濟部長自己致詞的時候也提到,台中盆地的地質是卵礫石,有豐厚的地下水層,經濟部簡報中提到的超前部屬裡面,也包含地下水井開鑿等措施。
不過查遍近期的新聞和報告,只有跟你說挖井,但沒說的是,到底台中市有多少地下水可以用?安全量到底多少?以前封井是因為怕地層下陷和汙染,那這些問題現在解決了嗎?
經濟部水利署在104年6月就有一份地下水區可用水量調查分析,12月發布地下水補注地質敏感區劃定計畫書,105年也有一份地下水備援用水評估系統建置,104年台大地質系教授劉聰桂也具體估算過,台中盆地每年至少會注入6億噸的地下水,評估內容也是將臺中盆地規劃為地下水水庫之可能性大致樂觀,那經濟部這幾年做了什麼?
如果台中盆地有這麼多地下水可用,未來這波旱象解除後,希望經濟部能看到這些地下水的價值。
▪️國營事業酬庸陋習|外行領導內行
這邊題外話扯一個人,就是現在的台電董事長楊偉甫。
我在經濟部打雜的時候,他是水利署署長,有參與過幾場與他有關的會議,當時就覺得這位長官思路、決策很清晰又專業,原來他從省府時期就在水利處任職,一直到我從經濟部離職,他的公職生涯都在水利單位。
後來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搞水利工程一輩子的人,被派去當台電董事長,我不知道這是什麼人事布局,但從結果來說現在缺水、缺電,大概都是因為用一些非專業的人在專業的位置上。
▪️再生水|經費和法令的問題
前面提到的再生水廠,之所以有再生水,最主要的原因是台中市這幾年在各地做汙水下水道,這些生活廢水藉由汙水下水道再排入再生水廠,而後再提供給工業或植栽澆灌使用。
所以具體來說,前瞻計畫建設編列這麼多錢要處理水資源的問題,應該將經費花在看不到的汙水下水道,而不是把錢拿去補助一堆莫名其妙的親水公園。
而在法令上,此刻中科許多大廠或許會共體時艱使用再生水,但目前也僅止於企業社會責任的層次,但既然有再生水廠,再生水也可用於工業,中央就應該思考,以法令強制工業或其他大量用水,使用一定比例的再生水。
▪️結論|人禍惹天災
講了這麼多,政府投入1100億宣稱不缺水,又知道台中盆地有大量的地下水可用,那再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台灣缺水是大自然的問題,還是政府失能的問題?
農業用電一度多少錢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花了一陣子詢問專業人士,有關囤房稅跟土地活化等問題,年齡從30-70都有,大致上可以整合出一些共同意見,這篇算是意見整理,重謄成一份較有連貫性的說法。
首先,就是年輕朋友最在意的,囤房稅對於打房有沒有效果?答案是:沒有。
請從圖一開始看,這張用電表可以看出,台灣空屋最多的是農業縣市,而不是六都。帳面上數字的空屋,大部分都來自繼承鄉下老屋,也就是你的阿公那一輩住鄉下,你爸來台北打拼,辛苦買了一棟房子,然後阿公這兩年掛了,鄉下老屋就被你爸繼承,帳面上就有了兩棟房屋。
但這棟鄉下老屋基本上已無價值,甚至被農地包圍,距離最近的交通要道與大眾運輸中心,可能車程都要30mins。除非遇到很好的機運,不然繼續擺著幾十年,恐怕也就只是擱著,賣不掉也租不掉。
依照目前資料來看,較多年輕朋友想要居住的六都,空屋最多的問題是房屋老化,超過40年以上的老屋繼續租售,但其居住功能與消防安全實在難以加強,與其砸大錢修築,不如直接把公寓都更成大樓,還可以增加空屋率。
但,最多人擔心的是,這不是會提供炒房的誘因?坦白說,有需求才會炒房,你看過建商炒作開車2小時才能抵達的地方嗎?1小時跟30mins的區域,價格就等比下降了,這從591等房屋仲介網查一查就知道。
對於投資客炒高房價的對策其實不多,想要用囤房稅來處理,效果極低。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你幾棟房子以上才算囤房,有無清楚定義?若清楚明訂第4間以上要課徵囤房稅,也是沒啥用。
一個炒房大戶是炒不起一個區域的,要很多小炒家才玩得起來,對這些持有房屋個位數的炒家來說,大不了找家人當人頭持有。對有十位數的大戶來說才會痛,但說要有多痛,取決你的稅率,稅率若沒有高到炒房的利潤,也是沒有用,但要高到多少才叫做合理?
另一個方案是,把囤房標準,從個人擴及家人,這也有幾等親的標準,而且非常容易打到無關人。設想一家4兄弟,總共8間房,這算合理還不合理?每人平均2戶,似乎不算囤房,但實際上是3人各有1間,剩下1人有5間,他就算囤房,你要怎樣確保可以課稅到他,以及不會讓他分散房屋給家人持有。
我們現在合併第二張圖來看,可以發現雙北的空屋率低於10%,鄰近的桃園與基隆超過10%,但房價所得比幾乎只有雙北的一半。這說明了北部地區不是空屋不夠多,是人們不想住得離雙北太遠。若拿桃園當作例子,我們會發現桃園的房價也是跟交通設施有完全正相關,距離交流道與軌道建設超過30mins以上的地區,房價相較之下幾乎是一半而已。
若要增加雙北地區的空屋供應,擴大生活圈機能來看,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擴大交通建設,把桃園南北多兩條軌道運輸串起來,讓人們可以用不到1小時的時間抵達雙北,不然怎樣打房都沒有用,需求就是在那邊。
另一條路就是工業區的30年計畫,也可以稱小型的區域平衡。從基隆到桃園,算是北部生活圈的範圍內,小型工業區還是很多,有不少閒置工業區土地沒有開發。這些工業區土地不是沒人要租,是地主不想要租,他們想要的是變更地目,等待政府的大型開發案,一次賺他個十億八億,所以寧可閒置,組團體遊說政府開發,也不肯出租。
這不是不可能,馬英九時代還真的讓步過,桃園航空城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先畫了大餅,規劃未來是自經區,讓每個地主都寧可等,也不要出租土地。這有兩個副作用,一個是閒置土地與廠房太久,形成治安死角,另一個是人口被推到市區,更加擁擠。
解決方案是,推動工業區土地閒置稅,沒有出租超過一定時間,就課以重稅。逼地主將土地活化使用,即使短期倉儲出租也得做。目的在於,讓工業區重啟機能,增加勞工就業機會,一旦工作機會變多,相關消費店家也會變多,10年後就會有勞工住宅的需求,依法規就得要設立學校跟公家機關。也就是我上一篇提到的產業聚落發展模式,只是這次由政府側面推動。
對地主來說不見得是壞事,長期出租會有固定收入,而20年後產業聚落興起,白領階級會推動此區的住商發展,屆時順水推舟參加都更,轉成住商大樓,也可以達到原本的目的,只是花很久時間而已。但就以國家整體角度來說,總比硬劃設開發區,吸引大量投資客炒房,然後賣不掉形成鬼城,還卡住大筆資金無法流動來得好。
不過,以上的說法是著眼在北台灣的開發,國家整體角度來說,國土規劃與區域平衡會比較好。像是柯文哲說甚麼首都生活圈,基本上就是只講好的不講壞的,世界上的大都市多是自然形成,在區位適合的條件下茁壯,洛杉磯整個生活圈將近3分之1個台灣,溫哥華人口只有雙北一半,生活圈面積兩倍以上不止。
要拿東京都當例子,也得看看人家周邊支撐的衛星都市有多少,地理環境與交通如何,以現在的狀況來說,台北人應該積極的開發金山、萬里、瑞芳與八里吧?怎麼看來沒多少人提過的樣子,更不要提多丘陵地形的困難。要弄首都生活圈,更快速的方法倒是有一個。
遷都到台南,把雲嘉南高全部整合進去。平原遼闊不用說,有足夠的地方夠我們玩模擬城市與鐵路大亨,重新設計規劃一個超巨大的新首都,保證花的錢會比把北部丘陵地弄成世界奇觀來得省。不想圖利南部人,那不然遷都到我老家桃園,還沒開發的空地比台北市多的多,平坦又不會遇到火山跟地震危險,重新規劃的潛力鐵定高於台北,為何不?
咳咳
我的意思是,囤房稅跟首都生活圈這些,長期效益遠遠不如你新都市開發,以及國土重劃。中期來說,拉多條軌道建設,輕軌啥米都好,延伸到新北的偏鄉或是桃園的沿海區,都還有促進區域發展的效果。就算短期好了,你不如成立物業管理中心,把大量租房統一管理,或是發放年輕夫婦或是單身的租屋津貼,也還是比單純打房來得快。因為就算現在台北市房價腰斬,年輕朋友還是買不起。
除非我們要共產主義,直接宣布每人最多持有1間房,超過的就沒收,公家配發給大家,要嗎?
農業用電一度多少錢 在 王立第二戰研所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花了一陣子詢問專業人士,有關囤房稅跟土地活化等問題,年齡從30-70都有,大致上可以整合出一些共同意見,這篇算是意見整理,重謄成一份較有連貫性的說法。
首先,就是年輕朋友最在意的,囤房稅對於打房有沒有效果?答案是:沒有。
請從圖一開始看,這張用電表可以看出,台灣空屋最多的是農業縣市,而不是六都。帳面上數字的空屋,大部分都來自繼承鄉下老屋,也就是你的阿公那一輩住鄉下,你爸來台北打拼,辛苦買了一棟房子,然後阿公這兩年掛了,鄉下老屋就被你爸繼承,帳面上就有了兩棟房屋。
但這棟鄉下老屋基本上已無價值,甚至被農地包圍,距離最近的交通要道與大眾運輸中心,可能車程都要30mins。除非遇到很好的機運,不然繼續擺著幾十年,恐怕也就只是擱著,賣不掉也租不掉。
依照目前資料來看,較多年輕朋友想要居住的六都,空屋最多的問題是房屋老化,超過40年以上的老屋繼續租售,但其居住功能與消防安全實在難以加強,與其砸大錢修築,不如直接把公寓都更成大樓,還可以增加空屋率。
但,最多人擔心的是,這不是會提供炒房的誘因?坦白說,有需求才會炒房,你看過建商炒作開車2小時才能抵達的地方嗎?1小時跟30mins的區域,價格就等比下降了,這從591等房屋仲介網查一查就知道。
對於投資客炒高房價的對策其實不多,想要用囤房稅來處理,效果極低。第一個面臨的問題就是,你幾棟房子以上才算囤房,有無清楚定義?若清楚明訂第4間以上要課徵囤房稅,也是沒啥用。
一個炒房大戶是炒不起一個區域的,要很多小炒家才玩得起來,對這些持有房屋個位數的炒家來說,大不了找家人當人頭持有。對有兩位數的大戶來說才會痛,但說要有多痛,取決你的稅率,稅率若沒有高到炒房的利潤,也是沒有用,但要高到多少才叫做合理?
另一個方案是,把囤房標準,從個人擴及家人,這也有幾等親的標準,而且非常容易打到無關人。設想一家4兄弟,總共8間房,這算合理還不合理?每人平均2戶,似乎不算囤房,但實際上是3人各有1間,剩下1人有5間,他就算囤房,你要怎樣確保可以課稅到他,以及不會讓他分散房屋給家人持有。
我們現在合併第二張圖來看,可以發現雙北的空屋率低於10%,鄰近的桃園與基隆超過10%,但房價所得比幾乎只有雙北的一半。這說明了北部地區不是空屋不夠多,是人們不想住得離雙北太遠。若拿桃園當作例子,我們會發現桃園的房價也是跟交通設施有完全正相關,距離交流道與軌道建設超過30mins以上的地區,房價相較之下幾乎是一半而已。
若要增加雙北地區的空屋供應,擴大生活圈機能來看,只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條是擴大交通建設,把桃園南北多兩條軌道運輸串起來,讓人們可以用不到1小時的時間抵達雙北,不然怎樣打房都沒有用,需求就是在那邊。
另一條路就是工業區的30年計畫,也可以稱小型的區域平衡。從基隆到桃園,算是北部生活圈的範圍內,小型工業區還是很多,有不少閒置工業區土地沒有開發。這些工業區土地不是沒人要租,是地主不想要租,他們想要的是變更地目,等待政府的大型開發案,一次賺他個十億八億,所以寧可閒置,組團體遊說政府開發,也不肯出租。
這不是不可能,馬英九時代還真的讓步過,桃園航空城就是一個典型案例,先畫了大餅,規劃未來是自經區,讓每個地主都寧可等,也不要出租土地。這有兩個副作用,一個是閒置土地與廠房太久,形成治安死角,另一個是人口被推到市區,更加擁擠。
解決方案是,推動工業區土地閒置稅,沒有出租超過一定時間,就課以重稅。逼地主將土地活化使用,即使短期倉儲出租也得做。目的在於,讓工業區重啟機能,增加勞工就業機會,一旦工作機會變多,相關消費店家也會變多,10年後就會有勞工住宅的需求,依法規就得要設立學校跟公家機關。也就是我上一篇提到的產業聚落發展模式,只是這次由政府側面推動。
對地主來說不見得是壞事,長期出租會有固定收入,而20年後產業聚落興起,白領階級會推動此區的住商發展,屆時順水推舟參加都更,轉成住商大樓,也可以達到原本的目的,只是花很久時間而已。但就以國家整體角度來說,總比硬劃設開發區,吸引大量投資客炒房,然後賣不掉形成鬼城,還卡住大筆資金無法流動來得好。
不過,以上的說法是著眼在北台灣的開發,國家整體角度來說,國土規劃與區域平衡會比較好。像是柯文哲說甚麼首都生活圈,基本上就是只講好的不講壞的,世界上的大都市多是自然形成,在區位適合的條件下茁壯,洛杉磯整個生活圈將近3分之1個台灣,溫哥華人口只有雙北一半,生活圈面積兩倍以上不止。
要拿東京都當例子,也得看看人家周邊支撐的衛星都市有多少,地理環境與交通如何,以現在的狀況來說,台北人應該積極的開發金山、萬里、瑞芳與八里吧?怎麼看來沒多少人提過的樣子,更不要提多丘陵地形的困難。要弄首都生活圈,更快速的方法倒是有一個。
遷都到台南,把雲嘉南高全部整合進去。平原遼闊不用說,有足夠的地方夠我們玩模擬城市與鐵路大亨,重新設計規劃一個超巨大的新首都,保證花的錢會比把北部丘陵地弄成世界奇觀來得省。不想圖利南部人,那不然遷都到我老家桃園,還沒開發的空地比台北市多的多,平坦又不會遇到火山跟地震危險,重新規劃的潛力鐵定高於台北,為何不?
咳咳
我的意思是,囤房稅跟首都生活圈這些,長期效益遠遠不如你新都市開發,以及國土重劃。中期來說,拉多條軌道建設,輕軌啥米都好,延伸到新北的偏鄉或是桃園的沿海區,都還有促進區域發展的效果。就算短期好了,你不如成立物業管理中心,把大量租房統一管理,或是發放年輕夫婦或是單身的租屋津貼,也還是比單純打房來得快。因為就算現在台北市房價腰斬,年輕朋友還是買不起。
除非我們要共產主義,直接宣布每人最多持有1間房,超過的就沒收,公家配發給大家,要嗎?
農業用電一度多少錢 在 [問卦] 台灣電費多少錢一度? - 看板Gossiping - PTT網頁版 的推薦與評價
據說台灣電費比大陸便宜很多, 超便宜, 大陸的電價是這樣的: 商業用電0.8元/1度民用電0.5元/1度晚上23:00到早上7:00 0.3元/度台灣電費多少? ... <看更多>
農業用電一度多少錢 在 電價達人讚出來- 貼文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針對住宅用戶因防疫三級警戒及居家辦公導致家庭用電量增加,因此6月不實施夏月電價。受疫情衝擊較大的服務業及農業用戶則依營業額影響大小,具有不同的電費減免措施。 住宅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