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閱【TVBS 文茜的世界周報】YouTube頻道:https://pse.is/3b7x9h
並開啟🔔
《突破國會僵局 拜登促成兩黨共推基建法案》
{稿頭}
兩年前,2019年的時候,美國民主黨內部曾發生一起種族言論的風波,事件的主角,是當時已表態要參選總統,但還不是民主黨指定候選人的拜登。拜登在一場紐約募款餐會上,拿起麥克風就大談自己過去在參院擔任菜鳥議員的時候,曾和種族主義的南方州議員一起合作,推動重大法案過關;當時拜登的言論一經媒體報導之後,可以想見,立刻就引發了軒然大波,因為2019年那時,正是美國白人警察對黑人施暴案例頻傳,種族對立情緒不斷升高的一段期間,而拜登竟然自己承認,他曾和種族歧視的議員關係良好,不僅多數的輿論都認為這位未來的白宮主人發言不當,同黨的其他總統參選人,當時更是重砲抨擊,要求拜登必須要出面道歉。但事實上,如果撇開拜登講話不經大腦,常有失言的性格缺陷,仔細去聽他的話中含意,其實拜登在募款餐會上的那段話,真正目的是要表達他對美國國會失能,政黨對立,陷入意識形態對抗而無法通過任何重大法案的失望和不滿。他所想要表達的是,不管有再多歧見,過去的政治人物至少都會努力尋找合作和妥協的方法,來讓議事和國家大事順利運行,不至於因為政黨惡鬥,而完全癱瘓。某種程度上,拜登去年之所以擊敗川普,入主白宮,原因之一就是美國民眾已經受不了兩黨惡鬥,不斷撕扯族群裂痕,所以他也很清楚,自己必須在上任後,用行動來證明他有能力解決國家分裂的問題,才算是不負選民對他的期待。而上個周末,美國兩黨參議員共同端出來厚厚一疊的基建法案初稿,在拜登看來,就是他實現政黨合作承諾的第一步。
{內文}
俄國文豪托爾斯泰曾寫道:幸福的家庭,幸福的原因都一樣;但不幸的家庭,卻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問題;如果,我們可以把整個美國,看成一個大家庭,那麼在這一家子3.3億人當中,親人反目的原因,不但是無所不包,家人之間的裂痕,更是無所不在,不管是政黨間的惡鬥,
聯邦眾議員 艾瑞克坎特(2009):沒有一位共和黨議員,會投贊成票...
還是種族間的對立,
川普支持者(2016):你才是法西斯,你才是,別誣賴我們...
從貧富之間的鴻溝,
國會暴動群眾(2021.1.6):他們背棄了我們!
國會暴動群眾(2021.1.6):沒人幫我們!我們只能靠自己!
到階級之間的對抗,
國會暴動群眾(2021.1.6):是政府逼我們的,我們原本是守法認份的公民,是你們逼我們的!
美國的兩極化,是如此徹底;認同的分裂,又如此內化,以至於當拜登在2020年競選講台上,喊出「團結」口號,堅持「兩黨政治」可能性仍在,政黨合作精神未死,台下的支持者與選民,即便仍然懷抱希望,願意戴上粉紅色鏡片,與拜登一同懷想那美好願景,為理念應援,但私底下,造勢場外,夜深人靜時,已經沒有太多美國人敢對華府重回過去「好日子」,繼續抱持樂觀的幻想;正因為如此,當拜登在六月底那個參院休會前的星期五,親自走上白宮車道,在兩黨議員簇擁下,宣布基礎建設法案已「達成協議」,聚集在北草坪上大批媒體記者,不只驚訝於總統的無預警露面,更對兩黨竟能在國會水火不容的氣氛下,暫時休兵,取得法案的共識,感到不可思議。
記者vs.拜登(2021.6.25):有協議嗎?達成協議了嗎?談得如何?
美國總統 拜登(2021.6.25):過來吧,一起來,大家都站過來...我們談得很順利,回答剛才大家的問題:我們有協議了。我想最重要的是,我們都能體認:沒有一黨可以佔盡好處,我自己就必須做出讓步,而他們也做了退讓,比原本預期的又多退幾步...
CNBC主播(2021.6.25):...拜登表示,他已經和兩黨參議員代表,在基建預算草案上達成了一致共識,在此之前,他邀請五位民主黨和五位共和黨議員,一起到白宮研商細節...
美國總統 拜登(2021.6.25):...如果大家覺得外面有點吵,那是因為我本來應該上直升機,飛往北卡訪問,事實上,在跟各位報告完之後,我馬上就要上機了。
美國總統 拜登(2021.6.25):過去我曾一再強調:只要大家同心,沒有什麼辦不到,團結力量大,今天的發展證明了我的理念是正確的...
時任美國總統候選人 拜登(2020):我們必須為美國的靈魂奮戰...我們要找回美國魂!我是認真的,我們必須重振美國魂。
時任美國總統候選人 拜登(2020):團結...團結...團結...團結...大家必須團結!
找回美國魂,重回上世紀,華府兩黨以大局為重,以妥協為常態的純真年代,是拜登在2020年重出江湖,挑戰川普民粹政治的最主要訴求。從川普五年前掀起的反建制潮流中,再次掉頭迴轉180度,拜登這位年近八旬,國會打滾半世紀的政壇耆老,之所以能在兩極分化的美國政治變局中,再次披上民主黨戰袍,歷經慘烈廝殺而奪回白宮大位,所仰仗的時也運也,就是拜登這個名字,多年來在選民心目中打下的印象基礎。他所代表的「妥協」、「溫和」、「中道」等性格關鍵字,不但令飽受川普疲勞轟炸,心力交瘁的中間選民,突然間深感懷念,也在拜登終於擊敗川普,上台執政後,成為新政府急於兌現和印證的施政方向。
PBS記者:...這個兩黨背書的重大法案,就像拜登最渴望抓捕的「大白鯨」,競選期間他不斷一直強調,他要重振兩黨政治,與反對黨積極合作,所以現在白宮上下士氣高漲,幕僚們認為這象徵著拜登的理念獲得伸張...
庫克政治報告總編 艾咪華特:這是拜登第二次豪賭,上一次是黨內初選時,他押寶,結果贏了,跌破大家眼鏡。他第一次壓注是賭民主黨員會選擇他這個建制派、政治圈內人,一個不像桑德斯、華倫那麼激進改革的中道人士,作為他們的共主。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拜登不可能贏,但他卻贏了初選。當上候選人之後,他堅持兩黨合作路線,聲稱參院他很熟,他大半輩子都在參院工作,知道怎麼搞,也一定搞得成,即使大家都告訴他:兩黨合作已是過去式,不流行了,但結果呢,事實似乎又證明了:他是對的。
時任民主黨總統參選人 拜登(2020):大家都說,拜登昏庸了,現在怎麼可能跟共和黨人談合作,時代已經不同了,可是各位,我是政治運作老手啊!
時任民主黨總統參選人 拜登(2020):我過去一直都在搞兩黨合作,如果你們投給我,我就證明給大家看!
拜登對兩黨合作的信念,來自於他的從政經歷。1972年,拜登以30歲法定最低聯邦參議員年齡資格,擊敗當時共和黨對手,成為美國史上年紀最輕的參議員。這位當年意氣風發的政治明星,一路在參院做到資深議員,參與過無數法案協商、預算協調,在他的人生邏輯裡,「妥協」、「條件交換」、或「密室協商」,不是混水摸魚,更不是菁英寡頭,而是為了國家整體利益,確保溫和漸進改革,必須要熟稔和精通的政治藝術。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拜登曾為了安撫共和黨同僚,在聽證會中逼問性騷壤受害者,也曾為了要讓法案過關,與打壓黑人民權的議員稱兄道弟,這些過往紀錄,放在當今MeToo和種族平權的尺度下來看,顯然極度政治不正確,但從上一個世代政治人物以大局為重,相忍為國,體認不同族群必有利益衝突,只有各退一步,才能避免暴力失序的思考模式來看,妥協,卻是治國的必要之惡。
時任聯邦參議員 拜登(2008):...(共和黨議員)杜爾站起身,用他的「堪薩斯式幽默」請大家站起來,然後他俯身──順道一提,他身材高大英挺──他要我們所有人都舉一隻腳,踩進小船裡,大家一齊上船,然後再把另一隻腳也踩進來,因為我們今後就同在一條船上,有難同當。然後我接著說:現在我們來談條件,兩黨都必須承諾:如果1982年的國會大選中,有任何一位民主黨候選人違反我們今天達成的協議,他將遭到民主黨除名,而相反地,你們共和黨,如果有人違反這項協議也會被你們除名。我們就用這種方式改變了制度,大家各退一步,讓社會安全法案輕輕鬆鬆通過了表決,從此美國人再也不用擔心他們的社會福利...
華郵記者 麥特懷瑟:他進入政壇的年代,是一個「朋黨」政治的年代,所以議員們常三句不離「我朋友」,你懂嗎?拜登必須跟同僚打好關係,費盡心思與他們合作,甚至包括了麥康諾,這個民主黨眼中的大魔王,但拜登就是能與狼共舞。
7月底,兩黨基建法案初稿程序表決,獲得包括少數黨領袖麥康諾等17名共和黨議員的支持,光是這個動作本身,就足以替近來每每上演叫囂謾罵,議事流於形式的國會山莊,帶來氣象一新的曙光,而在實質意義上,除了法案本身預期效益,基建法案其實原本是川普當選後最早提出的政策概念之一,但川普的版本內容草率,從未獲得正式討論,只有徒具形式的每年一度「基建周」宣導活動,淪為電視嘲諷節目的長年笑梗,反觀拜登上台後,不僅在防疫吃緊時期,持續研擬規模更大、範圍更廣的基建計畫,而且在送交國會之後,也成功打破國會僵局,取得兩黨議員的共同支持。根據紐約時報報導,除了十位撰寫法案的議員,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功不可沒,拜登本人在過去幾個星期積極遊說,多次打電話給立場中立的議員,反覆邀請意見不同的兩黨人士到白宮交換意見,親自做出各種退讓或是條件交換,才是法案推進背後最大的動力來源,因為畢竟,基建法案的成敗,不僅關係到拜登政績,更是拜登的妥協哲學,和他的中道政治,在下個世代是否仍然管用的終極試煉,和觀察的指標。
眾院議長 裴洛西:你拿到法案了嗎?我還沒,所以你要我怎麼評論一份還沒看到的法案?我們樂見法案過關,也希望它能夠過關...
這份規模近一兆美元的龐大預算案,接下來仍須通過參院全院表決,同時送交眾院審理,而立場更為激進極左的眾院民主黨議員,已有多人放話,除非能與社福教育相關法案一起包裹通過,否則不惜阻擋基建法案過關。在兌現跨黨派合作的競選諾言,努力縮小兩黨鴻溝之後,拜登恐怕沒料到的是,他竟又遭遇另一頭的反向拉扯,這回要處理的,是自家門戶內的分裂危機。
https://youtu.be/IS2kemi4DCs
還押人士打電話 在 小金魚的人生實驗室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我如何成為我 #04 #恐懼只會吸引恐懼
讀者們好可愛,回了很長的信,與我同步了你們的人生,有人跟我一樣寫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有人寫信跟我說過去自己在補習班工作的鬱悶,有人回覆說其中的一些字句給了她勇氣,有人說今年也是他來台北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謝謝你們跟我的分享,身為樹洞,我會好好保存你們與我的對話。
從你們的身上,我知道,我們的人生可能不會一開始非常順遂,但是不斷的努力嘗試之後,是可以有所收穫的,如果你現在還在辛苦,那我想拍拍你,因為我無法跟你保證什麼時候辛苦會結束,但是一直走一直走,就會看到美好的時候,至少我只這樣跟自己說。
只是,有時候可能不會那麼快。
例如,滿心覺得自己的每一題都會寫的研究所考試,最終,英文差了2分而落榜,兩分就是一題選擇題。就算只差一題,落榜就是落榜。
收到成績單的時候,我自己很難過,可是我不知道要說什麼,我一直在想,為什麼沒有考上。
我想起,我大學的時候很喜歡寫手帳,一年一本,裡面有滿滿的筆記,其中一頁,我寫著「#現在不知道未來要什麼,#但是畢業後我就會知道了吧!」
現在,畢業後將近一年,我還是不知道我要什麼。
會不會,#人生從來就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呢?
會不會,其實沒有知道的時候,我們只是假裝現在不知道,但是未來會知道。
但我想,但這樣也好,至少,不是應該要知道而不知道,而是其實本來就不會知道。
那如果是這樣,老天爺想要跟我說什麼呢?我想了想。
我大學的時候,推掉了所有的打工,窩在自修室苦讀,沒有考上,一年後,我再度把工作降到最低,窩在另外一間自修室苦讀,我還是沒考上。
那我要考下一次嗎?我問自己。
我第一個想法是:不要。
因為我在自修室看到太多一考再考的人,我覺得,那樣的人生太痛苦了,我無法,我不想要繼續過這樣的日子。
可是,那沒有考上,我就沒有研究所,那再度回到了原始課題:我要做什麼?
我沒有想出來,我那時候想,我準備了兩次研究所都沒有上,那就代表:#其實老天爺覺得唸研究所不適合我吧!
好吧,如果這樣,那我可以在台灣找類似華語老師的工作嗎?
於是我開始往「#在台灣做華語老師的工作」這條路開始。
我之所以沒有往其他方向找,不是我不願意,而是我把104打開,我真的不知道我可以做什麼,我放眼望去,我覺得,可以做的我不想要啊(例如無數的補習班),於是,我還是決定要往「華語老師」這條路邁進。
然後我發現,這樣的工作機會,如果在台灣的話,依據外籍人士的比例,就只能夠往台北了。
這是我第一次覺得,我必須要要到台北去。
華語圈其實不大,類似的工作不多,因此,費點心思,可以很快把相關資料、評論看完,我開始寫履歷,還好大學做外籍生小老師的作業、回報都還留在電腦裡,因此,我開始整理這些資料,滿心期待投遞履歷。
謝天謝地,感謝自己無論如何都參加了那時候的額外的課程,否則, 什麼東西都寫不出來。
其實,我內心很猶豫,我完全不知道我是不是要去台北。
我薪水22K,這薪水,不用問,去台北鐵定會餓死(後來事實證明,#要把自己餓死其實是很難的XD),如果拿這樣的薪水在台北,還不如在台南逍遙。
可是,我要的不只是逍遙啊!
我還要 #成就感!我要我喜歡的世界,喜歡的感覺,不管那是什麼,簡單來說,絕對不會是現在在台南的工作。
後來,我面試上了三家。
第一家是純兼差,有課安排你,沒課吃自己,我覺得這樣在台北壓力太大了,於是我就婉拒了這家。
第二家和第三家一直猶豫不決,因為第二家的薪水比較好,可是他是一家私人的學習中文補習班,我一直不知道他到底正不正派,第三家則是集團,但是薪水只有28K。
我實在是太猶豫了,於是我開始在PTT上找尋這兩家的相關資料,完全是地毯式的搜尋任何可能的蛛絲馬跡,畢竟我真的一點頭緒都沒有。
這時候,我發現之前也有人po文問過第二家,有一個人就在底下留言回覆,看起來是前員工。
於是,我私訊她詢問是我有收到offer,是否方便請教這家公司。沒想到,她跟我說,我那個位置就是要去接她位置的人。
我欣喜若狂,我問她說,那她的評價如何。
她說不好說,但是,真的要說的話,她可以跟我說離職的原因是因為老闆發薪水會少給錢。
我一聽,天啊!!!我最怕這種了,於是,我當下就決定,那我去第三家吧。(我現在想想我很幸運,可以遇上了前員工親自回覆)
台北沒有親戚可以借住,於是,我找一天搭車到台北,看了20幾間房子,隔天看第二輪後下訂,然後就回台北了。
為了快速找到適合的房子,我在去台北之前在手機裡建立了一個密密麻麻的找房子線上excel表單。在那之前,就先做好功課,列好自己在意的(對外窗、格局方正、飲水機、水電費等等),任何事情都記錄下來。一看完房子就馬上備註,不然一定會忘記。
完成任務的時候,我在回台南的客運上,我完全沒有覺得自己很棒,怎麼可以48小時完成這樣的任務,我反而覺得很難過。
除了因為要離開熟悉的台南之外,最重要的是我在預繳第一個月房租+兩個月的押金的時候,打電話給我媽借錢。
我在撥電話的那一刻,我覺得自己格外的沒有出息,我都畢業一年了,我竟然連三個月的房租都沒有,我還要跟我媽借。那通電話很短,但是我覺得鼻子很酸。
我當時的錢所剩不多,除了薪水低之外,剩下的錢都在北上考研究所的時候花掉了(要報名費、車費、住宿費等等),後來北上台北面試數次,也都是運用這所剩無幾的錢。
我真的必須說,還好我是一個非常沒有物質慾望的人,不買鞋、不買衣服、不買化妝品、不買包、否則,我當時可能會更窮XDDD
但儘管這樣,租房子跟媽媽借錢是事實,我覺得自己格外沒有用,而且關鍵,我根本不知道我要做什麼,#我不知道我以後會不會變好。
我只知道,我的新工作月薪28K含勞健保,而且與台南的工作無縫接軌。
是的,因為我沒有本錢休息。
離開台南前的最後一晚,我跟環環喝著酒,然後我大哭,哭到無法自我。
我以後,就要自己一個人住。
就不會可以陪環環看韓劇、Running Man以及一堆綜藝節目了。
也不會像個寵物一樣等著她回來。
我不知道我在台北會不會活得很好,會不會很孤單。
甚至還有更多的未知。
環環知道我沒有錢,當時她幫我買的櫃子一起讓我打包運送到台北,到現在那個櫃子還在我的房間,裝滿了我喜歡的書。
我必須說,如果你滿懷恐懼,你就會吸引來恐懼。
我在台北的第一年,慘到不能再慘了。
To Be Continued
還押人士打電話 在 譚蕙芸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十七歲那年]
旁聽席坐了二十餘人,法庭內分外安靜。鄭念慈裁判官讀出判詞時,音量細小,中間竪立了多重防疫夾板,鄭法官以口罩夾把口罩繩子綁在頸後,口罩的阻隔讓其聲音更細小。旁聽席多為中年男女,有人伸長了脖子身體傾前,期望可以聽清楚一點法官的話。
隱隱約約的案情從法官口中吐出,均對被告人不利。「群眾聚集叫囂,被告說出所謂『隻揪』這句話,引致起哄。」「被告冚了警員左頭盔的位置」「被告拉扯警棍至警員失重心」。
然而,法官亦指出,被告在法庭上聲稱,被拘捕時於警車上及回到警局後,多次被警員掌摑,被告亦沒有犯罪紀錄,年紀輕,醫生亦證明他患有自閉症。不過,法官認為被告在庭上作供時「表現正常」,法官「肯定」被告病況不影響被告,指他能夠理解及明白拘捕等手續。
對於被告指自己被掌摑,裁判官鄭念慈認為不可信。鄭指出,驗傷報告只有皮外傷,相信是拘捕時造成,法官亦分析指,警員讓被告在落口供前打電話接觸母親,被告卻沒有在當時向母親投訴。鄭念慈指,若警員要毆打或掌摑被告,可以不批准他致電回家,「豈非更乾手淨腳」。裁判官說,被告的指控「令人難以信服,全屬捏造。」
近日坊間關注未成年人審訊情況。司法界近月亦為裁判官舉辦量刑工作坊,提醒法官「基於公眾利益,對嚴重案件的少年被告判以阻嚇性懲罰」。上訴庭亦已表明「年輕」不是重要減刑考慮。
今次被告人犯案時17歲,而跟據法例,16歲以下未成年人落口供才需要家長陪同。鄭念慈指,被告在法庭雖然稱落口供前被威嚇,但他並不相信,認為落口供過程沒問題。
事發為2019年10月20日九龍大遊行晚上,彌敦道及窩打老道群眾聚集。裁判官指,片段裡有人罵警察「毅進仔你幾多錢一個月」,群眾亦有人要求警員出示委任証,而警員要求示威者出現身份証。雖然片段沒拍得被告向警方要求「隻揪」,但鄭念慈指,被告「肯定有說過」,因為作供的警員誠實可靠,說的話合情合理。
鄭念慈形容,本來現場群眾情緒是「口角」,主要是峙一方嘲笑警察收入,但被告後來說了「死黑警,過嚟隻揪」,按裁判官理解,「隻揪」意思是「對打」,意圖令現場情況「從口角提升至動武」。故此,被告「肯定」有挑動現場情緒,令現場人士更仇視警察,擾亂秩序,影響社會安寧,故判處被告第一項罪名「公眾地方作出擾亂秩序行為」罪名成立。
鄭念慈指,之後被告不肯出示身份證,「並襲擊兩名正常執行職務警察」,兩項襲警罪名成立。
現在已經19歲的被告,身型健碩,闊肩斜膊,額前髮陰向下梳,他穿了白色恤衫,打了黑色領呔,在聽判詞時全程站立,頭下垂,眼睛瞇成一線,口罩上面部皮膚通紅。當聽到罪名成立後,旁聽席有中年男士搖搖頭。
之後,鄭念慈和辯方大狀就判刑展開了討論。鄭裁判官此時說話音量比之前大聲,身體動作亦更多。
鄭上身向後倚,背靠椅子,先聲明:「我會拿報告,但會拿『困起佢』既報告。」
辯方大狀試探着:「會不會拿更生中心? 」
鄭:「吓,佢嗌『隻揪』喎,令現場升溫喎,危害公眾安全,那時警民關係不好,佢唔只挑釁,令口角現場變成襲警。雖然年紀輕無案底,但冇悔意,我要判處一定時間既紀律性訓練,只係更生中心不足夠。」
辯方大狀:「現場原來情況不太嚴重。」
鄭:「就係原來不嚴重,佢叫雙方過來『隻揪』(鄭攤一攤手)咁至入第一條罪。」
辯方:「佢有情緒病自閉症,受到現場氣氛挑釁,不是冇道理咁樣做。」
鄭:「吓,佢『有道理』叫警察過來『隻揪?』
辯方:「不是這個意思。」
鄭:「佢無後悔喎,叫完『隻揪』之後,警察查佢身份証,佢打差人,打完一個第二個。佢又唔認罪,無悔意,成年人我判咗監啦。」
辯方:「佢唔係無悔意架…..」
鄭:「佢後悔咗啲乜嘢呢?」
辯方大狀呈上被告自己寫的求情信,是幾張在橫間紙上用原子筆手寫的英文信。
然而鄭念慈翻閱該幾張白紙說,批評道:「Mr Ng (辯方吳宗鑾大狀),你有無睇過架,究竟寫呢封信佢寫得有幾認真?我就咁都睇到幾個錯字,用白油(塗改液)油咗啲未乾又寫落去,我都睇唔到上面寫乜。連抄多一次都唔去做。」
吳辯方大狀引述信中段落,以英語讀出:「佢話自己既行為inappropriate, truly sorry and apologize for this.」
鄭反駁:「向邊個道歉呢?」
吳大狀:「向受害者道歉,向法庭道歉。」
鄭回應:「佢向我道歉做乜?佢又唔係打我。你話佢有悔意?我看唔到喎。」
鄭念慈表示押後判刑至十四天後,期間索取勞教中心、教導所報告,鄭強調會判以「長時間紀律性訓練」,更生中心報告則也會拿,但只是「順便」他表明不傾向判處。
鄭說,現已19歲患有自閉症的被告,需要還押。三名警員已在後段準備好架勢,站在被告附近圍成了半圓型,待求情完畢,被告就被帶入犯人欄的木門後,旁聽席一名中年女情親友流着淚,二十多名旁聽者靜默着離開。
「隻揪」這個詞語,在反修例運動可以追溯至更早。2019年7月初,一名男警於旺角驅散示威者時,曾跟現場市民對罵,期間警員曾說「埋嚟呀!」「認住我呀!」「隻揪呀!」該警員於運動期間被受注目,有「隻揪Sir」之稱號。
這天下午太陽曬得酷熱難當,午飯時間,一名鬢髮斑白的伯伯,和一位穿裙子的微胖女孩,守在九龍城法院的囚車出入口處。等了一個半小時,其中一輛囚車駛出,女孩獨個兒追着囚車,拿着手機開啟了小電筒,高舉着手臂大喊:「陳XX (男孩名字),撐住呀!」
烈日當空,女孩把手機的小電筒開啟了,這點小光被大太陽淹沒了,但她仍然高舉手機,吃力地揮動那個看不見的小光點。囚車停在交通燈前,她追上前,高舉着手機,裙子吹得飄逸。囚車被茶色玻璃密封,裡面是不是坐着她關心的手足也不重要,送錯總比錯過好。
還押人士打電話 在 【 快必文字獄:還押日誌~ 3 / 12 / 2022~ 第550日】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今日係替工福利官負責 打電話 俾快必屋企人轉達口訊,今朝10點半左右, ... 以上的,人一質疑它,它就以煽動、危害安全來依法對付異見 人士 ,大家可以 ... ... <看更多>
還押人士打電話 在 Rebirth - 在囚及還押人士支援 的推薦與評價
小編成立本專頁目的是為還押人士與在囚人士及其家人提供資訊及情緒上的協助和陪伴。 ... 也有試過打電話去問,但得到的答覆是「網上有圖」,和「周圍都有得賣」。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