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美國的福斯電影公司(Fox Film Corporation)於1930年2月15日(農曆正月17日)在臺灣臺南拍攝的有聲新聞影片,攝影師為 Eric Mayell,忠實紀錄了日治時期的臺灣廟宇慶典活動,包括大觀音亭興濟宮恭送天師爺並列位尊神回鑾遶境,以及開山神社(今延平郡王祠)270年祭典活動。在這段影片裡,我們可以看到穿著日本傳統服飾在路旁圍觀的孩童、參與慶典遊行的人力車與轎子,以及北管陣等珍貴畫面。
大觀音亭興濟宮恭送天師並列位尊神路關表 開山神社祭典參加行列:
昭和五年二月十五日(舊曆正月十七日)午前十時本廟神輿出發,十一時開山神社著,正午開山神社二百七十年祭典參加行列遶境順序如下:(○記號表示有送佛)
本廟起行→蕃薯崎→竹仔行→打銀街→上橫街→天公埕○→三界壇○→清水寺→萬川前→府城隍○→戲臺後→岳帝廟→大人廟→車埕→大埔→送火王○→開仙王→郡役所→新路→壽町→停車場→ 本廟口 →五全境→打銀街→三四境○→竹仔街→武廟口駐駕五分間→內宮後→城邊→內新街→開仙宮→西轅門→末廣町→至運河→新町→北頭→南頭→保安宮→三條巷→良皇宮→出大路→法院前→神社→檨仔林→五帝廟→上橫街→大上帝→測候所→至壽像→孔子廟→大路→至開仙王→仁厚境→岳帝廟○→元會境→清水寺→馬公廟→廟邊→柱仔行→永華宮○→出大路→孔子廟→菜市埔→法院前→入下太子○→出下太子→良皇宮→經管埕→總趕宮→東西轅門→下橫街→武廟街→廟邊→赤崁樓○→縣口尾○→縣城隍○→溝墘→小媽祖○→米街○→小公園→大舞臺→牛塭堀→大廠口→草寮後→媽祖樓→試經口→普濟殿後→磚仔埕→粗崎糠→普濟殿○→蔡厝巷→仁和街→杉行街→水仙宮○→北勢街→藥王廟→海安宮→西羅殿○→南勢街→內外宮後→關帝港→大天后宮→武廟前→范進士→三元巷→小上帝→五全境→本廟中午→起行→安祿境→總爺街○→鎮東門→玉皇宮→本廟邊→出大路→陰陽公→福隆宮○→停車場→大路→入廟→平安大吉
1930年(昭和5年),日本政府為紀念荷蘭人在臺灣建城300年(由建立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算起),特於10月26日至11月4日一連10天在臺南舉辦「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展出臺灣從原住民自由部落開始,歷經荷蘭、明鄭、清領到當代(日治時期)的文化史料與產業展;除了靜態展覽外,還有煙火秀、音樂會、戲劇、電影、詩人大會、主題講座、全島野球(棒球)大賽等琳瑯滿目的慶祝活動。與臺南息息相關的開山神社(主祭鄭成功,今延平郡王祠)也是此次紀念會的重頭戲,10月30日當天舉辦盛大的臨時祭典,還特地將延平郡王鄭成功請出來遶境市區,宛如一場盛大的嘉年華會,盛況空前。
1930年10月26日的《臺灣新民報》之相關報導如下:
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
為紀念荷蘭人興建熱蘭遮城(即安平古堡)300年,由臺南市役所(市政府)主辦,舉行了規模宏大的「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活動項目,多采多姿,有煙火、競馬、划龍船、音樂、戲劇、電影、雜技等康樂活動,並有史料、教育、衛生、產業、花卉等展覽會。
「臺灣文化三百年紀念會」聘有10名顧問,連雅堂為唯一的臺灣人。紀念活動最有意義,當為展覽會與演講會,展覽會從1930年今日開始,至11月4日,歷時10天。陳列的文史資料多達好幾千件。
演講會主講學者專家有幣原坦(臺北帝國大學總長)、村上直次郎(臺北帝大文政學部南洋史教授)、粟原俊一(臺灣總督府建築技師)、山中樵(臺灣總督府臺北圖書館館長)、尾崎秀真(臺灣史專家),以及連雅堂等人。
連雅堂於11月1日,在臺南「公會堂」主講「鄭氏時代之文化」,由於「聽者未能詳細飫聞,意猶未盡」,三六九小報社「爰應鄉人之請」,另主辦「臺灣三百年史講演會」,於20日起至29日,每晚七時至九時,在臺南武廟佛祖廳,由連雅堂「開講」臺灣三百年史,從荷蘭人竊臺,以至乙未割日,探原究委,巨細靡遺。
關於福斯影音新聞:
1927年,福斯電影公司便已取得有聲電影的製作專利,其運用李德福瑞斯特(Lee De Forest)於1923年發明的「Phonofilms」系統(在底片上製造音軌然後用攝影的方式記錄聲音)所攝製的「福斯影音新聞」(Fox Movietone News),是新聞界最早出現的有聲新聞影片,而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這段1930年拍攝的臺南廟宇慶典活動影片(Formosan New Years Procession / Parade)正是這些「福斯影音新聞」之一。
近年,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Fox Film Corporation)將昔日所拍攝的眾多「福斯影音新聞」影片捐贈給美國的南卡羅來納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並將之分享於網路上,而讓我們有機會得以享受這段珍貴的影音紀錄。
1934年12月28日成立的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乃「新藝綜合體」(原名CinemaScope,即一種使用弧形寬銀幕與立體音響發聲的電影)之領導者,該公司由約瑟夫賢克(Joseph Schenck)在1932年創立的二十世紀電影公司(Twentieth Century Pictures)和威廉福斯(William Fox)於1915年創立的福斯電影公司合組而成。
1953年,二十世紀福斯公司改編羅意德.道格拉斯(Lloyd C. Douglas)的暢銷書,推出「新藝綜合體」影片《聖袍千秋》(The Robe,1953),該影片在寬度約為高度二倍半的弧形銀幕上呈現,從此電影邁入寬銀幕的新紀元;其後有《國王與我》(King and I,1956)、《南太平洋》(South Pacific,1958)和《真善美》(The Sound of Music,1965)等電影相繼問世,皆叫好又叫座。
影片來源:http://mirc.sc.edu/islandora/object/usc%3A2099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
鄭氏時期建築 在 臺南 TODA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林志玲婚禮場所的建築師👷
台南美術館和嘉義美術館都是重要的歷史建築🧱,最特別的是,很巧合的都出自日治時期同一位建築師梅澤捨次郎的設計。
梅澤捨次郎(梅沢 捨次郎,うめざわ すてじろう,1890-1958),日本石川縣石川郡鶴來町的士族,原姓秋田,1907年(明治40年)擔任縣府測量人員,翌年入學東京私立工手學校(今之工學院大學),同時也被受僱為陸軍陸地測量部地形科,為了生活,1910年5月兼任第一師団経理部営繕課傭員(日給6錢),這些兼差工作讓他累積了許多測量和營繕的實務經驗,1911年畢業後即來臺灣發展。
來臺後先是在臺灣總督府土木部任職,被分派到營繕課(月俸25 円),1917年3月31日成為臺灣總督府民政部土木局營繕課勤務技手(月俸27 円)。其實總督府營繕課裡有許多工手學校的學長和同窗,例如山口茂樹(第2期生)、後藤麟三郎(第14期生)、高崎才蔵(第22期生)、荒井善作(第24期生)、八板志賀助(第29期生)、尾辻国吉(第29期生)、小川陽吉(第32期生)等都非常活躍,梅澤也因此如魚得水,逐步發揮所長👏。
日本時代興建的嘉義、臺南火車站也都是出自同一位建築師,1926年(大正15年)8月出任台南州土木技師的宇敷赳夫之手,宇敷後來離開這個職位,臺南州知事永山止米郎認為梅澤是最適合的繼任人選,梅澤乃因此在1930年2月3日擔任臺南州地方技師,且1931到1933年之間兼任臺灣建築會臺南州支部長。
梅澤一來臺南,就接到總督府一項重大的任務,就是計畫要舉辦「臺灣文化三年紀念會」,1930年的10月26日至11月4日一連十天,計畫中的一環,如闢建大南門一帶的小公園,九龜碑的移轉、安平赤崁城址部份修復成鄭氏王國時代的模樣等,這場紀念會,總計超過17萬參觀人次,以當時的人口數來看,算是非常驚人了😲。
現在咱們的行政院中央大樓、司法院司法大廈等等,均為日治時期一位營繕課的課長井手薰所設計。井手薰自1919年起擔任總督營繕課課長,任內參與多項官方與民間的建築計畫,後來亦出任1929年成立的民間社團「臺灣建築會」會長,主導日治時期建築思維,而梅澤來台,井手薰就是影響他的設計思考非常重要的長官,後來梅澤在設計末廣町住宅(今中正路)以及臺南警察署等,都邀請亦師亦友的井手薰前來指導。
在梅澤的年代裡,建築風格流行一種叫アール・デコ( Art Déco),成大建築系教授傅朝卿將其翻譯成「藝術裝飾式樣」,且將臺南警察署(1931)、台南末廣町店舖住宅(1932)等梅澤的作品都歸入這一類。
臺南警察署即是後來的臺南美術館一館,而嘉義美術館則本是專賣局嘉義支局。梅澤在1934年至1942年間任職專賣局庶務課技師,一出任便奉命設計與建設新竹出張所(1935),當時量體可稱新竹最為「豪壮」的建築,且至今仍然保存;接著,1937年完成了嘉義支局。
梅澤的風格在Art Déco風格之外,也受到美國建築萊特(Frank Lloyd Wright)的影響,強調水平直線美感,立面慣採規律性重複的矩形窗與連續的水平楣梁帶等,日子越久越耐看,久到連他的玄孫都受到感動。
吉甫康裕(1980年4月3日-)是一位日本動畫導演,獲獎連連,其中尤以《サカサマのパテマ》標榜『空想科学漫画映画』,獲選為「2014 高雄電影節 – 孩子幻想國」邀請片單之一,在高雄上映,他曾在他的Twitter上提及梅澤捨次郎是他的曾祖父,而且深受他的建築風格的啓發。
戰後梅澤是極少數被留下來的日本技術人才,被延攬為台灣省營建公司技師,長男清之則為農商局雇員,如此這般在台待了10個年頭,後來因為患了胃癌,乃不得不返回日本,一度想再申請返台,卻已力不從心了,1958(昭和33)年4月29日辭世,享年68歲。
朋友來參觀臺南美術館時,我總是會介紹這裡是臺灣第一女模林志玲舉辦世紀婚禮的所在,但也不忘順便講述梅澤捨次郎,他的作品本來不是為了美術館的功能,但如果要他專門設計一座美術館,那麼結果又會是什麼?🤔
拍得影片分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FY8toUzZfo&feature=youtu.be
圖/文 魚夫
鄭氏時期建築 在 阿雞 GLOJ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感謝芒果遊戲的邀約
明天下午三時 來去炭鞋活寶市集
進行饒舌演出 有空的朋友
可以來走逛一趟 陳德聚堂古蹟的魅力
與參與現場相當多的小遊戲!!
明天見~
炭鞋活寶市集
時間:01/09(六)
地點:陳德聚堂
台南最早的廟宇&全台最大的陳氏宗廟
古蹟小百科:
陳德聚堂供奉陳氏歷代先祖,是府城最早的祠堂。鄭氏時期,這裡是鄭成功的部將「陳澤」的宅邸,入清後族人將這裡改為宗祠,一直延續到今天。
因為不屬於宗教信仰的寺廟,來往人潮較少,有種靜謐的氛圍,建築以紅色為主調,正堂的四面牆壁是知名畫師陳玉峰的壁畫,內容象徵了孝順、家庭和樂、平安主題,是他晚年的代表作。除了作為祠堂使用,陳德聚堂也常提供天井空間,舉行音樂、戲劇、講座等活動,在通透的古建築中享受藝文活動,是專屬的臺南式體驗~
鄭氏時期建築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主要內容:北緯30°•中國行(4):1、寧波:姚江尋寶;2、寧波:擺渡河姆渡;3、寧波:走進河姆渡遺址;4、寧波:走進田螺山遺址;5、寧波:尋找稀有黃金茶;6、寧波:寧式傢俱製作工藝;7、寧波:余姚土布製作技藝;8、寧波:余姚榨菜收穫忙。
寧波簡稱“甬”,早在唐代就已經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悠久的歷史和發達的經濟使得寧波擁有眾多歷史古跡,阿育王寺、天一閣、慈城、老外灘、鄭氏十七房村都是寧波的知名景點。本期到寧波下轄的兩個縣級市余姚市和慈溪市去看看那裡的人文風貌和特色物產。
河姆渡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發現了水稻栽培、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是"河姆渡文化"的命名地,是長江下游新石器中期文化的首次發觀。它的發現,為研究當地新石器時代農耕、畜牧、建築、紡織、藝術等方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浙江省 餘姚市地標 河姆渡遺址,位於餘姚市河姆渡村附近。河姆渡遺址曾先後兩次進行過較大規模的發掘,發掘面積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幾十萬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試掘的基礎上,對遺址的南部進行了首次發掘,發現了四個疊壓的地層,揭露了干欄式建築和水井等遺蹟,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夾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遺物,大量的動植物遺存,特別是栽培稻穀的大批量發現為同時期其他遺址所不見,並被命名為「河姆渡文化」。河姆渡遺址是一處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的聚落遺址,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遺址中出土有各種生產工具、生活器具和原始藝術品6700餘件。並發現了豐富的水稻栽培和大面積木結構建築等遺蹟,以及馴養的豬、狗、水牛和捕獵的野生動物遺骸,採集的植物果實等遺存。展示出當時這一地區燦爛的原始農業文化。河姆渡遺址發現帶榫卯的干欄式長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貴遺物及動、植物遺存,對研究我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特別是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為多學科研究提供了豐富而又可靠的實物資料,考古實踐表明黃河、長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遠古文化。 河姆渡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田螺山遺址是屬於河姆渡文化的一處古遺址,位於浙江省餘姚市三七市鎮相岙村,發現於2001年,曾入選「2008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初選名單。經考古證實,遺址年代約為距今7000年-5500年。由於其地面環境、地下遺存保存較為完好,被稱為「第二河姆渡」。田螺山遺址發現於2001年。當時,一家熱處理廠在打井時發現陶片、動物骨骼和木頭。隨後,文物部門對當地進行了發掘,認為遺址時間不晚於河姆渡文化第二期,且形式與河姆渡文化類似。2004年2月至6月的大規模發掘證實,該文化遺存出土器物與河姆渡遺址幾乎相同,且出現成片干欄式建築遺蹟和較為完整的村落布局。預計遺址總面積達到30000平方米,擁有6個文化層,年代約為7000年-5500年。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副館長黃建華表示,田螺山遺址的地面環境在河姆渡文化眾多遺址中保存最為完好。田螺山遺址發現了其他遺址不具有的人臉形陶支腳、形似大象頭部的陶塑等陶器,這在河姆渡遺址中幾乎沒有見到。出土的器物中,雙耳深腹夾炭陶罐殘存部分有近70厘米高,這在浙江省範圍內是首次發現。遺址中發現大量鹿角、魚骨、象牙等動物骸骨和木材、菱角、酸棗等植物遺存,這反映了當時這一地區的自然狀況。特別是遺址中發掘出的人為種植古茶樹樹根和壺形陶器證明,當時很有可能已經人工種植茶樹並飲茶。遺址中的干欄式建築範圍和大小證明,當時的先民已經能夠挖掘較深的土坑,且能夠應用重力與承重力關係的經驗進行建築。跟據田螺山發掘的大量稻穀證明,隨著時間推移,馴化稻的比例上升,且發現的稻穀並非原始栽培稻。這證明了長江流域稻穀種植歷史比預想的更長。這一成果於2009年被美國《科學》雜誌收錄。2007年,遺址發掘現場建起田螺山遺址現場館,將遺蹟發掘成果與發掘現場進行展示,使參觀者能夠親歷考古發掘現場。
鄭氏時期建築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孫中山紀念館Dr. Sun Yat-sen Museum位於香港香港島中環衛城道7號,前身是何東胞弟何甘棠的住宅甘棠第,於2010年11月12日列為法定古蹟。紀念館是香港歷史博物館的分館,介紹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的生平及他與香港的關係。紀念館於2006年12月12日(孫中山誕辰140周年後1個月)正式開幕。甘棠第建於1914年,由香港富商何東之二弟何甘棠興建,何甘棠亦於1950年在此終老。1960年,甘棠第售予鄭氏家族,其後鄭氏又轉售予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作教會的聚會場所。1990年,甘棠第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二級歷史建築。2002年,教會曾計劃拆卸改建,結果引起中西區區議會及居民強烈反對,政府亦認同甘棠第的歷史價值,最終出手以5,300萬元收購,並預算動用9,100萬元進行修葺,作為孫中山博物館。甘棠第在2010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甘棠第樓高4層,屬愛德華時代的古典建築風格。一、二樓設有弧形露臺,以希臘式巨柱承托。外部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臺牆身的瓷磚,以及室內的柚木樓梯均保存良好。甘棠第是香港其中一座最早以鋼筋構建,並裝設供電線路鋪設的私人住宅,亦是香港現存少數的建於20世紀初建築物。房間的天花均飾有以金箔點綴的灰塑鑲板,而主樓梯及其他當眼位置亦裝設了色彩斑斕的玻璃窗,並以當時流行的新藝術風格圖案作為裝飾。甘棠第於一九一四年興建,以第一任屋主何甘棠的名字命名。何甘棠(一八六六至一九五〇年),別名何啟棠,又名何棣生,是何東爵士的胞弟。何甘棠不但是傑出的商人,而且也是著名的社區領袖和慈善家,在二十世紀初的華人及歐亞裔人商界中地位顯赫,是當時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建築物的牆身由紅磚築砌,門窗四周飾有花崗石,露臺建有精巧華麗的鐵製欄杆。建築物內部富麗堂皇,糅合了巴羅克及洛可哥風格的建築特色。地庫至二樓以寬闊華麗的樓梯連接,梯上設有精緻的扶欄。孫中山先生雖然未曾踏足過甘棠第,但他與甘棠第的原主人何甘棠卻有不解之緣。何甘棠生於1866年,與孫中山先生是同年,兩人均曾就讀於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並同於1886年在該校畢業,所以他們兩人原是同學。何甘棠的長兄何東更曾襄助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
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Central-Mid-Levels Escalator and Walkway System)是往來香港島中環至半山區的行人交通系統。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系統由殖民地時期的香港政府興建,原意是為方便半山區居民往來中環商業區,並紓緩半山區狹窄道路的繁忙情況。系統耗資2億4,000萬港元興建,1993年10月15日啟用,估計每年所使用的電費約500,000港元。計劃原興建6條類似的扶手電梯系統,後來興建中途發現嚴重超支問題,最終只完成了興建一條便沒有繼續該項計劃。扶梯系統全長800米,垂直差距為135米,由20條可轉換上下行方向的單向自動扶手電梯和3條自動行人道組成,連接有蓋行人道和行人天橋。系統由中環街市為起點,沿閣麟街、荷李活道、些利街、摩羅廟交加街、羅便臣道,終點為干德道。根據《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此系統是全球最長的戶外有蓋行人扶手電梯。完成整個旅程需時20分鐘。
鄭氏時期建築 在 五上社會康軒世界看見台灣-荷西時代不會背? 建築 ...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建築 名稱搞不清楚? 荷蘭人與 鄭氏 時代書出什麼? 種種社會考試難題一次解答~!!. ... <看更多>
鄭氏時期建築 在 群洋國際地產集團- 台灣厝演化史-明鄭時期建築*歷史背景 的推薦與評價
台灣厝演化史-明鄭時期建築 *歷史背景: 西元1662一1683,明鄭時期視台灣為反清復明基地,閩南式建築就此引進。明鄭時期對日本、暹羅、安南及呂宋皆有貿易往來,閩南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