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數碼科技助抗疫
作者:李 臻 (Oscar Lee)
2020年2月24日刊於《信報》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其中一個抗疫對策,是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因此政府及不少企業皆採取特別安排,要求員工在家工作,連銀行也關閉部分分行。不過,科技發展在應對疫情的工作上亦扮演重要角色,不少初創公司參與其中,一方面補足了市民現時生活的不足,另一方面幫助抗疫。
在是次疫情下,口罩需求大增,市面一罩難求。物聯網技術協助市民得到最新資訊。不少地方推出即時口罩存貨數據,讓市民可掌握鄰近地區的口罩存量,按照地圖上不同顏色的圖示前往購買。例如,澳門政府設立的抗疫網站實時公布藥房口罩存貨數量,每隔15分鐘更新一次;台灣亦有即時口罩存量查詢地圖,提供全台即時口罩數據。
互動地圖掌推資訊
此外,為提高疫情資訊透明度,各地政府以及民間團體亦相繼運用大數據與API製作疫情互動地圖,讓市民可更容易了解疫情發展。例如特區政府推出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本地情況互動地圖」,詳列確診、呈報、住院檢查及死亡等數據,並定時更新確診和懷疑個案、過去14天內確診個案曾經逗留過的建築物、檢疫中心以及急症室等候時間等,方便大眾掌握疫情資訊。
除了單一地區的疫情地圖,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亦推出「全球即時疫情地圖」,整合世界衞生組織、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及中國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等官方數據,製成儀表板,讓全球網民可以即時掌握疫情狀況。除了疫情互動地圖外,大數據亦讓研究組織透過電腦分析武漢在封城前武漢人的行動路線,從而推算疫情的擴散範圍。百度地圖的「百度遷徙」功能,更記錄了中國春節前後人口大遷徙的軌跡與特徵。
在疫情擴散下,人工智能科技廣泛應用在醫療範圍。在防疫工作上,不少檢測系統都應用了人臉辨識技術,在北京試用的AI探熱系統正正是其中一例。此系統通過紅外線鏡頭識別體溫異常人士,再對疑似發燒人士進行人臉辨識,利用AI技術協助工作人員遠距離快速追蹤及定位發燒人士。當發現有疑似發燒人士出現時,系統便會自動報警,有助政府建立嚴格的防疫網絡。
人臉辨識探測體溫
在香港,有數碼港的初創公司研發出應用人臉辨識技術的防疫機械人,可在不同地點為不同人士探測體溫,並在發現體溫異常人士時響起警號。有關技術更能透過人臉辨識功能,辨別出體溫異常人士及曾與其緊密接觸的人,方便有關人員追蹤病毒傳播路徑。不單是控制及預防疾情,人工智能亦可應用在治療上。美國首宗確診武漢肺炎的病人是由機械人進行治療;韓國一家醫院亦利用機械人讓醫生「遙距」診症,檢查被隔離的懷疑武漢肺炎患者。
事實上,數碼科技的應用並不局限於防疫和抗疫工作,在其他領域亦大派用場,例如有網上學習平台設立問題庫,讓中、小學生能夠在家中上網進行學習,實現「停課不停學」。除網上學習平台外,學校也可透過應用程式,向家長發送學校及抗疫最新資訊,在停課期間保持緊密聯繫。
隨着疫情爆發憂慮社區感染,市民減少外出,服務業和零售業大受影響,商戶因而將實體店業務轉為網上服務。舉例說,有數碼港的初創公司設立網上配對平台,為用戶提供逾600項專門服務,包括可協助市民物色專業的家清潔及消毒服務,從而減低疾病傳播的風險。
雨天總會過去,新型冠狀病毒引起的問題總會告一段落。反而,長遠而言更應該關注數碼科技及初創發展。除了經常聽到的金融科技外,不少初創的構思及實踐確實值得支持。以剛提及的數碼港為例,致力扶助初創發展,據了解,現時已經有超過1500間初創進駐,不但有專業人士向初創給予營運意見,更提供種子基金甚至協助尋找投資者。無論如何,數碼科技及初創發展是全球潮流大趨勢,在逆境下更見重要,只要好好栽培,未來可以對社會發揮更大貢獻。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會會員
#李臻 #投資評析 #經管錦言 #應用數碼科技助抗疫 #HKUST #MBA #EMBA #香港科技大學工商管理碩士校友 #HKUSTMBAAA
「電腦健康狀況檢查應用程式」的推薦目錄:
- 關於電腦健康狀況檢查應用程式 在 李臻 Oscar Lee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電腦健康狀況檢查應用程式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電腦健康狀況檢查應用程式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電腦健康狀況檢查應用程式 在 [情報] 微軟Windows 11 支援CPU 意外嚴格!恐有大量舊電腦遭 ... 的評價
- 關於電腦健康狀況檢查應用程式 在 在Windows 10 中檢查硬碟錯誤 的評價
- 關於電腦健康狀況檢查應用程式 在 另類又好用的Windows開源MediaCreationTools全自動安裝script 的評價
電腦健康狀況檢查應用程式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幫治病的AI越來越多,但你一定要知道這些事
吳志奇 / 何渝婷編譯
2019-12-26 17:40
僅在美國,每年有成千上萬的患者死於完全可以治癒的心臟病。
但是因為無法及時發現這些問題,導致臨時出現狀況時心臟驟停。而AI可以解決提前預測的問題。
美國使用AI改進心臟病治療方法的核心人物之一Mayo,在過去三年和團隊已經發表超過20項關於心臟病學AI的研究,並在數十家保健診所進行了現場算法測試。
這些正在開發的算法,能在手術之前檢測心臟功能的細微差別,預測心臟的異常和即將發生的疾病。
這只是AI可以在醫療保健上發揮重大價值的一面。
隨著AI工具越來越多進入醫療保健產業,它未來能執行的任務,包括了接聽電話、病理審查、人口健康趨勢和分析、治療藥物和設備設計、閱讀放射圖像、制訂臨床診斷和治療計劃等等,甚至還能和患者交談。
而現在AI已經為醫療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好處。
MIT Technology Review通過與900多位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訪談,發現AI已經被用來改善數據分析,實現更好的治療診斷以及減輕管理負擔。
報告顯示,AI讓臨床醫生有更多時間來執行其他任務,以及為患者提供越來越多的個性化訂製的最佳護理。
在8月發表的研究中,Mayo表示,預付心臟病的算法已經能夠以 80%的準確率,準確辨識患有心房顫動的患者。
除了臨床醫生,AI技術還給其它營運、研究人員以及患者,都帶來了很多便捷之處。
後方的醫生能承擔做筆記、更新電子健康記錄等更多行政工作,而且部署的AI越多,醫生在電腦上花費的時間就會越少。
相關研究人員還能加快開發新藥物治療的速度並降低成本,通過利用分析,來挖掘以前未開發的重要臨床數據,對醫療進行個性化設置。
患者也能在整個過程中,加強對自己護理的改善,通過應用程式與醫生進行更多的互動,並簡化獲得護理的流程。
但同時,任何一種新事物都必須經歷雙面的試煉。
越來越多AI實驗,都是「快速嘗試,然後快速失敗,未來再去修正」的方式展開,當AI產品進入現實,檢查結果很容易讓人失望,因為大部分產品還沒有足夠的數據和成果支撐。
在醫療保健上使用,風險就更大了。
AI的風口下,很多研究結論常常被誇大,不僅是因為大家對此的關注度很高,據研究公司Gartner 7月份的一份報告,僅在今年第三季度,醫療人工智慧就吸引了16億美元的風險投資資金,幾乎達到虛高預期的頂峰。
但 《歐洲臨床研究雜誌》1月份的一篇文章指出,很少有科技新創公司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他們的研究。還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很多AI開發人員對昂貴而耗時的試驗根本沒有興趣。
儘管軟體開發人員還是會誇耀其AI設備的準確性,但他們的AI模型其實大部分是在電腦上測試,而不是在醫院或其他醫療機構中進行。
《深度醫學:人工智慧如何使醫療保健再次成為人類》的作者Topol也表示:「美國出售的AI產品都沒有經過隨機臨床試驗測試。事實上,大多數AI設備根本都不需要FDA批准。」
這就表示,讓未經驗證的軟體進入市場,患者就像成為了不知情的白老鼠。
不過西雅圖艾倫AI研究所執行長Oren Etzioni表示,AI開發人員有足夠的經濟動機,來確保他們的醫療產品安全。「如果AI產品快速失敗,意味著很多人死亡或受到嚴重傷害,沒有人願意看到這一點,包括投資者在內。」
但AI系統本身依然是個「黑盒子」(飛行記錄器),開發人員也不清楚,數據是如何運算而得出最終結論的。
史丹佛大學生物醫學倫理學中心的兒科學教授Mildred Cho表示,AI 系統有時會根據與疾病無關的因素做出預測,這會導致提前預測的結論錯誤,同樣也會耽誤到病情治療,而且,如果醫生以此為據,也可能進行不必要的檢查或誤判。
加拿大一家公司曾開發過一個AI軟體,能根據講話來預測一個人是否有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結果發現AI判斷出現很多異常,因為系統認為老人們沒有講對單字,但事實上,後來才知道是因為他們很多都不懂英語,而不是因為有認知障礙。
同時,醫療服務機構和患者之間因此而產生的不信任感,以及人們對隱私洩露的恐慌感,也是這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
但這並不是代表要對醫療保健產業的AI研究適可而止。
正好相反,要鼓勵研究人員進行更創新的開發,以及更落地的實驗,未知風險要進行嚴格處理。對於醫療機構來說,無論有沒有AI介入,都要盡可能保證患者的安全。
而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需要謹慎辨別所有新的事物,切勿病急亂投醫,無論是在健康本身或是其他方面,保護好自己的利益。
附圖:(梅奧診所Mayo Clinic)
(團隊成員Friedman讀取患者的心電圖檢查結果)
資料來源:https://news.knowing.asia/news/7797fcd7-b182-46e4-ba2a-e5baa5bdb011?utm_source=dable
電腦健康狀況檢查應用程式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幫治病的AI越來越多,但你一定要知道這些事
吳志奇 / 何渝婷編譯
2019-12-26 17:40
僅在美國,每年有成千上萬的患者死於完全可以治癒的心臟病。
但是因為無法及時發現這些問題,導致臨時出現狀況時心臟驟停。而AI可以解決提前預測的問題。
美國使用AI改進心臟病治療方法的核心人物之一Mayo,在過去三年和團隊已經發表超過20項關於心臟病學AI的研究,並在數十家保健診所進行了現場算法測試。
這些正在開發的算法,能在手術之前檢測心臟功能的細微差別,預測心臟的異常和即將發生的疾病。
這只是AI可以在醫療保健上發揮重大價值的一面。
隨著AI工具越來越多進入醫療保健產業,它未來能執行的任務,包括了接聽電話、病理審查、人口健康趨勢和分析、治療藥物和設備設計、閱讀放射圖像、制訂臨床診斷和治療計劃等等,甚至還能和患者交談。
而現在AI已經為醫療帶來了顯而易見的好處。
MIT Technology Review通過與900多位醫療保健專業人員的訪談,發現AI已經被用來改善數據分析,實現更好的治療診斷以及減輕管理負擔。
報告顯示,AI讓臨床醫生有更多時間來執行其他任務,以及為患者提供越來越多的個性化訂製的最佳護理。
在8月發表的研究中,Mayo表示,預付心臟病的算法已經能夠以 80%的準確率,準確辨識患有心房顫動的患者。
除了臨床醫生,AI技術還給其它營運、研究人員以及患者,都帶來了很多便捷之處。
後方的醫生能承擔做筆記、更新電子健康記錄等更多行政工作,而且部署的AI越多,醫生在電腦上花費的時間就會越少。
相關研究人員還能加快開發新藥物治療的速度並降低成本,通過利用分析,來挖掘以前未開發的重要臨床數據,對醫療進行個性化設置。
患者也能在整個過程中,加強對自己護理的改善,通過應用程式與醫生進行更多的互動,並簡化獲得護理的流程。
但同時,任何一種新事物都必須經歷雙面的試煉。
越來越多AI實驗,都是「快速嘗試,然後快速失敗,未來再去修正」的方式展開,當AI產品進入現實,檢查結果很容易讓人失望,因為大部分產品還沒有足夠的數據和成果支撐。
在醫療保健上使用,風險就更大了。
AI的風口下,很多研究結論常常被誇大,不僅是因為大家對此的關注度很高,據研究公司Gartner 7月份的一份報告,僅在今年第三季度,醫療人工智慧就吸引了16億美元的風險投資資金,幾乎達到虛高預期的頂峰。
但 《歐洲臨床研究雜誌》1月份的一篇文章指出,很少有科技新創公司在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他們的研究。還有業內分析人士指出,很多AI開發人員對昂貴而耗時的試驗根本沒有興趣。
儘管軟體開發人員還是會誇耀其AI設備的準確性,但他們的AI模型其實大部分是在電腦上測試,而不是在醫院或其他醫療機構中進行。
《深度醫學:人工智慧如何使醫療保健再次成為人類》的作者Topol也表示:「美國出售的AI產品都沒有經過隨機臨床試驗測試。事實上,大多數AI設備根本都不需要FDA批准。」
這就表示,讓未經驗證的軟體進入市場,患者就像成為了不知情的白老鼠。
不過西雅圖艾倫AI研究所執行長Oren Etzioni表示,AI開發人員有足夠的經濟動機,來確保他們的醫療產品安全。「如果AI產品快速失敗,意味著很多人死亡或受到嚴重傷害,沒有人願意看到這一點,包括投資者在內。」
但AI系統本身依然是個「黑盒子」(飛行記錄器),開發人員也不清楚,數據是如何運算而得出最終結論的。
史丹佛大學生物醫學倫理學中心的兒科學教授Mildred Cho表示,AI 系統有時會根據與疾病無關的因素做出預測,這會導致提前預測的結論錯誤,同樣也會耽誤到病情治療,而且,如果醫生以此為據,也可能進行不必要的檢查或誤判。
加拿大一家公司曾開發過一個AI軟體,能根據講話來預測一個人是否有患老年痴呆症的風險。結果發現AI判斷出現很多異常,因為系統認為老人們沒有講對單字,但事實上,後來才知道是因為他們很多都不懂英語,而不是因為有認知障礙。
同時,醫療服務機構和患者之間因此而產生的不信任感,以及人們對隱私洩露的恐慌感,也是這其中最大的挑戰之一。
但這並不是代表要對醫療保健產業的AI研究適可而止。
正好相反,要鼓勵研究人員進行更創新的開發,以及更落地的實驗,未知風險要進行嚴格處理。對於醫療機構來說,無論有沒有AI介入,都要盡可能保證患者的安全。
而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需要謹慎辨別所有新的事物,切勿病急亂投醫,無論是在健康本身或是其他方面,保護好自己的利益。
附圖:(梅奧診所Mayo Clinic)
(團隊成員Friedman讀取患者的心電圖檢查結果)
資料來源:https://news.knowing.asia/…/7797fcd7-b182-46e4-ba2a-e5baa5b…
電腦健康狀況檢查應用程式 在 在Windows 10 中檢查硬碟錯誤 的推薦與評價
檢查 並修復硬碟上的錯誤,有助於提升 電腦 的運作效率。 ... 在Windows 10 中 檢查 硬碟錯誤的步驟: 首先,關閉所有開啟的軟體 應用程式 。 開啟檔案總管。 ... <看更多>
電腦健康狀況檢查應用程式 在 另類又好用的Windows開源MediaCreationTools全自動安裝script 的推薦與評價
此文寫給所有電腦不分硬體配置的老舊,想安裝從【※※※windows10的1507版本, ... 會自動bypass微軟win11的安裝程式的「前導硬體檢查」,對於win11安裝 ... ... <看更多>
電腦健康狀況檢查應用程式 在 [情報] 微軟Windows 11 支援CPU 意外嚴格!恐有大量舊電腦遭 ... 的推薦與評價
微軟 Windows 11 支援 CPU 意外嚴格!恐有大量舊電腦遭淘汰
自由時報
2021/06/26 09:40
文/記者黃肇祥
(圖/法新社)
微軟稍早正式公開 Windows 11 的 CPU 處理器支援型號,儘管先前最低硬體需求標準不
高,卻在 CPU 端意外嚴苛,像是至少要 Intel 第八代以後,許多舊款電腦恐怕無緣升級
。
根據官方資訊,Windows 11 需要 CPU 最少有 1Ghz 且是 64Bit 雙核心,看似要求不高
,卻也藏了許多細節,例如強制要求安全開機能力、信賴平台模組 (TPM) 版本 2.0 等等
規格,都可能是舊零件無力支援的地方。
在微軟列出的 CPU 支援型號中,Windows 11 僅支援第 8 代 Intel Apollo Lake、
Pentium、Celeron 以後的處理器,AMD 則是要為 Ryzen 2000 以後的型號,兩者皆為
2017、2018 年才發表,代表若用戶的電腦購買時間超過 4 年,就可能無法滿足
Windows 11 的升級條件。
外媒《The Verge》解釋,官方列出的硬體支援為「軟需求」,不在名單內的 CPU 只是「
不建議」安裝,系統會警告用戶規格不符,卻不會阻擋升級,只是就無法保證運行正常、
體驗完整了。若不確定當前電腦硬體是否合格,可以前往微軟官網下載「電腦健康情況檢
查應用程式」,來評估設備的相容性。
《你可能還想看》
微軟 CEO 大談「開放平台」!Windows 11 瞄準蘋果痛點打
https://3c.ltn.com.tw/news/44947
----
這篇新聞提到的 CPU 系統需求已經被微軟高層證實為真,且似乎不是「軟需求」
Microsoft confirms Windows 11 will only support 8th Gen and up CPUs.
According to Microsoft, Windows 11 will not install on earlier CPUs.
https://redd.it/o80sl4
他同時也表示 TPM 2.0 只是其中一個因素,還有其他雜七雜八的系統硬體需求。
不過他也語帶保留沒把話說死:"The lists will evolve over time, of course"
突然想到這麼一來有如當年 Windows Vista 一樣,要一次淘汰大量的舊電腦。
尤其家裡電腦超過發表日期四年以上的電腦一定很多,
考量到微軟上次這麼幹已經是 2006 年,這幾年基本上因為電腦性能發展停滯很久,
使得超大型升級汰換潮其實一直都沒有發生(如果是文書處理的話),
雖然說這次 Windows 11 加入了很多絢麗的動畫跟精美的圖示(當年 Vista 也是),
不過完全不給舊電腦活路還是有點令人意外,希望後續能夠鬆綁相關的制度。
不然的話 Windows 10 可能會跟當年 Windows XP 一樣一堆釘子戶,
這對超級無敵在意裝機率的微軟來說可能不是樂見的情況。
----
Sent from Welly on my MacBook Air M1 2020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192.86.2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PC_Shopping/M.1624694200.A.26D.html
不過通常更新一停代表內建防毒軟體也會停止接收病毒碼更新...
而且我覺得 Android App 支援算是很大的優點,
像是 Apple Silicon 裝手機 App 真的方便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