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土壤 ◎吳晟
從幼童跟隨母親去農田
拾稻穗、拾蕃薯、採野菜
從年少跟隨母親去農田
割田草、挑秧苗、巡田水
從成年跟隨母親去農田
駛犁、插秧、施肥
在濁水溪畔廣大溪埔地
每一步踩踏田土的足跡
每一個貼近田土的身影
每一滴滴落田土的汗水
紛紛萌生根鬚、茂盛枝葉
凝結信靠大地的愛戀
一季一季平靜耕作
濁水溪畔每一寸黑色土壤
由芽而苗而綠意盎然
陪伴母親一生的寄託
豐富了我的年少和壯年
那是什麼花、什麼作物
又是如何日日夜夜緩慢成長
速食文化衝擊下
土生土長的家鄉子弟
還有誰記取
從牛犁牛耙到耕耘機
從秧盆秧桿到插秧機
從鐮刀打穀箱到割稻機
步步艱辛的稻作演變
將無地可耕而棄置
而我的足跡、我的身影和汗水
牢牢連結廣大溪埔地
無論擴張又擴張的經濟風潮
如何刺痛我信靠大地的愛戀
我仍願緊密守護每一寸黑色土壤
-
◎作者簡介
吳晟,1944年生。本名吳勝雄,台灣彰化縣溪州鄉圳寮村人。台灣鄉土作家,創作以新詩為主,散文為輔。寫作之餘亦從事農事。
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現已改制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畢業後,曾任溪州國中生物科教師,1995年已退休。 寫作之外,兼任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寫台灣人、敘台灣事、繪台灣景、抒台灣情」是吳晟的創作主張。他的作品都是從生活體驗中醞釀出來,情境動人,包含深刻的哲理。
-
◎小編宇軒賞析
身為一位對於土地相當重視的寫作者,詩人以自己的經歷鋪寫詩句:幼童、年少、成年,在全詩的開篇即寫到在自己每個人生階段的生活,都和農田有非常深刻的關聯;而這些透過詩人親深實踐體會的情感,在時間之下也「紛紛萌生根鬚、茂盛枝葉/凝結信靠大地的愛戀」,為人與土地的關係譜寫出更深層的意義。
美好回憶的鋪敘到了詩作的中段,開始產生了轉折與張力。詩人提及「速食文化」對於土地的衝擊,在現代社會的趨勢之下,科技革新並非只呈現在器物與制度上,還更進一步地讓我們的心靈也產生了在觀念上巨大的改變。耕耘機、插秧機與割稻機或許代表了我們與土地一種新的生活模式,但那些過去既有深層的緊密關係是不是也在這些機器的替換中,「替換」了我們的什麼呢?
全詩淺顯易懂,不用特別的賞析即可讀出詩所蘊含的意義,但透過這個機會我們可以思索與土地的關係,是否有更多改變的可能。我們都是被田地養大的人,當我們回頭看這片孕育我們的黑色土壤時,應該要抱持著什麼樣的心情去面對?「無論擴張又擴張的經濟風潮/如何刺痛我信靠大地的愛戀/我仍願緊密守護每一寸黑色土壤」無論這些外在層次的改變是如何沖刷時代,詩人依舊秉持著堅持的精神,以詩大聲說出了自己最真誠的告白。這是詩人的回答,那麼你呢?
-
美術編輯: @arteditor053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10/blog-post_26.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吳晟 #土壤 #自然與人文的對話 #黑色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的推薦目錄:
- 關於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在 新南向創業 - 福爾摩沙雲創學院 Formosa Incubato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在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會- - 新詩、散文初選名單出爐嘍! 請 ... 的評價
- 關於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在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在 靜宜大學中文系dcard的評價費用和推薦 - 教育學習補習資源網 的評價
- 關於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在 靜宜中文系的發展- 靜宜大學板 - Dcard 的評價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在 新南向創業 - 福爾摩沙雲創學院 Formosa Incubator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學校參訪】今早非常榮幸 靜宜大學 Providence University 國際暨兩岸事務處 王憶如主任,率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副教授 汪淑珍、 Pucsie靜宜大學資訊工程學系 陸子強 博士及一群活潑可愛的國際學生前來 福爾摩沙雲創基地參訪。隨著精采地介紹下,娓娓道來我們成立的宗旨及使命,透過相互交流,增進對彼此的認識,期望在未來也有更多機會能與學校規劃合作,來造福靜宜大學 Providence University廣大的學生們,成為青年創業者最堅強的後盾!
#FormosaStartUp
#福爾摩沙雲創學院
#福爾摩沙雲創基地 #新南向創業
靜宜大學國際學院 International College PU
靜宜中文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十年 ◎#吳晟
地球還是一樣的轉
不快也不慢
我的腳踏車輪子
還是一樣的轉
沿著河岸,也沿著您
奔波了二十餘年的鄉間小徑
隨朝陽轉向辦公廳
再隨夕陽轉回家
留連不斷的水聲
沿途不由自主的潺潺
彷彿是,自您去後
諄諄切切的叮嚀
說不上甘願或是不甘願
來來去去的轉動中
路旁的稻穗,已不知黃熟了幾度
我也已不是
耽於狂熱夢想的少年
父親啊,鄉人都說
我越來越像您
像您髮越稀,額越禿
像您容易為鄉人
牽掛和奔走──
這就是您殷殷的寄望嗎
和忙碌而艱苦的鄉人一樣
我們已很少談起您
父親啊!您最了解沉默
深於言語和淚水的思念
必定也能了解
--
◎作者簡介
吳晟(1944年9月8日-),本名吳勝雄,台灣彰化縣溪州鄉圳寮村人。台灣鄉土作家,創作以新詩為主,散文為輔。寫作之餘亦從事農事。
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現已改制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畢業後,曾任溪州國中生物科教師,1995年已退休。 寫作之外,兼任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講師。「寫台灣人、敘台灣事、繪台灣景、抒台灣情」是吳晟的創作主張。他的作品都是從生活體驗中醞釀出來,情境動人,包含深刻的哲理。
--
美術設計:紀姵妏
攝影來源:紀姵妏
--
◎小編少年阿Ben賞析
吳晟的〈十年〉民國65年10月發表在《詩人季刊》第六期,後收錄於《泥土》(p.61-p.62,遠景,民國68年初版)。
(參考自 https://www.ptt.cc/bbs/poem/M.1477831939.A.216.html)
這一首詩的寫作方式,是以賣樸拙為真巧的筆法。從平實的鄉土語彙與意象中,吳晟希望成就的就是一種(農)人格即詩(人)格的踏實感,從他的詩是很難看到太多的賣弄的。
小編曾拜訪過吳晟老師,隨他走過他家鄉的農田,小小的家庭幾世代人巡田走過的路。「這裡的景色我看過上萬次。」他這樣對我說。春去秋來,在相同的景致中看人事的變遷,是這首詩寫作感觸興發的緣起。題為〈十年〉,寫作卻明顯有投射對象「您」,顯然這個時間與對象之間存在某種聯繫。是懷念父親之作嗎?小編不是專研吳晟,無法斷定。不過文中的線索讓我有了這樣的聯想。
第一段的筆法就是簡單生活中見寫作技術的方式,不過也只有這一段是這樣寫而已,後面的筆法越來越生活化,把致意放在更重要的位置。這一段透過「轉」這個動作聯繫起了地球與自己的自行車,不快也不慢的地球的韻律,不快也不慢的自行車的速度(我的速度),兩者同時穩定的運行中,是生命的時間感,他一絲一毫的過去了。有了這個時間,有了「轉」的動作,才讓第二三四段有了參照的座標。當代生活是越來越城市化的,交通的便利讓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也越來越緊湊。但吳晟在上個世紀的這首作品中寫的卻是「有的人的生活一輩子就是這麼小」。誠然,有機會赴美讀書的吳晟,他的世界相比文中的「您」已是很大很大了,但這不妨礙當他回到他的故鄉,看著父親幾十年來居住的地方,沒有太多改變的地方中生活的點滴時,在這些更貼近他的原生生活的位置,更貼近父親的生活,也更為深刻的思念起父親。
正是這樣的思念讓「轉」的動作到達了極限,透過最後兩段,我們才知道,原來這些「轉」並非毫無緣由,當吳晟更深刻地進入他的生活,毫無意外的越來越像是父親的樣子。想必他對於如何當一個父親理解的更多,對當年的父親也理解得更多。他說自己如鄉人般很少談及父親了,可是他難道不記得了嗎?最後的結尾令人聞之鼻酸,轉來轉去的吳晟,因為他的父親就在他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http://cendalirit.blogspot.com/2017/01/20170124.html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在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user-dh6nf9rw3d. @user-dh6nf9rw3d 10 subscribers 21 videos. More about this channel. Subscribe. ... <看更多>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在 靜宜中文系的發展- 靜宜大學板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是業務,大部分是業務居多,補教老師,和本系相關的多半是老師方面,畢竟中文大家都會- 靜宜大學,中文系. ... <看更多>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 在 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學生會- - 新詩、散文初選名單出爐嘍! 請 ... 的推薦與評價
新詩、散文初選名單出爐嘍! 請有通過初選的參賽者於12/30(一)中午12:00以後至系辦的班級櫃領取證明單。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