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 from Outdoor!挪威護脊包 👉🏻 https://lihi1.com/eLJKR
攝影師Alston: 「 因為攝影工作,必須經常攜帶單眼相機與幾顆鏡頭和腳架,有時甚至為了工作效率,會把筆電也塞進背包出行,無論是野外行程或是在城市穿梭,這樣的攜帶配置都只是基本,根據不同行程,還會再攜帶不同的物件,例如帳篷、野餐墊、替換或禦寒衣物、充氣枕頭、炊具、餐具、傘具、大公升水壺等等
如果要滿足減低肩頸背部壓力的話,市面上大概只有中高階的登山背包有這樣的能耐,同時兼具空間與良好的背負系統,缺點就是體積相對十分龐大,走在路上,都會被投以異樣眼光不說,背包沒有塞滿卻仍要帶著多餘的空間移動,經常會感受到諸多不便,例如搭車、排隊、商店內移動等等,用這樣的配置工作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實在不是個辦法⋯
於是我開始尋覓替代方案,但試過幾顆標榜舒適性的高價品牌背包後,仍然無法達到我的期待 (畢竟平心而論我攜帶的東西確實太重了),直到在因緣際會之下,我遇見了這一顆來自挪威的【 #Beckmann後背包Street FLX 】, 改變了一切
我必須說,一揹起來,當下有種很神奇的感覺,明明已經把包包裝進單眼跟三顆鏡頭、13吋筆電以及相機腳架、野餐墊、一公升水壺、A4筆記本加上兩本書,塞得滿滿的,但實際感受卻無比輕盈,加厚的立體雙肩背帶以及背後的軟墊完全發揮作用,難怪官網會說這個包包:對於肩部大幅減壓、背部無比舒適、腰背緩衝、脊椎保護都很到位!」
▶︎▶︎ 跟大家分享我這段時間以來的使用心得:
身為穿梭於都市與山野的攝影工作者,我有兩種使用Street FLX的情境模式:
【模式一:都市取材、市郊休憩】一機三鏡相機包、腳架、攝影線材、拍攝文件、平板、筆電都能夠放心收納於包中,甚至還有空間讓我放入藍芽音響、禦寒衣物、野餐地墊、充氣頸枕、水壺食糧炊具,最重要的是,當我結束工作來到公園、河堤,在綠意盎然之際替自己沖一杯單品濾掛,享受一天的工作成果,真的太享受
【模式二:郊野拍攝、戶外辦公室】我的戶外辦公室就是一頂雙人登山帳篷,收納後放入包內,還能夠再放入一機三鏡相機包及所有攝影裝備、平板、筆電亦能被好好收納保護,而且多虧了擴充功能,讓我可以在工作必備物品之外,多帶上一套禦寒/替換衣物,加上一個充氣睡墊與睡枕,讓自己可以在野外舒適地小憩一番,一切是如此到位完美!
-
▶︎▶︎ 小小整理了一下這顆神包的一些資訊以及購買連結一並附上:
【 BECKMANN︱挪威護脊背包 】
是挪威歷史悠久的品牌,擁有7 5 年製包經驗👉🏻 https://lihi1.com/eLJKR
Street FLX
V 30公升外可再擴充5公升容量,達35公升
V行動電源有獨立內部口袋與線材出口
V內置護脊鋁片
V獨立筆電/平板/文件收納層
V合身的肩帶 & 胸帶
V緩衝的背部和肩帶設計
V背部有空氣網
V兩側外袋 可放置水瓶或傘具
V帶襯墊的隔層可放置16吋筆記本電腦
V防潑水材料+防水拉鍊設計
V上部大開口,方便拿取物品
V價格有夠佛
V面料質感會想讓人抱著它睡覺....這...質感控會愛..
——
📸 ( thank you : https://instagram.com/886_wild )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熱血阿傑黃仕傑Gallant M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個人在精品代理業界也20年了,主要負責品牌包袋類的銷售,對於包包的設計、配色、做工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程度,那就不會是我的選項。 ZKIN這牌子的各款包都很有設計感(完全適合我),位於三創二樓的專櫃,遠遠的就吸引我的注意,每一款都有對應的使用範圍,像我這種想要與人不同(自...
一機三鏡 包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覲見帝王之山 南湖大山
我雖久仰南湖大山的盛名,然而這座型態沈穩莊嚴、有帝王之山稱號的名岳,因為所需天數較多、因難度稍微進階,便一直等到我完成了其他幾座山岳後,才決定來覲見這座帝王之山 。 這座被印在兩千元鈔上、貴為五岳之一的名山,其實為冰河地形的一部分,因此冰河遺跡也是我此行的拍攝紀錄重點之一。
▌攀登南湖大山的行程
一般攀登南湖大山的行程約需時三至四天。第一日先由登山口到雲稜山莊,第二日再由雲稜山莊經審馬陣草原、五岩峰、南湖北山、南湖北峰,抵達南湖圈谷山屋。第三天後就視個人的體能與時間,攀爬南湖大山、南湖東峰與其他群峰等等,之後再宿一晚南湖山屋,或者往回至審馬陣山屋甚至雲稜山莊過夜,第四天再回到登山口。
我則是因為拍攝需要,總行程安排五天。第一天從勝光登山口啟登,並於雲稜山莊過夜。第二天從雲稜山莊出發,抵達南湖山屋後,開始勘查預計的拍攝地點。第三天就開始實際的拍攝與攀登,晚上再宿於南湖山屋。第四天早上則是在圈谷拍攝,之後前往審馬陣山屋,然後拍攝南湖大山夕景。第五天再由審馬陣山屋回到登山口,完成這次的攀登。然而拍攝的行程並非總是順利,特別是在春天瞬息萬變的天候狀況下。
▌我的實際行程
第一日
我照著原先的計劃,自勝光登山口啟登,朝雲稜山莊推進。沿路雖然多在樹林中,但偶爾能從一些開闊處看到南湖大山,因此並不至於太無聊。於是我就在上上下下的森林路徑中,順利地抵達雲稜山莊。
第二日
因為知道這天大概是我這趟行程中最後有好天氣的一天,因此決定在破曉前出發,以便白天有更多時間可以拍攝。離開雲稜山莊不久後,整體走勢就從下坡改成一路上坡。最初也是一直走在森林中,最後終於在審馬陣草原前走出森林,開始有開闊的視野。
在這裏,除了可以看到隨侍在側的南湖大山外,回頭也能看到完整的聖稜線,走起來真是心曠神怡。此後順著草原一路上坡,抵達南湖北山並快速登頂後,便轉向前往並通過五岩峰。五岩峰看似猙獰,但實際上其實踩點明確。雖然有時要手腳並用,偶爾有輕微的暴露感,但整體來說,通過並不困難。此外,五岩峰滿佈奇石奇木,加上一邊壯觀的五岩峰斷崖,對攝影人來說其實是充滿拍攝機會的地方。
通過五岩峰後,就來到了南湖北峰。這裏有著毫無阻礙,可以俯瞰上下圈谷的絕佳視野。在這裏仔細欣賞了圈谷美景後,便開始下切前往南湖山屋。南湖山屋看起來小巧可愛,但其實可以容納約40人左右。然而我抵達山屋,卸下裝備、稍事休息後,由於久旱無雨,第一件事就是下切一百多公尺的高度至南湖溪取水。取水來回花費約40分鐘,佔去了一些可以用在攀登與拍攝的時間。
取完水回到山屋後,維持基本生活的條件才告滿足。由於天氣預報顯示隔天可能變天,因此我決定再努力一下,先前往下圈谷拍攝一些冰河證據,並登頂南湖大山,並在回程拍攝下圈谷的夕景,完成一半預定的拍攝目標。
離開山屋前往南湖大山主峰的路,在抵達主南岔路之前基本上是緩和的。而在這段路上,有一個我最想紀錄的岩石,那就是鹿野忠雄發現的羊背石。1933年,日本博物學家鹿野忠雄與地理學家田中薰教授一行人,在南湖大山一帶進行了詳盡的地質調查與紀錄。他們最終發現了12個圈谷、各類冰蝕地形等冰河證據,其中也包含了這個羊背石。
鹿野忠雄除了是第一位台灣冰河地形發現者,他對台灣的高山、生態與種族都有廣泛且深切的研究,並把台灣以現代且科學的方式,發掘並記錄下來,是我相當敬佩的一位學者。能夠跟他站在相同的歷史現場,也算是了了我自己一個小小的心願。拍攝完羊背石後,我繼續往南湖大山推進。過了主南岔路後,便來到一處不算緩的石坡,橫亙在我與主峰之間。但這並不是前往主峰的唯一『障礙』,過了碎石坡不久,還必須通過一處散落的『巨石陣』,才能抵達南湖大山山頂。南湖大山山頂其實相當平坦,且視野極佳,能夠眺望眾多名峰。
隨著天色漸暗,我便離開山頂,準備回到圈谷拍攝夕景。途中再次經過主南岔路時,斜射的金黃光線穿越稜線與群峰,並照亮了遠方的中央尖山,這幅美景美得讓我忍不住駐足欣賞許久。離開了主南岔路、主東岔路,我來到可以俯瞰下圈谷的地點。在這裏,可以看到冰河圈谷典型對稱且悠緩U字型谷的特徵。這時日落橙黃色的光線隨著過去冰河的出口,由西面照入圈谷底部與南湖山屋。
回到山屋,烹煮並用完晚餐後。我用保溫瓶泡了一壺茶,擠出最後一點精力,拍攝晴朗無雲夜空中、點點繁星下的圈谷夜景。
第三日
依照預報,這天應該自凌晨起就開始會有雲層聚集。然而凌晨四點到山屋外面看時,發現天空依然晴朗,似乎還是有拍攝的機會。由於昨天已經攀登了南湖大山、去了下圈谷,於是這日就決定直接前往上圈谷與東峰,並在進入上圈谷前,在懸谷的一側拍攝下圈谷的晨景。而這日的天空也出現美麗的雲彩,日出的紅光更是照耀著南湖大山。
結束拍攝晨景後,我便繼續往上圈谷與東峰前進。通過平坦的上圈谷底部時,我注意到這裡散佈著另一個冰河地形的證據,也就是漂礫。漂礫是由冰河由他處搬運過來的岩石,因此種類與周遭的岩石不同,加上這裡沒有其他有足夠搬運力的流體可以移動這樣大的石塊,所以可以推論冰河曾經存在。
離開上圈谷與漂礫後,我繼續往東峰推進。在這裡我不慎走到另一條,不經由主東峰鞍部,而是從東峰陡峭面攀爬而上的路。雖然最終仍然順利登上東峰,但額外消耗了一些體力與時間。抵達東峰後,我發現這裡是由平坦片狀的板岩組成,這時想起在上圈谷看到的漂礫,也許就是從這裡被冰河搬運下去的吧!
南湖東峰的視野極好,除了可以看到南湖大山極具帝王氣勢的一面外,也可以看到四條冰河遺留的地形,除了北峰下切路、北峰與東北峰之間與東峰的三條冰河外,在主東峰間的鞍部,過去也是兩條冰河的分界,一邊推往蘭陽溪方向,另一邊則推往立霧溪方向。現在看來雖然可能只是一般的山峰與谷地,但稍加運用一點想像力,南湖群峰間滿佈冰河的畫面就鮮明地呈現在眼前,也著實讓我相當興奮。
在東峰欣賞周遭豐富的冰河地形與壯闊景觀時,我注意到天上的雲開始聚集。我本來準備繼續往陶塞峰與東南峰推進,但隨著變厚的雲層開始遮擋日光,我便趁著在稜線上還能收網路訊號,趕緊查看最新的氣象預報。結果預報顯示有70%的機率會開始降雨,且越晚機率越高。考量前往東南峰再折返需要一段時間,以及我還需要下切至南湖溪取今日要用的水,便決定先回到南湖山屋,陶塞峰與東南峰便下次再會吧!
我回到山屋時,其實才早上十一點多而已。這時不見雨滴落下,其實有點懷疑自己是否因為不準確的預報,而做了錯誤的決定。然而就在下切去南湖溪取水來回的短短四十分鐘內,濃霧開始大量湧入圈谷,周遭能見度與氣溫都快速下降,所以也許沒有推進到東南峰也是個好選擇吧!大霧一直持續到晚上,所以連帶我希望拍攝的夕景與星空也沒有拍到,為此我也在心中開始盤算隔天的拍攝要如何調整。
第四天
這天被其他準備下山的隊伍吵醒,雖才凌晨三點半,但既已毫無睡意,便決定去山屋外看看天氣,沒想到外面又變回了晴朗的夜空。我也開始趕緊煮水、準備早餐,並且用最快的速度開始打包,準備拍攝圈谷晨景。等一切準備就緒時,時間已經來到凌晨四點半,我便離開山屋往北峰前進。這時圈谷上方天空又不時有雲霧繚繞,我開始意識到日出有可能出景,便來到前一日準備拍攝夕景的拍攝點,架起腳架等待。果然不久後,這些雲霧在日出光線的照耀下,呈現出令人驚豔的色彩。
拍攝完圈谷晨景後, 我繼續往上抵達北峰,往今日預計的住宿點審馬陣山屋前進。不過在通過五岩峰時,就如同昨日一樣,雲層開始增厚,霧氣也開始湧入。等我抵達審馬陣草原時,能見度甚至低於十公尺。再次參酌了氣象預報後,發現天氣只會越來越糟,甚至開始降雨後,便決定提前一日下山,最終下午五時前抵達勝光登山口,結束這次的南湖群峰行。
▌我的裝備
我這次帶上山的裝備,除了基本的睡眠系統、煮食系統與保暖衣物外,因為天數較長,帶了比較多的食物。也因應山上缺水,帶了取水用的水袋與濾水器。拍攝器材方面,則帶了腳架與一機三鏡與濾鏡等等,最終總重量來到23公斤左右。也因為較重的負重與較長的天數,在登山鞋的選擇方面就顯得格外重要。這次攀登南湖群峰,我選擇了專為長天數負重行程設計的 Hanwag Taiwan Tatra II Wide GTX登山鞋。
Hanwag是創立於1921年,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的專業戶外鞋品牌,品牌名稱正是創始人Hans Wagner的姓名縮寫。Hanwag的鞋子對於品質、工藝與性能的追求,也讓它成為一些德語系國家軍靴的供應商,是其可靠耐用的背書。今年2021年也剛好是Hanwag創立的一百週年,我想能通過一世紀考驗的品牌,表示它長久以來都能持續滿足用戶的使用需求,其產品設計與品質更是禁得起歲月的試煉。
當初我選擇Hanwag Tatra II Wide GTX作為這次南湖群峰行程的使用鞋款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是硬底鞋。通常一般迷思認為鞋底應該要軟,走起來才會舒服。然而事實上正好相反,在崎嶇地形與負重情況下,硬底鞋才能夠提供最大舒適。主要原因就是在硬底鞋遇到不平整的困難地形有較好的抵抗力,腳底感覺起來仍是相對平穩。軟底鞋因為缺乏可以抵抗地形的硬度,因此會把地形的不平整傳達給腳底與腳踝,除了腳底不舒適外,腳踝也容易有為了保持平衡而扭傷的風險,而這個情況在負重的狀態下則會更為加劇。
而我這趟穿的Hanwag Tatra II Wide GTX登山鞋,使用了Vibram® AW Integral鞋底,其中底有加裝強化塑片,因此有極佳的穩定性與支撐性。鞋底也有很深的刻紋,具有強大的抓地力。這幾點對常常要走在陡峭崎嶇地形的南湖群峰行程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五岩峰、北峰下切路、東峰前與主峰前路徑等。這幾個地方充滿像是巨石塊、板岩坡與碎石坡等過去我必須放慢速度,甚至降低重心通過的地形,這次我驚訝地發現Hanwag Tatra II Wide GTX可以讓我輕鬆自然、不必改變速度與姿態地通過,也感覺不到這些凹凸不平地形可能帶來的不適感。Hanwag Tatra II Wide GTX登山鞋強大的抓地力與確實的支撐性,有時甚至讓我感覺雙腳是吸附黏著在這些地形上,令我在背負沈重攝影裝備通過困難路段時,信任感與安全感油然而生。
此外,Tatra II Wide為寬楦型的鞋款,更符合亞洲人的腳型,也在這趟長天數的負重行程中帶來額外的舒適。事實上,Hanwag除了提供標準楦與寬楦(Wide)供消費者選擇外,Hanwag也是全世界唯一有提供拇指外翻楦(Bunion)的品牌,可見其為使用者著想的用心之深。經過這趟南湖群峰行後,我對Hanwag Tatra II Wide GTX登山鞋愛不釋「腳」,也推薦給有長時間負重登山需求的人。
▌南湖大山的拍攝與攀登建議
如果是以拍攝為主的話,行程上我會建議第一天就走到審馬陣山屋,在這裡可以拍攝南湖大山被夕陽照得滿面紅光的景色。第二天凌晨出發,在日出時抵達北峰下切處,拍攝圈谷日出景色。之後則可以視體力與行程,直接或留待隔日再攀登南湖群峰。
一機三鏡 包 在 我是賀禎禎 - 攝影教學 & 自助旅行 & 數位生活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留意到嗎? 現在搭飛機越來越多航空公司,都慢慢的將經濟艙,手提的登機行李限制,從 10Kg 慢慢調降至 7Kg 左右,在疫情之前,過去在廉價航空比較常見到,爾後在疫情之後的現場,相信這種限制將會越來越多。
若你過去有留意到這點,就會覺得「7Kg」的限制,在器材準備上還真的有一點「緊」~
若是全片幅相機,一機一鏡我差不多抓 1.5Kg,每多加一顆鏡頭再加 500G 左右,若是一機三鏡就差不多 2.5-3Kg 左右,這還不包含其它的配件,像是備用電池、濾鏡、 快門線等等的東西,如果再加閃燈與電池,那再加 500G 以上。
筆電,再帶個輕薄筆電,算算也要 1.2-1.5Kg,若再帶個硬碟、讀卡機、充電器 (即使是輕小的 USB 充電器),筆電等周邊也要近 2Kg 左右。
光是看到這裡「看得到的數字」就已經要 5Kg 了,還有什麼我們沒算到嗎? 背包重量還沒有計算,背包就很難說了,若是攝影背包、有保護力的背包,我也抓 1.5Kg 左右,這樣子算下來....,很快 7Kg 就爆表了,還有很多小東西沒計算到重量,這裡就不算了,當你實際這麼打包,很多重量都是一點一滴加上去的。
如果真的超過 7Kg 怎麼辦?
先找找哪些東西你放心「托運」,鏡頭、主機、筆電等東西是絕對不放心,你會發現電池佔了很大的重量,但電池跟行動電源一樣不能托運,卻佔了很大的重量,最後整理出一些「小零件、周邊」放進托運行李裡,卻又省不了多少重量。
雖然目前傳統航空公司,登機行李仍維持 10Kg 居多,但我在打包行李時,總是以 7Kg 為目標,再看看這幾年器材也確實慢慢一吋一吋小、一克一克輕的發展,我依然覺得若可以的話,仍期待未來攝影器材,能再輕、再小、再巧一點。
--
#保證開班👍,「線上遠距課程」入門攝影全 10 堂 - 20 小時,課程報名中:https://go.hojenjen.com/3bvmep
#即時真人線上互動
#老師無私不藏步
#全台最強攝影入門好課
#熱烈報名中
一機三鏡 包 在 熱血阿傑黃仕傑Gallant Man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個人在精品代理業界也20年了,主要負責品牌包袋類的銷售,對於包包的設計、配色、做工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沒有達到一定程度,那就不會是我的選項。
ZKIN這牌子的各款包都很有設計感(完全適合我),位於三創二樓的專櫃,遠遠的就吸引我的注意,每一款都有對應的使用範圍,像我這種想要與人不同(自以為有品味),ZKIN自然變成我的選擇,如果您想要找個好看、好用的相機背包,而且在路上不容易與人撞包,那ZKIN絕對是個好選項^_^
品牌介紹:http://www.z-kin.com/index.php?route=common/home
線上購:http://www.bearboss.com/product_category.php?store_type_sn=28&category_sn=366&utm_source=FB&utm_medium=CPC
臉書頁面:https://www.facebook.com/ZKIN.OFFICIAL/
旅.攝達人介紹:http://www.travelnphoto.com/zkin-yeti/
2017個人介紹
姓名:黃仕傑
人稱:熱血阿傑
1973年生於台北,從小就喜歡觀察自然、拈花惹草、飼養動物,退伍後因工作傷害,右手4隻手指遭截肢,但對於生態的興趣不減反增,一直是台灣原生動、植物的愛好者,同時也戮力從事生態攝影。近年來造訪東南亞、非洲、南美洲各國,深入杳無人煙的熱帶雨林,拍攝植物、動物原棲地照片。曾任00~01中山扶輪社青年服務團團長、01~02扶輪3520地區扶青團團務主委,國科會生態影片昆蟲顧問、台灣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嘉義大學國科會計畫助理、台灣全記錄生態講師、愛玩客愛玩達人,目前專心於自然生態攝影、寫作,並隨時於各社群發表生態觀察經驗。
熱血福利克
https://www.flickr.com/photos/shijak0526/
熱血部落格
http://blog.xuite.net/shijak0526/wretch
專欄:
國語日報科學版
中研院數位島嶼網站
經典雜誌
國家地理雜誌生態營隊 講師
孤獨星球自然觀察營隊 講師
自然野趣教育機構昆蟲 講師
著作:
『長戟大兜蟲』(親親文化出版)、
『昆蟲臉書』(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霸王甲蟲小百科』(人類智庫出版)、
『超震撼甲蟲王』(人類智庫出版)、
『蕙蓀林場100種常見的昆蟲』攝影作品(國立中興大學林管處出版)、
『帶著孩子玩自然』(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螳螂的私密生活』(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我與鍬形蟲的日記』(紅樹林出版)。
『好家在森林』(遠見天下文化)。
書籍連結網址:
http://search.books.com.tw/search/query/key/%E9%BB%83%E4%BB%95%E5%82%91/cat/all
東森節目:好好玩自然(講師兼任主持)
蘋果日報:
專家學者鑑定後,認為協助田野調查工作的黃仕傑從發現到採集研究貢獻極大,因此以其名命名。
【更新】新發現! 墾丁現3擬步行蟲 | 即時新聞 | 20150121 | 蘋果日報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50121/546240/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_vwyhQjLU/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