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智慧呀💜
分享于:#王尚智 文
「民間採購疫苗」終於無法擋,倘若繼續還在程序上小動作卡關,整個民進黨政權差不多就準備徹底陪葬了。
在郭台銘、佛光山、慈濟、科學園區、工商團體等幾方「已申請、將申請」的出力者當中,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佛光山」!
在諸多難免疫苗猶有「政治角力」的身段與痕跡中,佛光山代表了民間純粹的抗疫意志,以及與病患和醫護同體同悲的心態。
.
外界大多不知道,佛光山並不只是南部高雄的那個佛光山。
除了有非常廣大的「國際功德主人脈」之外,佛光山甚至在「國際藥廠領域」當中也有特殊角色,甚至這是一個長達30年以上的緊密關係。
佛光山體系其實是包括多家國際藥廠長達數十年的「持股股東」呢!
這些國際人脈與金脈的特殊關係,使得佛光山以民間團體的疫苗採購身份,擁有其他難以比肩的特殊性與方便性。
.
.
整個「佛光山」與「國際藥業」的歷史淵源,是一個大時代下的必然卻又巧妙的因緣際會,關鍵者是「猶太人」。
在80、90年代台灣經濟飛速發展,佛教寺院道場也同步從台灣島內發展到國際擴張的時代,佛光山在星雲大師的「慧眼」下,也展開了美國為主要的國際發展。
除了以「國際佛光會」擔任最關鍵的核心主體之外,包括美國各大城市的佛光山分院、佛光山後來也進一步建立「西來寺、西來大學」等大型的法人機構。
都知道佛光山擁有最久遠且有系統的「信眾組織」,而在美國方面的發展,從最初由台灣本地的信眾捐款,慢慢也演變成國際上或美國在地倍數於台灣本地的捐款規模了。
配合著90年代全球經濟榮景與功德主們的慷慨回饋,這使得以美國為主的「佛光山/國際佛光會」在90年代就累積出擁有億級美金「驚人資產」。
而為了處理這些法人資金資產,早年除了分別透過「國際佛光會、西來寺、西來大學」幾個體系分散持有之外,最大的關鍵是:「佛光山開始進行非常正確且高端的國際投資」!
.
.
80年代末期,經由美國方面的信眾功德主,介紹了「猶太人」的資產管理公司給星雲大師。
據說星雲大師當時的想法也十分簡單:「全世界最會賺錢、管錢的就是猶太人,把錢交給他們應該不會錯」!
而這個在90年代當時,堪稱非常「開放、前衛且睿智」的這一念決定,佛光山不再是多數宗教團體只是「收了捐款、存著死放」的銀行存戶而已了。
佛光山主要的「國際資產」都陸續交給猶太人協助打理之後,在歷經國際金融時代變遷的這30年當中,佛光山直接或間接投資與持股的國際資產獲得「時間的紅利」,最終來到難以想像的「身家底厚」,國際江湖上傳聞都說不會輸給日本的「創價學會」!
.
.
佛光山的國際宗教資產,經營相對成功,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佛光山對於猶太人操盤給予長期充分的合作信任!
猶太人早年為佛光山的投資佈局,即是以包括美國上市公司「藥廠」在內符合佛法戒律的產業性質為對象,而國際製藥業本身眾所皆知就是猶太人的勢力範圍。
據說星雲大師早年雖然沒有接受多方建議「開醫院」(佛光山唯一欠缺),大師主張佛光山體系應該還是比較著重「教育」屬性,但對於猶太人操盤投資醫藥領域,據說大師是相當贊同的:「若能研究出新藥造福人類,也是來自三寶的福澤」。
佛光山與許多美國教會的資本/基金一樣,同樣都是「穩定長期持有」的法人股東,完全不會干涉公司董事會及運營,也是非常受到被投資上市公司的歡迎對象。
也因此,佛光山與眾多美國上市公司除了透過功德主的「人脈友好」,資本的投資佈局也帶來非常長期合作支持的緊密友誼。
.
其次,佛光山的僧眾人才乃至管理人才達國際水平。
星雲大師對於佛光山僧眾們若想要進修碩士、博士一向非常慷慨也珍惜,佛光山僧眾人才的教育水平與國際能力,在我看來應該堪稱是「華人第一」的遙遙領先!
在這30多年的國際資產管理方面,雖說名義上由主要的幾位最資深的長老比丘尼掛名負責,但在自行的運營上,也早已經具體發展出佛光山內部的「管控監督體系」。
僧眾出家人當中,無論語言、財務、管理都有國際能力,乃至長期合作的猶太人進行掌握溝通,而不會只是傻傻任人擺佈。
事實上,早年佛光山也曾經發生過,管理財務的比丘尼因為「好意想幫山上多賺利息」,不幸遇到詐騙份子被騙走數千萬元的社會事件。
但這些後來都成為內部完善平衡監督管理制度的養分,財務機制如今非常嚴謹。
.
再來,佛光山始終沒有讓「在家人/親屬」掌管財務大權,全都由僧尼擔任關鍵的「印章地位」。
主要這是基於星雲大師本身對於道場的「金錢」有非常特殊的管理界定,與慈濟的不同在於,佛光山的核心財務決策「並沒有在家人或親屬擔綱」!|
財務方面,一定是由僧團指派,或者特定幾位最資深的大長老尼們橫跨擔綱且相互監督!關於預算規劃及財務稽核,也在30年前就完全引入專業財會機制,而不是「幾個人自己蓋了章、說了算」。
也因此佛光山雖說也有不同的權力派系,也會難免相互較勁,但幾十年來幾乎都能共同「嚴守財務份際」,沒有誰在財務上能隻手遮天或是任意花錢。
對於一個數十年規模龐大的老道場來說,這也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這些年唯一引起過的爭議,大概只有西來寺在美國曾經因為對「柯林頓」捐贈「政治獻金」被判不當,而遭遇過美國司法部門裁處(當然,這倒也凸顯佛光山在美國多方長期的「人脈深耕」到達何種程度~)。
.
最終,不得不說也正因為上述這些「歷史發展淵源」,使得佛光山體系確實因緣際會,擁有非常低調卻又強大的「國際實力」!
特別是「國際佛光會」以NPO角色耕耘多年,一般人並不明白,佛光會在包括「聯合國」民間組織活動方面的積極涉足,與美國許多參眾議員關係友好,嚴格來說,佛光山的「國際影響力」確實遠遠在慈濟、法鼓山之上甚多。
星雲大師習慣授權,不會處處下指導棋,但從早年最初關於許多「核心原則」的掌握與智慧、授權與信任,特別是在「僧、俗」角色間的界線有鮮明的拿捏。
這些都始終讓佛光山儘管財務上有「學校、媒體」幾大錢坑的每年大量消耗,依然可以穩穩屹立,持續推動著全球佛光山各地短中長期的計畫和預算。
如今回頭看這30多年來的因緣演變,許多洞燭機先的決定著實無可比擬,也令人欽佩萬分!
.
.
眼下蔡英文、陳時中依然還在窮極政府荷包之力,一味護航高端、聯亞等「國產疫苗」。
包括2期沒做完直接簽約下訂單,也包括指示公股行庫基金大舉以高價買入持股護盤;這些舉措,都無法阻擋或掩蓋中央政府對「疫苗政策」的荒唐、利益與私心。
我幾乎可以想像,包括目前負責國際佛光會的覺培法師、擔任會長的媒體前輩趙怡先生,乃至佛光會早年操盤的長老尼慈容法師,尤其星雲大師,應該老老早早就對「買不到疫苗」這事兒難以坐視!
只是去年早先,台灣疫情狀似沒事,佛光山即使擁有著「想買多少,都可以有管道開口」的特殊身份,也不便有太多動作。
.
直到眼下全台灣疫情噴發,死亡人數暴增,尤其此刻甚至有800多位確診老人進入「重症」,一旦不幸輾轉來到千條人命,佛光山的主要決策層「終於受不了」了!
但願佛光山從美國直接採購的50萬劑,能早早不被蔡英文、陳時中「卡關」,涓滴進入台灣的疫情中成為菩薩的甘露。
之所以稍微忍不住披露這一些,畢竟佛光山從來不會那麼「自吹自擂、大內宣」,關於這些「國際江湖傳說」,媒體圈也沒有人知道這一些「時代背景的淵源」。
主要還是對於星雲大師與佛光山,這次的率先增援民間疫苗,寫幾句聊做一分敬意與紀念;尤其覺培法師早前媒體投書中提到佛光山多次詢問但CDC是多麼的「已讀不回」,讓人讀來不免感慨萬千。
而且至今還有一大堆蟑螂網軍,搞不清楚佛光山人家「僧袍下的肌肉」是何等程度,竟然還在多方圍剿著佛光山,這些人準備下輩子投胎去做蟑螂吧!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2萬的網紅香港花生,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消息來源的視頻(請點選觀看) 1. https://youtu.be/AquZm3J7uTU 郭文贵11月14日:关于王健之死发布会的通知,由于法律原因可能作出的变动. (普通話) 頻道﹕ 政事直播 Published on Nov 14, 2018 2. https://youtu.be/5...
三個數最小公倍數短除法 在 運動解密 Fitness Leaks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賴先生是跟了我最久 也是最認真的學生
也是讓我覺得做這行很驕傲 很有成就感的原因之一
他因為工作的關係需要外派到國外 所以無法再繼續跟我上課
仍然有以下的成果:
原地垂直起跳:67公分 →78公分
深度跳躍(從30公分的箱子落下後起跳):65公分→ 80公分
三步單腳起跳 左腳:65公分 → 74公分
三步單腳起跳 右腳:73公分 →87公分
三步雙腳起跳:66公分 →85公分
以下是他這四個月來跟我上課的訓練心得
當你在這個粉絲團按下讚的那一刻,就代表你和我一樣,心中都有一個小小的幼苗,這個幼苗的種子,可能來自於NBA、或井上雄彥的灌籃高手。大部分的人,都只能看著這個永遠長不大的幼苗,卻無能為力,10年、20年過去了,直到幼苗化歸塵土為止。
這個幼苗,就是「灌籃的夢想」,這個夢想,不能吃,也不能幫你賺錢,但他就是一個夢想,只有熱愛籃球的男孩才會懂。直到Andy教練出現,這個幼苗,終於得到灌溉的機會,真的有可能成長茁壯,1cm、2cm.....終有一天,達到305cm。
在這個粉絲團按下讚→傳訊息約時間→跟Andy教練洽談→開始訓練,只用了短短一週多的時間。而在這以前,我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有1對1教練這個職業,對這個領域完全陌生。直到在粉絲團,看到了賴先生上課四個月的心得文章,才大概知道是怎麼回事。讓我快速下定決心試試看的,則是「時間」。
「我沒有時間再考慮了。」
172cm, 63kg, 年齡37歲。從國中學會打籃球開始,到現在,球齡約有快25年。光這個數字可能就比你們的年齡還大。而在12年前,我還出過一場嚴重的車禍,右腿膝蓋骨粉碎+右大腿骨折,記得當時在柏油路上醒來,摸著骨折的右腿,第一個想到的是:X,以後不能打籃球了怎麼辦?? 很幸運的,直到現在我都還能打,也可以摸到籃板。只是受過傷再加上這麼多年下來,右腿肌力不足、右膝軟骨磨損、老化...等身體損耗不可避免,還能打幾年球,我也不曉得。
現在正在看文章的朋友,你們可能除了體脂之外,其他的身高、年齡、身體條件,起始彈跳高度,全都贏我,還且還贏很大。你我唯一相同的,就是:「教練,我想灌籃!!」。
我決定把今年的買車、旅遊計畫後移。因為買車、旅遊...等,是只要活著就可以做的事。但是訓練彈跳力,距離40歲還有3年,現在不試恐怕永遠也沒有機會。我問自己,現在不做,10年、20年後,會不會後悔? 肯定會!! 明明還有機會的時候,卻連試都沒試,對不起的是我自己。
我選擇Andy教練的原因,有兩大理由:
1. 他的身高同樣是172cm,靠著自己摸索苦練到找到對的方法,到可以灌籃的過程,很有說服力。如果他是185cm, 那我就會覺得他是靠身材條件,不會懂172cm距離籃框有多遠的那種感覺。
2. 除了健身領域外,他對彈跳力訓練的專業研究+個人身體力行的經驗,別無分號。我37歲沒辦法選錯教練重試,我只有這1次機會,要找當然要找這個領域的TOP 1。
第一個階段以重量訓練為主,彈跳訓練為輔,我是上完第一階段。第一堂課是數據檢測,其中單腳三步跳躍(用單腳,往前跳三步的距離)最讓我印象深刻,Andy教練示範時不是用跳的,而是用飛的,飛行距離之遠讓我確定灌籃影片裡的絕對是他本人沒錯。
一週課程過後,我明白了,以前在市立運動中心,做的那些輕鬆之舉,全都是搞笑,難怪完全沒有效果,不用說彈跳力了,連股四頭肌都練不起來。頭兩週的重量訓練(硬舉、蹲舉)真的很辛苦,這個階段就是在打地基。如果沒有先強化肌力,貿然做彈跳的訓練,只會讓膝關節提早磨損報銷。除了強化肌力外、過程中也會同時降低體脂。我報到時的體脂肪率是15.9,一個月後是13.1,降低了整整2.8,而如果想抓到框,降到6-10是必須的。
我終於明白為什麼有人天天跑步、游泳,幾個月還是瘦不下來,或是瘦的非常慢,還弄的都是傷。因為方法不對,強度不夠,只是在浪費時間。你覺得我花錢上課很笨,但你耗費幾個月的時間成本和健康成本,早就超過我一個月的上課成本。
不到一個月,大腿、臀部、和背部肌肉得到了明顯的強化,尤其是右腿右膝,肌力不足狀況大幅改善,因開刀長達30cm(您沒看錯,不是3cm,是30)的萎縮部位被肌肉填平,十幾年來我做不到的事,在一個月之內達成。體態和步態也同步改善,上下樓梯膝蓋負擔非常輕鬆,身體覺得很輕盈,不論是上跑步機,或是游泳,都能輕鬆達到以前兩倍的距離,好像開外掛一樣。
到最後一週開始正式的增強式訓練,2小時都以跳耀的動作為主。
-----------------------------------------------------------------------------
我的數據很普通,但我向所有人證明了一件事:「1個37歲,右腿右膝嚴重骨折過,肌力不平衡了10年,基礎條件這麼不好的人,在Andy教練的課程訓練下,都能夠進步好幾公分。」
此時此刻,在螢幕前的你們,起碼比我年輕10歲以上,身高比我高的,跳的比我高的,體能比我強的,比比皆是。同樣的訓練,你們肯定能在更短的時間內,輕鬆達到高過兩倍於我的效果。時間不會等你,你的「年齡紅利」正隨著時間,成等比級數的速度流失,而你將要付出的成本,也以等比級數的速度增加。
我的「年齡紅利」早就是負的。請算算看,你還剩下多少「年齡紅利」?
如果時光能夠回朔,我多麼希望在我25歲的時候,遇到Andy教練,憑我當時的體能,對籃球的熱愛,我的決心和毅力,即使灌不到籃,我也一定可以用172cm的身高抓框。但第一:我回不去了,第二:我25歲,Andy教練才15歲,未成年。
但是你們可以,我很羨慕你們,你們真的有機會完成夢想,重點是,如果你沒有決心,總是不肯行動,等時間一過,你再想用多少代價,也換不到你的夢想了。
聽說很多2x歲的朋友,問Andy教練:「我現在練還來得及嗎?」我想這個問題,現在基本不用解釋了。我37歲,我甚至連這個問題都沒問過,因為我根本已經沒有時間去問,我的成果就是你的答案;而你們的成果,肯定倍數於我。
熱愛籃球的朋友們,夢想是你自己的,不是我的,也不是Andy教練的。我恐怕來不及了,但是你們還可以,我不認為你們都能和我一樣,到37歲還能打球,我也不能保證你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成功,但以我自己的案例,你們之中有太多人都有很好的條件和機會成功,就只差一個師父領進門。每蹉跎一分一秒,你只會離籃框越來越遠。
這一個月的訓練,恐怕是我37年來,自動自發,所做過最有決心,最有毅力的一件事。謝謝Andy,你是個好教練,也謝謝各位朋友們,願意一起看到這裡。
從MJ到VC、Kobe 以至現在的BG、LBJ,從小就是個籃球迷的我,每次看到眾星們各種驚心動迫的扣籃動作,就很興奮!我想要灌籃,我覺得我做得到…
我覺得我做得到,所以努力嘗試──從國中時,碰網;高中時,觸框,但我不氣餒,相信自己一定可以灌籃。我曾經在大學時練過籃框終結者,希冀可以增加30cm的跳躍力,然後飛扣籃框,但夢想僅在增加約5cm高度時,就折翼受傷。曾幾何時,我曾放棄灌籃夢,被工作阻礙。直到我看到Andy教練的灌籃影片,我又燃起了一絲希望,如果連身高條件都比我來得劣勢的Andy都做的到話,why not try it?於是我主動與Andy教練接觸,在與他聊天的過程中,真心佩服他想灌籃的決心及專業的訓練觀念。其實在美國有許多訓練跳躍力的課程,我很想去美國學,但因各方面的考量,無法實現。現在有個試過各種跳躍方法、已達成目標的人願意傾囊相授,我知道我得把握這個機會,因為青春是不等人的…
要跳高灌籃,我以為只要增加大腿的力量,像袋鼠一樣,用力往上蹬就可以灌到了(但哪有那麼簡單XD)。在經過Andy解說後,我才知道要跳高,除了要增加最大肌力,還得加強CNS(中央神經系統)的反應速度才能跳得高。拿舉重選手的例子來說,他們的最大肌力都很強,所以很多人原地起跳都可以跳非常高,但助跑起跳後,高度反而沒上升,原因就是他們的CNS太弱。(教練的粉絲團有說到影響跳高的因素,大家可以去看)。影響跳高的原因除了上述所說的,還有體脂肪。當體脂越低,就代表肌肉不用負擔過多的脂肪,可以把力量轉化成高度,所以體脂越低越好──NBA球星們的體脂都是個位數開頭的。
體脂要低就要從飲食改善。這個階段其實是最痛苦的,訓練再苦畢竟也只是一時的,但飲食習慣是持續性的,任何一刻鬆懈都會影響站在體脂機上的表現,這是很糾結的。教練說不能吃水餃,偏偏就想吃八方雲集,不能吃油炸的,但就是想喝珍奶配雞排……教練要我把每一天的飲食記錄下來,並一一解釋我飲食上的缺失,經由一次次的叮嚀,慢慢地調整我的飲食習慣。現在我去subway點餐已養成習慣:全麥火雞胸肉加橄欖油、紅酒醋跟生菜,也許食物不像過去那麼美味,卻比較健康、較接近食物的天然原味。飲食習慣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及的,必須經過時間漸漸改善。當然持之以恆是最困難的,因為每次遇到美食總會內心掙扎、甚至心存僥倖,心想吃一點應該沒關係吧?但是每每吃完美食、罪惡感都超重!後來,我就告訴自己,要就吃自己想吃的,要就照教練要求的去改善,不要半調子。並且如此自我期許:每次照課表去執行就能跳高一點,偷吃別的美食則會跳矮一點……就靠著這樣的自我鼓勵,我在跳躍的成績上也有顯著的進步。雖然現在還不能灌籃,但我已經進步近一個手掌的跳躍高度,開心之餘,我會持續努力!如今只要再給我一段時間,我會跳更高的,請大家期待我的影片!
最後,要感謝我親愛的Andy教練,他將我的灌籃夢,用具體的方式描繪出來。當初,我來學灌籃以為只要重訓就好,但Andy給我太多太多東西了,超出我原本所想的。為了圓我這個夢,我順帶學會該如何正確飲食、運動、維持生活作息,甚至還學了不少醫學知識,真的是太感恩了!也許因為人、事、時、地、物……等的各種因素,不是每個人都能跟Andy面對面學習,但他的網站有很多健康的知識,只要你懂一個觀念,一生受用無窮。
祝各位超想灌籃的朋友們,只要有夢,就要堅持、只要有計畫,就要執行。不需要管別人的冷言冷語,你的人生你自己決定!
看更多跳躍力訓練點進我的IG andykyo32
https://www.instagram.com/andykyo32
跳躍力聖經 Vertical Training Society
三個數最小公倍數短除法 在 葉郎:異聞筆記 / Dr. Strangenot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百年一覺:24格夢和挑戰它的勇者】#葉郎電影徵信社
繼《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之後,李安再度在《Gemini Man 雙子殺手》挑戰每秒120格的高格率電影格式。這從來不是容易的革命,已經習慣24格電影美學的觀眾和評論者仍然在太過清晰的動作、過份放大的表演中無法怡然自處。所以上映至今爛番茄新鮮度指數只有25%,Metacritic只有38分,只有中國市場的豆瓣評分給了相對支持的7.1分。
李安不是第一個企圖挑戰電影每秒24格標準的人,近百年來已經有無數英雄前仆後繼地倒在這個傳說中打不倒的魔王面前。
為什麼偏偏是24?為什麼這個數字這麼難擊倒?難道24是生命、宇宙、萬事萬物的唯一解?
▇ 肥皂劇效應
「為了最佳觀賞經驗,請關掉類似TruMotion、Action Smoothing、Motion Interpolation或是諸如此類的功能。」
去年底Alfonso Cuarón的Netflix電影《Roma 羅馬》上架的時候,Netflix在官網上提供了鉅細靡遺的電視設定指南,其中第一個被Netflix強烈建議關掉的,正是最近一年成為好萊塢全民公敵的電視科技——「motion smoothing 動態補償」。
事實上就在《羅馬》上架前三個月,《Interstellar 星際效應》導演Christopher Nolan才剛在導演工會裡頭發難,要阻止電視機產業繼續用「動態補償」技術破壞電影的原貌。「動態補償」到底得罪了誰,讓Paul Thomas Anderson、Martin Scorsese和Patty Jenkins等導演都接連站出來叫陣?
躲在這場爭議背後的正是每秒24格的電影魔王。
因為每秒24格的電影和每秒25格(香港和歐洲使用的PAL電視規格)或每秒30格(台灣和北美使用的NTSC電視規格)的電視畫面格率不同,觀眾在電視機上看到的電影都是經過補幀的方法(重複特定畫格)來補成25或30的倍數。這種方法一直都有殘影的問題,而且隨著高畫質電視機的尺寸越來越大,殘影也變得越來越難以忽略。1990年代中期終於有工程師提出了大膽的解法:如果重複畫格的方法行不通,那就讓電視機的處理器來自己計算出缺少的中間畫格。
最早推出類似功能的廠商比如Sony很快就發現動態補償科技讓動作變得非常流暢清晰,以至於各家爭相加入類似的功能(但名稱不一),並通常在出廠時就開到最強,以便在賣場陳列時讓路過的買家為之驚艷。
問題是這種讓電腦來「大膽猜測」下一個畫面的技術其實是在無中生有,所以仍會有一種不自然的人工感。而且已經熟悉24格電影的動態模糊感受的觀眾,在完全沒有殘影的電視畫面中反而會覺得不「真實」。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新的詞彙被用來詆毀高格率影片和那些開了動態補償而太過流暢清晰的電視畫面:「肥皂劇效果(soap opera effect)」。
▇ 就決定是你了
「這世界上才沒有所謂固定速率拍攝這回事。(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A SET CAMERA SPEED)」
距今104年前,一本由放映師F.H. Richardson寫的《Handbook of Projection: The Blue Book of Projection 放映師手冊:電影放映的藍皮書》中,白紙黑字(而且全部大寫強調)寫下這句會讓李安點頭如搗蒜的金句。
24格其實有很長一段時間並非理所當然等於「電影感」。
100年前不論電影拍攝或是放映的速度都比我們想像的任性得多。攝影機還沒有電動馬達的時代,攝影師是用非常不精確的手搖方式控制速度(所以很多攝影師會像現代人慢跑一樣邊哼歌邊拍攝來配速)。電影院的放映師有時候會收到發行商的指示告訴他們要用什麼速度播放,但有時候也會收到電影院老闆的指示要加快速度放映以便多放幾場賺錢。在喜劇盛行的默片時代加速放映其實很難被觀眾察覺。
除了賺錢的工具之外,在《The Birth of a Nation 一個國家的誕生》導演D. W. Griffith眼中電影格率則是藝術表現形式的一部分。他的《Home Sweet Home》中就附上了詳細的放映指示:第一卷膠卷建議放映16分鐘(每秒16.6 格),第二卷約13到14分鐘(每秒17.8到19 格),其他卷則約13到14分鐘(每秒19到20.5格)。
1927年音聲同步的有聲電影的問世終結了這種百花齊放的速度亂象。因為我們的耳朵比我們的眼睛聰明很多,被加速播放的音軌幾乎百分之百會被觀眾聽出來,於是任意調整的放映速度終於被判了死刑。電影格率被有聲電影逼著進入了書同文、車同軌的年代。
第一部有聲電影《The Jazz Singer 爵士歌手》所採用的Vitaphone錄音系統,是Warner購自Western Electric西方電器旗下貝爾實驗室的技術。這歷史性的一天(必須配上《2001 A Space Odyssey 2001太空漫遊》的查拉圖斯特如是說的音樂),西方電器的工程師Stanley Watkins風塵僕僕地帶著他的團隊拜訪Warner的首席放映師,試圖在這次會議中把格率定下來。
「請問一般電影都用什麼速度放映?」他問。
當時放映師通常用每分鐘的膠捲長度來計算而非每秒幾格。Warner的首席放映師Frank Rich回答說多半是每分鐘80呎(約是每秒21.5格),然後部分急性子的戲院老闆則會要求用每分鐘100呎的速度放映(約每秒27格)。
工程師摸摸頭想了一下,然後說:好啦,那不然就取中間值每分鐘90呎好了。
各位剛剛見證了百年無可撼動的24格魔王的誕生。李安導演日前受訪才用「三個白人看一下」來形容24格標準的隨意任性。沒有天降異象,也沒有祥雲瑞氣。三個白人看一下之後,24成了唯一解。每秒24格顯然只是底片成本和影片品質在那時那刻的平衡點,從來沒有準備要用上百年之久,更不是一個與藝術有關的決定。
▇ 打不倒的勇者
「我在《2001太空漫遊》劇組工作的時候第一次迷上這種沈浸式電影體驗。那時候我們的電影被投放在Cinerama那種90呎寬的弧形巨大銀幕上頭,那是今日的IMAX都比不上的壯觀場面。當年我是個容易感動的敏感孩子,而Kubrick本人就在我眼前創造初、那些純粹的視覺奇觀——後來被大家稱作終極之旅,因為整部電影已經在追求純粹體驗的道路上徹底擺脫了世俗的所有電影常規。這一刻影響我無比深遠,我當場說:Holy sh-! 這太酷了!我將來想要拍這種電影,我想要探索這種電影語言。」
這段話出自《2001太空漫遊》、《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第三類接觸》、《Star Trek: The Motion Picture 星艦迷航記》和《Blade Runner 銀翼殺手》的好萊塢特效大師Douglas Trumbull。這次堪比大腿骨被猿人丟上太空的啟發經驗,促使Trumbull成為日後全世界最積極推動高格率電影的人。
Kubrick當時用的Cinerama弧形銀幕(由三台35mm放映機畫面拼接而成)來自一名從百老匯轉戰好萊塢的技術投資人Mike Todd。NASA曾用來記錄阿波羅11任務的Todd-AO電影格式也是他的發明。這兩種劃時代的技術加起來幾乎就是今日IMAX的前身。每秒30格、曲形寬銀幕、高解析度70mm底片,幾乎你能想到的好萊塢規則都在1950年代被他逐一打破。
雖然Mike Todd留下的公司早已破產或是被併購,但他留下的技術仍隱身在今日的電影裡無所不在,唯一早早夭折的就是Todd-AO所採用的每秒30格的格式。在《Oklahoma! 奧克拉荷馬之戀》和《Around the World in 80 Days 環遊世界80天》兩次華麗但費力(必須用兩台攝影機拍兩次以便在傳統戲院也能上映)的產品展示之後,Todd就因為成本太高、推動困難而高舉雙手向24格的魔王投降。
事實上Todd自己還是《環遊世界80天》的製片,不只變賣公司股票、傾家蕩產投入這次華麗的Demo,甚至後製階段底片還被債主扣押,必須每天讓剪接師剪接完之後送還給債主當抵押。
Mike Todd的故事後來以電影宣傳後期駕駛小飛機墜機身亡的悲劇收尾(附帶一提他的未亡人是女星Elizabeth Tyler)。
Douglas Trumbull的故事相較起來或許勵志一點......
▇ 從24格的夢中醒來
什麼是「真實」?其實只要是攝影機記錄下來的,無論每秒幾格都還是模擬出來的真實,只是我們沈浸在這個24格版本的模擬真實之中已經超過百年,早就把把它當成唯一的真實。
於是這一切越來越像《The Matrix 駭客任務》的電影劇情:
Douglas Trumbull那被大腿骨砸到的靈光乍現一刻,就像是紅膠囊、藍膠囊的決定性時刻。此後半世紀,Trumbull開始扮演Morpheus的角色,義無反顧地持續推動高格率電影革命,並成功遊說關鍵影人Peter Jackson和James Cameron從Matrix中覺醒,加入他的陣營。
Douglas Trumbull以Mike Todd為師,在1970年代推出了每秒60格、70mm的新格式名為ShowScan。迄今從來沒有成功使用在任何一部電影長片中。即便公司早已破產,Trumbull仍鍥而不捨地到處傳教。2014年他甚至親自執導了一部3D、4K、每秒120格的Demo短片《UFOTOG》,到處參加展會示範120格的真實。
可能也受過Trumbull傳教的李安也許就其中一個版本的救世主Neo:
相較於已經棄教的Peter Jackson以及幾年前早就說要用高格率拍《Avatar 阿凡達》續集卻在這幾天改口說高格率行不通的James Cameron,李安已經挺過艱難的兩部電影,並且在各種批評聲浪中仍不死心地回答記者說下一部電影《Thrilla in Manila 馬尼拉之戰》如果預算允許的話仍然會用每秒120格拍攝。雖然24格的燈光、攝影、剪接、表演搬到120格的新宇宙顯然都有水土不服的情形,李安仍不打算放棄追尋120格宇宙自己那一套的美學。
另外一個抵死不從的是電視業。
Christopher Nolan挟著導演工會的勢力和HUD超高解析度聯盟的電視機產業代表談判,成功使UHD聯盟旗下的LG、Vizio和Panasonic等品牌在日前宣示2020年起要在電視機上設置所謂「Filmmaker Mode 導演模式」,以便觀眾可以快速關掉各種花俏的動態補償效果,觀賞最接近24格的原汁原味。但仍有電視廠商陽奉陰違地繼續研發更先進的插幀技術,引入人工智慧來讓被補進去的畫格「比真實更真實」。
向來熱衷追求技術升級的Netflix,已經在一年內徹底強迫自製節目採用4K、Atmos和HDR的規格,甚至讓攝影機廠商人仰馬翻地升級設備以免被Netflix的4K規定擠出市場。雖然對於高格率節目Netlix一直維持「有興趣」但「沒出手」的猶豫狀態,但這幾天Netflix無預警地踩過另外一條肯定會讓Christopher Nolan神經緊張的界線:上週他們開始在部分手機用戶的APP上測試讓他們選擇自己喜歡的速度看節目。
電視產業最激進的一步應該還是去年底開播的NHK BS8K,每天播出8K解析度、22.2多聲道節目,而且還以每秒60格和120格兩種格率播出,此外東京奧運期間更將全面使用該格式來轉播,提供無死角涵蓋整個球場、每個動作鉅細彌遺絕無殘影的賽事畫面。
「此時此刻電影的技術規格已經和電視幾乎相同了。兩種媒介的差異微乎其微,但因為在平板電腦上看電影實在太過方便,年輕人正在快速地遠離電影這個媒介。不過如果我們能夠用電影的沈浸式體驗來展示它的真正力量,或許就可以讓電影留在戲院久一點,不要這麼快就在電視出現。」高格率電影教主Douglas Trumbull開示。
你準備好從24格的夢中醒過來了嗎?
(原載於端傳媒:https://theinitium.com/ )
三個數最小公倍數短除法 在 香港花生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消息來源的視頻(請點選觀看)
1. https://youtu.be/AquZm3J7uTU
郭文贵11月14日:关于王健之死发布会的通知,由于法律原因可能作出的变动. (普通話)
頻道﹕
政事直播
Published on Nov 14, 2018
2. https://youtu.be/543wwJEuofE
郭文贵11月15日:王健之死与海航真相发布会日程公布!这一天将开启“依法灭共”新纪元! (普通話)
頻道﹕
政事直播
Published on Nov 15, 2018
最新, 還有 郭文貴 這個視頻, 很有趣;
講到了 11月20日 的新聞發佈會. 負責 處理發佈會 的 他自己 的律師, 香港分行 被威脅, 要毀約, 不代表他了. 發佈會的 主持人 班農 的律師, 也是 被「藍金黃」,勸告 班農 不要 主持 發佈會, 否則 他們也會辭職. 可見 王岐山 江澤民家族 對美國的律師界, 可以怎樣 呼風喚雨 無遠弗屆. 郭文貴 就說, 他一定 排除萬難, 發佈會 一定會開. 這視頻 另一有趣之處 是, 那些 相熟的 支持者, 他要求 給 35個 出席名額, 排擠了 許多 傳媒代表 出席的機會, 遭到 辦事人員 跟他 吵起來, 那些 辦實事的 美國人, 當面 譏諷他, 不要叫 新聞發佈會了, 倒不如 改為 戰友招待會, 更貼切......
3. 11/17/2018 文贵先生直播(完整版)(普通話)
https://youtu.be/0979qXgNXmU
頻道﹕
路德社
Published on Nov 17, 2018
評論和討論
我先列出 將會論及 的題目
1. 這個月來, 香港其他評論員 討論 郭文貴提出來 的港幣貶值 的論點, 有哪些破綻?.
2. 請教我的讀者 幾個 關於金融知識 的問題.
3. 討論: 假如 你為了 保護自己的港元資產, 加入 及早兌換成 美元 的行動, 是否 協助了 外國大鱷、壞人, 讓本來 不會發生 的貶值, 變成事實呢? 亦即是, 是否不道德呢?
1. 這個月來, 香港其他評論員 討論 郭文貴提出來 的港幣貶值 的論點, 有哪些破綻?
今期 [粵語郭文貴24] 列點字幕視頻裏, 正文 講到 新聞發佈會 所引起的連鎖反應, 當中第5點 已經提到 這些破綻. 那就是, 其他評論員 無論正方或反方 都迴避了 [粵語郭文貴20] 已經講了的 幾個重要 金融數據:
5A 港元發行量 應該是 金管局的美元儲備 的八倍.
5B 監管失效, 現在 已經發行到 十一倍.
5C Kayle Bass級數的 國際大鱷, 已經 組織了 一萬億美元, 短期內 通過 期貨市場 襲擊聯繫匯率.
關於5A 和 5B, 他們 說港元 穩如泰山時, 或者 說港元 一定 貶值時, 都強調 目前金管局 每 批准 發行 7.8港元, 必然有 1美元 或等值的美元票據 在手; 反方說 因而 港元穩如泰山, 因為 你 有多少 兌換美元的要求, 當局 一定會有 同等值的 美元 換給你; 正方則說 在中共的 軟硬兼施下, 他們 已經違法地, 手上 有一美元 卻超發了, 去到 8、9、10 港元了.
可是 郭文貴說, 以香港的經濟規模, 如果手上 有1美元, 金管局可以 合法合理 和安全 地 容許銀行 發行 7.8 x 8 = 62.4 港元, 可是 他們 被藍金黃之後, 已經 濫發, 但不是超過7.8 很多 而是 超過 62.4 很多, 去到 7.8 x11 = 85.8 之多, 導致 港元 本質上 疲弱, 才給 國際大鱷 有機可乘.
以我有限的 金融知識, 看來 郭文貴 在這個基本認知上, 比較 準確. 因為 現代的金融制度, 經過資本主義 幾百年 所總結的 科學經驗, 有一種 貨幣發行 的 leverage, 即是槓桿; 即是說, 如果 金管局 拿著 一美元, 就容許 發行 十多港元 那完全 在於 安全範圍之內, 即是說, 國際大鱷 如果 對這麼穩健的 金融系統 襲擊, 那才是 真的 撼頭埋牆呢. 要超過 8倍, 才算危險. 假如我有時間, 我會去 搜尋一下 各國的 貨幣發行槓桿 是多少.
2. 請教我的讀者 幾個 關於金融知識 的問題.
我的問題 都同5A, 5B, 5C, 有關.
5A1 究竟一般 容許本國貨幣自由兌換 外國貨幣的 文明國家, 發行貨幣的時候, 是不是 可以按照 其經濟規模, 按一個 數倍於 儲備 的槓桿 去進行的?
5A2 我只知道 有槓桿這一回事, 但不知道 它究竟是 一種硬性規定, 還是約定俗成. 如果 香港 是硬性的, 是以什麼機制來 計算 多少倍, 和 保證 這個倍數得到遵循? 是法律條文的規定嗎? 還是 其他次一級的 規章制度呢?
5A3 香港的 制度裏, 目前 合法的槓桿 是多少倍? 是不是 真的 八倍 呢?
5A4 有沒有 公開的數據, 能肯定 港幣 確實 發行了多少 和 它背後 的外匯保證金額 是多少?
5B1 以香港目前 的法規, 港幣發行量 有沒有 超過 這個槓桿呢? 如果有 是不是真的 11倍 呢?
5C1 假如 真的有人 成功組織了 一萬億美元 來攻擊 港元的匯價, 再假如 港幣 完全依足 5A3 題的答案 (例如 合法 槓桿 真的是 八倍) 來發行, 那麼 一萬億美元 這個金額 足夠不足夠 撼動 7.85 這個 聯繫匯率呢? 為什麼?
5C2 再假如 真的有人 成功組織了 一萬億美元 來攻擊 港元的匯價, 但今次假設 港幣 沒依足 5A3 題的答案 (例如 八倍) 來發行, 而是 濫發了 這個 槓桿 之 三分一, 那麼 一萬億美元 這個金額, 足夠不足夠 撼動 7.85 這個 聯繫匯率呢? 為什麼?
希望 有這方面認識的讀者 賜教. 你 在花生台 或我的頻道 Tsui Hon Kwong 的觀眾留言欄 回答即可, 最好 寫明 是回答 以上七題的哪一個題目號碼. 非常感謝.
3. 討論: 假如 你為了 保護自己的港元資產, 加入 及早兌換成 美元 的行動, 是否 協助了 外國大鱷、壞人, 讓本來 不會發生 的貶值, 變成事實呢? 亦即是, 是否不道德呢?
我的思路方向是: 即使 那些狙擊 港元的人 是壞人, 我們這些升斗市民 所有的 個人 港元資產, 比起他們 能影響 匯價 脫離 聯繫匯率 的本錢 (即據說的 一萬億美元) 相比, 根本 微不足道, 幾乎等於 巴西森林裏 那隻蝴蝶 震動翅膀, 因而引起 金融海嘯 令很多人受苦 一樣的責任 而已. 蝴蝶 為了日常生活 有時 也是為了自己生存 都不得不震動翅膀的, 完全沒有不道德, 完全不需要內疚; 反而有些 本應維護 自然秩序的人 為了 一黨之私 乃至一家之私, 令到金融大氣層 違反自然地 過熱, 才會 引發頻密的 天氣災難, 不道德的 只有他們而已.
*********************************************
香港時間 11月20日 傍晚 特別晚間新聞 報告
香港時間 今晚十點正 將會是 郭文貴 在紐約 召開 新聞發布會的時間, 將會 延續到 香港時間午夜12點正.
如無意外, 應該有 好幾個 網台 現場直播, 例如 粵語郭文貴 常常引述的 三個台: www.guo.media、郭文貴頻道、政事直播頻道 和路德社頻道.
關心國情的你 或想自行推測 今晚發布的消息 對明天星期三 的股市 會不會有影響的你, 就值得搜尋一下, 直接收聽. 即使是粵語人, 或仍會聽得懂, 因為 新聞發佈會 將以 中英雙語 進行, 而且 經過非常仔細的安排、逐字逐句 都 條理分明 有根有據、還輔有 各種圖片、視頻、和文字說明.
不過, 如無意外, 所有這些直播頻道 都將受到 中共 最猛烈的 網絡 攻擊. 因此, 你能夠順利收看 是僥倖; 中間出現各種問題, 包括 有聲冇畫、有畫冇聲 、乃至 徹底斷播、又恢復、又再斷、斷斷續續, 都是正常. 所以祝大家, 包括我自己, 好運!
以我的經驗, 主辦方 都會有一些現場錄影, 在三數小時, 內 即很有可能 明天 香港開市之前, 都會 通過以上提到的三數個頻道 或其他, 成功上傳 到youtube 的. 因此 即使收 看 直播 不成功, 睡好一覺之後, 希望仍在人間的.
特別新聞 報告完畢.
*********************************************
...... 一切待續
把花生留住,請付費支持:轉賬至滙豐銀行 023-280233-838,抬頭 HONG KONG INTERNET RADIO LIMITED
花生網頁: www.hkpeanuts.com
PayPal 付款賬號: hkangrypeanut@gmail.com
FB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hkpeanuts/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6jaVeKhrSU/hqdefault.jpg?sqp=-oaymwEbCKgBEF5IVfKriqkDDggBFQAAiEIYAXABwAEG&rs=AOn4CLB7jq9fWTkvasLpnD6TwZ_nBmjd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