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十點, 時代力量新北黨部、王婉諭委員和我一同召開「五大呼籲矯正房市政策亂象」記者會。
疫情期間,我國房價仍不斷攀升。根據今年五月份的清華安富房價指數,新北市為117.99;桃園市達132.35,較去年同期成長6.86%,創歷史新高。
與去年同期相較,新北市房價漲幅以三峽區9.81%為最高,鶯歌區9.48%次之;樹林區、蘆洲區、林口區、泰山區分別成長8.18%、7.40%、7.16%、6.63%。
桃園市房價漲幅以八德區14.84%為最高,其次為平鎮區較去年同期成長8.72%,蘆竹區和中壢區則分別成長7.76%、7.60%。
新北市的房價指數在2013年就超越台北市一路飆漲,而這些房市新熱區,都反映出 #蛋白區正在向外擴張 的現象。
為什麼?理由很簡單,台北市的蛋黃區房價早已高不可攀,#新北市成為通勤族居住地的首選。
然而,舊蛋白區如中永和地區,在近年內房價快速成長,#在三鶯線能夠提供通勤族交通誘因的前提下,蛋白區便隨之擴張。
主計總處99年的人口普查報告指出,常住外縣市通勤至臺北市工作人口有 63 萬 4,766 人,#其中新北市民占八成四最多;而根據「內政統計通報」,桃園市的淨遷入人口在近十年來加速成長,#接近十八萬人。
內政部日前發布電信信令人口統計,臺北日間較夜間多71.8萬人,差距最大。臺北市平日的日間活動人口數為350.8萬人,較夜間停留人口增加71.8萬人(+25.7%),其中屬商業、行政及文教匯集區的 #中山區、#中正區、#大安區,#日間流入人口最多。
#而新北夜間440萬人為全臺最多,尤其板橋區、三重區、永和區,日間活動人口則較夜間停留人口少,充分反應就業就學與居住間人口移動情形。
此外,捷運三鶯線預計在2023年完工試車,從板南線頂埔站起始,將串起土城工業區、北大特區、三峽舊市區、鶯歌市區、桃園八德的鳳鳴重劃區,未來延伸至桃園綠線轉乘、甚至串聯桃園國際機場(中壢青埔航空城)與高速鐵路,是擴大 #北北桃生活圈範圍 的重要路線。
從這些資料都可以看出,#年輕人對於蛋白區的住宅有剛性需求,那麽蛋白區的房價一路飆漲,只是因為市場需求大嗎?
#可能不只是這樣。
根據財政部近期公布的「2020年非自住住家用房屋稅籍個人歸戶統計」,#全台以新北市近7.2萬人擁有非自住住家最多,而其中更有1,771人 #囤房五戶以上。
內政部2020年Q4的「住宅資訊統計彙報」指出,#六都中新北市的住宅存量同樣居冠,達1,693,707戶。
也就是說,#儘管新北市的不動產供給持續成長,#房價卻絲毫沒有下跌的跡象,反而屢創新高。
因此,我們提出五點訴求:
1⃣財政部應盡快提出囤房稅版本。
2⃣財政部應完整公開之歸戶資訊。
3⃣內政部應分析並公開低度用電及新建餘屋勾稽歸戶資料。
4⃣新北市府及議會應儘速提高囤房稅稅率。
5⃣新北市應積極興建社宅並提供社宅免地價稅措施。
儘快提出 #有效的抑制機制、#公佈相關資訊,才能保障年輕人的生活。我會持續在國會為民眾監督相關部會的辦理成效。
圖表來源: MacroMicro 財經M平方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好奇婆婆PoPoCurious,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藉由網友建議讓婆婆好奇一回三峽 **片中「學勤路」婆婆講述「勤學路」修正** 學勤路晃了一圈後 顛覆對三峽的感官 #三峽北大特區 建築新穎、林蔭道路、商家齊全、道路寬敞、停車方便是住在台北市人奢求的 觀察之後也發現不像網路所講的鬼城反而覺得住宅密度高 只可惜附近只有一家恩主公醫院,沒所謂台北大型醫...
三峽學勤路房價 在 蕪菁雜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民眾黨顯然還沒有弄清楚,自己為什麼會在高雄輸到只剩下4%。
前一天民眾黨發了篇文宣,標題是「嚴守財政紀律,不用舉債也可以建設」,大力吹噓柯文哲很會還錢;言下之意是中央政府和其他縣市都執政無能,只有阿伯很會做事。
這個文宣我真的看得很堵藍。打個比方說,就好像一個拿爸媽的錢全現金買房的少爺,跑去酸中產階級「為什麼你要貸款買房,真是廢柴一條」。這種吃米不知米價的話,您聽得下去嗎?
姑且不論柯文哲是不是很會建設(事實上柯六年來所做的重大公共建設案少得可憐),關於各縣市的財政問題,如果不去瞭解前因後果的話,很容易陷入像民眾黨這樣的思考誤區,變成一個討厭的 #天龍人。
首先要認清一個事實是,台北的富裕,是掠奪地方的結果。台北市上繳的稅收裡面,有多少是生產活動完全在中南部,只因為掛了個總部辦公室在台北市,稅收數字就整碗被台北市端走的?拿掉地方上的生產活動,請問孤零零一個台北市,還剩下什麼?
再者,各縣市的立地條件根本不一樣。台北市只要管好盆地裡的一小塊地方就好。而其他縣市,例如高雄,幅員廣闊,上到玉山,下至台灣海峽。既要衝刺繁榮市區的高端建設,也要滿足郊區偏鄉的基本需求。這些都是鉅額成本啊!當初2010六都升格的時候,光是與台北縣合併,台北市就喊不要不要,嫌台北縣太窮會拖累。比起來陳菊真是有guts太多了,高雄縣的負擔說扛就扛,也沒聽過她嫌棄窮兄弟。
更不要說,幾十年來,中央政府對台北與台北以外,態度真是天差地遠。先不提其他,就拿北高兩直轄市來講就好:
😡 #鐵路地下化,台北市的部份就是中央政府全額出資,高雄就得要分段提出 #自籌款 25%-55%。光這部份就是兩、三百億的差距。
😡 #捷運路網,台北市的一期路網是政府蓋好,「#一元起租」給北捷公司營運,北捷不用負擔硬體折舊與利息。高雄就要弄一個四不像的BOT案,高捷公司要負擔硬體(至少是機電設備的部份)折舊與利息,然後天天被媒體酸說高雄捷運虧錢要倒。最後陳菊市府跟銀行團債務協商,市府作價買回機電設備,高捷公司馬上就打平了。說起來,這也不過就是回到跟北捷一樣的基準點而已。
😡 #治水預算,台北是從民國五十年代就開始做,民國七、八十年代,為期十五年的《台北地區防洪計劃》,就花掉了一千一百多億。要知道這是三、四十年前的千億新台幣,換算成今天的幣值恐怕都要翻倍。而高雄了不起就是近一、二十年來,拿了差不多三百億的治水預算。所以台北可以淡水河、新店溪沿岸堤防蓋好蓋滿,再加上亞洲最大的抽水站(南港玉成)、基隆河截彎取直、二重疏洪道再加員山子分洪隧道。而高雄則是省錢有省錢的做法,以廣設滯洪池、還地於水為主。可笑的是,柯文哲當初吹噓的「#海綿城市」的做法,還是咱們林副市長帶過去的know-how。
😡 軍方的態度也差很多。信義計劃區過去是 #聯勤206廠(舊稱四四兵工廠),1980年代台北要搞信義計劃區,聯勤二話不說就搬去了三峽。高雄亞洲新灣區旁邊有一個 #聯勤205廠,高市府協商他們搬去大樹,(馬英九時期的)國防部獅子大開口,說要高市府全額出資在大樹幫他們蓋好新廠,並負擔所有搬遷費用,數字大概三百億,否則免談。
隨便加一加算一算就是千億以上的差別待遇。以下種種暫且不表。而且同樣的基礎建設,台北至少比高雄先跑二三十年,高雄好一點,比其他縣市早個十年左右。要知道三、四十年前搞重大建設,難度和成本比現在低太多了,土地取得和環評的問題都可忽略不計。
而重大基礎建設是有先發優勢的。股神巴菲特的成功心法是「複利的力量」,而台北,就是靠著這個先發優勢,利上滾利,才能有現在的繁榮的。
#話若欲講透支,#目屎就撥未離 啊!
錢不是唯一的問題。來到高雄,問題還多一層,就是 #舊工業時代的包袱。
其他縣市要搞開發,很簡單,土地都是農地,地籍喬好、馬路開好、基礎建設弄好,就可以進行開發了。高雄就不是;重工業撤出,污染會留下。高雄現在重點開發的亞洲新灣區,很多土地都是以前的重化工廠,要開發以前還得土壤整治,這是曠日廢時又花錢的大工程。亞灣很多地塊整治了十年以上,最近才驗收通過可以開發。而2015年停工的中油楠梓廠,更是號稱要花17年,到2032才能土壤整治完成。在那之前,土地只能拋荒在那邊,有錢也開發不了。
高雄也想要台積電啊。但是長久以來高雄的城市定位,就是要幫全國扛起3K的基礎重工業。水電資源都已經被石化與鋼鐵產業卡住了,很難騰出新的資源來給半導體。都說台積電是台灣的命脈,中鋼和中油又何嘗不是國人一日不可或缺的基礎工業?問題是前者就被當護國神山,後者還會被一些進步派嫌棄說,這種耗能耗水的產業活該被淘汰。我幹你陳老師,太糟蹋人了。
柯文哲的支持者都很愛吹噓阿北很會做事,順便踩一下別的縣市長。但我必須講,每個縣市的發展都在不同的階段,面對不同的問題;柯文哲是不是很會做事我不予置評,但其他縣市長絕對不是閒閒沒事幹。
台北市是經過李黃扁馬郝,幾十年建設到現在,差不多也告個段落了。柯文哲能做的,就是個後人乘涼的市長,做一些錦上添花的事情。嚴格說起來柯六年並沒有什麼大型公共建設,當然也沒什麼大錢要花。這點我不怪他,但真的不用把自己吹噓得超厲害,別人都是笨蛋。
要講難度,高雄市長的難度大太多了。高雄現在的階段,是初期基礎建設告一段落,正緊鑼密鼓地進行下一階段,往台南與屏東方向擴張。除此之外,還要盡可能「#高高平」,縫合原市區與縣區的發展落差。而過去幾十年遺留下的工業包袱,需要花更大的力氣去解套;例如中油楠梓廠原址整治開發,例如 #大林蒲遷村,以利仁武大社的石化業者往西南邊集中管理,一舉解決石化管線與市區空污的問題。而趁著美中交惡、全球產業鏈重組的時機,高雄更要加緊建設橋頭科學園區,好趕上這波數十年不遇的經濟大洗牌。
這些都是台北不曾,也不需要面對的困境與機會。而不管要克服困境,還是抓住機會,都必須要投資大筆金錢。在國家財政結構還沒有大幅改革以前,舉債建設是台北以外縣市的宿命。而你柯文哲硬要給人套上一個「#財政紀律」的緊箍咒,這不是強人所難嗎?
最後,我必須忠告民眾黨與其支持者:「沒有歷史感」的偏狹台北本位主義,無益於國計民生。台北市是近幾年人口外流最嚴重的縣市,但這一點我不會怪柯文哲,而是台北市幾十年來過度發展,已經到頂了。繼續砸錢下去,也很難取得可觀的效益。
我甚至認為,不應該再把人往新竹以北塞了。人類社會,適度的人口集中是正常,但過度集中,只會適得其反-在北部的人天天抱怨 #高房價高擁擠,而在中南部的人天天煩惱 #低薪資低發展。結果就是全體國民都過得不開心。
中央政府帶頭建設中南部,不但是給中南部出身的人一個機會,同時也是在給身在北部的人一個機會,讓大家能夠在經濟機會與生活品質之間取得一個更好的平衡。我看到很多在台北一邊幫柯文哲敲鑼打鼓,一邊轉貼「打房圓夢家」之類憤青文宣的年輕朋友們,我都很為他們感到悲哀。
他們沒看到的是,柯文哲與民眾黨那種偏狹的「#台北本位主義」論述,與他們的人生幸福,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之處。
(圖片來源:Toby Morris,『一盤之間的貧富差距(On a Plate)』,Inga W.中譯)
三峽學勤路房價 在 新聞人 黃旭昇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北訂10年願景 翻轉風貌擺脫衛星城市(2)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012200060.aspx
新北市是全國最大的城市,規劃未來10年的願景,改變不再是別人附屬的衛星城市,盼望蛻變展現成熟風貌。圖為新板橋車站特區眺望新北景觀。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攝 109年12月20日
新北10年願景翻轉風貌 擺脫衛星城市定位
(中央社記者王鴻國、黃旭昇新北20日電)新北市403萬人口,是全國最大的城市,改制10年城市風貌蛻變,市長侯友宜提出未來10年的願景說,新北不再是別人附屬的衛星城市,而是作大事的最大城市。希望城市改頭換面,展現成熟風貌。
侯友宜認為,新北人口突破400萬人,遠遠超過冰島、不丹,與紐西蘭不相上下,人口規模儼然是一個小國。未來10年的願景計畫,提出「新住民、新創生、新聯結、新美學、新趨勢、新領導」等6大面向。
新北匯聚全台各縣市的新移民,也是最多外國人移居台灣的城市,希望將這些新住民匯集成新的能量;「新創生」,高齡人口攀升,希望透過新創生讓銀髮族能與新世代共同發掘在地特色,讓青年返鄉、在地就有出路。
侯友宜期待公務員學習理解新媒體,以新語言、新平台與市民有新聯結互動;「新美學」是使新北市翻轉成具有美學的國際城市,以設計理念解決生活問題。
侯友宜在許多場合都強調,想要實現這些美好的願景,需要「新領導」,新北市府有1萬6000多名公務員,同仁先有光榮感、先感覺受激勵,才能接受「新趨勢」,一起帶動400萬市民,希望翻轉新北打造真正「安居樂業」的幸福城市。
住在三峽台北大學特定區的聞女士受訪表示,台灣當年熱鬧爭取升格為六都,但以直轄市應具備的高度與功能來看,新北改制對整體國家的產業金融、國際貿易幫助不大,依舊停留在「地方發展」的窠臼。
她說,改制只有體會生活的便利性,非國家發展的前瞻願景,更沒有早年高雄市對國家經濟的貢獻,又沒有台北市的首都門面,站在新北高樓眺望,仍是數不盡的鐵皮屋與鐵窗公寓,市民感受不到改制後,有解決城鄉發展的差距。
這也是許多市民的感覺,為此,侯友宜今年9月啟動塭仔圳旗艦計畫,機場捷運行經路線是台灣的門面,但路線經過新北塭仔圳等地,7000多處大小型的鐵皮工廠林立,影響觀瞻,透過市地重劃與整頓五股垃圾山,解決公安死角,且道路狹小、環境髒亂、公共設施不足的問題,讓2030年翻轉新北,讓新莊副都心、新板橋車站特定區、三重第二行政區為3大軸心,並成為大台北中心。並以新北發展的動能成為帶動改變台灣的動能,讓北台灣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都會。
新北市為移居者的家鄉,老家在台南新營的聞女士表示,她觀察改制10年來,林口特定區、新板特區、北大特區的房價攀升,移民人口不斷增加,但這些都是改制前的城市發展規劃,不知道升格的意義何在。
每天進入台北市工作的32歲黃先生說,對改制幾乎毫無感覺,租房子的他,每天騎機車通勤進入台北市,10年來,中和區莒光路從沒有平坦過,挖掘與補坑讓道路有如狗皮膏藥,好想住在物價低廉,空氣又清新的台灣東海岸。
都市風貌的改變,世居蘆洲區的李小姐感觸最深以往台北縣蘆洲鄉常因大雨「水鄉澤國」,因人口移居改制為縣轄市的蘆洲市,又升格改制為新北市蘆洲區,土地重劃與變革,蘆洲華麗轉身為重劃區林立,捷運交通可到達。讓不少「田橋仔」翻身,蘆洲有「賓士之鄉」稱呼。
改制後的預算經費增加,教育科學文化支出增加到223億餘元;社會福利支出增加158億餘元。相對與民眾休閒相關的活動也增多,住在市府首善之區的板橋35年的吳小姐家鄉在雲林,她觀察板橋近10年進步很多,尤其,近幾年的新北歡樂耶誕城活動,擴大延伸連結到林家花園,逐年精采吸引很多外縣市民眾到新北,不像以前只能去台北101跨年。政府多動腦辦活動,可讓民眾參與,也能促進商家經濟發展。
政策是延續性的,從30年前的台北縣長尤清整治大漢溪、淡水河為主,續任的蘇貞昌規劃二重疏洪道、周錫瑋整治大漢溪與淡水河濱公園、新北市長朱立倫、侯友宜持續規劃河川高灘地,熱愛運動的吳小姐說,河堤是很棒的運動場所、無論是跑步、騎單車、打球都都很棒。
新北市的幅員遼闊,部分區域形成共同生活圈,但城鄉差距本來就大,市民是否贊成北北基合併?
住新店區的邱先生認為,其實,中央並不樂見合併,否則只是加速「天龍國」的形成,有錢人大舉進入都會大城市,資源分配集中在某些建設,卻讓偏鄉部落、弱勢無法獲得平等的應有照顧。
新北市議員蔡淑君也持同樣的觀點認為,北北基合併後的行政區太大了,她不贊成。尤其,新北市自己的城鄉就有差距,土地是台北市的8倍大,現在新北又400多萬人口,若合併後的人口治理、地方資源管理與建設需求,對地方首長會是很嚴酷的考驗。
但住在蘆洲區的李小姐說,雖然從台北縣民變新北市民,還是覺得能跟台北市合併,才能得到更多資源。多數人喜歡進入台北市尋找就業機會,薪資也比較高。
她說,新北市府重劃區很多,但只有地價、房價攀升,市民整體生活環境與素質還是輸給台北市很多。公園充斥許多無用的設施,她自己家附近明有社區小公園,卻沒有ㄧ個兒童設施可使用。
李小姐舉例,新北國中小學的教育設備,遠輸給台北市,導致許多學子仍要跨區尋求更好的資源與機會。台北市的學校早已換了好幾次冷氣,新北的學童夏天在教室還是只有電扇吹。20201220
https://www.cna.com.tw/news/aloc/202012200060.aspx
三峽學勤路房價 在 好奇婆婆PoPoCurious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藉由網友建議讓婆婆好奇一回三峽
**片中「學勤路」婆婆講述「勤學路」修正**
學勤路晃了一圈後
顛覆對三峽的感官
#三峽北大特區 建築新穎、林蔭道路、商家齊全、道路寬敞、停車方便是住在台北市人奢求的
觀察之後也發現不像網路所講的鬼城反而覺得住宅密度高
只可惜附近只有一家恩主公醫院,沒所謂台北大型醫院
只要避開桃子腳附近淹水的可能性
倒是一處良好居住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