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相處難上加難》
我認識一對老夫妻,從年輕吵到老,每天吵,出門則必吵。
有一次,那時兩人已經都快八十歲了,要出門,兩人站在門口,竟然不知如何出門……
老婆問老公:“今天好奇怪啊!我們兩個怎麼還沒有開始吵架?”
傳統社會,要求女人三從四德,凡事聽老公的,看起來好似相安無事,這是因為女人把所有的心酸,都往肚子裡吞了啊!女人身心都有事!
現代社會,人人平等,是普世價值。
當沒有一方需要忍氣吞聲時,自小生長在不同環境,被大人以不同的教養方式養大,可能還從事不同的職業,價值觀和各種能力差距巨大的兩個人,要朝夕相處,其間的摩擦可想而知。
許多人都會怨嘆:“他對朋友都比對老婆好!”
這是一定的。
因為朋友終究是外人,我們還是會以世間認為最良善美好的一面去對待。
可是老婆老公是“自己人”,我們不想掩飾了!最粗魯暴躁不耐煩的真實面貌 ,便全部裸露無遺。
也有人會羨慕別人家夫妻,看起來就是和樂融融……
嗯……嗯……真的可以把羨慕擱下。
外人看到的和樂融融,也許都曾經是血淚斑斑刀光劍影後的改良版……
我不是婚姻專家,我真的差很遠,千萬不要對我有這種誤會……
只是,經過三四十年,同時看著周圍眾多夫妻的相處,自己有些想法……
1.給彼此一些獨處自由的時間:兩人隨時綁一起,會窒息。有時能透透氣,就算只是幾個小時,都好。
2.不要執著於是非對錯:只要不是殺人放火作奸犯科,那種對錯分明的事,其他……雖然明明是對方忘記了,聽錯了,誤會了……,如果你可以不在意,就放過對方一馬吧!硬要爭個我對你錯(我以前就是這樣),對方覺得沒面子,你又得到什麼呢?
3.相處再久,說話仍要溫和:有時其實沒有惡意,可是講話的語調,硬是惹人怒啊!是誰的錯?是語調的錯!
4.轉個彎,幽默以對:夫妻相處,不要太“頂真”,這是我們磨合到現在,覺得最適合我們的互動模式……
5.如果,火山快爆發時……當然就是快閃!知道快吵起來了,一言不合,不要大打出手,而是,兩人都閉嘴,暫時離開現場,兩人各自找個角落,冷靜下來,等到可以說人話時,再回來……回來,不一定繼續原來的話題……回來,只是可以繼續生活下去。
想當初,兩人甜甜蜜蜜妳儂我儂,要如何長年相處,繼續攜手同行,我們一起邊學邊活。
(如果真的走下去,生不如死,當然還是分開得好……)
三從四德是什麼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今天看到幾年前寫下的一段話
張涵予的那句:
70年代的認為東西壞了還可以修的,
80年代的若果東西壞了就換了。
所以愛情變得速食、婚姻也變的速食。永遠期待下一個。
可能在工作永遠期待下一次是最佳表現
但是感情莫期待下個場。
過場過習慣了 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愛了
我一直都覺得我的感情觀偏老派
以前有多蠢就不說了
反正 誰沒年輕過對吧
但至今我看到這段話 依然是滿滿的感嘆
我認為 現在的年輕人
不再像以前的女人 只有三從四德這個選項
婚姻中觸了礁 經濟基礎全在老公
導致人生 感情 自己全都賠上了
一滴不剩 這絕非是好事
勇敢追求自己喜歡的很好 甚至現在的女強人滿街都是
大家都強調女人要經濟獨立 要愛自己 要保護自己
這都沒錯 所以大家更能選擇自己不要什麼 或是要什麼
習慣自己堅強獨立 看的眼光更高 單身不想結婚的人也更多了
至於男生 在這樣的速食愛情觀中
女人一個換過一個
忠貞度越來越低(大多數絕非全數)
每天都看到新聞又爆哪個男星劈腿 被抓姦等等
導致離婚率也居高不下
(當然也有這樣的女生
很令人唏噓的是
越來越多的人 只想著 不適合就要換掉
卻忘了忠貞和經營關係有多麼的重要
所以也越來越多失敗的婚姻
我覺得很可惜 因為很少聽到大家談論著
愛一個人是要有所犧牲 有所奉獻 互相磨合
雙方共同經營 互相幫補對方
兩個人在一起得修關係、修脾氣、修人性、
修愛情、修人生、修一輩子....... 真是修不完
但不經一番寒徹骨 哪得梅花撲鼻香
至於如果還想玩 就不要結婚了
以免繼續增加台灣離婚率
你就好好去玩吧
如果你身邊有個願意對你好 願意為你退讓
願意在乎你的感受的人 要好好珍惜他
這些都不是應該的 雙方要好好經營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發現自己愛的人正好也愛著自己。
#辰辰說 #晚安 #心靈雞湯
三從四德是什麼 在 宅媽花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如何面對壞情緒,決定了你的成就。(貝爾納多篇:P.15)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經歷不如意的狀況,面對突發狀況時,每個人會依循自己的習慣決定該如何解決問題。但因為處理情緒的方式不同,有時候個體所選擇的解決方式並非是在解決眼前的問題,而是單純逃避問題甚至是製造出更多更大的問題,好暫時無暇去想到原本的問題。
在本書P.12~P.18當中,用七名不同個性的主角為例,故事的開頭都是發生某件意外打亂了一天行程,接著又面對工作上的不如意、老闆的刁難等狀況;而七位主角在面對壞情緒時,因為處理方式的不同而影響到後續的發展。
主角三號貝爾納多是個習慣告訴自己「事情沒那麼糟糕」的人,那天他一如往常地去上班,並按照日常行程工作。但他的老闆因為自己的問題而責罵他,貝爾納多並沒有去想到老闆只是單純想找人發洩情緒,同時他也立刻將被責罵時所帶來的不適感壓下來,繼續他的工作。
面對日常的一切狀況,貝爾納多表面上的情緒起伏都很小,甚至可能沒有任何反應。因為每當情緒湧上來之前,貝爾納多就會立刻將他藏起來,而那些被他往內心深處埋藏的情緒從未消失過,只是因為埋藏得太深,就連本人也感受不到它們的存在了。
貝爾納多有偏頭痛的毛病,但醫師都找不出病因,他總是靠吃止痛藥來解決偏頭痛的問題;那天被老闆罵完後頭痛的問題又變得更嚴重了,他沒有發現自己的頭痛與被老闆罵之間有關聯,他只是選擇了再多吃一顆止痛藥來緩解頭痛帶來的不適。
“患有述情障礙的人在面對事物時,無法感知情緒間細微的差別,他們不常觀察自己的內心,也無法適切地理解他人的動機。
在這種行為模式下,我們發現兩種人:一種是成長背景中沒有足夠的情緒詞彙的人,因為他們的父母也是如此,從不討論「某些事情」;另外一種則是其神經結構對情緒有著不同處理方式的人,像是患有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人便是如此。”(本書p.95)
我想貝爾納多並非是亞斯伯格族群,我在被貝爾納多的例子中看見了母親的影子,我的母親自我有印象以來就是普拿疼不離身,偏頭痛的問題幾乎是天天困擾著她。
母親同樣找不到頭痛的病因,而頭痛又會影響到她該做的事情,於是只能夠靠著服用止痛藥來解決;她平常甚至會把薄荷棒當成臉部保養品,一天到晚狂擦太陽穴與人中,她認為薄荷油的香氣能夠緩解她的不適。
當我結婚生子後,就跟許多回娘家的女兒一樣,我會找母親傾訴嫁到夫家後所受的委屈,在當時我母親永遠只會跟我說:
「是妳自己決定要嫁的,有什麼委屈妳都得要忍耐,才不會被人家嘲笑軟弱。」
「當人家媳婦沒那麼容易,做得再好也是永遠被嫌不完,自己看開一點就好。」
「婚姻就是這樣,老公在外面做什麼妳不要去多嘴,當人家太太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至少他還有拿錢回來給妳跟小孩。」
至少在我記憶裡,母親從來不會用言語表達她的感受,我幾乎不曾看見她頂嘴公公婆婆;即便爺爺奶奶擺明就是在刁難母親,她也只會不斷點頭說自己會改進,事後再躲回房間偷偷哭泣。
三從四德的父權思想綁架了母親的感受,使她不允許自己為那些不合理的對待提出抗議,甚至不允許自己生公公婆婆的氣。當她在家庭中遭受到公婆與丈夫不合理的對待時,她會洗腦自己問題全都出在她身上;無法達到夫家的標準是她能力太差,她至今沒被休掉是上輩子修來的福氣;要感恩、要知足。
不讓情緒失控而做出極端的行為,在某些情況下是好事,但被壓抑的情緒若無法獲得釋放,就會持續累積在內心裡,最後出現其他生理上的病症,例如貝爾納多與我母親那樣的偏頭痛。
上一篇的潘多拉同樣也是壓抑,貝爾納多與潘多拉最大的不同是他無法意識到自己其實有情緒;如果潘多拉遇到挫折時,是選擇不允許自己感到難過或生氣並把情緒壓下來,那麼貝爾納多則是認為這根本沒什麼好難過或是生氣的,然後無視自己其實為此感到不開心的事實。
潘多拉是不知道該如何向他人傾訴自己的感受,而貝爾納多則是連自己的感受都無法察覺,也因此不會想到這需要找人談談,甚至不會知道找不到病因的偏頭痛,就是因為長期無視自己的感受所造成的。
會這樣習慣麻痺自己的感受,也是因為個體本身認定這才是正確的方式。也許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就被教導成要內斂,因此不允許自己將自己的情緒給表現出來;也可能是因為這樣的表現能夠使他們降低生活中的危險,他們可能曾經歷或目睹情緒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使他們害怕自己重新經歷一次後果,於是選擇麻痺自己的感受。
不同於潘多拉,像貝爾納多這類型的人不是告訴他事情沒那麼嚴重,事實上即便已經火燒屁股了他們依舊會告訴自己「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因此,他們需要更多的練習注意自己的情緒並加以命名,一但情緒有了名稱之後,大腦才能夠順利地建檔並且依照關聯性分類。
最初,個體可能只能夠很模糊地察覺到自己高興與不高興,但無法分辨細節,也無法描述感受。必須嘗試著從過往的經歷找出相似的感受,或是去思考當我有這樣的感受時,是否想起了什麼事情。
也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因為作業寫不完而大哭,卻被父母大罵「哭就寫得完嗎?」、「再哭就用打的!」、「沒寫完不能吃飯,看你要哭到什麼時候!」於是,想起了自己就是從那時開始領悟到,自己的情緒是不被接受的,且表達情緒對於解決問題不止沒有幫助,還會製造出更多問題。
也許會想起自己小時候,曾經將心裡不願讓父母知道的秘密告訴學校老師,結果老師卻將這些秘密轉達給父母,甚至還讓自己因此遭到父母的處罰。於是,想起了自己就是從那時開始領悟到,向他人求救可能會遭到背叛,而且還會讓敵人發現自己的弱點,讓自己受到更多傷害。
那些經歷不見得是很嚴重的創傷,甚至連自己也不在意曾經發生過那些事,但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能正是使自己與情緒脫節的根源;觀察自己的感受並與過往的經歷加以連結,接著再重新去定義過去的那些經歷,過去沒被處理的情緒死結才能夠被解開。
當個體能夠明白過去的經歷不能用來定義現在的自己時,才能夠在情緒湧上的當下找出適當的應對方式,而非一如既往地用過去的習慣去忽略情緒問題。本文主角貝爾納多後來在好友的支持下,開始練習感受自己的情緒,並且持續進步著;而筆者的母親在公婆都過世之後,她才開始勇於表達自己的感受。
雖然有點遺憾,但至少這些年來母親嘴上說的「看開點」,已經不再是為了滿足別人而委曲求全。母親現在的「看開點」比較是「我這人做事就這樣,高不高興隨便你」;她所謂的看開點,是別去理會那些總想指導我們該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旁人,做人只要問心無愧這樣就夠了。
下一篇:雖然很懂得聆聽朋友的煩惱,卻從不願拿自己的煩惱去打擾朋友;凡事都會優先替他人著想,不論遇到什麼問題永遠都是先檢討自己。
書名:壞情緒,變好事的五堂正向心理課
出版社:方言文化
👇🏻簡單三步驟加入社團一同學習個體心理學
1.先填寫google表單: https://lihi1.com/lIqUe
2.再去社團按加入: 花花遇見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實際應用
3.等待管理員審核批准(未填表單無法批准入社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