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不但可以預防也可以治療特定疾病跟症狀
#但益生菌目前沒有變瘦這回事
友人傳這張圖給我,覺得怪怪的,很多一知半解的東西,我認為有義務做更仔細說明。
釐清觀念,第一:
「預防」跟「治療」本來就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預防醫學」裡三段五級的「初級預防」,主要目標在減低問題或疾病的發生率,如飲用水加氟以防止齲齒、開車繫緊安全帶、健康飲食與運動、還有注重營養。
第二級的「次級預防」包括對「特定高危險群」採取進一步的措施避免由亞健康發展至有疾病症狀,包括「攝取特殊營養 」、「去除致癌物質 」、「避免過敏來源」。益生菌是由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在適量給與個體後,能具有促進人體健康益處的微生物」
(Probiotics are live microorganisms promoted with claims that they provide health benefits when consumed)
所以,益生菌可以促進健康,屬於預防醫學裡的「次級預防」。但是益生菌的用途在於 #藉由平衡菌相提升整體細胞免疫,也就是說,它不是疫苗類 #針對特定病毒達成預防,而是提升整體對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力,而且目前的研究發現特定益生菌的確降低得到感冒的機率(Significant increase of natural killer cell activity and reduced risk of catching the common cold),對於「吃特定益生菌可以預防呼吸道疾病感染」是可以確定的一句話。
至於Covid-19,目前欠缺益生菌對於冠狀病毒感染預防效果的縱貫性研究,所以不管是吃益生菌「能或不能」預防武漢肺炎,都是沒有一個專家敢給肯定答案的,所以 #總柴能給這麼斬釘截鐵的答案也讓我嚇到,台灣是不是早在今年一月爆發前就有開始益生菌的介入觀察研究了?
第二,關於治療這個部分,「食品無治療效果」是法規明定眾人皆知,但我在之前的粉專文章就有談過
(https://www.facebook.com/175089479960691/posts/631226987680269/?d=n)
2018年一篇綜觀性的文章「病毒感染中的益生菌和類生元角色:臨床應用及其對先天和後天免疫系統的影響」(Probiotics and Paraprobiotics in Viral Infe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Effects on the Innate and Acquired Immune Systems)。對於病毒的 #易突變、#難殺死特性,疫苗跟藥物的效果有限,這篇整理的研究中顯示對 #呼吸道病毒感染有幫助的益菌,列舉6種乳酸桿菌對於 #減少症狀,請問「症狀治療」是不是「治療」,降低病程跟減少呼吸道症狀不就是跟很多呼吸道「症狀治療」的藥物是一樣的意思?
「病毒」的治療方式是什麼,不就是靠 #自體免疫力 跟 #症狀治療嗎?難道你以為這些康復的人是被什麼抗病毒藥物治療好的嗎?
這種公然阻止民眾採取次級預防措施的呼籲,令人傻眼,也讓在醫院視需要開立益生菌處方的醫師無言。
最後,「預防」當然不等於「治療」,所以講完益生菌「不能預防」武肺後接一個益生菌「無治療效果」,這是語法邏輯的問題,事實上 #預防更甚於治療。
要我寫標語的話,我只會寫 #吃益生菌能提升免疫力,但是搭配健康飲食跟適量運動才能達到最佳效果,若有病毒或致病菌感染相關症狀,益生菌是個相對安全的症狀治療輔助品。
#醫學上已經被證實有效果的有以下四種情形:
1. 服用抗生素後導致的腹瀉
2. 幫助改善慢性便秘
3. 預防小兒濕疹,但對預防氣喘與過敏尚無足夠的證據
4. 幫助預防或對抗陰道感染
衛福部怕天花亂墜的益生菌產品標語誤導民眾,心意值得肯定,但是請字斟句酌再行衛教,並且加註預防跟疾病都需要諮詢專業醫師或藥師的建議,而不是全世界的probiotics都是個不能預防也不能治療的食品。
Reference:
1. Tang ML, Lahtinen SJ, Boyle RJ.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clinical effects in allergic disease. Curr Opin Pediatr 2010; 22:626.
2. Patient education: Probiotics (The Basics), 2019.01 Available at < https://www.uptodate.com>
#大腸桿菌造成的旅行者腹瀉許多研究都有建議特定益生菌補助使用
#便秘是個有健保診斷碼的疾病你總柴知道嗎
#不求甚解的標語完全是錯誤的衛教
#當研究微菌的人都研究心酸的嗎
三段五級 定義 在 王姿允醫師。我的無齡秘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之所以在今天成立這個專頁,是因為2018年4月7日是「世界健康日」,也是位於瑞士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的創立70週年紀念日,希望透過健康觀念的導正以及國際合作來改善公共環境、促進人類健康。我國雖是創始會員,自1972年後即無法參與。雖往年曾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但去年至今年似乎未獲邀請。
醫療衛生是全球人類的共同責任,無論歷史政治或經濟因素,都不會影響醫療人員秉持「專業、務實、有貢獻」的理念默默為國人的健康做出努力,希望有天台灣的醫療能用實力,讓國際正視我們為世界人類健康福祉所做的貢獻。
遺憾的是,2015年衛福部對照世界肥胖聯盟(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近年資料顯示台灣為「亞洲最胖國」;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宣布要解決越趨嚴重的兒童肥胖症的問題,但2016年國民健康署的資料卻顯示「台灣兒童肥胖率居亞洲之冠」;2017年台灣骨鬆年會調查,台灣的「肌少症為亞洲居冠」,連續三個令人汗顏的亞洲第一,跟其他已開發各國比起相對落後的健康指標,讓人有感國人的飲食習慣出了嚴重的問題。身為一個在醫療「三段五級」中最前線的預防醫學領域的家醫科醫師,面對現代85%的「生活習慣病」,一直以來我都希望用演講或文字的方式來傳達給民眾更正確的觀念。
「健康」的定義,不只是生理,更是心理跟靈魂層次的和諧平衡狀態。最好、最有效的治療,從來不是「藥物」,而是「完整詳細的衛教」和「正確的健康觀念」,再加入一些正面能量的思維跟圓融的處世哲學。
由於過去寫在個人臉書的專業知識,容易被日常瑣事洗版,故我將過去文章整理出來,分門別類的歸在我新成立的部落格裡,透過此專頁的不定期分享,讓大家更能掌握新知。並將跨專業領域的資訊結合在此,望能為增進國人的健康,盡一份心力,也期許大家不吝指教討論、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