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期間】按習俗每日一冷是公休。可是科宅編還是亂入友站,寫了些強制科普的冷知識,今天搬運過來。
這張 Pansci 泛科學的豬年科學賀年卡——泛科娘祝大家「豬鈰銣鐿」有一點微小問題......呃「#鈰」「#銣」「#鐿」三種元素非常的冷門,觀者不是很能懂其中的福氣所在。
沒關係!讓小編講給你聽。(顯示為一邊聽眼球中央電視台的正宗春晚一邊打字)
【鈰】讀 ㄕˋ 音同市——你沒聽過但一定用過的元素。
鈰(Cerium, Ce)的名字來自小行星帶天體穀神星(Ceres),但讀者不一定是天文迷,不一定很瞭小行星帶是啥,甚至可能還沒看超級值回票價的科幻影集《太空無垠》←堪稱傑作。
生活化一點的梗?好喔。打火機中的打火石,雖然稱為「石」但其實是一顆金屬合金。通常成分是鑭(唸藍)或鈰,加上銅或鐵的合金。鑭和鈰屬於鑭系元素家族的前兩個成員,是最活潑的。一般聽到最活潑會想到個子嬌小,但鑭和鈰其實是家族裡最胖的兩員。SciNote: 鑭系收縮
因為原子的半徑大,很難抓住最外側的電子,電子容易跑到氧氣那邊 → 然後鑭/鈰就很火爆的在空氣中自燃起來了。原來是潑辣,不是活潑XD。以上是打火石起火的原理。
鈰元素祝你打保齡球天天打火雞,很福氣不是嗎?
※FYI 火雞就是連續三個全倒。
【銣】讀 ㄖㄨˊ 音同如——比黃金貴,比鞭炮還炸的元素。
在地殼當中,銣元素的含量不算少,但是因為並沒有礦物極度富含銣,所以提煉它就很難有經濟效益,這就是為啥銣的售價比黃金還貴了。但銣的用途其實也很少,考慮供需效應之下,就沒有讓它太貴。說起來整個週期表裡的元素,大半售價都比黃金貴,不能說有多獨特XD
銣身為鹼金族裡第二胖的成員(僅次於銫,鋰鈉鉀銣銫),因為一樣的原因,越胖就越容易氧化。所以銣也會在空氣中自燃,丟到水裡甚至會爆炸。
銣的英文名字 Rubidium (Ru) 來自拉丁文的赤紅色 rubidus,但是讀者知道了這點反而容易在化學考卷上慘遭扣分。因為在老師很愛考的「焰色反應」中,銣的答案和鉀一樣,都是『紫』色的。(超不常用的,考這幹嘛啦!)所謂赤紅色,只有使用三稜鏡把火焰的光分成彩虹,進行所謂的「光譜分析」之後,才會看到有幾條特徵的赤紅色光譜線和鉀區別。
拿含有銣的鹽,進行焰色反應實驗時,如果你選擇使用本生燈就會遇到一個相煎何太急的狀況——銣元素正是德國化學家本生先生(Robert W. Bunsen)發現的。
額外一冷。在 google 搜尋列打「銣」,會跑出「銣雅鉻雷射」這個搜尋建議。這個醫美名詞在科學上是以訛傳訛,有兩重錯誤。第一重:這裡的銣是錯字,應該是「釹」(Nd, Neodymium,釹音同女),這是與銣完全不同的元素,是另一種稀土元素。至於「雅鉻」,和鉻元素或 Jacob 沒有關係,它指的是「釔鋁石榴石」(YAG, Yttrium aluminum garnet),是固體雷射中,被電激發產生雷射的核心零件。所以正解為 Nd:YAG 摻釹釔鋁石榴石雷射,唸完全名之後戰鬥力陡增 87 點!
【鐿】讀 ㄧˋ 音同意——家和萬事興,稀土族人多到叫名字都是一場記憶的試煉。有沒有一種福氣XD
鐿是鑭系元素家族15員之一,因此也是稀土元素。和大部分鑭系元素一樣......它的冷知識相當難寫XDDD,因為它們的應用,大多都是非常專門的高科技與尖端工業用途,沒有太多生活化知識好寫。
那,先講講稀土吧,稀土元素有17種,讓科宅很困惑,鑭系明明就只有區區15員(但名字我始終背不齊,就和眾多外甥外甥女的名字一樣),怎麼多了兩個亂入的呢?
原來兩個亂入者是 #釔 和 #鈧。這是因為在富含稀土元素的礦物「獨居石」裡面,常常也含有較多的釔和鈧存在,這是因為他們的離子半徑相似,容易在結晶中和鑭系待在一起,就被歸類為一個小圈圈。
「稀土」的稀是少,那土是什麼?在早年的化學術語中,土(Earth)的意思是氧化物。陶瓷和玻璃廣義上都是土,因為它們都已經被氧化到極點了,不會繼續氧化,因此通常很耐燒耐熱,所謂 #死豬不怕熱水燙 就是這個意思。
釔和鐿,不只中文很像,英文也是 Yttrium (Y) 和 Ytterbium (Yb) 很容易眼花。這不是巧合,而是命中注定。因為鐿和釔,它們的出生地是同一個鎮出產的同一種礦物!那是瑞典斯德哥爾摩郊外的一個礦場小鎮:以特比 Ytterby。礦物則叫做加多林石(Gadolinite),這種黑黑的石頭裡面,可以分離出大半個稀土元素的家族成員,其中就包含釔和鐿。於是兩種元素就(先後)用了同一個小鎮的名字來命名。
最離譜的是,Ytterby 小鎮的名字其實一共命名了四種稀土元素。另外兩種是 #鋱(Terbium, Tb) 和 #鉺(Erbium, Er),有沒有瑞典人很缺乏創意的八卦。但也因為這樣,四種元素的冷知識就一次滿足啦。
至於加多林先生,是一位芬蘭的化學家,他也是第二個名字被拿來命名一種元素的科學家,以他為名的元素是 釓(Gd, Gadolinium),中文字唸法是ㄍㄚˊ,二聲嘎。他的名字變成元素名是間接所致,是因為先被拿去命名礦物加多林石的關係。
鈧元素的名字也和這個魔性的小鎮有一點點相關,鈧 Sc, Scandium 就是表示它來自「斯堪地那維亞」半島('Scand'inavian peninsula)就是瑞典所在啦。
咳咳,還沒完,稀土大家族裡面,還有另外兩隻的名字和瑞典有關。首先是鈥,中文念作火,英文是 Holmium (Ho),就是來自斯德哥爾摩 Stock'holm'。還有銩,中文唸丟,英文 Thulium (Tm) 來自古地名 Thule「圖勒」,這個名字傳統意思是「北方遠得要命的地方」。
好啦,沒想到一則冷知識就可以讓我們熟悉17個稀土元素裡面11個成員的名字,小編也太會扯淡啦。
下列是17個稀土元素,後15為鑭系元素,括號中的前文沒提到:
鈧釔;鑭鈰(鐠)釹(鉕釤銪)釓鋱(鏑)鈥鉺銩鐿(鎦)
#強制科普就是沒有人問你但你硬要回答
#文長慎入
#文長慎入寫在後面是有屁用喔
三稜鏡用途 在 小安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如何選購及使用安全帽及護目鏡,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臺南分局提供消費者實用小技巧!
臺灣是全世界機車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而安全帽則是每一位騎士必要的安全防護商品,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臺南分局分局長王煥龍表示:市購合格的安全帽必須通過國家標準CNS嚴格的檢測,以確保商品在遭受衝擊時,能夠有效吸收足夠的衝擊能量,避免騎士的頭部受到更大的傷害,此外,安全帽的護目鏡可防止尖銳物品穿刺傷及頭部,若護目鏡強度試驗不合格,則可能在遭撞擊時鏡片容易破碎刮傷臉部皮膚,而透明度不合格代表護目鏡容易因視線不良而影響行車安全。消費者可透過標準檢驗局網站直接輸入商品檢驗標識號碼查詢該商品的報驗資料,包括是否為合格商品及其它詳細資訊,查詢網址如下:https://civil.bsmi.gov.tw/bsmi_pqn/。
為確保消費者使用安全,標準檢驗局臺南分局特別提供選購及使用安全帽及護目鏡之實用小技巧,供消費者參考:
一、不買來路不明之商品,購買時請認明商品本體須貼有「商品安全標章」。
二、機車用安全帽依用途分普通型(未滿125cc之非競賽用機車)、加強型(超過125cc之非競賽用機車)二種,請選擇適合本身用途及適合自己頭部形狀、大小之安全帽,而且戴上後不能感覺太沉重,頭部任何一處都不能有壓迫感。
三、勿將自行車、溜冰鞋、滑板及直排輪等活動用頭盔或產業用防護頭盔充當機車用安全帽佩戴。
四、選購時考慮新品,外觀顏色鮮明,內襯清潔無異味,不可有毀損、鬆脫或變更之情形,並注意頤帶上不得裝設顎杯。
五、佩戴機車用安全帽時,應將頤帶通過顎部下方確實繫緊,穩固戴在頭上,不致上、下、左、右晃動,不可遮蔽視線。
六、機車用安全帽之帽體不要隨意塗裝或改裝。
七、安全帽若曾受到嚴重撞擊,即使外觀看不出其損傷,也應該立即更換。。
八、護目鏡戴用時應檢視是否有破損,鏡面宜保持清晰。
九、護目鏡各部位不可有尖銳稜角或凹凸,避免戴用者有遭受割傷或擦傷之虞。
以上如有任何疑問請電洽標準檢驗局臺南分局第二課,電話:(06)2264101轉420或(06)3459103。
三稜鏡用途 在 黑麵之路‧不由分說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網路上已經有很詳盡的測試與開箱照,這裡只簡單講幾個一周(a9)與一天(a7r3)的後記,後記擺在前面是因為這篇大部份我都在講古,所以重點放前面比較不會浪費想了解新機資訊朋友的時間,但說真的手上使用的時間還太短,這禮拜婚禮實戰以前都只是紙上談兵,等婚禮後的心得比較實在(但如果已經有買轉接環或準備要買轉接環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第七點,我覺得蠻重要的)
1.說到對焦,在我曾經用過的所有相機,綜合各種環境我認為Nikon D5的對焦沒有對手,但連續用了兩台速度型的DSLR旗艦機以後,我覺得以我拍的習慣和類型來說,D5對焦性能在快準狠的強度之於我過剩了,A9/A7R3的對焦強在無反系統特性帶來的價值,例如a9對焦點達到93%畫面的涵蓋率(A7R3達到68%),尤其眼控對焦可以粘在拍攝對像上面(都是破渡張道慈害的><),這個已經進入實用性的功能,也是我從dslr轉換Sony無反系統的原因之一。
2:A9/A7R3單機的手感,我覺得還是A9比較就手(但跟d5比還是d5好拿太多),昨天剛拿到電池把手與a7r3,還沒有比兩台裝手把的分別,但我想如果裝手把後手感應該會很接近,因為送客合照的人數在四個人以內,我大多會用直拍的構圖,有手把對手腕的保護還是比較好,雖然增加一些重量但依然比傳統dslr輕許多。
特別要注意機身上的電池艙蓋,試a7r3時我不知怎麼的拿了起來,結果裝在把手後不會拆,研究了快半小時才看懂原來要先扳電池艙蓋上的黑色扣榫,兩邊的金屬卡榫就會收進去,是很厲害的設計,但沒看說明書還真不知道怎麼拆裝。
3:A9/A7R3的接環非常的緊,個人覺得鏡頭相對於nikon難裝很多,卡的位置和方向都不同,尤其搭配Metabones轉接環,轉接環的安裝點設計的很不明顯,拆裝時我都很拍把機身上的金屬卡口一起拆下來。(最後會詳細說明轉接環)
4:這次購入和a7r3同步發表的新鏡 sony fe 24-105mm f4 oss,之前原本是想入手24-70mm F4 ZA,但新鏡就規格看來頗為厲害,而且我想改變過去長久以來用24-70 f2.8的習慣,就改成入手這這顆,目前在a7r3和a9上交叉使用覺得這顆鏡頭在兩台機身上合焦速度都很接近,但其實我這樣講沒什麼意義,因為只有早上半天試一下而已,暗部使用af-s因為兩台都會先投射對焦輔助燈,所以即使很暗並且對比度極低的物件還是對得到(在陰暗處的黑色尼龍袋)。
這個還是想說一下nikon d5對焦厲害的地方,去年買d5時我自已在家測過同一個場景,d5完全不需要對焦輔助燈就瞬間嗶嗶兩聲對給你(從d4開始我已經五年沒看過這個東西了 xd),如果用-4ev的中央點大概再更快0.05秒吧,雖然a9/a7r3投射對焦輔助燈也幾乎是同步會對到,但這就是一個超強跟強的分水嶺,尤其af-c模式下a9/a7r3對焦輔助燈不作用,這樣跟d5的差距就會很明顯,所以拍攝習慣上要做調整,以前我拍婚禮習慣只用af-c,現在適時要切換到af-s,要記得你現在不再是只靠自已一個人了,你有對焦輔助燈了(好奇怪的比喻)
這顆鏡頭本身有光學防手震,初入sony系統我不太清楚跟機身防手震一起用有什麼差別,只覺得防手震真的很好用,重量也剛好,鏡身長度適中很好握,如果拿把魯斑尺量一下長度說不定是大吉這樣,我沒有24-70za沒辦法比較,但目前感覺我認為從速度到畫質都不會輸給我常用的24-70mm g鏡(是說兩顆也差了十幾年的設計),加上有多了70~105這段與防手震,在婚禮上我想用途會更豐富。
5:機身防手震也是我轉向無反系統的一個原因,雖然dslr很多鏡頭現在都有防手震沒錯,但我想用的定焦鏡大多沒有這項功能,例如我前陣子用的sigma 135mm f1.8,這是一顆非常厲害的鏡頭,但是它的重量超過一公斤,1130克的鏡頭在沒有防手震的情況下安全快門要求更高,以我的手抖程度大概要1/320才能避免微震的情況,但在a9/a7r3上轉接canon 135mm f2L重量只有750克,加上機身的防手震,同樣是135mm的安全快門1/160就沒有問題,而這個快門速度在凝結一般人物非移動的狀態也已經足夠,更不用說重量對手造成的負擔,我自從買入sigma 135mm f1.8以後我很喜歡,但因為鏡身短又重,每次換這顆鏡頭都是。
6:sony a7r3 / a9 機身主要明確的分別是在單轉盤和左右雙轉盤,在用了a9一個禮拜與a7r3一天之下,我覺得a9的雙轉盤的設計儘次於選單一樣天才,我很想叫設計師自已去轉幾次左肩轉盤看看,看他是覺得手好用還是手指會打結,防止誤觸的機制要有沒錯,但這麼難按結果只是更讓人抓狂,下翻螢幕兩個都差不多吧,a7r3有個把lcd當觸控板改變對焦點,這個功能我還沒時間去試。
7:在購入機身前先在網路上訂了sigma mc-11轉接環,選擇它的原因是sigma做NC兩廠af接環的經驗豐富,軟體會持續升級不怕變孤兒,更不用說恆佛總是訂一個有誠意的售價,sigma 35mm f1.4是我的主力鏡之一當然就選自家品牌,而且網路上看去年和高價的Metabones 4比較還互有領先。
昨天早上才從網購入手mc-11,下午打開包裝接上機身帶去和一同買a7r3的的婚攝友人會合,嗯…大家都覺得為什麼我的a9對焦速度比同行朋友的a7r3慢?我說轉接的鏡頭不同嘛,他是用標準變標鏡當然比大光圈合焦來得快,買完機身大家出來喝咖啡,買metabones 5的朋友借我轉接同一組機身鏡頭,但轉接環從mc-11換成Metabones 5,結果我不禁想罵髒話,在metabones上合焦速度明顯變快,而且AF-C模式下邊緣對焦點可以合焦了!!!
sigma 35mm f1.4使用MC-11轉接在a9/a7r3,af-c模式只有在中央區塊能合焦(全對焦範圍約1/3),邊緣就會開始反覆拉風箱,多對幾次也不會合焦,只是拉風箱可以拉出一條藍色多惱河,這點我之前做轉接環功課也有看到人提過,原以為轉接鏡都是如此不能太要求,至少af-s可以用就好,但想不到最近新的metabones即使用af-c在邊緣都能正常合焦的,於是立刻回原購買的網路店家,原本想換貨但他們沒有進metabones就只能改辦理退貨(後來我還是主動提出將物流費和手續費補回給店家,順道再跟他買了三張記憶卡,大家交易愉快離開)
btw,但我只有開箱測試一顆鏡頭,mc-11也沒有做過韌體升級,短時間測合焦速度比較主觀(但現場四個人都有相同感覺),所以也有可能現在更新的韌有改進了? 這點很歡迎手上有mc-11和sigma 35mm 鏡頭的朋友提供實際心得。
簡單幾個心得如上,昨天買A7R3點貨時我跟店家開玩笑,我說:
「換系統與換人工關節之間,我選擇了換系統。」
當然不是真的那麼嚴重,但是拿了幾天a9(幾乎等同a7r3的重量),上手把加閃燈與現在的24-105新鏡,整體重量與d5+24-70mm g+sb5000,相差大約400~500公克,大家可能覺得沒什麼,但一天下來舉起放數百到上千次之後,差不多到送客階段對身體的負荷絕對是有影響,不過當然這是以我一個過了四十還在賣命賣肝的角度來看。
但需不需要換a7r3/a9,我並不能給任何建議,畢竟每個人的 體力/拍攝習慣/後製方式/器材包袱…都不一樣,在婚禮現場已經實戰的工作者評價也不同,尤其這次a7r3是a7系列首次在對焦與效能達到婚禮攝影門檻的畫質機,a7r3的像素即使12bit都超過40mb以上,這對後製作業的時間與電腦都是很大的考驗,需要使用一段時間以後的感想才負責任,目前只能說這兩台的確實是SONY“畫素即正義,速度即王道“的代表作。
-------以下講古時間------------
從2004年拿第一台DSLR d70到現在拿了Nikon 13年,換另一個角度說是拿了DSLR13年,並不長但也不算太短的時間,斗膽托大的說一句,感覺DSLR的發展瓶頸一直在那裡,不要說底片時代,從數位的d70到d5,很多東西沒有太大的改變,這個瓶頸之於我自已也是相同的,我很熟悉現在的拍攝模式,尤其在婚禮中非常安全,看到蛙大(婚攝大青蛙)最新分享a7r3提到他對nikon的機身熟悉,這點我也有同感,因為我也是閉上眼晴,
昨天去拿Sony A7R3前先去買了Canon 135mm F2L,有一種送尼回佳的感覺,因為其實這是我攝影生涯裡第二顆Canon接環鏡頭,我的第一個單眼系統裝備其實並不是Nikon,而是Canon。
2004年Canon 350D剛出沒多久,當時很愛拍人像(對,我也參加過Dcview的model團拍,3次)“Canon適合拍人“這句話在當年比現在更有公信力,所以先在二手拍賣買了一支Tamron A09(我還記得是9000元),結果買完鏡頭後看到Nikon D70,聽說nikon d70對焦比canon 350d厲害,而且更吸引我的是全黑機身,這點想想很有趣,因為10多年前銀色機身看起來業餘是一般版,黑機看起來專業賣比較貴,但現在是銀機比較有文青感(笑)反而比較搶手,結果反而入了N家的門。
在決定做系統轉換時,因為職業工作一定要有第二台備機,所以考慮了幾種不同的組合方案,A9+A7R3 / A7R3+A7R2 / A7R3x2 / /A9+A7R2......跟幾位有使用sony系統的攝影師朋友訊息聊到,他們都有相同看法,就是A7R2畫質極好,但在婚禮攝影這種整體操作上對焦與存檔延遲可能會影響拍攝節奏,雖然第二機我是定位在備機,但若真的需要這樣也是不行,尤其最後我才知道原來A7R2還是單卡槽,那就更不能考慮了,最後心一橫就A9+A7R3吧
所以上禮拜五其實我已經先買了Sony A9,光是一開始選單設定的羅輯就讓我頭昏,不知道是哪個天才設計的選單(如同婚攝英聖說的,初入sony選單會讓你迷路),想到家裡的rx100 m4的選單我到現在也只看懂一半,原本以為消費級的小相機如此很正常,但設定為職業機的選單也是同一套思維只是變的更複雜,正所謂沒有最難懂只有更難懂,跟本就是rx1000 m4選單的動力旗艦版,所以新機剛到手雖然很興奮,但心裡其實也非常忐忑,想到《一代宗師》裡的老姜對著決意奉道的宮二說:
「姑娘,把那麼好的親事給退了,值得嗎?你可要想清楚啊,奉了道....那可是回不了頭的」。
是啊,如果離開了Nikon,換系統奉了Sony的道,看看每支FE原生鏡頭的價格……呃…雖然Nikon新鏡也很貴,但還有上一代鏡頭可以搭配選擇,比如Nikon平均二手價在七、八千的85mm f1.8d(市面應該沒有新鏡)和全新不到一萬五的85mm F1.8G,轉到sony沒有什麼二手與上一代舊鏡可以選,原生鏡頭對應的是18980的FE 85mm F1.8和39880的Carl Zeiss Batis 1.8/85。
但如果你想換系統,全世界都會聯合起來幫你換,甚至王家衛都會過來補一腳(王家衛:閃開,讓專業的來!!),於是又想到宮二說:
「寧可一思進,莫在一思停。」
(其實對白都是徐皓峰寫的,他自已當導演的另幾部片我也很喜歡,《師父》大家應該都看過就不用多說,如果家裡有mod199電影,推薦《倭寇的蹤跡》和《箭士柳白猿》這兩部,對白都很有意思,也可以看出導演的風格還真是從一而終。
於是系統轉換的這一個禮拜不到,就先噴掉三十幾萬(這已經是合乎我正常工作需求最節省的買法,如果是買齊GM大三元順便帶幾顆Batis大光圈定焦甚至Milvus鏡,請自行再加一倍以上),想到mod電影199最近上映我一直想看的《生存者》(THE BAD BATCH),雖說是部接近Cult Film的怪片(但太過精緻),但裡面的音樂和攝影都很不錯,片中基努李維對女主角說一句話:
「來到這裡要付出天大的代價,妳就付出一隻手和一條腿」
我是沒資格講“錢可以解決的事都是小事“,這種話是留給隨手拍生活會拿Phase One的人,不過婚攝就像被老鷹反覆啄肝的普羅米修斯,每天熬夜工作完都會再長出新鮮的肝繼續賣(科普小常識,有些婚攝甚至會邊喝酒邊工作,這就是「酒肝倘?某」這首歌的由來(亂講)),所以捏著肝東湊西湊就還是換了。
這裡要付出天大的代價,我覺得是長久以來對Nikon機身的經驗和使用習慣的累積,除了截然不同的手感之外,最直接的是從DSLR的五稜鏡與無反的二極發光體看見的感覺完全是兩回事,好像噴乾冰的野台布袋戲與AE粒子特效的東離劍遊記,當然這裡並不是說乾冰比較遜或AE特效很假,而是從眼晴到大腦轉換的那種現場感截然不同,EVF/LCD非常明亮清楚,那個看出去的感覺大概是賽璐璐片畫的卡通與最新CG動畫的分別,不能說哪種一定是好,那是完全不同的體驗。
在入手Sony A9隔幾天,莎莎幫小莎買了把美勞安全剪刀,吃飯時原本以為小莎低著頭在剪紙,哪知一叫她吃飯轉過頭,我和莎莎馬上大笑出來,她也回一個得意的燦笑,原來她居然一刀把前額的頭髮剪了一大把下來,頓時換了畫風變成斜瀏海的妹妹頭
大人剪頭髮都是小心的一點一點修剪,深怕一個不小心把頭剪壞了,只有小孩才會這樣一把就剪下來,但想想這也是為什麼小莎的畫特別有創作力和想像力(好吧,其實每個爸爸都覺得自已的小孩最有創造力),小莎看到我的A9說:「拔拔,我不記得我們家有這台小相機,我們家的相機應該是大的,你是用魔法把它變小的嗎?」
小孩不怕歸零這件事,那是他們學習的方式
大人才會怕歸零
我全職婚禮的第一場是2009年5月16日在中壢的南方莊園,用的是Nikon D300(一個月後的第二場買了D700),但如果回到我拍攝第一場完整的婚禮記錄(迎娶+宴客)是2007年10月14日,用的是Nikon D200。
10年了,也該是讓自已歸零。
三稜鏡用途 在 三稜鏡色散 - 裕群光電 的相關結果
一般常說的稜鏡,通常都是指三稜鏡。三稜鏡色散主要是利用光在不同介質中的折射與反射現象,達成將光分離的目的。光因為波長的不同,在折射時會偏轉不同角度,在光穿透 ... ... <看更多>
三稜鏡用途 在 三稜鏡 - 華人百科 的相關結果
使用方法: 將三稜鏡放在太陽下或用一束白光,通過轉動三稜鏡使光照在一個平面上(三個平面哪一個都可以),在牆上就會出現彩虹般的七種顏色(紅橙黃綠靛藍紫),孩子通過 ... ... <看更多>
三稜鏡用途 在 三稜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的相關結果
三稜鏡 是光學稜鏡中的一種形式,在外觀上呈現幾何的三角形,是光學稜鏡中最常見,也是一般人所熟知的,但並不是最常用到的稜鏡。三稜鏡最常用於光線的色散,這是將光線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