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上市📖|#這樣安排是為你好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陳乃菁 醫師/副教授(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
你、我無法想像的老後狀況,震撼、揪心,
正每分每秒發生。
✅為了安全,把長輩關在床上?
✅為了討愛,奶奶要求掛上鼻胃管?
✅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中年子女什麼都幫年邁父母做,並不是真正的孝順。
▌孝順是讓年邁父母自立,盡量健康活到最後。
以下的狀況,都是照顧父母時,我們容易犯下的盲點。
▘中風後的爺爺走路慢,還沒到廁所就尿出來,只好幫他包上尿布?❌
▘因為怕王伯伯危險,看護把他綁在床上?❌
▘外籍看護要睡覺,只好讓媽媽吃安眠藥?❌
▘一年只回家兩次的弟弟對姊姊說:「媽媽被你照顧,好像變瘦了?」❌
▘爸老了,什麼都做不好,所以什麼都不要讓他做?❌
▘用藥當然是照顧父母的第一選擇?❌
▘子女無法照顧父母,當然就請外籍看護?❌
▘住院的奶奶想下床走一下,當然要禁止她:「不行」、「很危險」?❌
▘我們三個兄弟要「公平」照顧媽媽,所以媽媽輪流在我們三兄弟家住?❌
……
➡️當我們對年老的父母說:「#這樣的安排都是為你好!」
但,我們與父母討論了嗎?
我們了解父母的想法與感受嗎?
因為,「#尊重」與「#將心比心」才是最好的照護。
➡️你、我都會老。
今天我們照顧父母的方式,就是我們未來被照顧的方式。
老後的「#獨立自主、#尊重生命品質」
是父母與子女都該學習的功課。
══════════
高雄長庚神經內科系主治醫師、前智能與老化中心主任陳乃菁醫師,對於照顧父母,除了提出相互尊重與良好溝通的想法外,她認為「#自理與自立生活」更該是台灣年邁父母與中年子女都需要學習的一門新功課。
台灣社會普遍重視孝道,中年子女也容易因為孝順,而以年齡來限制父母能做的事,又或對年邁父母過度保護,但當剝奪了父母的自理能力,在中風、生病後因過度保護而失能、臥床。雖然父母壽命極長,但那卻不是一個人該有的生命品質。如何如同北歐長者獨立自主,往生前臥床僅數週,乃菁醫師期待所有人可以一起為有自主的老年而努力。
因為,我們愛著這些老去的父母,我們多麼希望他們不要因為藥物而沉默不已、整日昏沉;我們多麼希望他們還可以叫叫我們的名,跟我們說說一天內發生的事情,甚至一起唱歌、聊天,或憶著過往,這些都是人與人間的親密交流。我們不該只期望讓父母安靜、睡著。
只有呼吸的照護,不是真正的照護啊。
══════════
▌我們是否因為忙碌、「方便」照顧,忽視父母的需求?
▌我們是否因為「害怕」,而限制父母的能力?
▌若照顧父母有困難,我們是否忘了尋求其他資源、求助相關單位?
因為父母的不適,可能他們說不出來;父母的疼痛,可能不知如何開口;更可能他們的眼淚,總是獨自吞下。
「我相信子女們照顧父母多是基於關愛的,但一不小心很容易超出界線,而不自覺,變成了「愛」少一點,但「關」多一點。
子女們不自覺地把老病衰的父母看成沒有自主能力的孩子,或是乾脆擺起來,當家中太上皇般地讓家中大小事都不入他的耳朵,殊不知「不讓老人家因知道而操煩」的善意,卻也可能變成「不想讓老人家煩惱,所以什麼都不告訴他」的控制。反倒造成家中長輩只能被動地接受子女們為他做的決定,沒辦法參與事前的討論過程,更無法透過討論來表達自己的愛惡和心意。」──本書作者 #陳乃菁 醫師
══════════
【專文推薦✍️】
朱為民(民醫晚安。朱為民醫師 、臺中榮總健康管理中心主任)
【有感推薦❣️】
朱偉仁 (愛長照執行長)
余尚儒(都蘭診所所長)
林書煒 (POP Radio電臺臺長/主持人)
郭慈安(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
蔡佳芬(台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
詹鼎正 (新竹台大分院副院長兼新竹醫院機構負責人)
#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
#這樣安排是為你好8月20日溫暖上市💕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三 總 精神科主任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人物】見證美好信仰的精神科醫師 林信男(1939~)
文/陳永興
#林信男,1939年生於台灣台中,本來全家人跟著父親信佛教,但他幼年喪父後,他的母親及眾幼子受到很多欺迫,生活非常困難,全家因而改信基督教而獲得心靈的寄託。他本來因家中經濟困難而唸商職,後來因生病臥床一段時間,轉考入成大電機系,到大三又生一場大病,痛下決心再重考,於1962年進入台大醫學系,當時他就決心醫科畢業後要做精神科醫師,雖然那時候是很冷門的選擇,但他卻勇往直前毫不後悔走上精神醫學之路!在台大醫院精神科從住院醫師、總醫師...做到教授,並擔任精神科主任和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總共在台大醫院服務了35年之久。期間曾借調去擔任省立桃園療養院院長,也曾支援成大醫學院和成大醫院的設立,在擔任成大醫院副院長期間或許因過度勞累,發生了嚴重的視網膜剝離,手術失敗導致一眼失明,但他說:「重要的東西上帝都會創造二個,我慶幸還有一隻眼睛可用,感謝上帝!」這種堅定樂觀的信仰令人動容!
三 總 精神科主任 在 寶瓶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新書上市📖|#你怎麼看待老年_它就怎麼回應你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劉秀枝醫師
★國內失智症領域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從現在起,我決定要「#快樂老」。
◎研究顯示,對老年的負面看法是一種慢性壓力,可能會間接引發心血管疾病。
變老,並不一定是負面詞彙,
重要的是你用什麼心態面對「老後」,
消極或樂觀,年老卻不衰老,
只在你的一念之間。
◑◑◑
父母和二姊皆失智,她是失智症的高風險群。
作為醫師,她也得過乳癌,動了白內障手術,頸椎、腰椎開刀,
銀髮獨居的七十三歲,面對「老」的狀況一樣也沒少。
不一樣的是,她從不哀嘆,她選擇樂觀。
她要活出一個閃亮的鎏金歲月!
▘怕「#失智」?多閱讀、多動腦、多遊山玩水、歡聚共餐,就能防失智。
▘怕「#生病」?老年人的健康不是沒病痛,而是跟疾病「們」和平相處。
▘怕「#癌症」?如果生病,別問「為什麼是我」,好好治療就是了。
▘怕「#獨居」?有老本和老友,能自立又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愈怕變成怎樣,反而愈容易變成那樣。
面對年老,你愈是從容看待,愈能活出精采。
怎麼想,就會怎麼做,最後達到你所想像的結果。
──#你想要什麼樣的老後?
◑◑◑
【六個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主張】
❶ 獨居而不孤獨:接受變老的事實,往好的方向看,做好自我心理建設。
❷ 求助,也能自助:老而能自立、自主,是很快樂、很自豪的事。
❸ 年老卻不衰老:旅行能增加認知存款,運動能帶來健康長壽。
❹ 一起預防失智:多動腦、多活動、多做家事、多與人互動,可以降低失智風險。
❺ 積極照顧健康:生活有目標,維繫社交人脈,健康的生活型態。
❻ 持續學習新知:銀髮族也要有目標,才會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感。
【劉秀枝醫師的「每日必做清單】
退休十四年,從來沒間斷。她寫道:如此,身心、人際都顧到,大腦、腸胃都滿足,相信失智會遠離我(詳見內文第72頁)。
●運動(如至少走路四十分鐘)和心智(如看書):可強身、健腦。
●愛己(如吃美食)和利他(如讚美人):是人際潤滑劑。
●應做(如參加醫學討論會):貢獻所長,且覺得自己有用。
●感恩(如被讓座):提醒自己有多幸福。
▘有讀者問劉醫師,「為何你得了癌症,還能如此樂觀?」也有病人問她:「為什麼是我?」她回答:就想著是剛好抽籤抽到了。
▘許多人自認:「老了還打扮什麼?」「這年紀沒辦法了。」「體力不行了。」她卻說:別被自己對年齡的刻板印象拖累了。
▘獨居老人,失智症遺傳高風險群,得過癌症,動了白內障、頸椎和腰椎手術……年老可能有的狀況,她已遇上不少。但她總想:既然這些是人生的過程之一,與其哀嘆,她選擇樂觀以對!
[專文推薦✍️]
王署君(臺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主任、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講座教授)
汪詠黛(臺北市閱讀寫作協會創會理事長)
[聯合推薦❣️]
王培寧(臺北榮總失智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夏韻芬(知名作家、主持人)
蔡佳芬(臺北榮總老年精神科主任、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理事)
☀️☀️☀️
📣 #新書分享會預告📣
📍3/13劉秀枝《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新書分享會
時間:3/13(六)下午3點
地點:金石堂信義店5樓龍顏講堂(台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二段196號,近捷運東門站,鼎泰豐隔壁)
#你怎麼看待老年_它就怎麼回應你3月8日上市
#快樂的老後實踐從今天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