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河川日—那些因為天災人禍失去家園的溪流朋友】
今天是世界河川日。不過,夏季已逐漸步入尾聲,您今年是否曾把握好天氣到溪邊玩水呢?每當天氣熱起來,大家不免想去河邊泡泡腳,散散心也散散熱。但是你是否注意過,其實這些河流孕育著許多生命,並且自成重要的「河川生態系」?
台灣的河流大多發源於中央山脈、玉山山脈與雪山山脈等高山,隨著水流逐漸集結,會從小溪變成大河,再浩浩蕩蕩注入海洋。河流的上、中、下游流速不同。上游流速大多十分湍急,小生物為了適應這裡的水流,有時演變成流線型、有時呈扁平狀攀附在石塊上,有時則分泌黏液固定自己。
台灣的河川孕育了多種蝦蟹與水生昆蟲,並悠遊著台灣馬口魚、高身鏟頜魚、埔里中華爬岩鰍、台灣鮰、短吻小鰾鮈等多種魚類。而河川也會吸引許多陸域生物—諸如食蟹獴、紫嘯鶇、鉛色水鶇、黃魚鴞等生物,便喜歡依傍著河流生活。
因此,野溪和河川除了提供我們避暑的去處,也是許多野生動植物的家園,在生態上扮演著重要的地位。遺憾的是,因為人類的干擾,幾乎所有重要河川的中、下游都已遭到汙染與破壞,喪失它們原先美麗的樣貌。這些干擾包含了建水庫、建攔沙壩、農墾、整治河川、排放汙水,以及不永續的捕魚方法等。
有時人們因為方便取水或安全需求,設法將河流營造成自己期望的樣子。卻忘記了一些事情:攔沙壩會阻隔魚類的移動,成為迴游性生物返鄉的一堵高牆,上游的魚兒在遭遇颱風、豪雨沖至下游之後,也無法溯源到原本生活的河段;部分溪流經過整治以後,少了大大小小的石塊,河道過於平坦,致使水流更為湍急,溪流生物失去可以躲藏的地方。除此之外,當河川只剩下各種「垂直面」,也成為了許多野生動物的掉落式陷阱,一旦墜入便無從攀爬上岸。
愛護溪流的方法有很多,我們可以提醒自己,河川不是只有我們要使用。同時,亮起一雙雙監督的眼睛,提出疑問—這個工程是否有其必要性;又或者,工程可以如何改善呢?
野溪很美,但是它的困境與議題卻很複雜難解,因此在我們懂得欣賞它之後,開啟一些討論便顯得十分重要。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