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錄節目的主題是《減肥》星座代表。講到動吃動吃動吃,最不想跟他共進食的星座,我會把雙子座、巨蟹座 用力推出去!觀察身邊雙子座的朋友,平常很好相處,吃飯起來毛有8500萬根,舉凡吃很慢、沒吃完、食量小、挑食這種基本奧步不說,雙子座最煩的就是:「吃飯要照他的規矩跟時間來。」
大家約吃飯多半都下班後差不多晚上7點,但雙子座會提出:「我正在168,所以詹記麻辣鍋我訂5:30喔!你們慢慢來就好。」對,沒聽錯,當你正在公司瘋狂哭泣寫工作週報的時候,雙子座已經在詹記裡面吃麻辣鴨血了。
雙子座如我媽,追求健康到無極限!她會吃零食,但都是五穀雜糧、杏仁小魚乾、沒有味道的豆芽菜、訂了30年的嘉南羊乳、煮飯一定要放燕麥十穀米,難道不能吃點白米飯爽一天嗎?「不行,妳少廢話。不然妳自己去外面買!」
巨蟹座則是比較假掰一點。我身邊那位愛美無極限的巨蟹女是這樣幹的,她很愛喝咖啡,但為了顧及牙齒的美麗,她都會拿出自備吸管,非常非常非常羽量級的輕輕輕輕的吸吸吸咖啡,把咖啡直接跳過牙齒牙縫,一柱直衝喉頭,這功夫真的是大師級才做得到。所以跟她喝咖啡很累,我們在大笑狂吸咖啡時,她一個人緊緊捏著吸管執行「咖啡與牙齦分離計畫」佩服🤜🤛
巨蟹座吃飯也是毛有9500萬根,點餐就猶如在看聯考文言文考題,看了10分鐘後說:「你們先做答吧!」結果最後點一杯「英式紅茶」excuse me那你糾結啥呢?
巨蟹座也很難約,巨蟹男很愛回家吃飯、巨蟹女喜歡自己帶便當。所以一年大概只有3次可以跟他們一起吃中餐,就是中秋、端午、春節。啊靠北,那三天放假啦!
謝謝你們的蒸蛋分享。我一定會大口大口地吃掉的!哼哼哼!
🎆小愛卡嘖嘖募資🌞胃口好的人先買
👉限量搶購:https://reurl.cc/W3V7Ox
Go with《厭愛症-情慾生活指引卡》👏👏
#巨蟹座 #雙子座 #星座 #小瑜星座 #小愛卡 #減肥
下班 文言文 在 Openbook閱讀誌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週日的重讀🌞書人生專欄🌞季風帶文化創辦人林韋地👉〈讀著你的書一起長大,一起變老〉
並不是刻意為之,但我的人生好像和書脫不了關係。常常因為工作的需要,無論是寫作,書店,還是出版,被要求談些和書有關的事,推廣閱讀,鼓勵大家買書,有時我也好奇我的人生裡還存不存在還沒有說過的,和書有關的故事。
或許所有故事其實都是一種複寫,隨著人歲增長,我一再修正自己的記憶。因此,可能所有的故事都是沒有說過的。因為說過的那些,從前的我可能也沒有真的很明白其中的意義,需要重說。
小時候在台北住在小公寓裡,房子裡有三個房間,一個是父母的睡房,一個是我的房間,一個是書房。書房是名副其實的書房,有一面牆是書櫃,擺滿了書。但後來那間房就成了我們家菲律賓女傭(那個年代的用詞)的房間,她晚晚就和數百本她看不懂的書睡在一起。
因為工作年限的關係,我們家換過兩次女傭,後來她們回國之後也沒有聯絡了,不知她們後來過得如何。
小學六年級畢業後,我們全家從台北搬回檳城,檳城的家也有書房。檳城的地價比台北便宜很多,書房也大得多。檳城的家對我來說是新家,但其實是父母多年前買的房子,入住之前,重新裝潢了一番。
我其實比父母和妹妹早一些回到馬來西亞,因為父母希望我早點進入馬來西亞的學校,(學制不同,馬來西亞的學年是1月開始),所以那一年的夏天我沒有暑假。我也沒有參與將舊家東西整理打包的過程,來不及向舊家好好告別。我在當下沒有想過原來那就是和舊家的永別了,父母很快就把舊家給賣了,永遠也回不去。
那時好像被迫將我之前的人生(雖然還不是很長),都留在台北,沒能帶多少回到熱帶。在檳城的家拆開台北運回來的紙箱時,心中感到十分忐忑不安,不知道什麼是被選擇了,可以回到這裡,繼續成為我人生的一部份,而什麼是被丟棄的。
當我看到一些自己很喜歡的書,有在紙箱裡被帶回來時,心底有種說不出來的感動。這樣的書有一本是年紀比我還大的,文言文版的《三國演義》,和一本給國中生當作參考書看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前者是父親1976年在重慶南路上的書局買的,一直在家裡的書架上,我小學三年級時有天從架上拿下來讀,發現一點都不艱澀,反而很好讀,一翻開欲罷不能,就愛上了。後者是我小學一年級時父親買給我的,我在各地圖上用鉛筆做滿了各種筆記,還會帶到學校去在早自習時看,小學一二年級的班導師看到了頗為驚訝,我小小年紀居然會看這種書,也因此在我小小年紀時就嘗到了知識帶來的虛榮感。
回到檳城以後這種虛榮感少了很多,閱讀變成是有點孤獨的事,去到很多親戚的家裡,發現他們都沒有書房。或許那時全家對馬來西亞的一切都頗不習慣,常聽母親下班後坐在餐桌前批判馬來西亞的一切,而當然是以台灣作為參照對象,父親則不發一語,因為舉家從台北搬回來是他的主意。
母親常帶我到商場裡的大眾書局買書,在那個年代,馬來西亞的大眾書局還是台版書的天下(其實那時檳城還有很多其他書店,但我們家只懂到大眾),逛書店買書,也有點召喚中華民國/台灣的情感記憶的意味。
我唸初中時,母親很喜歡讀劉墉的書。對我來說劉墉是上一代的作家,讀劉墉的書有一種聽母親說教的感覺,因為母親都覺得他書裡寫的很有道理。那個年紀的我比較喜歡看起來叛逆很做自己,但其實還是在一個安全範圍內的劉軒。但相比起劉墉劉軒父子,我更喜歡小野和李中父子,在我中學的時候,有很長一段時間李中高居我心中最喜歡的作家,他的《沒有愛情的日子》是那個年紀的我最喜歡的書。
《沒有愛情的日子》是母親帶我去逛大眾書局時買的,那時覺得父母親賺錢很辛苦,所以自己選的買了的書,回家以後要好好地讀很多遍,一讀再讀,這樣才有回本,才對得起父母。書的內容其實很簡單,就是李中和他高中好友之間的友誼,和一起出去玩的故事。
小野在寫給他兒子的序裡,將這本書點到明處,年輕人寫的其實不是友誼,是寂寞,而作為一個很愛這本書的讀者,那時的我應該是寂寞到不行。《沒有愛情的日子》之外,我也買了李中其他的書,《比聯考更無聊的事》、《李中的第二腦》、《惡男日記》,以及他和他爸合寫的《臭企鵝VS.大屁股》和《中等野蠻─臭企鵝vs.大屁股2》。
我的中學日子過得很自我很荒蕪,雖然我們在高三那年也要面對統考,但當時我們班上根本沒什麼人在理,我就自己讀我自己的。讀李中的書,假裝自己也有聯考壓力,也有一群朋友或死黨,一起在有張大網的天空下低空飛行,在聯考結束後和朋友一起在畢業旅行大玩特玩,或參加社團,和自己喜歡的女生告白。當然我和我馬來西亞同學的經歷和記憶也不是一無是處,但總是有個如果我沒有離開台北的平行時空,我的中學生涯原本會是個完全不同的面貌,而那只能在我閱讀李中的書時去想像和找尋。
有很長一段時間,李中是我人生中羨慕的對象,有作家父親指點,可以在年紀輕輕時出版自己的作品,而離開了台北的我,在遙遠的南國,生命找不到出路,心裡有好多不滿足。有一次花蹤文學獎,余光中來馬,我想去吉隆坡參加和聽聽,父親只說了一句:吉隆坡太遠了,就勸我打消了念頭。
李中後來也不寫作了,改走上電影的路。兩年前小野因為擔任柯文哲競辦發言人被人攻擊而痛哭流涕時,我還想傳封私訊給他,叫他爸看開一些不要太難過。其實現實生活裡根本不認識,喜歡一個作家久了,就有種自己和他很熟的錯覺,我們也是一起長大,(我讀著你的書)一起變老的。
高中畢業前夕,我將《沒有愛情的日子》送給一位我喜歡的女生,她的父親也是馬華留台生,後來返馬。我們一直到現在都還有聯絡,但她從來都沒有和我在一起。
─────
更多🌞書人生🌞👉👉https://pse.is/SWQNQ
總有那麼一本或數本書,一位或多位文人作家,曾在我們的閱讀行旅中,留下難以遺忘的足跡。「書.人生」專欄邀請各界方家隨筆描摹,記述一段未曾與外人道的書與人的故事。期以閱讀的饗宴,勾動讀者的共鳴。
────
👉訂閱電子報,收信掌握本刊完整報導:https://lihi1.com/EbuBe
👉追蹤Openbook IG:https://goo.gl/Enkzy3
下班 文言文 在 次郎 JIRO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真不知道是頭撞到,還是單純想體會在電影院看這部電影的感悟是否有所不同,總之我今天冒著淋雨的覺悟,下班直奔戲院看了場 #秒速五公分
還是老樣子,感嘆當年能把那個1995年代的背景、時間、距離感交叉使用的這麼淋漓盡致,雖然嬌柔造作無病呻吟,但你想想在當年能用如此精緻畫面來描述,搭配那省錢到靠北的大量旁白推進故事,何其幸福。畢竟,現在的誠哥,早已更懂得在商業與自身創作上取得平衡;與之相對,秒五比較像是散文式的把誠哥過往的愛情經歷抒發在螢幕上,渴求著有與他相同境遇的知音者來獲得認同感。
本作也算是重複看上不下十次的老作品,我總是會在人生某個階段拿出來重溫一下,看看自己是否有所往前邁進。必須說,這作品以現在的我來看,還真的不是寫給現在網路發達的數位時代孩童看的,尤其那種以物抒情的側面描寫,沒有一定感情閱歷,看上去就會很像是在看文言文,艱澀難懂吧。
總結,電影好像只到8/6,想要體驗劇院版的one more time one more chance ,想感受幾乎包場、看完沒人會拍手的超壓抑氛圍, #秒五 值得你親臨戲院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