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覺寺地藏殿供奉一尊道明尊者像,金色法身,右手執禪杖,左手持ㄧ小缽,衣裾飄動,彷彿緩步踏雲而來。
我不確定這「道明」是否即是《景德傳燈錄》裏受慧能開示的「慧明上座」?
慧明本姓陳,是南朝最後一代陳朝的皇孫,出家為僧,拜在五祖弘忍門下。
五祖傳了衣砵給廚房燒飯的慧能,慧能就是法定繼承人。但是有許多人不服氣,看來當時爭「衣砵」者眾,都要搶當「領導人,弘忍就囑咐慧能帶衣砵南逃。
從《景德傳燈錄》來看,似乎這慧明也是爭衣缽的一派。而且,他還帶著手下眾人一起追搶衣砵。慧明原是皇孫,有「將軍」名號,不知他是否還帶著昔日兵士部將出家?
「傳燈錄」的故事有時像神奇的武俠故事,慧明追到大庾嶺,把部屬留在山下,獨自上山見慧能和尚。
慧能見慧明追至,就把衣缽放在一磐石上,開口說:「衣砵在這裡,你可力爭。」
慧明即上前取衣缽,然而衣缽不動如山。
這衣缽是初祖達摩來中土的信物,經歷五代,上百年,已近腐朽,卻在此時變成傳奇。
其實我喜歡《六祖壇經》裏弘忍囑咐六祖南逃時說的「必要時,衣缽也可放下,帶法南逃」。「帶法南逃」,鏗鏘有力,畢竟「衣缽」也是執著。
慧明動不了衣缽,大為驚駭,即刻表明心跡:「為佛法而來,不爭衣缽」。
「傳燈錄」好看,有文學小說的懸疑,「爭」與「不爭」,讀者自有各自的了悟。
慧明或許不爭衣缽了,轉而求六祖開示。
六祖說了一段重要的話:「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六祖是寺廟火頭師父,每天劈祡燒飯,不識字,他的口語直白,「正與麼時」,沒有一點文鄒鄒的書生氣。常讓我想到小時候眷村山東河南媽媽罵小孩的土俗鄉音粗話。
慧能稱慧明是「明上座」,可見原來在寺廟中身分頗高。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問得好,人性有善有惡,有爭有不爭,有真有假,放下善惡,求法只問自己本來面目吧⋯⋯
「明上座,這當下,不知道自己本來面目嗎?」禪宗交鋒常常一語道破,讓人汗流浹背!
慧明當下大悟,此後,為避六祖名諱改名「道明」。
道明後來在江西袁州蒙山創立聖濟寺,成爲一代大師,卻要弟子都必須去黃梅禮拜六祖慧能。這是一段皇孫與廚房火頭師父的美好故事。
道明尊者像和藹慈悲,「正與麼時」,他是不爭什麼了吧⋯⋯。
我誤以道明尊者為道明禪師,說了道明禪師的故事。道明尊者是唐代來中土的朝鮮高僧金喬覺的弟子,金喬覺被認為是地藏化身,因此地藏庵多以道明尊者陪侍。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在 21 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當下...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六祖壇經讀書分享行由品第一(五) 不思善 , 不思惡 , 正與麼時 , 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根元BuddhistGenyuan•429 views. ... <看更多>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在 六祖壇經's post - 正與麼時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正與麼時 ,就是在這個時候,不思善不思惡,一念都不生的時候,在這個時候,那個就是惠明你上座的本來面目。這樣懂意思嗎?所以六祖就直接跟他講,在你 ... ... <看更多>